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09:3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2025江西上饶高二月考)古代雅典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并不是通过选举代表而产生的代议制机构,而是由全体公民组成的政治统治机构。凡是享有公民身份的雅典人都可以甚至都必须参加公民大会,参与公民大会对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表决。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
A.重视维护公民利益  
B.具有直接民主色彩
C.贯彻城邦至上原则  
D.实行权力分立制约
2.(2025陕西部分学校高二期中)在斯巴达,凡本籍成年男子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有权对宣战、媾和等重大事务进行表决。然而,公民大会对长老会议的提议只有表决权,不能进行讨论。如果表决不能通过,长老会议有权宣布休会。这反映出斯巴达(  )
A.长老会议掌握城邦实权
B.实行全民直接民主政治
C.公民大会决断国家大事
D.公民政治参与意识较强
3.(2025辽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二期中)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一切政务活动都要受元老院的约束,虽然元老院有财政、外交等权力,但公民大会可以运用立法权通过法律对它加以限制,形成公民大会拥有立法权,但在财政等方面受到元老院制约的局面。这反映出罗马共和国政体(  )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元老院权力至上
C.具有权力制衡特征  D.以执政官为核心
4.(2025安徽定远高二月考)公元前28年,屋大维当选执政官后,对元老院进行清洗,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并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敕谕、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反映出该时期罗马(  )
A.统治者实行独裁统治
B.贵族寡头政治特征浓厚
C.强化了社会等级差异
D.司法审判程序极度紊乱
题组二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5.(2025山东枣庄高二月考)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地的木棍、羊毛织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
A.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
B.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C.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D.封建关系已经解体
6.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为了酬谢教会相助,他两次出兵意大利,并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送给罗马教皇。这一事件说明当时西欧(  )
A.封建制度并不完善  B.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C.王权教会相互依存  D.王权教权长期并立
7.(2024河南开封期中)1217年版英国《大宪章》规定:“今后自由人不得将他的土地赠予或者出卖太多,以至于其剩余地产不足以维持其应向封君履行的义务。”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
A.封君封臣制的危机
B.封建君主权力的增强
C.圈地运动蓬勃开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2025浙东北联盟高二期中)在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单独向每一位重要的封臣发出召集议会的令状,封臣以个人身份出席议会。国王向各地郡守和城守发出集体召令,骑士与市民分别以郡和城市代表的身份出席议会。据此可知 (  )
A.议会是国王的议会  B.国王统治基础薄弱
C.封臣权力大于骑士  D.政府管理能力低下
9.(2024安徽部分学校高二月考)从1439年起,法王路易十一再也没有因为征税而召开三级会议。1484年,查理八世召开三级会议宣布:他有权不经三级会议批准而每年征收附加税。能够说明这些现象的是(  )
A.城市自治开展  B.君主专制加强
C.民族国家形成  D.议会权力强大
题组三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0.(2025福建龙岩高二期中)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治生活中(  )
A.王权神授  B.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C.分权制衡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2025陕西延安中学高二月考)1783年,国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遭到下院多数议员反对。小皮特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B.首相必须对国王负责
C.议会改革成效显著
D.议会政治进一步完善
12.(2024四川南充高二月考)《独立宣言》宣扬“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美国制定的宪法规定,每个奴隶只能按照3/5个白人的比例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这说明,美国宪法(  )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
D.存在一定局限性
13.(2024天津静海一中月考)1875年宪法确定了法国共和体制,虽然这是一个“连自己名称都几乎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共和”,但它终于站起来了。在此以后,法国虽相继出现了两次君主复辟运动,但都宣告失败。这说明(  )
A.法国大革命是不彻底的
B.法国复辟势力异常强大
C.共和政体已是大势所趋
D.法国政治势力选择妥协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2025广东清远高二期中)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任职前必须宣誓他将公正、依法从政。雅典人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包括十将军在内。公元前5世纪,雅典许多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因触犯法律或遭流放,或被罚款,或被处死。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利用法律维护政治环境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限制政治精英发挥作用
D.实行男性公民的直接民主
2.(2025浙江9+1高中联盟高二期中)据普鲁塔克记载,斯巴达的孩子们一长到7岁,就由国家收养,编入连队,夜间睡在地铺上,垫的是他们搜集来的灯芯草穗子。城邦故意不提供足够饮食,不足部分由孩子们想办法来补充。而在其他希腊人国家,一旦孩子懂得他人话语时,父母就会把他们托付给一个导师,将他们送到学校学习识字、音乐,并在训练馆训练;他们还习惯让孩子尽可能多吃。材料最能够说明 (  )
A.斯巴达城邦实行寡头政治
B.雅典是古希腊民主城邦代表
C.古希腊注重民主素质培养
D.公民培养受到政治传统影响
3.(2025江西抚州高二期中)在400多年中,罗马公民大会只有8次拒绝了官员们的建议,罗马官员和元老院提交的大多数建议都被公民大会接受。学者莫里森详细考察了共和国末期罗马公民大会的会场,指出最大的公民大会会场能容纳的人数也不到全体公民人数的10%,很多时候出席会议的人连3%都达不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罗马的政治体制(  )
A.共和制形同虚设
B.国家权力走向个人集中
C.代议制初步建立
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
题组二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4.(2025河北保定高二期中)787年,麦西亚国王奥法仿效加洛林帝国的模式,让教皇代表为其子爱克格弗斯举行涂油加冕典礼,一般认为这是该典礼在英国的开端。该仪式(  )
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C.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王权
D.利于树立英王政治统治权威
5.(2025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月考)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骑士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现象(  )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
