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2025河南九师联盟高二期中)据《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说明西周时期( )
A.官员承担了一定的教化职责
B.统治者尊崇敬天保民的思想
C.德治与法治之争已初步显现
D.礼崩乐坏的必然趋势已孕育
2.(2024山西朔州高二月考)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
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
B.法制观念趋于成熟
C.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
D.礼法并用的治国思想
3.(2025吉林长春高二月考)公元前513年,赵鞅和荀寅率领晋国军队在今天的河南中北部汝水之滨修筑城防工事,同时,向晋国民众征收“一鼓铁”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拟订的《刑书》,将其公之于众,史称“晋铸刑鼎”。晋国的这一举措( )
A.推动了法治思想的普及
B.标志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C.顺应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D.动摇了分封制的基础
4.(2025河南许昌高二期中)“以法治国”最早语出《管子·明法》。法家认为,一个国家的治乱兴亡,关键在于是否制定并严格执行适应当时情况的“法”,他们把“法”看成治理国家的唯一准绳,当作人民一切行为的准则。法家在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中胜出,其原因是( )
A.法治比德治更适合治理国家
B.战国时期的法律比较完备
C.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要求
D.儒家思想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题组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5.(2024河南南阳期中)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
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6.(2025江苏连云港高二期中)东汉太原孝廉王烈在乡里“建学校,敦崇庠序”,其门人的言行为周围百姓所效仿。在他的影响下,其家乡“宗族称孝,乡党归仁”。由此可知,王烈的举措 ( )
A.借助乡约进行地方治理
B.使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C.推动律令儒家化的完成
D.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7.(2024山东泰安期中,P177定点2)下表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颁布的部分律令内容。这体现出当时 ( )
政权 律令内容
曹魏 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西晋 子不孝父母,子弃市
北魏 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
A.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完成
B.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开始融入法典
C.凸显出严刑峻法治国理念盛行
D.法律、礼教并用成为重要统治手段
8.(2025浙江9+1高中联盟高二期中)《唐律疏议》对“不孝”进行了明确界定,“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并在《名例律》中具体罗列了种种不孝行为,比如“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这说明《唐律疏议》( )
A.是中国最早最完整法典
B.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C.是一部典型的礼仪法典
D.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
9.秦汉律、令杂处不分,都具有法律效力;《晋律》严格区分律与令的界限;唐朝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令、格、式、科、“故事”等法律形式整合为律、令、格、式四类。该过程体现出中国古代( )
A.法律制度的儒家化
B.司法程序的规范化
C.法律体系逐渐完备
D.法律内容删繁就简
题组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0.(2024河南郑州高二期末)宋初颁布的《宋刑统》篇目结构和基本内容沿袭唐律,但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比《唐律疏议》明显增加,如《杂律》中规定了质举财物(抵押贷款)的取息标准、契约的法律效力等。这反映出宋代 ( )
A.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B.民事法律成就突出
C.商品经济取得发展 D.过度强化中央集权
11.(2024北京丰台期中联考)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大有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12.(2024广东清远名校期中)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村规民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 )
A.乡约捍卫贵族政治
B.乡约追求政治平等
C.乡约强化专制统治
D.乡约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13.(2025四川成都高二期中)《大清律例》的编纂指导思想为“准古酌今”。“准古”是指遵循清以前的历代盛世王朝的法制;“酌今”则是指刑法典的制定要“准社会现象以为衡”。据此可知,此律例( )
A.体现了礼法并施的原则
B.旨在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C.力图强化中枢机构权力
D.注重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4.(2025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期中,P176定点1)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清时期乡约多宣讲皇帝的“圣谕”。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国家权力开始渗入基层社会
B.儒学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冲击
C.阶级矛盾因君权加强而缓解
D.政府对基层社会影响力加强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2024河北衡水模拟)琱生簋是周宣王早期的器物。它完整地记述了当时(周宣王五年至六年)琱生在一次关于其父亲偷税漏税的案子中,为了赢得官司,求得同宗召伯虎的庇护,向多人行贿并最终胜诉的事件。材料可用于探讨当时( )
A.周人法制意识较为淡薄
B.伦理关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C.诸侯逃税现象相当普遍
D.统治者利用宗法制维护其统治
2.(2025安徽A10联盟高二期中)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史称“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又强调“德,国家之基也”,并在和大国的周旋中,多次利用礼法制度为郑国争取权益。这体现出子产( )
A.主张实行务实的治国方略
B.意图调和儒法之间的矛盾
C.致力于打击贵族阶级特权
