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等 等 等 等 演唱:黄磊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描绘的是 阶段的爱情。
情窦初开
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沈从文
爱情的萌芽地:
边城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 凰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209国道和湘黔省道从县境穿叉过,铜仁大兴机场距县城仅27公里, 交通实为便利。
凤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发表与于1934年……
“是一部远离阶级斗争的作品”
“在角落里独自做着美梦的小资产阶级”
其他的环境(如革命年代战火纷飞的战场)也是可以产生这种爱情的土壤的,但沈从文为什么把人物置于这种怎么美的环境中呢?
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过: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爱能在美中产生而不是通过刻意的安排来展现,则会显得更符合人的本性。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著名的“乡土作家”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 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 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 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 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 归真的牧歌情调。
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沈从文
坎坷的一生
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土匪部队);
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
1928年至1930年,被徐志摩发现,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
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
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趣事
一、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是最被人看不起的。
由于他是自学成材,所以很多教授都有点鄙视他,最厉害书庄子专家刘文典教授,他称陈寅恪是值400元月薪的教授,他自己值40块,朱自清值4块,而沈从文只值4毛!
二、墓志铭
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
胡适与沈从文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胡适任上海公学校长时,对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聘请大批著名学者来校授课。年仅26岁的沈从文向胡适求职,也被胡适算在受聘者之列。当时校方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沈从文学历太低,只读过高小,虽然发表了一些灵气飘逸的散文,但要登上高等学府的讲台,差距还是太远了,况且此人又不擅言辞。就连沈从文自己听到被聘的消息,也大为吃惊,马上给胡适写信说:“先生作为从文谋教书事,思之数日,果于学校方面不至于弄笑话,从文可试一学期。从文其所以不敢作此事,亦只为空虚无物,恐学生失望,先生亦难为情耳。”但胡适却慧眼独具,力排众议,不拘学历,坚持延聘。
结果沈从文一上讲台,就闹了一个笑话。他在台上整整呆了10多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开始讲课,原先准备好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10分钟就讲完了,往下无话可说,而离下课尚早,显得十分尴尬。
最后,他只好老老实实地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很多,我害怕了。”一时传为笑谈。然而,胡适在评议这堂课时,赞赏沈从文的坦言与直率,认为这是“成功”的。他认准沈从文是个人才,坚决支持他走上讲台。处于尴尬境况中的沈从文,能够遇到胡适这位“伯乐”,真是一种幸运。后来,他终于不负重望,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不仅能够胜任教学任务,而且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成为著名的教授。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他不是过客,
他是凤凰的归人
从水乡走出去的沈先生最终还是魂归故里。沱江岸边,矗立着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在他的墓旁,不败的山菊,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陪伴着这个不朽的灵魂。
古语说,凤凰择良木而栖。沈从文终于回到他魂牵梦萦的良木故土。
湘西的流波碧水,裹挟着一个自称“乡下人”的深深眷恋,更加辽远悠长、绵绵无尽……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黄永玉
“合适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端午: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捉鸭子
中秋:对唱情歌
新年:狮子龙灯、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还有什么热闹的时候:
娶新娘、爷爷不收钱的时候
翠翠是一个________的姑娘
“合适的人”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明确]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
[明确]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明确] 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明确] 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如果让你创作一幅画,选择一个重点的情节作为插图,你会画什么?
1.傩送:“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
2.翠翠:“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3.伙计:“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4.爷爷:“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5.爷爷:“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翠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嗤的笑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
自我成长
一条大“鱼”
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其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
①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
②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愈加明朗化;
③三则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复杂中展示人物性格,充满含蓄之美,而最终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与人性含蓄化的矛盾,又无意加剧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一座白塔
“白塔”在《边城》的故事中有什么象征意味?
首先,翠翠与爷爷生活在“白塔”之下,“白塔”是翠翠的成长的地方,更是翠翠心灵的“庇护所”,它与老船夫共同守护着翠翠。
其次,“白塔”的白也体现了翠翠心灵的纯洁,翠翠生于茶峒也长于茶峒,目光所及皆是秀美的湘西山水,接触的也都是善良淳朴的茶峒乡民,她的心与她的眼一般澄澈。
最后,“白塔”是翠翠的信念,是翠翠的精神支柱,白塔的坍塌,爷爷的去世,于翠翠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白塔”重建,即是翠翠的一次蜕变,从懵懂、单纯、青涩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翠翠。
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
——沈从文
请简要概括选文描写了哪些美?
请观察下面几个演员的剧照,假如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个演员主演《边城》中的翠翠?理由是什么?
