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共5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课件(共5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22:3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诵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活动:自主预习,深思探究
活动一、看导学案,圈画批注,了解作者生平及文体知识。
活动二、校正字音,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活动三、通读全文,疏通文意,逐步解决语义的疑惑之处。
要求:①默读课文,标记疑点。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用书,自行翻译课文,标记出不能理解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句子意思,留待小组交流。
②小组交流,推求词义。把个人默读时标记的疑点难点,在小组内探讨交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推求词义、句意;
③课堂探究,共同释惑。以小组为单位,将通过小组交流依然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在课堂上师生一起探讨,共同答疑。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嘉靖十九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病逝 。
作者简介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是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有三层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二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意;三是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含有“脊梁”的意思,也可理解为他想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寒花葬志>>;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碑记、游记、杂记等。
解题
刘禹锡—— 梁启超——
蒲松龄—— 鲁 迅——
陋室
饮冰室
聊斋
绿林书屋
三味书屋
诵读明情
字音检测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冥然 万籁 啄食
迨 异爨 逾庖
栖 老妪 妣
呱呱 阖门 象笏
长号 扃牖 凭几

shèn lù

yuán
shǔn
yǎn
míng
lài
zhuó
dài
cuàn
páo






háo
jiōng yǒu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旧:原来的,旧日的
方丈:古今异义,一丈见方
渗漉lù:渗漏
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斜
案:几案,桌子
顾视:环看四周。顾:环视
北向:方位朝北。向,朝着
修葺:修补
上/前:名作状,从上面/在前面
垣墙:垣墙:名作动,砌矮墙
周庭:省略,(于)庭院周围
以:连词,来。当:面对着
洞然:明亮的样子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倾注;每次移动桌子,环视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从上面漏雨。在屋前新开四扇窗户,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阳光(使其反照室内),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杂:错杂,杂乱。
栏楯shǔn: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增胜:增加光彩。
胜:形作名,美。(超过;禁得住;尽;美好的)
偃仰:偃,伏下。仰,仰起。偃仰,安居、休息。
啸歌:长啸歌吟。这里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
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兀,独自。
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斑驳:错杂。
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我又在庭院混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安居休息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着,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于:在。
可喜:形容词作名词,可:值得,值得喜悦的事。
先是:先前,在这之前。
迨:及,等到。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爨:炉灶;烧火做饭。
往往:到处。 西:向西。
逾:越过。
宴:名作动,吃饭
已:已而,随后不久。
再:两次。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很多值得喜悦的事,也有很多值得悲伤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在室内外设置了很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修筑了篱笆,不久后就又修筑了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妪:老年妇女的统称。
先大母:一种称谓。指去世的祖母,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
乳: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
先妣:称已经死去的母亲。
抚:爱护,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每:经常。
而:你的。
兹:这里。
呱呱:小儿啼哭声。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哺养了两代人,(去世的)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过一次,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从门板外回答她。”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束发:古代男子十五岁时束发,
表示成童。
过:探望,看望。
若:你的。
竟日:整天。
大类:很像。
比:等到。
阖:通‘合’。关闭。
效:效果,指取得功名。
象笏:象牙制的手板。
朝:名作动,上朝。
当:应当。
瞻顾: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长号:大哭。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怎么一整天默默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等到离去时,(她)用手(轻轻地)关闭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长期以来没有效果,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期待/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它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好像在昨天刚发生,真令人长声悲号不能控制自己啊!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着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殆:①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几乎、差不多(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③副词,大概恐怕(殆有神护者)
④通“怠”,懒惰(农者殆则土地荒)
故:原来。
扃牖: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
牖:窗户。
凡:总共。
殆:大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既:已经,在……之后。
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古代女子出嫁。
凭:倚靠。几:书案,桌子。
书:写字。
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述:转述。
制:形制,规制。
手植:亲手种植。手:名状,亲手。
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亭亭:直立的样子。盖:古称伞。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我写了这篇志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那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那以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形制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院前有一棵枇杷树,它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高高地耸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伞盖一样了。
表示女子出嫁的文言词
1、归 《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犹如回家,常用“于归”称出嫁。“归”字左部表示读音;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右部是个“帚”字,是一种清扫工具,表示女子的主要职责是料理家务、打扫卫生,故女子许配也说“执箕帚”。
2、出适 “适”本义是往、至,指女子到夫家,意为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嫁”和“适”有等级区别,《仪礼注疏·丧服》:“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曰适人。”
3、许字 《礼记·内则》:“女子十五有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字。”上古时期,女子十五岁为适婚年龄,最迟也不过二十岁。对女子来说,起“字”就是“许嫁”的意思,女子许婚叫“许字”,女子嫁人叫“字人”,而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闺中”。
4、出阁 阁,即闺房,未出嫁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住在阁楼上,所以把出嫁的女子称为“出阁”“出室”,相反未出阁就是未出嫁。“出阁”最初指公主出嫁,元稹《七女封公主制》:“虽稂华可尚,出阁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5、出聘 “聘”意为彩礼、定金等,“出”有出使访问、出嫁的意思,主要指女子离开娘家与丈夫成婚。
6、妻 古文中常遇到“以女妻之”或“妻之以女”,意思是把女儿嫁给“之(他)”做妻子。这里的“妻”做动词,可以看作是女子出嫁的一种称谓。
作者写到一家几代的哪几位亲人
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
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诵读明情
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一家三代,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整体感知
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迨诸父异爨
凡再变矣
大母过余曰
束发
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
瞻顾遗迹
殆有神护者
明亮