D.推动郑国成为春秋的霸主
3.(2025福建厦门双十中学高二期中)下表内容出自《商君书》。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说民》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画策》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去强》
据此可知,该书( )
A.立足于融合儒法思想
B.服务于君主集权需要
C.确立了德主刑辅原则
D.完善了国家统一理论
题组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4.(2025浙江9+1高中联盟高二期中)以前的学者考察秦律死刑史时,往往根据的是传世文献的记载,罗列出许多秦的死刑。以清代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为例,就列举了夷三族、斩、枭首、车裂、具五刑、弃市、腰斩、磔、阬、戮等十二种名称。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人们发现秦简中记载的死刑名称相当少,统计下来,只有定杀、生埋、磔、弃市和戮,而处以死罪的律文条目也寥寥无几。对以上材料认识合理的是( )
A.传世文献与秦墓竹简互相矛盾
B.不同史料的使用应考证辨析
C.证明秦严刑峻法的暴政不存在
D.新史料必然产生新研究成果
5.(2024河北沧衡八校期中)下表所示是两汉时期部分学者对社会治理的相关言论。据此可知,他们的言论( )
A.反思了以法治国的道德局限
B.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历史序幕
C.表达了礼法结合的思想内涵
D.探讨了教化对国家治理的功效
6.(新情境·八议制度)(2024辽宁辽东教学共同体期中,P177定点2)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旨在( )
A.削弱世家大族势力 B.打破阶级垄断特权
C.实现社会阶层流动 D.维护统治阶级特权
7.(2025山西晋城高二期中)唐代地方诉讼第一审为县,杖以下罪县司即为终审,徒以上罪,则为初审;第二审是州(或郡),徒以下即为终审,流刑与死刑须报尚书省覆审,死刑还须三覆奏,皇帝批准后,再经过三天才能执行。唐代的诉讼程序( )
A.体现了加强皇权的意图
B.增强了各地的行政效率
C.一定程度防止刑罚滥用
D.使民众的法律意识增强
题组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8.(新情境·两宋对民事诉讼时间的规定)(2024湖北恩施月考)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凡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南宋时期,因南方气候与北方不同,对起诉时间又做了相应调整,缩短了受理时间。这些规定( )
A.有效地防止了案件积压
B.体现了儒学息讼贱讼理念
C.意在维护农业生产稳定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9.(2024福建福州高二期末)乾隆四十四年,刑部议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若案件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则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例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一规定体现出清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法律判决有随意性
C.定例具有最高权威 D.司法实践律例并用
题组四 思维训练
10.(2025山西运城高二期中,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宗族法主要是指封建社会后期,适用于一宗一族的强制性规范,一般以家法、家训、族规等名目出现。它是微观层次上的法律,是宏观层次上国家法的必要补充。尊长和卑幼是宗族法规定的两大等级。现存明代宗族法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规定,族人必须“明尊卑”“敬长上”,“尊卑有伦,不可侵犯”。宗族法继承了古代“重农”的传统,反复劝诫族人“务本”,“重农”的目的就是“抑工商”,在这一点上,宗族法与国法相同。宗族法又极力标榜土地的价值,土地的多少成为家道兴旺与否的唯一标志。土地由多变少,便是家道衰落。许多宗族法中都有“保遗业”等条款,要求族人保有祖业。许多大商人在扩大祖业的鼓动下,“以末致财,以本守之”,这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社会资本的流向,使之用于买田置地,而非用来扩大工商业规模,抽逃了用于工商业的资本。
——摘编自尹成波《古代经济与法律的
互动——以明代为主的分析》
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宗族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宗族法的影响。(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A 3.C 4.C 5.A 6.D 7.D
8.D 9.C 10.C 11.A 12.D 13.D 14.D
1.A 根据材料可知,大司徒负责“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即教育民众,说明西周时期的官员承担了一定的教化职责,故选A项。
2.A 由材料可知,夏商周三个朝代都制定了相应的刑法,以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
3.C 结合所学可知,晋国铸造的刑鼎,明确了法律条文,有利于限制贵族的权力,顺应了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要求,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法治思想的普及,排除A项;礼乐制度彻底消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分封制以井田制为基础,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
4.C 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君主的权力,以实现富国强兵,这符合统治者的愿望,使得法家在当时的德治与法治之争中胜出,故选C项。法治与德治各有其优缺点,不能简单地说法治就一定比德治更适合治理国家,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法律还处于发展阶段,“比较完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排除D项。
5.A
6.D 据材料可知,王烈的行为举措提高了周围百姓的伦理道德水平,带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乡约,排除A项;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排除B项;律令儒家化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变化,东汉时期律令儒家化并未完成,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引用儒家经典,惩罚不孝,融入了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体现法律、礼教并用,D项正确。
8.D 《唐律疏议》对“不孝”进行了明确界定,并罗列种种不孝行为及相应惩罚,“孝”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表明《唐律疏议》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
9.C 材料体现了秦汉至唐朝时期法律的结构不断走向完善,故选C项。
