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轻,那聘婷,你是,鲜yán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鲜yán ( ) 冠冕( ) 呢喃(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呢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冠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运用了第二人称,把心中的“你”比作______________这样的春景。
5.给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水 光 浮 动 着 你 梦 期 待 中 白 莲。
(2)你 是 一 树 一 树 的 花 开,是 燕∥在 梁 间 呢 喃。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句式与韵式上充分体现了传统格律诗的发展和继承。
B.林徽因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
C.《我和我的祖国》是由管虎、徐峥等七位导演联合执导,黄渤、张译等领衔主演,是中国人民献给新中国70华诞的赞歌。
D.中国封建统治者喜欢用诗歌来维护封建统治和秩序的原因是因为诗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7.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月美在燕子坐实了新家,________;四月美在高飞蓝天的风筝,________;四月美在春耕的身影,________。最美人间四月天,请细细品味,让它与你一起美丽。
①田野有了动人的春色 ②开始温馨的生活 ③那是理想在翱翔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8.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诗句。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如果把诗句改为“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你觉得好吗?请谈谈理由)
9.请你参加以“我与青春有个约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写寄语】请在下面的米字格中,按顺序依次写出“春”字的笔画。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
【活动二:展风采】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以记者张明的身份对高艳能同学进行采访。
要求:①采访要围绕活动主题,一个问题即可;②语言亲切、自然,简洁、明了。
云南省罗平县马街镇第一中学学生高艳能是一个单腿残疾人。他拒绝照顾,毅然参加了今年的中考体育测试,借助双拐,用单腿跑完1000米,完成了测试,被誉为“奔跑少年”。
(央视新闻频道)
【活动三:宣誓言】请补全下面的青春誓言,使所写文字与上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我与青春有个约定——
我要用阳光的心态拥抱火热的青春;
我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用昂扬的斗志创造美好的明天。
刻苦学习,勇于担当,不负青春!
【活动四:有行动】班级拟组织一次助学活动,请完成下面的活动方案。
要求:内容与“助学”有关;形式与(1)(4)一致。
活动方案
(1) 确定助学对象,捐赠学习用品。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走访困难家庭,商讨帮扶措施。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你是人间四月天
你是人间四月天
是风 是月 是桃花
是馨香一瓣
你是风中的杨柳
嫩绿的枝桠 风中闪
是婀娜 是娇艳
你是水中的倒影
是暖 碧波连连
是柔情 在我的眸子里闪
你是思念 是心田
是一粒种子 在风中舞
是希望 盛开在心间
莺轻轻的唱 燕翩翩的舞
春摇动枝蔓 激情
你是绿 是春色无限
谁不爱这春天 柔软
风轻云淡 伸出双臂
呼吸 爱的缱绻
你是心头的朱砂 红艳
在我的心头 生茧
你是相思的泪滴 一串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永恒
美好 一如初相见
是一幅画 一首诗 不倦
你是人间四月天 可人
你是精灵 牵动
痴心人儿一个 无怨
你是人间四月天 诉说
一段情 一段爱恋
岁月洗礼亘古 不变
想着你的笑魇 如樱花般
灿烂 滴落的残红 恰好
我轻轻的拾起 亲吻 流水的华年
你是红 如霞 你是绿 如莲
你是紫色的玫瑰 七色花
是染坊 浸入我梦中的斑斓
你是人间四月天 是期盼
是陪伴 你的情
萦绕心头 不见不散
你是书笺 记忆留下的墨点
晕染 是彼岸花 娇香
根 在我的心帘
你是夜空 眨呀眨的眼
是希冀 是牵念
共一轮 明月 蔚蓝
最美四月天 如梦如幻 深深的
眷恋 尤爱一句誓言 百倍胜过
—— 我爱你 最美四月天
10、分析诗歌第一节中的“点亮”在文中的作用。
11.本诗中有十二个“你”字,“你”指代什么?试分析其作用。
12.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哲学家金岳霖和她的另外一位友人邓以蛰为她合撰挽联:一身诗意千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挽联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由于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可能是完全没有办法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其次,我们没有办法将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没有办法将这种艺术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从而阻碍了审美欣赏的进行。再次,即使是我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但我们的审美判断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歌德对中国的小说《好速传》、《玉娇梨》、《今古奇观》这样的作品非常赞赏,而这样的作品在中文系统中却非一流作品。
如何才能跨越文化的阻碍,而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从而把握这些异民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这就需要我们把跨文化审美欣赏看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来对待。
跨文化审美欣赏就是通过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这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的。这四个维度是依次渐进、越来越接近艺术作品本身的四个序列。当我们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品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个作品所含的文化—作家世界观有一个大体的理解,因为它可以影响作家在艺术作品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我们还需要理解文化—作家偏爱,因为它决定着作家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选择何种题材或主题,甚至决定着作家采用什么样的特殊材料。第三,我们需要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从而使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最后,我们还需要理解艺术作品的符号价值,因为一件艺术作品并“不仅仅只是抽象观念同形式的内容的结合”,而往往通过“形式的内容”表达出多重意义。跨文化审美欣赏需要对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符号价值进行辨认和理解。
跨文化审美欣赏的确需要超越文化的差异性,而超越文化差异性的最佳方式是认识它、把握它。但认识、把握文化差异性的目的是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把艺术品仅仅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论证材料来看待。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决不能仅仅看成是对中西文化异同的平面比较。这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是逐渐并最终指向艺术作品本身的。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是要欣赏者必须成为一个艺术史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因为那样一来也就意味着“把意义从审美内容中分裂出去”了,也就“不是把艺术品当作艺术品来对待”,而当成了论证文化差异的材料了。我们必须把文化与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在艺术作品中,文化就是审美对象本身所呈现的内容,二者不可分割。