及,等到
看望
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
共变了两次
你的
全部,整个

当堂检测
大概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使不上漏。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使之不上漏。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省略句
状语后置句
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习课文,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2.学习作品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技巧。
3.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间书斋
种感情
世变迁
个女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多可喜,亦多可悲
祖辈,父母辈,自己
先大母,妪,先妣,妻子

件事情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课前回顾
好的文章需要反复吟诵,更何况是这样一篇至情之文。请大家跟随配乐诵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弥漫在文章中的情感。
披文入情
倾情诵读
自读第一段,思考: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分别有何特点?概括并用文中原句说明。
披文入情
描绘画面,体会喜情
修葺前 修葺后 对 比 探 究
修缮前后的项脊轩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狭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不漏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老旧
破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明亮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阴暗
杂植兰桂,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幽静
雅致
渲染出了轩室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披文入情
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描绘画面,体会喜情
用一幅上联来概括作者居于此的“可喜”生活,请大家结合下文作者所写内容(什么人、什么事)、所抒情感对出下联。
披文入情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胜景清雅,书海啸歌,庭阶寂寂, 桂影斑驳,几多憧憬几春秋
诸父异爨、老妪追怀、祖母殷殷、夫妻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
第一二组探究诸父异爨
第三四组探究老妪忆母
第五六组探究大母励志
披文入情
第七八组探究回忆亡妻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合作探究:在对诸父、先妣、祖母、亡妻的追忆叙述中,有很多细节;细节可以与人、事、物、情相关。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细节探究其描写的妙处。
提示:诵读、细节、分析特点情感(细节的动人之处往往在于,它是人的最不经意之处、事的最不宏大之处、情的最不热烈之处、景的最不起眼之处)。
披文入情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诸父异爨
1.诸父异爨这一事件中有一处细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从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
从中,文章展现了归有光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南北连通的大家族分崩离析。
描写伯父、叔父分家,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可以看出分家之后家里一派凌乱之景。
披文入情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诸父异爨
从“内外”“往往”强调出家里门墙林立。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写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
一个南北连通的大家族分崩离析。
到处都是的门墙代表着兄弟之间的淡漠、隔阂与疏离。
归氏一族到归有光之时家道日益衰落,面对诸父渐行渐远、家族分崩离析,他却无力挽回。
从中我们看到了他无奈、悲凉的情感。
借老妪之口来缅怀去世的母亲,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披文入情
归有光的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听闻老妪说到母亲对儿女的嘘寒问暖,思及母亲失声后欲关爱儿女而不得,再加上多年对母亲的思念,内心该是何等的悲痛!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老妪忆母
归有光8岁丧母:“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指归有光之母)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先妣事略》
披文入情
“孺人死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先妣事略》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老妪忆母
8岁,是最需要母亲关爱的年纪,可母亲却骤然离世;8岁,还是一个不能领会生死的年纪,所以年少的他竟以为母亲是睡着了。写下这些文字时,归有光18岁。从8岁到18岁,“母亲”二字,也许他早已在心中千回次的咀嚼回味;从8岁到18岁,十年冷暖无人知;从8岁到18岁,夜半衾寒有谁问。而今听到老妪之言,对母亲的记忆从茫然无着变得渐次清晰。娘以指叩门扉,娘对儿嘘寒问暖,娘曾承受失语之痛,可我已十年不曾见得娘亲容颜,也再不能得见。
