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文档属性

名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1-16 14:50:00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罗布泊孔雀河塔里木河罗布泊地理位置图塔克拉玛干沙漠 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绿色长廊与江南无异,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充满生机 广阔美丽 环境怡人 生命绿洲)最后的泉眼
新月型沙山鱼鳞状复合沙丘陡然升起的复合型沙山羽毛状沙丘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夏季气温高达70摄氏度。罗布泊,天空中
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 死寂的荒漠)追 溯 原 因带着下列问题朗读课文
(1) 请在文中找出罗布泊青春靓丽和恐怖凄凉景象的句子。
(2)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胡杨诉衷肠
初秋的胡杨林千年古胡杨
胡杨枯林胡杨枯树夕阳中的枯林一千年不倒“木乃伊” 品读课文 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 形象性、抒情性 同学们,胡杨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令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青海湖” “月牙泉”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曾






如今:盲目开发今后:断流荒化月牙泉月牙泉水位下降、将有干涸之势 环境时时刻刻都在恶化,讲述几个发生在你身边或熟悉的环境恶化的故事. 2004年8月,受强台风“云娜”影响,乐清市北部山区的3个乡镇发生特大的泥石流灾害,专家指出,这种灾害固然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但当 地人民滥砍滥伐山区植被,破坏当地生态
环境也是诱
发因素之一
家庭作业 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鹰潭奥科现代外语学校初中部 卢玉桂
[教材内容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该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过去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消逝的罗布泊的现状,同时也追溯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得出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手是人,从而呼吁人类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将近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学生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以及段落篇章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得到一定的养成,对课文的阅读分析能力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再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使教学更为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中心的把握和理解。另外,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和责任感养成时期。
[教学设计思想]
该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的特点,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了一组组优美的图片展示,增强生动和直观感,并采用讨论、点拨、探究法探讨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最后联系学生自身实际讨论我们应如何对待身边的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CAI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法突破]
重点:
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等方法表现主旨的写作方法。
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
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突破:
课文全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了表达这种情感,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拟人、客观数据的分析、体会、从而整体把握该篇文章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图,请同学找出“罗布泊”.“泊”就是湖泊,罗布泊原本就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荒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请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新疆地图,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地理状况,并设疑直接切入课题。)
二、音像资料,详细介绍罗布泊.
(设计意图:影片展播,进一步直观感知有关罗布泊信息。)
三、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萧瑟(xiāo sè) 和煦(hé 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裸露(lù) 张骞(qiān)
(设计意图:通过字音纠正,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
四、整体感知激发兴趣.
1、(播放CAI课件,昔日的罗布泊图片)
学生看图片写下感受,教师明确: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2、诉惨状联想(展示CAI课件,今日的罗布泊图片)
学生写下感受,教师明确: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沙漠)
3、将两幅图片对比起来看,有什么感想?
教师明确:一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组是大漠沙若浪,寂寞无人家。一边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一边是戈壁滩,狂风卷,鸟不拉屎马不前。你们可曾想,这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个地方----那就是罗布泊,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 (接下来我们去书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突出罗布泊前后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
五、追溯原因,合作研讨.
①学生找出文中关于罗布泊青春亮丽和恐怖凄凉景象的句子.
②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讨论、交流)
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作者痛惜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胡杨诉衷肠(1、出示图片2、讨论设计台3、宣泄悲情,控诉人的贪婪)
由于人们的贪婪和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播放CAI课件:昔日的胡杨)
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再看(播放CAI课件:今日胡杨)它衰败死亡,树干扭曲,树皮全无,僵硬的身躯支撑在沙漠之上,千年不死的胡杨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涸后终于成了干枯的“木乃伊”,整天以沙漠为伴,尴尬的面对人类。
七、品读课文,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设计意图:通过揣摩语言,增强语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八、同学们,胡杨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令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没有)(播放悲剧重演画面)
昔日的月牙泉、青海湖:碧波荡漾,绿林环绕。
今日的月牙泉、青海湖怎样?(书中找答案)
你们忍心看到这样的悲剧再延续吗?(当然不愿意)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
九、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说发生在身边或熟悉的环境恶化的事情。
十、小结
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期盼,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罗布泊的悲剧将不再重演。
十一、布置作业
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