(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
材料二:
结合美的概念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道德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如下:
根据爱德华·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受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等的影响,中文的语境程度与英、法、德等而言相对较高。在中国,人与人直接的沟通有较多的逻辑预设,即存在一些事物的潜在且被普遍接受的逻辑前提。而道家思维作为中国本土哲学,其高语境特性也就不言自明了。在跨文化传播中,译者应结合相应语境并通过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文本背后的逻辑预设,减少高低语境所产生的对话“噪音”。
在《道德经》的海外传播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要注重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文化间性”,找到连接中国与英美文化的共通点。注重“文化间性”,就是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将晦涩难懂的词汇通过文化溯源来找到合理的解释方式,并以此作为注释。如道家思想与英美哲学都有一个永恒不变并超验存在的真理,用文化的共通性作为沟通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桥梁,才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思想价值观。
不仅限于文字传播,还可将图像、音乐以及形象符号作为传播道家思维的手段。非语言符号是指通过跨越语言所形成的思维鸿沟来实现一定层面上思维与思维的连接。非语言符号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意境、一种直观感受,因此更能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与共通,降低阅读和理解门槛。总之,在《道德经》的海外出版物中应加入非语言符号,并与文字符号形成多模态话语传播。
(摘编自张江浩《跨文化审美视角下中国文化传播策略——以〈道德经》为例》)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差异性阻碍了读者欣赏异族文学作品时顺利进人审美境界。
B.材料一中用歌德的事例,意在说明不同民族的审美判断有所不同。
C.材料一从作家和作品两个角度,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
D.材料二中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理论基础是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
14.下列对“跨文化审美欣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依次渐进,且最终指向艺术作品本身。
B.将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有助于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
C.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差异性是超越文化差异的最佳方式,可以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
D.跨文化审美欣赏要把文化和审美看成一个统一体,不能只把艺术品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论证材料。
1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对海外电视剧字幕的翻译,翻译人员采取简化翻译方式对原句内容予以适当调整,防止过长语句的出现。
B.BBC推出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将东方诗圣杜甫的一生直观、细致地介绍给世界观众。
C.西方人用其文化中特性、含义、地位最接近“龙”的概念的“Seraphim”(炽天使)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龙”。
D.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全球有550所孔子学院,为数千万外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
16.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17.如果某高校计划向外国留学生推介《论语》,请你根据材料二,对该校提出几点建议。
(三)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8.“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诗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__。
19.第二节说“你有你的,我有我的”,这里的“你的”“我的”指__________,而它又比喻__________。
20.全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揭示了一条怎样的人生哲理?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诗人要对方“记得”和“忘掉”的内容是什么?这两句诗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妍 miǎn ní nán 2.聘婷--娉婷 3.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4.人间四月天 5.(1)水 光 /浮 动 着/ 你 梦 /期 待 中 /白 莲。(2)你 是/ 一 树 一 树 的/ 花 开,是/ 燕∥在 梁 间 /呢 喃。6.B 7.C 8.不好,原诗用倒装句,突出了事物特点,音韵和谐。改后则显得很平淡,缺少韵味。 9.(1)略 (2)示例一:高艳能同学,你好!我是记者张明。你本来可以免试,为什么还要坚持跑完1000米全程呢? 示例二:你好,高艳能同学。我是记者张明。你的事情感动了许多中学生,作为同龄人,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3)不懈的努力谱写奋进的乐章 (4)畅谈读书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开展联谊活动,成立互助小组
10、“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又借助声音引向春光,“交舞着变”是写场景,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开端。
11、示例:诗歌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歌颂四月天,其实都是在向“你”倾诉:“你是爱,是暖,是希望”。可以看出,这里的“你”应是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深爱的孩子或纯洁的爱情。十二个“你”字,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在诗歌中,“你”字的每一次出现,就像乐队演奏中的节点,以“频率”的方式突出了“我”的指向,这是一种形式美感与内容美感的深层次结合。
12、示例:上联是赞美林徽因的才华。说她那一身涌现的诗意简直就像千寻瀑布那样飞扬绵长。寻,这里为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寻。这里主要是因为“寻”是平声,可与“月”字的仄声对仗。下联则是借林徽因的小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现了林徽因的美好,把林徽因形容为万古以来在人间出现的最美好的四月天。
13.D 14.B 15.D
16.①首先,指出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存在的困难,引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话题。整理②接着,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文化一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③最后,强调在跨文化审美欣赏中我们必须把文化和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
17.①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逻辑预设,减少语境障碍。②注重“文化间性”,寻找并突出文化共通点,避免理解偏差。③运用非语言符号等直观的辅助手段进行多模态话语传播。
18.比喻 大海
19.方向 志趣
20.象征。 每个人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要对曾在一起的过往产生依赖。
21.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不矛盾。诗人只是一种建议,意思是按自己的心意来做,最好潇洒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