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22:2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 去 来 兮 辞
语气助词
意思就是:
回去吧!
回去
助词,无义
文体,赋的一种


辞:文体。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也称楚辞。
归去来兮辞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
辞和赋的区别: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
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
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
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
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
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庭情况
曾祖父或为陶侃(kǎn),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
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
(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
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







《晋书·陶潜传》: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指孩童

维持生计。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
凭借
营生的本领
轻快的样子
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没有门路
恰逢
爱惜人才

指军阀混战
害怕
距离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依恋的样子
回去的心情
本性
造作勉强
指做官
收拾行装
不久
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阅读思考
思考:
阅读小序,回答:陶渊明面临怎样的选择?他选择了什么 为什么?
归隐
继续做官
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不愿折节为吏,那比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志不在此
④“程氏妹丧于武昌”
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选择“归去”的原因:
既然选择“归去”,当初又为何要出仕?
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⑤陶渊明有大济苍生的志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去吧
介词,让
同“何”,疑问副词,为什么
意愿
形,指身体;役,奴役
为什么
连词,表并列
取独
取独
确实
指做官
大概
是,正确;非,错误
行人
遗憾
取独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横”
载,文言助词,一边
代指隐士所居
形作名,儿童
满杯
拿来
表目的,来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审,深知;容膝,动作名
取独
连词,表转折
策,拄着;扶老,拐杖

日光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无实意
驾车
助词
疑问代词,什么
知心话
意动,认为...快乐
名作动,弹琴读书
意动,认为...愉悦

指耕种之事
有时
名作动,划桨
幽深曲折的样子
引申为源头
形作动,欢喜羡慕
行将结束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算了吧
寄生
天地之间

