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宇宙的边疆》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宇宙的边疆》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与创作背景,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说明方法,品味语言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进一步认识宇宙,增强宇宙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宇宙,增强宇宙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方法,品味语言特点。
情境导入: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对宇宙奥秘的探求,也因此产生了许多神奇浪漫的传说,比如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PPT图片展示,请学生看图说出对应的神话)
早在战国时代,屈原在他的《天问》中就对时空源起、宇宙诞生、天体运行、自然奥秘等发出了一连串提问。几千年来,无数人为揭开宇宙奥秘前赴后继。直到今天,人类依然对头上的星空抱有极大热情,汲汲以求宇宙的真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卡尔 萨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边疆》,看看这篇文章将告诉我们哪些宇宙的奥秘……
活动一:知人论世,了解文体
作者简介: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创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卡尔·萨根主持拍摄了电视纪录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他还出版了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融入宇宙宏大的背景,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本书即节选自该书。
文体知识:《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节选自卡尔 萨根的作品《宇宙》。解说词是一种实用性说明文,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宣传的效果。 由于解说词常常与图像、实物相结合,它在语言上又与一般的说明文有所不同。
解说词的特点:
①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对事物进行解说和拓展。
②具有一定的文艺性。解说词不是干巴巴的说明或说教,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③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要抓住听众。
活动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各层主要内容。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6)解说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及宇宙的广阔。
第二部分(7-11)解说星系的组成。
第三部分(12-14)解说恒星的性质、数量等内容。
第四部分(15-16)解说彗星、太阳系的构成和热量来源。
第五部分(17-18)回归到人类的家园,赞美地球和人类。
《宇宙的边疆》概念关系图,说明顺序:由大到小,由远及近
作者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顺序?
(1)跳出宇宙之外,将宇宙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由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自己命运”的热情。
活动三:深入研读,品析方法
1.《宇宙的边疆》在文章开头引用了两段名言,有什么作用?
(1)开篇引用这两段话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引用帕斯卡尔的话,暗示本文作者的探究动力源于自我的要求和激励,而不是“好大喜功”。
(3)引用赫胥黎的话,显示作者非常谦逊,他认为自己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真理面前,已知的部分依然显得特别渺小,突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及宇宙的无边和浩渺。
2.本文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等,请结合下面的表格,具体说明。
活动四:批注阅读,赏析语言
将文中的部分文字抽去,一人读去掉括号里的文字的语段,一人读包括括号里的文字的语段。对比下,有什么感受?
文段一: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文段二: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让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语言特点:具有文学性,生动优美。
文章的语言除了生动优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请在文中进行批注)
1.准确严密。如“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一每2.5亿年旋转周”“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这些准确的数字以及约数都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2.充满感情。如文章的最后一段中“这里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用排比句表达作者对地球的热爱、赞美之情。
3.富有哲理。如“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这些句子起到引发我们思考的重要作用。
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和说明事理为主要任务的。但有些说明文也包涵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画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说说它们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主旨归纳: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它的浩瀚、它的深奥令人类惊叹不已,人类在它面前显得更加渺小了,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类已知的宇宙最远的地方时距离地球80亿光年。更多未知事物有待我们一起去探索。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升华拓展,联系时代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同学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追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期待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探索科学奥秘,未来的空间站将由你们来建设!
——“太空授课天团”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活动五:比较赏读
就像文学作品讲究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一样,学术论著和科普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学术论著和科普作品有哪些异同?请结合《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两篇课文简要分析。
《自然选择的证明》中,作者观察、概括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证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论辩逻辑严密。
(1)相同点:都强调科学性、严谨性。
《自然选择的证明》中,作者观察、概括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证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论辩逻辑严密。
《宇宙的边疆》通过介绍宇宙、星系等,引导我们认识宇宙和人类的关系,在论证中使用了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论证方法,科学而严谨。
(2)不同点:表达方式方面。
《自然选择的证明》是学术论著,列举大量例子来论证观点,学术性强。
《宇宙的边疆》是科普作品,除说明以外,还运用了较多的议论与抒情,作者情感更强烈,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课后作业:
思考1: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 粒尘埃。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参考: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对宇宙及其他星体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更科学合理地驾驭自身,把握人类的未来。
思考2:联系全文看,作者认为通过探索宇宙,人类能获得哪些认识和思想上的收获?
参考:宇宙浩渺,人类渺小
探索无边,人类勇敢、光荣
人类与宇宙密不可分
栖居于地球,人类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