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秦腔》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秦腔》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22:1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秦 腔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围绕秦腔、秦川、秦人所展示出的和谐独特的风情之美,体悟厚重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深沉情感。
2.鉴赏文章朴拙的语言之美。学习场面铺陈、细节描写的多样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围绕秦腔、秦川、秦人所展示出的和谐独特的风情之美,体悟厚重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深沉情感。
2.鉴赏文章朴拙的语言之美。学习场面铺陈、细节描写的多样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喜欢古老的秦腔吗?但秦川大地上的百姓们却对其无比痴迷,今天我们就随着贾平凹先生开启一段有关秦腔的文化之旅。
现在“文化之旅”成了各地旅游文化推广的热点之一。淄博借着烧烤、尔滨披着冰雪、天水凭着麻辣烫的迅速出圈,使得陕西文旅也想借此东风,打造“秦腔”这张本土的文化名片,今天就请同学们结合贾平凹先生的散文《秦腔》,为秦川大地打造一张有着时代印迹的、崭新文化名片。
任务一:识秦腔
请结合文本和课间播放的秦腔视频,说说你所了解的秦腔?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因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又因早期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秦腔又名“梆子腔”。
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它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支架:秦腔独特的声韵发展(成因)、地域、作用。
(原文)“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下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 作用1:秦腔是秦人衡量人才的标准。
(原文)“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 作用2:秦腔是秦人大苦生活中的大乐。
(原文)“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 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作用3:秦腔是秦人表达自我的抒情渠道。
(原文)“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
—— 作用4:秦腔是带给秦人的高超艺术享受。
(原文)“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
—— 作用5:秦腔是秦人生活中的必要因素。
总结:衡量人才的标准,承载了喜怒哀乐,满足了精神需求,成为了生命必需。
任务二:赏秦韵
活动一:根据课文内容,推荐一个能体现秦地人对秦腔“热爱”的场景,以便定格成画面,同时,拟一个简短的标题,并赏读出画面的内容细节。
场面一(4):排演热情
①“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动作描写,写出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场面热闹。
②“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语言描写表现秦川人的真性情。
③“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月儿偏西,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之深。
场面二(5):演出前奏
①秦腔戏上演频率高,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巧用繁笔,有力烘托秦川人“板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
②细致描摹开演前人们的活动: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内外相互拥挤,喊声、骂声、哭声一片。细致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征,也有力的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
③点的描绘:“二杆子”因为维持秩序而彻夜不能看戏,但他们因为自己的工作能使观众得到看戏的满足而感到满足,从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对戏剧内容的喜爱,而且也有对秦腔本身的喜爱。
场面三(6):演出精彩
①正面描写:女的角色,步伐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戏;男的角色,摇帽翎单双结合动静结合,技艺精妙;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
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舒爽的感觉,观众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场面四(7):观众痴迷
重点描写两类观众来进行侧面烘托。
第一类观众:“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因不能承受拥挤,便“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 听戏,从秦腔中获得难以言出的艺术享受。
第二类观众:“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他们在观看秦腔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
选择这两类观众来写,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场面五(8):演出悲喜
点的描绘,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老汉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紧紧扭结在一起。
场面六(9):秦腔地位
侧面描写: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不容许客人对秦腔不敬,秦腔演员与国家领导人一样被人崇敬,名角的父母也会得到人们的礼让和尊重,侮辱秦腔会招来麻烦或被教训,“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这些足以说明秦腔在秦川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活动二:除了场景描写,文中还有一些叙述、抒情、议论的文字集中在9、10两段,品读这些文字,研读痴迷背后的意义。
文本选段:
“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①,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②,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③”
研读①:
“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与原文第2段“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相呼应,文初是点明秦人与秦地的关系,文末揭示秦人与秦腔的关联,生儿以秦腔表达迎接的欢喜,送葬以秦腔表达对亡者的悲哀,秦腔对一个秦人而言,参与了他生命的全过程。
研读②:
“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脱离个人视角,脱离了人造的舞蹈,而是以秦川大地为舞台,以所有的秦人为演员,他们用自己真实的人生演绎出秦腔舞台上“生,旦,净,丑”的真情真性,秦腔已然与秦人们的生活角色融为一体。
研读③:
“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第二段)秦腔源于秦人的生活,它里面历史、善恶、是非,符合秦人的审美教育,秦人通过传授秦腔去教育子女,是要传承其中的是非善恶观,让他们的子女继续做心怀善意、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秦人。
文本选段: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④
研读④: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大喊大叫才能方便交流,“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因为秦地历史复杂悠久,秦人见多了风云变幻和兴衰成败,经历了太多的大喜大悲,所以他们的痛苦欢欣需要大喊大叫,高亢有力的秦腔来表达。“只有”表示必需,“只能”是指惟一。文末先说“只有”,再说“只能”,层层递进,只为强调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承载,或者驱动他们的喜怒哀乐。
总结:秦腔在秦地人生命的重要意义:参与秦人生命全过程、生活与角色融为一体、审美教育与价值传承、承载与驱动喜怒哀乐。
任务三:思秦路
我们既要看到贾平凹字里行间的热闹,也应该看到他眼角的一滴泪,看到他的忧愁。正如他谈到他的小说同名小说《秦腔》说“你慢慢的读,你会读出我的迷茫与心酸”
当下,戏曲、相声、评书等传统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 不少凝结先人智慧才智的艺术和手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敢问“秦腔”之路在何方?(支架:当前困境、应对之道)(支架:当前困境、应对之道)
困境——
受众范围变小: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城镇化的发展加快,城市农村被大规模改造,演出场地越来越少,秦腔受众范围减少了,看秦腔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了。
文化差异、生活方式不同:秦腔在西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很难被普遍接受;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土地所带来的大苦大乐逐步消失。
缺乏创新:戏曲的创新较少,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群众多样文化需求。再加上外地、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本土文化被稀释。相对古老的文化渐渐被遗忘。
应对——
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应该千百年来从内容到形式一成不变,因为再有耐心的观众,也不愿意一辈子只看一部与时代脱节的旧戏。因此,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创新形式,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比如现代舞台光影技术,AR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实现穿越,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使其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艺术要在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在传播方式上,部分传统艺人选择了网络直播,这正是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从两三分钟的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直播,内容精心设计,精心打磨,得到了网友们的喜爱。恰如,麦克卢汉那句名言“媒介即讯息”,内容符合传播工具的特征,才能发挥出有事效应。
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传统艺术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棋琴书画的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也不只是委身于汉服唐装的余韵里……传统文化和艺术应是财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是万众瞩目的民俗,是地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奇葩。青年人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任务四: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