10.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法律较唐代增加了许多民事方面的内容,如质举财物的取息标准、契约的法律效力等,这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取得发展,规范商品经济秩序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租佃关系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宋代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增加,不能说“民事法律成就突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大有功于名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
12.D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定的“村规民约”的核心内容是德行和礼仪,这样的乡约侧重道德教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乡约针对的是百姓而非贵族,且贵族政治在秦朝已被取代,A项错误;追求政治平等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宋代乡约侧重教化百姓,明清时期逐步成为强化专制统治的工具,C项错误。
13.D 《大清律例》的编纂“准古”,遵循清以前的历代盛世王朝的法制,体现了法律的稳定性;“酌今”,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D项正确。
14.D “圣谕”是皇帝训诫百姓的诏令或语言,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主要内容,反映出政府加强了对基层的控制,故选D项。秦朝时国家权力已经渗入基层社会,排除A项;乡约和“圣谕”是对儒学社会教化功能的发展,而不是冲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君权加强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排除C项。
能力提升练
1.A 2.A 3.B 4.B 5.D
6.D 7.C 8.C 9.D
1.A 琱生为救偷税父亲而行贿胜诉的事件,说明当时审判未依据法律进行,且这种事情被公然记录下来,表明周人法制意识较为淡薄,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治理中运用伦理关系,排除B项;不能用一件事情代表社会的普遍现象,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内容,排除D项。
2.A 子产虽然崇尚法治,但也运用德治,并多次利用礼法制度为郑国争取权益,体现了其治国方略的务实性,故选A项。子产的做法并不是为了调和儒法矛盾,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子产行为的目的是打击贵族阶级特权,排除C项;郑国成为春秋的霸主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B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的《商君书》强调法治,主要是为君主集权服务,故选B项。《商君书》强调的是法家治国思想,没有体现儒法思想的融合,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法治,而非德主刑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问题,排除D项。
4.B 传世文献和秦墓竹简对于秦律死刑的记载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史学常识可知,在使用这些史料时,应该进行考证和辨析,从而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秦律死刑的真实情况,故选B项。传世文献记载了很多秦的死刑种类,而秦墓竹简中记载的死刑名称较少,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互相矛盾,只是它们来源不同,反映的情况可能各有侧重,排除A项;众多的史料证明秦严刑峻法是存在的,排除C项;“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D
王符认为民众道德水平提高有利于犯罪率的降低,并不是反思以法治国的道德局限,排除A项;“开启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教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并非礼法结合,排除C项。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八议制度”是指八类权贵人物犯罪以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的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八种人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都可以减免刑罚,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D项正确。这一制度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特权,与削弱世家大族势力、打破阶级垄断特权无关,排除A、B两项;这一制度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特权,并不会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排除C项。
7.C 唐代的司法制度对流刑与死刑等进行层层严格审核,体现了慎用刑罚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中严格的诉讼程序是为了防止刑罚滥用,而不是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述及的是唐代司法诉讼程序的严谨性,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的法律意识,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严格限制了受理民事诉讼的时间,且尽可能选择冬季,这是为了避开农忙时间,维护农业生产稳定,故选C项。
9.D 据材料可知,刑部在定罪量刑时,优先采用案例和条例,反映出清代司法实践律例并用,故选D项。清朝前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排除A项;法律判决有随意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定例高于律法和皇权,不能得出定例具有最高权威的结论,排除C项。
10.答案 (1)特点:具有强制性;等级秩序严明;具有重农抑商倾向;重视土地;重视祖业。(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6分)
解析 (1)根据材料“适用于一宗一族的强制性规范”可知,具有强制性;根据“尊长和卑幼是宗族法规定的两大等级”可知,等级秩序严明;根据“宗族法继承了古代‘重农’的传统,反复劝诫族人‘务本’,‘重农’的目的就是‘抑工商’”可知,具有重农抑商倾向;根据“宗族法又极力标榜土地的价值”可知,重视土地;根据“许多宗族法中都有‘保遗业’等条款”可知,重视祖业。
(2)本问考查辩证思维,要求学生从正反两面分析明代宗族法的影响,需要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得出答案,具体思路如下:
材料 影响
“尊长和卑幼是宗族法规定的两大等级” 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
“现存明代宗族法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规定,族人必须‘明尊卑’‘敬长上’,‘尊卑有伦,不可侵犯’”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抽逃了用于工商业的资本” 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