披文入情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大母励志
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披文入情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大母励志
叙述祖母到轩中看望我一事,有语言——“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有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第一处语言描写—“孩儿,许久不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娃娃一样?”话语亲切、有趣,表面上是责备,实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迈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怀。“以手阖门”,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到孙儿。从祖母的“自语”、手持象笏至的动作、离去前的再三叮咛中,我们读出了她对归有光苦读的赞许,更有对他的殷殷期盼和勉励。三处语言、两处动作,细腻平凡,但却把一位慈爱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言语举止 心情
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语气亲切而风趣,既含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以手阖门
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到孙儿。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高兴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资料链接:知人论世,深味悲情:归有光自幼苦读,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20岁中秀才,23岁娶妻魏氏,29岁丧妻,35岁中举人,后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后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世称震川先生。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归有光《家谱记》
披文入情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细节还可以是从情的角度而言: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大母励志
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这“长号”中自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但同时,归有光身上还肩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重担,祖母的殷殷期盼正在于此。祖母已逝,而归有光依旧科场不第,思及祖母,如何不“长号不自禁”!这长号中既饱含着归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叹,更包含他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
在描写与亡妻轩中共处的生活场景中,我们读到夫妻二人和谐恩爱、琴瑟和鸣、伉俪情深。也许在妻去世后的无数个无眠的夜晚,他就在这树下独自回味两人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愁苦、相思、离情,百般滋味涌上心头。这树是他对妻子情感的化身。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时间愈久,思念愈深。树在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借景抒情,托物寄情,以景结情“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披文入情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回忆亡妻
树在人亡!
物是人非!
睹物思人,
托物寄情!
这个时年三十一岁的叫归有光的读书人,含蓄内敛,对于亡妻始终没有说出这四个字:“我好想你”,可我们分明从他的文字里,读到了他的情深。随后他九次应试,八次落第,等到考中进士已是六十岁,苍颜白发,垂垂老矣!对求仕之途的苍凉感慨,和对家庭温情的无限依恋,成就了今天的《项脊轩志》。几百年过去,今天的我们读了仍会感慨万千,甚至潸然泪下。
披文入情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回忆亡妻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披文入情
分析细节,体悟悲情
小结
余读归震川之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使人欲泣,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黄宗羲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
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流逝、岁月沧桑;是诸父分家后林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
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有祖母手持象笏时期待殷殷的眼神,有妻子凭几学书时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妇相继离世,物在人亡、三世变迁,从有言到无言,从缘事明情到因景寓情,作者的悲情愈发厚重。透过这一扇项脊轩窗,我们看到了归有光复杂的心灵世界。
项脊轩志
多可喜

