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扬州慢》《兰陵王》群文阅读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望海潮》《扬州慢》《兰陵王》群文阅读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23:0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一河三城 兴衰记忆
——《望海潮》《扬州慢》《兰陵王》群文阅读
鲁智瑛
《城市文化 · 诗城记忆》
选文研讨会
作为《城市文化 · 城市记忆》专栏的主编,本期我们要刊登一首描绘城市的古诗词,你会选哪一首呢?
《望海潮》柳永
《扬州慢》姜夔
《兰陵王·柳》 周邦彦
城市文化
学习任务
1. 诵读三首词,把握音韵美和感情基调。
2. 在比较阅读中把握三首词的意象、意境。
3. 感悟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不同情怀。
任务热身: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反复吟咏,感悟音韵美,把握感情基调。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qǐ),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补充释义:参差:几乎,差不多。(高低不齐之意)涯:边际,水边。列:陈列,排列。盈:满,在此用作动词,充满。竞:争着,争相。豪奢:奢侈、富有的生活。巘:山峰。清:秀美。拥:簇拥,护卫。乘:趁着。
扬 州 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
朗读指导:
诗歌有和谐律动声韵之美,不同韵脚可以帮助表达不同情绪。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请依据《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韵脚,朗读体会。
⑴《望海潮》压ua韵,韵脚是:华、花、娃、霞、夸——是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表达自由、繁华、安乐、喜悦之感。
⑵《扬州慢》压 ing韵,韵脚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给人低沉、冷寂之感,适合表达深沉喟叹。
兰陵王·柳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
千年大运河背后的“城运”变迁
《国家宝藏》大运河片段
设问:"如果文物会说话,汴河故道的隋堤柳、杭州西湖的荷花、扬州二十四桥的冷月,它们会如何讲述城市故事?"
任务:用三首宋词为三座运河城市制作"诗词文化名片"
任务一:寻踪——解码运河城市意象密码
分组填写表格,标注词中直接/间接描写运河的意象
词作 核心意象群 地理坐标 运河关联
《望海潮》 烟柳画桥、菱歌箫鼓 杭州(南宋) "钱塘自古繁华"
《扬州慢》 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扬州(南宋) "淮左名都"今昔对比
《兰陵王》 隋堤柳、酒旗斜矗 汴京(北宋) "曾见几番送行色"
辩论:柳永笔下杭州的"烟柳"与周邦彦的"隋堤柳",为何一显生机一露哀婉?
教师点拨:同一意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情感投射(盛世 vs 衰世)
应用场景不同:送别诗(周诗)和干谒诗(柳诗)不同
任务二:观境——绘制城市精神图谱
为三首词各选一句作为"城市宣传语",并用水墨风格简笔画呈现意境(如杭州:湖山叠彩;扬州:冷月孤桥;汴京:长亭柳烟)
《望海潮》:用"形声色数"(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构建富丽空间
《扬州慢》:以"空城"("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营造残缺意境
《兰陵王》:借"柳"的绵延("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隐喻时间纵深
思考辩论:
为何姜夔用"清角吹寒"而不用"画角"?声音意象如何强化城市气质?
任务三:溯情——勾连历史与当下的文化血脉
假如你是运河博物馆AI导览员,用三首词的情感逻辑向游客解释"为什么大运河是宋韵文化的血管?"
任务三:溯情——勾连历史与当下的文化血脉
三首词情感脉络图:
杭州(望海潮)→汴京(兰陵王)→扬州(扬州慢)
盛世欢歌 →离愁别绪 → 黍离之悲
总结:
运河不仅是运输水道,更是承载集体记忆的情感通道(可关联《清明上河图》漕运场景)
城市名片如何生成的呢?
运河城市的文学记忆 = 地理空间(河) × 历史时间(朝代) × 人性温度(词人)
时空对照
《望海潮》写杭州富丽(北宋鼎盛)
《扬州慢》写扬州残破(南宋战乱)
《兰陵王》写汴京别绪(北宋日常)
三城构成"运河经济带—政治中心—战争创伤"的立体历史剖面。
意象勾连
柳永以"烟柳画桥"写杭州生机,
姜夔以"废池乔木"叹扬州荒芜,
周邦彦则以隋堤柳的"拂水飘绵"暗喻汴京漕运命脉的消逝(北宋亡后汴河淤塞),
三者共构"柳"的城市生命符号。
情感纵深
从《望海潮》的盛世礼赞,
到《兰陵王》的个人离愁,
再到《扬州慢》的家国黍离之悲,
形成"城市记忆"的情感光谱。
课后作业:
为博物馆设计三城词句展板(100字解说+意象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