C.反映了封建关系的变革
D.激化王权与教会势力的矛盾
6.(新考法·三级会议的两面性)(2025河北邯郸高二期中)下表是法国三级会议的发展历程(部分)。据此可知,三级会议(  )
1302年 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确立了国王的征税权
1357年 太子查理被迫同意“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条款
1439年 三级会议通过决议,允许国王可以在不得到议会同意的情况下征收新税
1789年 路易十六重开三级会议以解决财政危机,遭到三级会议强烈反对,引发法国大革命
A.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B.对王权有双重效应
C.加剧了教权与王权并立的局面
D.实现了权力的制衡
题组三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7.(2025辽宁大连高二月考)英王乔治三世自1760年继位以来,就利用王室恩惠与官职授予权,不断扩大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他通过“国王之友”内阁逐步建立起个人专制统治,在1770年诺斯任首相期间达到顶峰,由此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发展走势。这反映当时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度亟待完善
B.国王与内阁之间斗争激烈
C.议会主权原则遭到破坏
D.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
8.(2025江苏南通高二期中)从1789年到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平均约每7年更换1次。政体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民主共和制、独裁制等,出现过三次君主立宪政体,两次帝制和三次共和政体。这反映出法国(  )
A.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缺乏民众支持
B.缺少实施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C.多种政治力量间的斗争尖锐复杂
D.两党轮流执政的体制不够成熟
题组四 思维训练
9.(2024江苏盐城六校期中)封臣最重要的义务就是与封君同敌共友,哪怕封臣是国王。法王腓力二世就是利用了英王同时也是法王的封臣这一事实,借口英王与其他封建主发生纠纷,召英王前来法国受审。当英王拒绝时,法王借机剥夺了英王在法国的大量封地。这表明封君封臣制度(  )
A.导致西欧政治长期分裂
B.蕴含社会内部统一因素
C.维护封建庄园法庭权威
D.促使王权力量逐步增强
题组五 综合题组
10.(2024广东清远名校期中,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但中世纪政治体制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体制,仍被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材料二 原定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美国政治体制,制定一部新的宪法来取代《邦联条例》。会议代表在取得共识之后,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因此这次会议便被称为“制宪会议”。会议经过3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终于在1787年9月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并提交各州批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特点,分析其制定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两国代议制确立的相同点。(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A 3.C 4.A 5.C 6.C 7.A
8.A 9.B 10.B 11.D 12.D 13.C
1.B 公民直接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和表决,而不是选举代表,让民意代表代替自己参政议政,这是直接民主的表现,故选B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公民大会对长老会议的提议只有表决权,不能进行讨论。如果表决不能通过,长老会议有权宣布休会,这反映出斯巴达长老会议掌握城邦的实权,公民大会只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故选A项。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是本籍成年男子,实行“全民”直接民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斯巴达的公民大会只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公民政治参与意识较强,排除D项。
3.C 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政务活动受元老院约束,元老院受到公民大会立法权的限制,而公民大会在财政等方面又受元老院的制约,这体现了罗马共和国政体中不同权力机构之间有权力制衡的特征,故选C项。公民大会在财政等方面受到元老院的制约,不能说公民大会权力最大,排除A项;元老院有财政、外交等权力,但公民大会可以通过立法权对其加以限制,所以不能说元老院权力至上,排除B项;执政官的一切政务活动都要受元老院的约束,说明罗马共和政体并非以执政官为核心,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屋大维清洗并操控元老院,获得“元首”和“奥古斯都”称号,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和立法大权,不受任何机关制约,反映出该时期罗马统治者实行独裁统治,A项正确。
5.C 根据材料可知,封君与封臣建立关系时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时也需要履行一定的仪式,这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具有契约色彩,C项正确。
6.C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教皇与世俗国王之间相互扶持,是王权和教会相互依存的表现,C项正确;法兰克王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教会地位举足轻重”只强调了教会的作用,未提及王权,片面解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王权与教会相互依存,不是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以至于其剩余地产不足以维持其应向封君履行的义务”可知,英国出现了封臣丧失土地,不能向封君履行义务的情况,反映出当时英国封君封臣制面临危机,A项正确。《大宪章》保障封建主的特权,限制王权,B项错误;英国大规模开展圈地运动是在15世纪以后,排除C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在14—15世纪,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的英国,无论是向封臣单独发出令状还是向地方官员发出集体召令,都是由国王发起的,封臣和地方代表是因响应国王的召集而出席议会的。这表明议会是在国王的主导下召开的,是国王的议会,故选A项。
9.B 结合中世纪后期王权强化的时代背景可知,法国国王路易十一与查理八世统治时期,国王征税不需要经过三级会议批准,这是当时世俗王权强大、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法国国王与三级会议,未提及城市自治,排除A项。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王权力增强,而非议会权力强大,排除D项。
10.B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女王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说明议会有权力决定王位继承问题,这体现了议会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故选B项。
11.D 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这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故选D项。当时英国权力结构未发生大的变动,排除A项;在英国责任内阁制下首相对议会负责,排除B项;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是在1832年,排除C项。
12.D 《独立宣言》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但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时,却没有废除奴隶制,黑人奴隶没有获得与白人同等的权利,这说明美国宪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联邦政府权力有所加强,排除A项;宪法不承认黑人具有和白人同等的公民权利,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排除B项;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排除C项。
