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震和火山 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要让学生通过与前课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提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将原有认知世界板块分布图与世界地震带分布图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领悟科学的本质。
2教学内容分析
1、在课标中的位置:本课属于“地球与宇宙”的知识领域,是针对“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中“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的研究内容。了解地震的现象,讨论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模拟避震演习。
2、在教材中的位置:《地震与火山》是首师大版科学第7册的第四个单元《地球的运动》的教学内容,是地球运动单元的第二课,在第13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了解了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的分布图。但对地壳的运动形式,尤其是激烈的运动形式并没有涉及。在本节课学习地震之后,本节课后续还有火山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因火山与地震成因大致相同,又同属地壳的激烈运动形式。所以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后面的课程能起到非常好的铺垫作用。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第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结果,提出问题,并通过猜想、实验等多种手段,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初步掌握防震避震的基本常识。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记录观察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带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2、通过实验,认识地震是地壳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
能力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4学情分析
本教学的施教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
已有的知识能力及认知水平分析:
知识储备:由于在社会上、在家庭中人们常会谈论地震,甚至一些人曾亲历地震。所以学生对地震这一词汇并不陌生。但本班学生并没有人亲历过地震,所以对地震的了解仅有一部分。
技能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的能力。
认知特点:六年级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在分析问题中,六年级学生能够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依据前测与反馈的具体分析:
前测问题:①你有亲身经历过5级以上的大地震吗?
②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儿吗?说说你的看法。
前测分析:从前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13.3%的学生对地震一无所知;有23.3%的学生知道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伤害;有30.0%的学生知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有33.4%的学生知道地震的相关专业知识,这其中只有4人表示地震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基于上述分析,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绘制观察地震多发区(即地震带),并通过观察、比较地震多发区与板块分布图,从而提出问题、猜想地震的发生与什么有关的环节,以此来建立科学的认知。
5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认识地震是地壳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资料和实验初步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6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时事导入,引起话题
1、导语:几年前四川康定县发生了一件大事,你知道是什么大事儿吗?
【学生回答:6.3级地震】(出示图片)
2、提问:你们亲身经历过地震吗?你能说说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没有;地震会使房屋倒塌,会有生命财产安全等等。】
3、谈话:看来大家对地震还是有一定了解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深入的了解一下地震。(板书:地震)
活动2【讲授】了解地震时发生的现象
1、谈话:真正经历过大地震的人对地震会有很深刻的印象,老师这里有一个视频,让我们看看大震中的幸存者对当时的回忆吧。要求仔细观察,说说地震时都发生了哪些现象?
播放视频:(大地震幸存者对地震的回忆片段)
2、提问:地震时都出现了哪些现象?
【学生回答:大地有震动,有声音、地光(能量被释放的自然现象),地表有房屋损毁等现象。】
(板书: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晃动,轰鸣声,地面出现房屋倒塌、建筑物损毁的现象)
活动3【活动】了解全球地震的分布情况,猜想地震的成因与什么有关
1、提问: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就中国而言,你知道哪里是地震多发区吗?
2、活动1:看来同学们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为了能更加准确的知道我过地震频发的位置,老师从中国地震台网下载了一些资料,我们可以把近一年内发生的6级以上的地震用记号笔都标在地图上,绘制出近一年内的中国地震分布图。(换实物投影)例如:11月22日在四川省中部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我们可以在地图上先找到四川省,找到中部地区,再找到康定县,在上面画上一个记号。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你也来试试,把其他几次地震也都标出来吧。
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 (对一下,一样吗?)
追问:若我们只有中国地震分布图,能够看出地震分布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不能】
所以我们需要更大范围的地震分布图。(出示空白区域)这个透明的区域是中国的版图,把你刚画好的图按照比例缩小到这个范围内,然后我们把白纸撤掉,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完整的世界地震分布图。来试试吧!
3、提问,通过观察这张世界地震分布图,你有没有发现全球的地震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地震分布的比较集中,都环绕着太平洋;沿着特定的线(区域)】
活动4【活动】初步探究形成地震的原因
追问:都是什么样的区域呢?(学生回答不出来)
(撤下世界地图,漏出板块构造图)你也来试试?看看谁发现什么了?
【学生回答: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
1、提问:为什么地震都会集中在这个地区呢?这和地震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回答:地震的形成也许和板块的运动有关。】(板书→][←)
2、实验探究:是不是大家说的这样,能不能通过模拟实验来解释?
1)模拟实验1:两本科学书互相碰撞的实验研究。
提问:你们说这个实验该怎么做?需要用什么材料?用谁来模拟谁?(实投两本书)
(板书→[][]←,两本书→两个板块,手的运动→板块的运动)
实验过程:(两本科学书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板块,最上层书皮代表地表)实验时将两本书书背相靠,平放于桌面,双手按着两本书边缘向中间缓慢地挤压(想象地壳是在缓慢地运动)。可反复做多次实验。
要求:观察体会在挤压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当我将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发现:两本书在互相挤压的同时会发生弯折,并积聚能量,当弯折严重时,两本书就会发生错位,会有震动,有响声,同时释放出能量。
追问:能不能解释在视频中看到听到的现象呢?地面震动怎么来的?有没有听到响声感受到能量被一下释放出来?房屋倒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岩层发生错位,产生震动,进而引起地表震动,形成地震。(板书:错位)
2)谈话:这就解释了地震为什么会集中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原因。但同时,我们还发现,也存在一些地震没有发生在板块交界处,而是在板块内部,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学生思考)想想板块内部是由什么组成?(岩层)(出示毛巾演示实验):这三条毛巾代表不同的岩层,当毛巾两端受到挤压时,毛巾的中部会发生褶皱现象,若压力增大,褶皱部分就会向上抬起。但毛巾是柔软的,而岩层却非常坚硬,那么在坚硬的岩石层受到挤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学生回答:会发生断裂。】
模拟实验2:折断筷子的模拟实验。
那岩层断裂是否也会引发地震呢?能不能再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怎么做?老师这里有筷子,你说说这个实验中谁模拟谁?(板书:筷子→板块,手的压力→板块受到的压力)通过实验,我们来看看断裂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过程:将筷子慢慢弯折,直到断裂,体会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
要求:缓慢弯折,体会断裂前后发生的现象。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在缓慢折断筷子的同时,看到树枝在弯折,感受到力量积聚,树枝断裂同时,听到折断的声响,感受到手被震麻的感觉。
追问:能不能解释视频中出现的地震时的现象?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岩层发生断裂,也会产生震动,进而引起地表震动,形成地震。(板书:断裂)
活动5【讲授】介绍按照成因不同的地震的三种类型
其实,地震的成因很复杂,有些是人工地震,有些是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 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图)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图)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活动6【讲授】地震前兆
虽然由于人类对地球内部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但是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在地震前会出现一些自然现象和动物行为的异常现象,德国学者特比奇博士就收集了有关地震前兆的一些现象,包括:
四足动物显得紧张,逃出畜舍,或正好相反,不愿走动。。。。。
活动7【测试】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有关地震的哪些知识?
课件10张PPT。地震首师大版教材第7册《地球的运动》单元模拟实验1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岩层发生错位,产生震动,进而引起地表震动,形成地震。模拟实验2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岩层发生断裂,也能产生震动,进而引起地表震动,形成地震。天然地震构造地震
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天然地震天然地震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地震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