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宇 宙 的 边 疆
——卡尔·萨根
伟大的科学普作家——卡尔·萨根
卡尔·萨根( 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作者简介
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宇宙》
20世纪80年代,卡尔·萨根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片《宇宙》,被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上映,数亿观众观看了这部片子。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的影响下,学科技、用科技、发展科技的热潮渐起。为了吸收世界先进的科研成果,一大批学者相继介绍、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科技著作。于是,《宇宙》被翻译介绍到我国。《宇宙的边疆》就是萨根为《宇宙》第一集撰写的解说词。
写作背景
科普文、解说词
科普文是解说、介绍、普及科学技术的说明性文章。它一般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解说、普及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内容生动,题材广泛,篇幅简短,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文学性、通俗性等特征,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文体知识
科 普 文
科学性: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
逻辑性: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严谨性:列出关键数字,精准周密或用词准确,严谨周密。
1.作为一篇科普文,作者卡尔·萨根在文中向我们普及了哪些有关宇宙的知识,迅速浏览课文,请找出相关概念。
2.根据文本,请同学们制作一份宇宙结构图,并由此决定返回地球的路线。
宇宙
星系
本星系群
M31
银河系
太阳系
太阳
地球
首先,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
其次,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第三,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畏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了某种契合。
本文是按照“宇宙—星系(本星系群、子星系)—恒星—行星—太阳系—地球”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a.列数字。如“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 亿个恒星组成”。列数字可以使人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b.作比较。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 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 倍于地球的周长”。作者把光每秒传播的距离和地球周长作比较,使我们对光的传播速度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c.举例子。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作者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或历史文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根据被解释的对象的不同,解说词可分为文学性解说词和平实性解说词。用于吸引游客参观游览的导游解说词和用于电影电视风光片的解说词,多用散文手法,既有抒情又有解释说明,语言绚丽多彩,情感真挚浓郁。用于科普影片、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则多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
文体知识
解 说 词
解说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口语化。解说词的对象广泛,观众或听众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差别很大。解说词要尽量顾及各个人群,要通俗易懂,易于为广大观众或听众所接受。它不仅让人看、让人听,有的还供解说员讲,因此解说词必须口语化,读来上口,听来入耳,少用生僻的书面语。
(2)针对性强。解说词是针对实物、图片、画面等进行解说的,是以解说对象为依据的。一段解说词必须对应相应的画面,不能错位,不能脱离解说对象另起炉灶。如大型纪录片《毛泽东》的解说词,就是针对一组组的电影镜头进行了针对性的解说。
文体知识
解 说 词
解说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3)文艺性强。许多解说词除了有口语化、针对性强的特点以外,还具有文艺性的特点。这类解说词给解说对象以生动、形象的描绘,用诗一般的语言打动观众或听众。如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的解说词文艺性就很强。它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对一组组电影镜头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诗一般的韵味,强烈的情感,打动了每个观众的心灵。
文体知识
解 说 词
1.《宇宙的边疆》与一般的科普文相比,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结合材料一,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1)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2)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
——《宇宙的边疆》
材料一: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
——《自然选择的证明》
(1)与群星相比,我们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
(2)字宙辽阔,光阴漫长,能与你共享同一颗行星和同一段时光,是我莫大的荣幸。
(3)我们DNA里的氮元素,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还有我们吃掉的东西里的碳元素,都是曾经大爆炸时万千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星尘。
——《宇宙》
材料二: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目前,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唯一的家园。
——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2)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 1033 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宇宙的边疆》
作为一篇科普文,文中却包含了这么多唯美“感性”的语言,是否会影响到它科学“理性”的表达?
从全文看,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1)对宇宙的认识包含五个方面:① 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它是一个无限永恒的时空。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只是它的一个地方,而绝不可能是“典型”的。② 宇宙真空中,广袤、寒冷、荒芜而又一片黑暗。③“整个宇宙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④ 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必定有许多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⑤ 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从全文看,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①“有幸”一词表明对人类生于地球的庆幸与感恩。②“这里有……有……有还有……”,用排比句表达作者对地球的热爱、赞美之情。③“许多这样的星球”指像地球一样存在的星球,这其中应该有无穷的秘密,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④“家园”在这里指宇宙,它表明作者对自己作为人类一员充满了自豪感,并产生了认识字宙、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最后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地球及整个宇宙哪些丰富的情感?
(2)对人类的认识: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的;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从全文看,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