(1)第2幅演员林黛,1952年《边城》被大陆导演凌子风拍成电影《翠翠》,扮演女主角——翠翠。当年17岁。
“太时髦,太现代化了,她不是我笔下的翠翠。”—— 沈从文
(2)第1幅演员戴呐,1984年扮演了由大陆导演凌子风的电影《边城》中的女主角——翠翠。当年13岁。据说凌子风为了寻找翠翠的扮演者,很费了一番功夫,终于找到成都女孩戴呐后才满意。大约川湘一带的女孩都是这样的,娇小玲珑,秀美温婉、明慧灵巧,很是令人喜爱。
翠翠——天真纯洁的少女
①美丽纯洁,天真善良②活泼可爱,自尊直率
③腼腆羞涩,情窦初开
④善解人意,内心孤寂
研读课文-把握形象
结合课文简要分析文中其他次要人物
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因要陪翠翠进城,将摆渡的职务委托给老朋友;念及老朋友孤单,请他吃饭;为了让老朋友也来城里看热闹,又回到渡口;可看出他的忠于职守,热心善良。对知心朋友,友情深厚,表现了边城淳朴的人性美。
老人与卖皮纸的商人因为费用的问题起了“争执”,这是他们之间在友好地谦让,表现了边城人淳朴、诚实、善良的人性美。
他还是一个对孙女疼爱有加、心细如发的老人。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祖父身份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
研读课文-把握形象
爷爷——淳朴厚道的老人
热心好客、善良淳朴
重义轻利、自尊自强
仁厚慈祥、深爱至亲
尽职尽责、甘守清贫
人物形象——傩送
①勇武爽朗,健壮俊美。“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连用“入”、“闭”、“汆”、“冒”、“出”、“捉”等动词,后文还用“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为烘托,都突显出傩送这一性格特点。
②淳朴善良,幽默风趣。傩送初遇翠翠的场景,翠翠在码头苦等祖父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当小黄狗朝他叫时,他也朝狗叫“老兄,你要怎么”。
人物形象——天保
天保:慷慨大方,豪爽直率,直接流露出对翠翠的喜爱。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爷爷对翠翠说:“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
人物形象——顺顺
顺顺: 大方洒脱,仗义慷慨。顺顺年轻时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在任何情形下追逐鸭子总不落空,看出他的勇猛好强。但他不霸道,他爱孩子,说话算数,现在已经把捉鸭子的机会留给了年轻人。他把解救别人的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很照顾爷爷和翠翠,给了很多粽子让他们过端午节。
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是把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的“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
这两种对照,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纯净自然古朴宁静和平恬静
①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第4部分1段)
②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③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第六部分结尾)
风景美
②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情窦初开的翠翠在“一片烟”中回味与吸收初恋的美好,这片似有似无的轻烟,恰如其分地衬托出少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烦恼模样
这诗情画意的场景本应带给人物以美的体验,然而“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 个 怕 人 的 想 头,她 想: ‘假若爷爷死了 ’”———如此诗性美好的景观,却指向了死亡隐喻,这里的“薄雾”已远不止是诗化外在景致或衬托人物诗性品格那么简单,它直接参与了情节的建构,与结尾的布设潜在地对接起来,并以另一种形式言说着作者的创作主旨。从人物的视角而言,此处的“薄雾”引发了翠翠对失去精神依靠的忧惧,从沈从文的角度来看,它表达了作者对由祖父所表征的理想世界行将逝去的悲愁。作为一曲悠扬的现代牧歌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第四部分6段)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雾气。
目光向上游翠翠家中一方落去了,望见河面装饰了一层雾气。
七分愁+三分生活= (日本)物哀美
三分愁+七分生活= 古朴、真实的生活美
银色的雾气——灰色的雾气——雾气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绚烂之后消亡的哀伤)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无所顾忌的生命张力)
端午的龙船赛会、
赶鸭子游戏、
中秋与新年的男女对歌、
观赏狮子和龙灯、放烟花、
锣鼓烟花等。
军民同乐、和谐安定
举城欢庆、热闹非凡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
风俗美
爷爷与翠翠:
翠翠与傩送:
天保对翠翠:
爷爷与乡人:
祖孙之爱:关爱、呵护
乡邻之爱:互助、和睦
男女之爱:纯洁、执着
兄弟之爱:真诚、无私
隔绝而保守
安定而喜乐
质朴而原生
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1、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
笑的热闹。
2、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
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人情美
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 “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势。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矛
盾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试图揭示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 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我安慰罢了。
因此,悲剧的结局并非作者“设计”的,而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故事必然走向的结局。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 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
【小结】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 也许“明天”回来 ( )
填写该标点的理由及想表达的寓意:
1.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