13.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过程艰难曲折,但法国最终通过了1875年宪法,两次君主复辟运动都宣告失败,法国共和政体确立并最终稳固,这说明共和政体是大势所趋,C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法国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1875年后的两次君主复辟运动都宣告失败,说明维护共和的力量大于复辟势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国政治势力选择妥协的信息,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A 2.D 3.D 4.D 5.C 6.B 7.A 8.C 9.B
1.A 据材料可知,雅典人强调依法从政,即使是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会因触犯法律而遭受惩罚,这反映了雅典人重视利用法律维护政治环境,故选A项。古代雅典是奴隶制社会,没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项;政治家、军事家是因触犯法律而被惩罚,材料并未体现限制政治精英发挥作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实行男性公民的直接民主”,排除D项。
2.D 结合所学可知,斯巴达居民中人数最多的是被称为“希洛人”的奴隶,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以便对内镇压、对外作战,斯巴达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斯巴达人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被培养成纪律严明、英勇无畏的战士。而在其他希腊城邦,多数实行带有民主因素的政治制度,公民是国家的支柱,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城邦注重对公民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可见古希腊公民培养受到政治传统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斯巴达和其他希腊城邦对城邦子弟不同的教育方式,A、B两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斯巴达注重公民的军事素质而非民主素质的培养,排除C项。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时代主要是由一群贵族和高级官员主导政治,这符合贵族寡头政治的特征,故选D项。罗马共和制是真实存在的,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权力主要掌握在一些高级官员和元老贵族的手中,而不是集中在个人手中,排除B项;罗马公民大会由具有公民资格的人直接参加,不是代议制民主,排除C项。
4.D 教皇代表为王子举行涂油加冕典礼,说明王权得到教会的认同,这有助于英国国王借助教会的影响,树立统治权威,D项正确。此时英国尚未产生资产阶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征税问题,排除B项;中世纪后期英国王权强化,787年处于中世纪前期,排除C项。
5.C 国王与骑士是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即封建关系,旧的封建关系要求骑士每年对国王负担40天的军役,英王亨利二世军事改革后,骑士交纳代役钱后不需要再服军役,这是对封君与封臣关系的调整,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英王亨利二世的军事改革对民族国家产生的作用,排除A项;英王亨利二世的改革有利于加强王权,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骑士的依赖,加速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王权与教会势力的矛盾,排除D项。
6.B 材料表明,三级会议在法国历史上,对王权既有过强化作用,也有过制约作用,可见三级会议对王权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效应,B项正确。1302年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选项所述内容片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教权与王权的并立,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7.A 英国内阁成为乔治三世的“私人内阁”,成为其强化权力的工具,这说明当时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善,并未做到真正对议会负责,故选A项;材料中的内阁是依附于国王的,二者并未出现激烈斗争,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议会的权力,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乔治三世建立起个人专制统治,而不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排除D项。
解题技巧
近年来,高考卷中“反映”“体现”类选择题出现的频率较高。此类试题主要通过对表面现象的分析,发掘事物内在的本质与发展规律,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类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现象的进一步解读,答案往往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从具体方法来看,要立足题干现象,透视其所反映的“本质”或揭示该现象的“特点”。
8.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789年到1875年的法国,不同的政治力量主张不同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和宪法的不断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法国多种政治力量间的激烈斗争,故选C项。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实际上得到了部分民众的支持,“缺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在当时确实不够稳固,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排除B项;法国是多党制,不是两党制,且材料反映不出法国政党制度的具体情况,排除D项。
9.B 辩证思维是一种发展地、联系地、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该题要求考生打破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王权软弱和分裂割据局面的固有观点,发展地看待封君封臣制度的历史作用,具体思路见下图:
材料体现了封君封臣制度有促进社会统一的一面,排除A项;材料与维护封建庄园法庭权威无关,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虽然有加强王权的一面,但削弱王权的作用占主导,且材料体现不出“逐步”的过程,排除D项。
10.答案 (1)变化: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权;封建贵族日渐衰落;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4分)
(2)特点:制定形势具有紧迫性;制定方向具有变化性;制定过程争论激烈。(3分)
原因:《邦联条例》已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主要领导人的认识。(3分)
(3)相同点: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都迎合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3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从“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国王”政治地位的变化等方面概括即可。
(2)
(3)结合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史实得出都历经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根据材料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材料二“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得出都迎合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英国开创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开创的民主共和制得出都开创了新型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