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语言构建与应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意象,品味情景交融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06年,郭沫若进入新式学堂,期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作者简介
1919年《学灯》上发表诗作。
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建立了创造社。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10年。
1937年归国参加抗战,领导抗日文化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并历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围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诗歌:
《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天上的街市》等
历史剧:
《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
主要作品
创作背景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推动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倡导民主、科学与个性解放,打破传统思想禁锢,激发青年爱国热情与革新渴望。文学革命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主流,郭沫若受此影响,以自由体诗歌表达奔放思想。他在日本福冈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新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主要特点:形式自由,打破格律;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 注重意象与象征;强调内在节奏与情感流动; 主题多元,关注现代性
文体知识
任务一:学习诵读,探究新诗形式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诵读诗歌。
1.自由诵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学习任务
2.听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号”确实应该读hào。“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而“放号”的意思就是“吹响号角”。所以,这个题目的含义就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呼喊。
解题
任务二:解读题目,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全诗共七行
(1)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自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行,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3)第五至七行,对力的高度赞美。
层次结构
诗人抒发感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壮阔的海洋之景,以及无与伦比的拔山超海之“力”,基调是昂扬奋进的。
总体感知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任务三:抓住意象,品味情景交融
1.这首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意象 画面、特点
意象 画面、特点
白云 在北冰洋之上的晴朗天空中,无数的白云正在那里翻卷怒涌。下有宽广的北冰洋,上有无限阔远的天空,白云就在这里怒涌。其特点为意象宏阔、气势磅礴。
北冰洋 与广袤的天空遥相呼应,“洋天一色”,天地间一片晴朗,作者将其称为“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其特点为宏大、雄奇。
意象 画面、特点
太平洋 用“无限”一词来修饰太平洋,突出了其面积广;力量大,而且要把地球推倒,突出了太平洋的广袤无边与无限的力量感。“太平洋”可以概括为壮丽、壮阔、雄奇等。
洪涛 指波涛,诗歌中作者有意将其说成是洪涛,而且用“滚滚的”来修饰,刻画了洪涛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洪涛滚滚向前,强大无比,无坚不摧的气势。 其特点是壮阔、雄奇、气势磅礴。
意象 画面、特点
力 这个词本身就极具力量感,诗歌中作者还对“力”作了“绘画”“舞蹈”等多角度的解读,突出了“力”的强大与曼妙。“力”更加凸显了雄奇等特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形象。
“五四”青年节,学校要举办一次“青春 理想”的诗歌朗诵会,高一某班特选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为朗诵篇目。
请让我们一起走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来感受青春与梦想吧。
新课导入
2.作者借这些意象仅仅就是为了赞美太平洋、洪涛,赞美这样的自然之力吗?
白云怒涌
海涛汹涌


毁坏,创造,努力,
赞美,颂扬力
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
象征
3.诵读这首诗歌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诵读这首诗,我们会有一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的情感体验,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像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作者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全部感染了。因此,在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自然的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了交融一体的境界。
任务四:探究形象,传承五四精神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巨人的形象。
2.“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巨人”要毁坏、创造什么?又为了什么而努力?
在这首诗中,“巨人”“毁坏”“创造”“努力”,就是要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努力”,是为了全中国,为了每一个华夏子孙。这种“毁坏”“创造”“努力”,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是一种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
3.“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这段话通过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等艺术形式,将 “力” 具象化,核心是对自然伟力、生命激情与时代变革力量的热烈礼赞,既体现五四运动时期破旧立新的精神呐喊,也蕴含破坏与创造、个体与集体力量共生的哲学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由、激情与理想的永恒追求。
4.这首诗歌,塑造出了有勇气、有力量、有胸怀、有梦想的巨人。作为那个年代的青年, “郭沫若们”,意气风发,勇做巨人。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巨人,又应该在哪里呢?
当代 “巨人” 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文化传承的创新场、乡村振兴的田垄间、守护正义的思辨中、传递温暖的微光里 —— 他们是用专业深耕突破边界的追光者,是以热爱重构传统的摆渡人,是在平凡岗位践行责任的担当者,更是以理性与温度照亮时代的每一个 “发光个体”。 所以勇担时代重任的人,就是巨人。为国家、百姓谋利益的人,就是巨人。我们是时代青年,有着最好的年纪,有着崇高的使命,因此,我们,就可以是立在地球边上,为时代而高歌的巨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下面是有关对郭沫若的人物评价,请你联系这首诗歌,写一段话对郭沫若进行评价总结。
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周扬
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
——梁漱溟《赠郭某》
示例1: 他怀着滚烫的诗篇,行走在多难的中国。那完美而又蹈”,演奏“力的音乐”,抒写“力的诗歌”,激荡“力的律吕”。炽热的诗句,在黑暗中如同一盏照亮浑噩与阴暗的明灯,让无数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而他从未放弃那支笔与心灵的疆域,用他完美的诗句描绘了时代的面貌,一字一句地痛斥时代的不公与黑暗。因为他是地球的孩子,他明白匍匐前进之途不会被荆棘所阻挡。郭沫若就这样吟着他完美的诗句,前行着……
示例2:他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郭沫若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