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5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5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22:4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 欧阳修
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
(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其一》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其一》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名句
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其三》
8、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杂诗》
10、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11、不戚戚(忧虑悲伤 )于贫贱,不汲汲(匆忙追求 )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1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1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饮酒 其十》
作者简介
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大志济于苍生”,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41岁担任彭泽县令“应束带见之”“不为五斗米折腰”),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后世称誉 :“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之鼻祖”。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
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去:回去 。来:助词,无义
兮:语气助词,表感叹或者停顿, 相当于现代的“啊”“呀“
辞: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解题:
关于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多用“兮”。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而辞仍是诗,四句一节,大多每句三拍。
归 去 来 兮 辞
语气助词
回去吧
回去
题 解
语气助词

创制者:屈原
基础:楚地民歌
体例:诗体
特点
六字句为主
每句三拍
四句一节
好用“兮”字
特点:①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
②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③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应注意的问题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 末字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据萧统《陶渊明传》载,时郡中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背景
梳理序言
自读序言,凭借注释翻译。
序言中交代了哪些信息?试给序言划分层次。
惆怅chóuchànɡ 飏yánɡ
熹xī微 樽zūn
眄miǎn庭柯kē 矫jiǎo首
岫xiù 翳翳yì
盘桓huán 棹zhào
窈窕yǎo tiǎo 皋ɡāo
字词积累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耕植:耕田植桑。
自给:供给自给生活。
盈:满。
生生:第一个“生”动词,维持;
第二个“生”名词,生活。
资:依靠。
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为:做,担任。
脱然:轻快的样子。
有怀:有所思念。
之:指官位。
靡途:没有门路。
译文
我家境贫困,种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维持生计的花费,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多劝我出去做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诸侯:古今异义词。
古: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今:地方大吏。
以···为德:把···作为美德。
以:因为。
见:被。
邑:县。
于时:这时,当时。
风波未静:战乱未停息。
惮:害怕。
去:距离。
公田:供俸禄的田。
译文
刚巧碰上朝廷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州郡长官都把爱惜人才当作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推荐我),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县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到远方去做官。彭泽县离家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饮用,因此我就要了下来。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眷然:思念的样子。
何则:什么道理呢?
质性:本性。
矫厉:造作勉强。
切:急迫。
违己:违反自己的意志。
交病:身心都会感到痛苦。
从:顺随。
人事:指做官。
自役:役使自己。
于是:因此。
怅然:失意的样子。
慷慨:感慨。
译文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但过了没几天,便产生了辞官回家的想法。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的;饥寒虽是急切的事,但违背自己意志会使人身心都感到痛苦。曾经顺随做官之事,都是被谋生驱使;当时失意感慨,深深地愧对我平生的志愿。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后),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犹:仍然。
望:希望。
一稔:一年。
敛:收拾。
宵:在夜里。
寻:不久。
骏奔:名作状,像骏马奔驰一样。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
事:这里指辞官之事。
顺心:顺遂心愿。
译文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后),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仍然希望做满一年的官,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去奔丧的心情就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因辞官而顺遂心愿,(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后),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犹:仍然。
望:希望。
一稔:一年。
敛:收拾。
宵:在夜里。
寻:不久。
骏奔:名作状,像骏马奔驰一样。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
事:这里指辞官之事。
顺心:顺遂心愿。
译文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后),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仍然希望做满一年的官,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去奔丧的心情就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因辞官而顺遂心愿,(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序言
第一层:
出仕原因
第二层:
辞官原因
第三层:
交代写作缘由和时间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丧于武昌
序言中交代了哪些信息?
家贫子多、养家无术、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彭泽不远、公田有利
根本原因
朗读赏析
logo
第一节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以:让,使,令: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修饰;拿
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
追:补救、挽回:追受其牒、追补
谏:①规劝,劝谏;《谏逐客书》②挽回,纠正
飏:飞扬;飘扬:飏尘(尘土飞扬);船缓缓前进
理解第1段
(1)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田园将芜” “心为形役” ,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自责
庆幸/自醒
(请摘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自悔
思考问题
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
开门见山地唱出久蓄胸中之志,直抒胸臆,既有对自己久滞官场导致田园荒芜的自责,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抒发了自己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的痛苦。
抒发了哪些情感?
