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23: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感时伤世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
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抒发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飘零他乡,登高望远思亲人。
登高怀远之情思 登高可远望而至思深。
……试问人生,何以解忧?
唯有登高
作者简介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fú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祖师。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其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一。一生陷入新旧党争,被新党诬害、流放,官至知州。绍兴初年,宋高宗追封其为太师、龙图阁直学士,谥文节。
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等诗歌创作的理论观点。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祖:杜甫
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一祖三宗”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
“自成一家”——无斧凿痕
读“诗中味”
登快阁
黄庭坚(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析“登临之意”
为何倚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痴”字化用“生子痴,了官事”的典故,开篇自比“痴儿”,颇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
“了却”指“了结、结束”,即终于解脱了“案牍之劳形”,足见其如释重负之心,侧面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快阁之快,即为快意之快,登临快阁,意在(寻快)
析“登临之意”
登阁寻快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实写江景,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虚写精神。本诗化用二句,试分析“快阁东西倚晚晴”的“倚”字有何妙处?
“倚”指倚栏欣赏。既实写身体倚靠栏杆的动作,又虚写精神与晚晴之景的融合,展现疲惫中寻解脱的姿态,体现诗人沉浸于快阁周遭美景,表达诗人了却官事,登上快阁,尽览美景的愉悦心情。
比杜甫的沉郁多一分旷达,比李商隐的虚写多了对宇宙时空的诗意丈量。
记叙——以登上快阁为快事——入题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解“快意之变”
快意何而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夸张:“千山”,极言山之多。
对比:“千山”对“一道”,极言眼前景色之开阔简练。
化用诗句:“落木”疏朗空阔与“千山”“远天”结合,意境开阔旷远,“澄江”本就尽显澄澈之姿,与“明月”交相辉映,顿添高洁之态。
颔联既体现意境之绝大,又暗合诗人欲摆脱俗务的心境之豁达。
从远眺中求得快意——写景
解“快意之变”
快意依旧?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从“千山澄江明月”到“朱弦绝”“青眼横”,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转折?
自身处境难有快心——抒情
此联运用“伯牙绝弦”和“阮籍青白眼”的典故,由旷远澄澈的自然美景到知音难觅的现实处境,唯有效仿阮籍,于美酒中寄托傲然情致。诗人情感从得快超脱转向失快孤寂。
悟“归心之境”
何处是归途?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展开联想以表快愿——述志
尾联卒章显志,一个“归”字,一个“白鸥”典故,写出诗人因在现实生活中抱负得不到施展,胸怀无人理解而感到痛苦,产生了弃官归隐之心,希望自己能坐上归船吹着长笛回到故乡,和白鸥相伴,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世俗,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的愿望。
登快阁
黄庭坚(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行文
思路
记叙
写景
抒情
言志
记登楼之事
写澄澈之景
抒登楼之感
言归隐之愿
内容
诗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归纳总结。
-壹-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贰-
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叁-
缺少知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
-肆-
想远离世俗,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促膝长谈,理解归隐
归隐,似乎是中国古代士人与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矛盾选择。初唐诗人王绩,三仕三隐,最终还是隐居以终老;陶渊明久居樊笼,认清了官场污浊与昏暗,他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般的内心坚守,归隐山林,终“复得返自然”。但黄庭坚不一样。
请借助资料链接,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黄庭坚的归隐之心?
写作背景
黄庭坚被任命为吉州太和县知县后,于元丰四年(1081年)到达任所。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处理公事十分认真负责。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甚至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百姓困苦、官吏素餐,他都看在眼里。他对这一切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
元丰五年(1082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在处理公事之余,登上赣江边上的快阁,目有所见,心有所感,即将其所见所感写入了《登快阁》这首诗。
促膝长谈,理解归隐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宋史 黄庭坚传》
资料链接
促膝长谈,理解归隐
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
熙宁初年(1068年)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担任了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年)知吉州太和县。
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崇宁二年(1103年)又因赵挺之排挤,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05年)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
促膝长谈,理解归隐
通过知人论世可知,他一生尽管他因“痴留”于繁冗的仕事而登阁抒怀,倚晚晴而得以暂时地忘却烦恼。他渴望归隐山间,却终未归隐,一生都在浮沉之中走过。
他的坚持不是强撑硬扛,而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最初的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或者说是《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志之士能坚守初心,便能守住那个时代的风骨。这才是黄庭坚的处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
促膝长谈,理解归隐
这首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骚人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者。
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