3.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4.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5.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
……
问题在分析现实,所以忠忠实实和问题接触时,心中不免痛苦,唯恐作品和读者见面,给读者也是一个痛苦的印象,还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
——沈从文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我实在是个过了时的人,目下三十多岁的中学教员,或四十岁策划的大学教授,还略略知道沈从文是什么人,作过些什么东西,至于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就完全不知道了……因为我能写出的都是大家一时用不着的,等到大家需要时,我可能已不存在了。
( 1957年1月致沈云麓的一封信)
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Goran Malmqvist )二十世纪末在香港《明都月刊》透露了这样一个故事: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了,马悦然认为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1988年,马悦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处询问沈从文是否仍然在世,得到的回答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其实,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
1988年5月10日,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逝世。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遗言:“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文学常识
散文化小说:
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风俗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注中国的乡土社会和普通民众,思考历史转折中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阿Q正传》和《边城》都具备这个传统,但又各具特色。请对此加以分析探究。
未庄(陆居) 边城茶峒(水居)
社会环境(民风) 官民关系
亲缘关系
民与民关系(乡情)
国民思想
反映方式
写作目的
未庄(陆居) 边城茶峒(水居)
社会环境(民风) 官民关系 赵太爷、“假洋鬼子”&阿Q 欺压——屈从、媚上 城中戍军长官与民顺顺、天保、傩送
&爷爷、翠翠
与民同乐拯溺救危乐善好施
亲缘关系 无亲无靠 爷爷与翠翠:互相关爱
民与民关系(乡情) 闲人、赌徒、王胡、小尼姑 &阿Q 戏弄、互打大压小,强欺弱 看客(自私、冷漠、无聊、麻木) 喽啰、渡船人等&爷爷、翠翠
善解人意、热情大方 真诚、友善、乐助淳朴、正直
国民思想 封建思想劣根性专制和奴性精神胜利法三纲等级观迷信、愚昧病态畸形,人性恶、人心丑 自然、健康、优美而不悖乎人性乐生向善
反映方式 揭露、批判,揭丑 讴歌、礼赞,显美
写作目的 治疗(改造、换骨血) 启蒙 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给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一种勇气同信心。
边城与城市对立
阿Q被闲人打,被赵太爷打,同是被打,为什么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就出名了,被打了还反而受尊敬,还因此得意了许多年?
赵太爷身份——地主乡绅,文童爹爹——有钱有权(高人一等的官)
体现了欺压与屈从、媚上的官民关系。
封建思想之君纲(君主专制与奴性,阶级等级观点),体现国民奴性
(1)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体现封建的三纲的“父纲和夫纲”?
儿子打老子
(1)假洋鬼子的老婆为什么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2)同是被乡绅打,为什么被“假洋鬼子”打是平生第二屈辱的事?为什么被王胡打是“平生第一屈辱的事?”
辫子胡子象征清朝统治,维护封建体制作为一种自觉意识——封建思想顽固、愚昧,毒害人心之深。(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闲人、王胡、假洋鬼子打阿Q,我们觉得阿Q可怜;阿Q扭小尼姑的脸,我们觉得他可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弱者偏爱欺负弱者,这是一种什么心态?
专制性
弱者偏爱欺负弱者,弱欺更弱,鲁迅说:怯者更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闲人欺负阿Q,阿Q欺负小尼姑。闲人及阿Q——没有对同类或弱者惺惺相惜,反而对着他们摆谱、找茬、不屑一顾、甚至随意打骂,把自己的痛苦施加在他们身上,沉溺于欺下的快感,来掩饰自身的软弱。
这些人,失败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心灵上无法拯救的贫穷。在堕落中丧失了基本的人性,这是弱者真正的悲哀。
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的人“大笑”“得意的笑”——看客的人性是怎样的?结合阿Q欺负小尼姑的过程谈谈看客的危害。
看客的人性:自私、冷漠、无聊;没有善、没有暖、没有美;没有同情心,没有羞耻心,没有是非之心。
看客的危害:每个时代都不缺少看客——吃瓜群众的恶俗心理。如果每个人都如此,似乎就不会觉得自己冷漠麻木,也不会发现这个社会冰凉残酷。但殊不知,冷漠的旁观者或者凑热闹的吃瓜群众,反而能成为人性之恶推波助澜的帮凶。(阿Q先是骂、摸头,酒店的人大笑之后扭)
如果说阿Q人生悲哀,是时代之殇。那么因在社会中讨生活就放弃自我的良善与悲悯,那便是我们的悲凉。
综上,我们从阿Q生存的未庄民风、国民思想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畸形,病态,恶、丑
反映的方式是:揭露、批判,揭丑,写作目的是引起疗效、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启蒙国民思想,换骨血,脱胎换骨。
《边城》为什么不叫“茶峒”或者“湘西”而取名“边城”?
明确:从地理上说,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1)把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
(2)“给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一种勇气同信心!”
这里是政治经济的“边城”,但是是道德精神的中心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一个在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则在寻民族文化的根;一个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个则是以理想人生的赞美来批判现实人生。
二者都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深切的关注、对国家的忧心、对民族的关心,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