悲伤自责:田园将芜、心为形役
醒悟庆幸:今是昨非、迷途未远
欢快急切:步履生风、归心似箭
到家后诗人享受了有哪些田园乐趣?
亲情之乐: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赏菊之乐:松菊犹存
饮酒之乐: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游园之乐: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归家后的日常生活怡然自得
理解第2段
找出表现作者高尚情操的语句,仔细加以品味。
用典、夸张。“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
对比。即“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
托物言志、拟人、借景抒情,用“无心”和“知”三字,把云和鸟人格化。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
2.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有哪些?
人情之乐:亲戚情话、邻里和睦
农闲之乐:琴书消忧、寻壑经丘(探幽揽胜)
理解第3段
3.最后四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草木生机勃勃、泉水奔流不息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触景生情,以万物能够顺应天时,自在生长,反衬自己的“不得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伤感;
以自然的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苦短的惆怅;
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实现过渡。
拓展:同是描绘山水田园,陶渊明与王维、孟浩然等有什么不同?
王维、孟浩然虽擅长山水田园之作,然而却没有陶渊明这样真正的躬耕农亩。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才是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从事,操作)微勤,日入负耒(lěi)还。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时复墟曲(乡野)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logo
第四节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委: 随从,顺从
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怀:怀念,留恋,爱惜:去国怀乡
植:本义:关闭门户用的直木;植物;栽种,种植:所手植也;立:亭亭净植;通“置”(zhì)。安放,放置:植其杖而芸者,植,倚立也。‘植’同‘置’把他的杖插在地上就去锄草
耘耔:耘:除草;耔,培苗,耘耔,泛指耕种
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可犹疑彷徨的呢
在这一段中,诗人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所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
良辰美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事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足矣。
2.诗人为什么向往这样的生活?在这一段提到哪些原因?
人生短暂、不慕富贵、仙境难求
理解第4段
3.作者对归隐田园完全心甘情愿了吗?结合文中句子分析。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
反问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劝,体现出他虽然顺应了自己的本性回归了田园,但心中还有彷徨、犹疑、不甘、无奈,表面上是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实际上是无可奈何、听天由命。反映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复杂心情。
任务二:理解第4段
1、“曷不委心任去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作者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顺其自然,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抗。
任务二:理解第4段
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两句有何深刻含意?
作者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承上而问
委心任去留
遑遑欲何之
自我解答
不求富贵,不求成仙
良辰、执杖耕耘、
舒啸、临清赋诗
卒章显志
乐天安命
1、叙事线索
归途
抵家
室内
园中
出游
2、感情线索
自责
自醒
怡然自得
悠闲自得
乐观旷达
任务三:行文线索
第二段:归家之乐
(亲情、饮酒、赏菊、游园)
第一段:
辞官——归途(自责自悟)
第三段:
田园之乐
(人情、农闲)
第四段:
反思感悟(乐天知命)
总结
五、全文总结
主旨: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特点: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相间,音节和谐。感情真挚,文气平和,诗意浓郁。
探究主旨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表明他对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历代文人对《归去来兮辞》的评价
(1)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 (欧阳修)
(2)《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
(李格非)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
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
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入仕为官是他的谋生初衷;
鄙弃官场是他的质性节操;
淡泊明志是他的精神追求;
躬耕田亩是他的生活保障;
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
固穷守节是他的归隐意念;
乐天知命是他的人生真悟。
拓展探究
陶渊明的归隐是其对黑暗现实完全绝望后采取的一种无奈的守志方法。他的归隐有一种苦涩的味道。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拓展探究
陶渊明的归隐是其对黑暗现实完全绝望后采取的一种无奈的守志方法。他的归隐有一种苦涩的味道。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行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隐士情怀:
隐居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的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厌恶官场,蔑视权贵
娱情诗酒、躬耕田园
固守穷节,知天乐命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陶渊明的创作影响
李白: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于丹品读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他给我们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众说纷纭所困扰;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忠于自己、把握自我,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务本求实的品质,冲破世俗的勇气,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