从心所欲
指生死
什么

神仙居住的地方
希望,企及
留恋爱惜
连词,表原因
立,扶着
耘,除草;籽,培苗

连词,表承接
最美逆行者
我们记忆中的零碎的、浅层的陶渊明:清高、闲适、随性、逍遥、菊花、淡泊名利、不慕权贵、安贫乐道、真隐士、田园诗人。
印象——陶渊明
与《归去来兮辞》深层对话
我眼中的陶渊明,填空。
读课文填空:
从 诗句)中,我看到 他(什么形象),让他 (怎么样了)。
与《归去来兮辞》深层对话——我看到了一个快乐的陶渊明 进家之乐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居室之乐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庭院之乐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户外之乐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与《归去来兮辞》深层对话——我看到了一个忧伤的陶渊明 与世不相容的孤独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人生短暂的担心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隐后的陶渊明虽然很快乐,但仍有挥之不去的忧伤,与世不相容的孤独,人生短暂的担心,让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于是表面的快乐掩藏不住内心的忧伤。 与《归去来兮辞》深层对话——我看到了一个在乐与忧的纠结中最终获得了宁静的陶渊明 耕田自娱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赋诗自乐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乐天知命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放弃了知识分子普遍的理想和上进途径,即从仕途中实现自我价值。古代士人都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就算是暂时追求无果,也仍然坚持不懈。但是如果社会非常黑暗动荡,实现个人终极理想的大环境糟透了,也是有人选择放弃的。
比如阮籍,他选择了狂狷,不与统治者配合,行事乖张,到郊外去游玩,走到路的尽头,没法继续前行,就号啕大哭,其行为与稚子无异,完全不是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行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点类似于装疯卖傻。但是阮籍的这种行为,是为了在政治高压中逃避司马氏对他的迫害,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陶渊明并没有任何性命之忧,却主动选择了辞官归隐,“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就这样顺遂内心,过完一生吧!他在众多士人中绝对是个逆行者,他更愿意“曳尾于涂中”,自由自在地过完余生。放弃仕途,对于心中一直有所坚持的陶渊明来说,肯定会痛苦。他也许曾经无数次地在心中权衡比较,最终,他还是放下了。因为,在家中,有一个美好的田园在等待着他。
他自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多么明白的表露,多么坦诚的表达,没有任何藏着掖着的扭捏与不痛快,就是不喜欢社会樊笼,官场罗网,陶渊明的放弃,可以说是对“随心所欲”这个词的最好诠释。
最美逆行者
①自责(“田园将芜”)
阅读正文,找出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并说出当时他的心境如何?
②自悔(“心为形役”)
③自醒(“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④自觉(“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阅读思考
陶渊明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归心似箭
抵家之欢
家中景况
饮酒自遣
涉园成趣
观景忘返
重审心志
结交乡故
出游方式
所见所感
归家乐
出游乐
日常乐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频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创作的抒情辞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出仕和辞官的原因,以及归田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文章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对官场的厌恶和对隐居的田园生活的喜爱)
课堂小结:主旨
拓展提高
于丹解读陶渊明
陶渊明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
拓展提高
于丹解读陶渊明
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是一种务本求实的精神)、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与此相反,如果为了在官场上取得一席之地,逐渐学会奉承求荣,逐渐丧失自我,失去骨头,那才真是看似进取,实则堕落。
拓展探究
《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对比阅读
相同点:
1.时代背景相近
两篇作品均创作于东晋时期,(《兰亭集序》写于353年,《归去来兮辞》约写于405年),反映了魏晋士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2.受玄学影响,两文都带有一定的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超脱世俗。
相同点:
3.对自然的赞美,
两文都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的热爱。
《兰亭集序》写兰亭雅集时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归去来兮辞》则描绘归隐后的“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两文都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兰亭集序》提到“死生亦大矣”,《归去来兮辞》则感叹“寓形宇内复几时”。
不同点:
主题与情感基调
《兰亭集序》 :
主题是“乐极生悲”,由宴饮之乐转向对生死无常的哲学思考,情感从欢愉渐趋深沉。
强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带有历史虚无感。
不同点:
情感基调更积极,虽有对过往的反思,但最终落脚于“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豁达。
作者的人生态度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出对生命短暂的无奈,虽感慨“修短随化”,但仍未完全超脱。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则彻底摒弃官场,选择躬耕田园,体现了一种坚定的隐逸精神。
艺术风格
《兰亭集序》 :
以骈散结合的文风著称,语言精练优美,兼具抒情与哲思。
作为书法名帖,其艺术价值更在于笔墨神韵。
《归去来兮辞》 :
以楚辞体(骚体)写成,句式灵活,节奏明快,富有音乐性。
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田园生活,更具诗意。
社会背景与创作动机
《兰亭集序》是文人雅集时的即兴之作,反映士族阶层的风雅生活。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所作,表达对官场腐败的厌恶和对自由的向往。
拓展探究
《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对比阅读
同:两人都有乐与悲。
异:二者的乐与悲不同
1.乐之异同(自然观)
王羲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欣赏陶醉审美之乐,他是审视观察自然山水,由外而内,与景物有距离感,景物更是崇高的审视客体。感发性弱,有我之境。
陶渊明:归隐,天伦,安居,交游,山水、田园之乐,自然、处事皆乐,对景、事、人,无一不欣喜。他沉浸于田园山水,由内而外,人俨然是田园山水的一部分。景情融合,无我之境。
2.悲之异同(生命观)
王羲之:美好易逝、情随事迁、生命短暂,进而转入个人之痛。欲有为而不为的苦闷,对现世的执着而囿于造化弄人的无奈,悲生悯死,抨击一死生的消极。
陶渊明:乐天安命(万物得时,吾生将休,委心任去留,不戚戚生死,不汲汲富贵),乐观豁达,一念放下,万般从容之感。
陶渊明十首田园诗,自然恬淡莫能及
1.最悠然自得的诗:《饮酒·其五》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自然,多么惬意,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不断吟咏。
陶渊明在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那自然恬淡的心情十分感染人。
陶渊明十首田园诗,自然恬淡莫能及
2.最自得其乐的诗:《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千百年来,无人不羡慕陶渊明隐居田园的自在与闲适。
陶渊明十首田园诗,自然恬淡莫能及
3.最闲适的种田诗:《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清晨起,陶渊明就下田地铲除杂草,一直到暮色四合,月亮出来时,才扛锄回去。
陶渊明十首田园诗,自然恬淡莫能及
4.最有哲理的诗:《杂诗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人总是比其他人更加敏感,陶渊明也是如此。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陶渊明十首田园诗,自然恬淡莫能及
5.最优美的四季诗:《四时》
《四时》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这首诗,只有短短20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真实传神的四时风光画。
隆冬过去,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彩变幻莫测,大多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
陶渊明十首田园诗,自然恬淡莫能及
6.最幽默的亲情诗:《责子》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是一个大诗人,也是一个幽默的父亲。没有父亲不吐槽儿子的,陶渊明也不例外。一首诗,他将五个儿子吐槽了个遍。
他说:我虽然有五个儿子,可是都不爱读书。阿舒已经16岁了,可是懒惰天下无敌。阿宣15岁,也不爱读书。阿雍阿端13岁,连六和七都分不清。通儿只有9同,整天只知道找梨和栗子吃。假若天意真给了我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
陶渊明十首田园诗,自然恬淡莫能及
7.最感慨的读书诗:《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写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时的奇思异想及对人生和政治的感慨。
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到孟夏,耕种既毕,收获尚早,正值农闲,他可以愉快地读书了。
陶渊明十首田园诗,自然恬淡莫能及
8.最有生活意趣的诗:《移居二首·其一》
《移居二首·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08年,陶渊明隐居的旧宅失火,两年之后,移居浔阳南里的村舍,于是,写下此诗。
诗写迁居南村的原因和迁居后的乐趣。诗中热情赞美了南村“素心”人,表现了志同道合的高雅而纯洁的志趣。诗人与这些纯朴的“素心”人朝夕相处,无拘无束,叙谈往事,品评文章,感情融治而欢乐无限。
陶渊明十首田园诗,自然恬淡莫能及
9.最思念的诗:《停云·其二》
《停云四首·其二》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在诗的序言中,陶渊明直言这是一组思念亲友的诗。诗歌全篇贯穿了陶渊明因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好的抱恨之意,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希望与友人共享美好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