多可悲
(承上)
修葺前:
又小又漏又暗
修葺后:
虽小而不漏不暗有景色
(启下)
1.家庭分崩离析
2.悼念亡母
3.怀念祖母

1.回忆亡妻
2.借树忆妻
结构梳理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4.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艺术特色
援笔共情
1、归有光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利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请借鉴《项脊轩志》一文中抒发情感的技巧,写一段文言文字表达对母亲(父亲)的深情。
提示: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可以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200字左右。
2、学习前贤给书斋取名的方式,给自己的书房也取一个名字,并说明起名的缘由,不少于100字。
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亦是一个不断珍藏记忆的过程。
拜伦说:假如我又看见你,隔了那悠长的岁月,我该如何致意?以沉默,以眼泪?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你走完。当陪着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告别。
——《千与千寻》
有人说,从俗世中来的,才能到灵魂中去。源自生活,发自真心,这是散文创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归有光亲情散文魅力之所在。以我手写我心,用真情换真心,我们也能成为心中“有光”的人!
综合检测
1.对加颜色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周:围绕 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胜:美 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出现成效 D.比去,以手阖门 比:比较
D
2.下列加颜色的词,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某所,而母立于兹 B.吾儿,久不见若影 C.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D.妪每谓余曰
C
及,等到
通“尔”,你。人称代词。
你。人称代词。
我。人称代词。
有时。副词。
3.下列多义词,词义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之僧哉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①比去,以手阖门
②去死肌,杀三虫
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C. ①后五年,吾妻来归 ②田园将芜胡不归 ③完璧归赵
D. ①今已亭亭如盖矣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③盖大苏泛赤壁云
B
副词,难道、反而
动词,环顾
动词,光顾,探望。
动词,离开。
动词,除去。
动词,离开。
动词,女子出嫁。
动词,归还。
动词,回去,归隐。
名词,古形圆如伞,下有柄。
动词,遮盖。
副词,大概。
综合检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织造是明清于苏杭等地设立的负责织造衣料、制帛以供皇帝及宫廷之用的专局。
C.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官宦将记事的手板插于腰带,后来成为官宦的代称。
D.谥是帝王或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海瑞谥为“忠介”,表扬他忠诚耿直。
乡试又称“秋闱”,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称“春闱”第一名称“会元”。
A
综合检测
文化常识
1.项脊轩: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2.旧南阁子也:阁为我国传统楼房一种,其特点是四周开窗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或供佛之用;或特指女子卧房。 宋朝以后称小屋为阁子,这与“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相符。
3.室西连于中闺 :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
“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
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文化常识
4.三五之夜
5.余自束发
6.先妣
7.先大母
8.持一象笏至
9.吾妻来归
10.吾妻归宁
15岁。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盘到头顶上。
“三五”表示“十五”。古人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
去世的母亲。
去世的祖母。
象笏,象牙手板。古代大臣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旧时女子出嫁为“归”。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角度:大器晚成,造福一方
归有光对科举有着近乎执拗的固执。8次落第,仍不放弃,60岁考中进士。聪明的他,难道不知自己为何屡试不中吗?其实不然!
明代科举舞弊之风甚盛,有宗师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捷径。归有光名声鼎盛,也曾有不少权臣宦官想与之结交,但都被他坚定地拒绝。他是典型的儒生,既不肯放弃傲骨与真性情,又始终以“达则兼济天下”为目标,一次次向科举发起进攻。
儒家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树立高尚的品德,为国家建立功绩,提出真知灼见的言论。归有光的偶像是司马迁,仕途失意时便自解:“惟九经诸史,先圣贤所传,少而习焉老而弥专……,是以乐之不知其岁也。”没有功名在身的他,始终追求儒家的“立言”境界,这不仅体现在等身著作中,更体现在他一如既往的社会良知中。
嘉靖二十七年,嘉定安亭发生了一场骇人听闻的杀人灭尸案。张贞女因撞见婆婆私通而被记恨,被婆婆和众恶少百般凌辱致死,并被焚尸灭迹。恶少胡岩等人打通关系,得以逍遥法外。该案错综复杂,涉及诸多内幕交易,久拖不决。归有光仅是一位教书先生,却挺身而出。一方面联系唐钦尧、潘士英、张荆等嘉定名士为张贞女平反,另一方面,四五年内先后写了11篇文章,描写、记录、辩论此案件,发酵社会舆论,最终为其沉冤昭雪。
江浙一带百姓苦水患久矣,归有光考察三江古迹,采集前人水利论著,并自作《水利录》二篇及《三江图》等,为研究太湖流域水利提供系统资料。即使不受当地官员重视,仍刻苦钻研。后来海瑞来此地巡视,兴修水利,其建议才被采纳。他治理了三江水患,这才为江浙地区进一步的繁华打下基础。
清代林则徐巡视江南水利时,感其功勋,写道: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此外,归有光还亲赴唐山抗倭战场,记录战斗全过程,总结抗倭经验,俨然一位战地记者。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都从他的文章中得到过启发。虽未有官职,但仍尽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张贞女事件如是,抗倭如是,水利亦如是。由始至终,都是一片赤诚之心。
临终前,归有光给儿子写下这样几句话:“假我数年,卒成大业,庶几不负先师,今竟不可得,命也!然乘化而往,亦复何恨哉!”
作文素材
《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同: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对“诸父异爨”感到遗憾,深情怀念与项脊轩相关的亲人,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
异:文体不同, 《陈情表》是“表”,其叙事、说理,总以实现具体目的为指归。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 《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