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提升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提升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5 09:1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最早在“日心说”中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 )。
A.胡克 B.佩波斯 C.哥白尼
2.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在地球上空380公里处,绕地运行,大约90分钟可以绕地球一圈,那么航天员一天能见到( )次日出日落。
A.1 B.8 C.16
3.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后迎来黎明的是( )。
A.上海 B.长沙 C.乌鲁木齐
4.“白天蝴蝶花间舞,夜晚蛾子灯下飞”。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湿度
5.米阳的家在邵阳,他发现暑假通常19:30天还亮着,而寒假19:30天已经黑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地球自转导致一天中的昼夜交替
C.夏季晴天更多,冬季阴天更多
6.学校旗杆的影子在秋天时和夏天时相比,( )影子长。
A.夏天时 B.秋天时 C.一样
7.据下图推断北半球的冬季是图中哪个位置( )。
A.甲 B.乙 C.丙
8.四季变化的现象是在( )过程中形成的。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太阳公转
9.小红住在北京,小明住在拉萨,他们两人先看到日出的是( )。
A.同时 B.小红 C.小明
10.下列不符合托勒密“地心说”观点的是( )。
A.地球是球形的 B.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C.太阳和星星是不动的
11.住在北京的小明发现,夏天正午时太阳升得很高,阳光很强烈,天气炎热;而冬天正午时太阳升得比较低,阳光感觉没那么热。造成这种一年中太阳高度和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速度夏天快冬天慢 B.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C.夏天云层薄,冬天云层厚
12.东边比西边更早迎来日出的形成原因是( )。
A.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绕着地轴自东向西自转
C.东边离太阳近,西边离太阳远
二、填空题
13.四季更替是由于 形成的。四季的形成还与 有密切的关系。
14.在不同的季节,正午时操场上旗杆的影子长度会有规律地变化,在 季短, 季长。
1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的同学更早迎来黎明。
16.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 (选填“自转”或“公转”)运动造成的。
17. 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其他星体(如太阳等)东升西落,是地球 自转的结果。
18.一年中,同一地区正午时地面上的物体影长会不断变化。冬季物体影长 (填“长”或“短”);夏季物体影长 (填“长”或“短”)。
三、判断题
19.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离太阳近时温度高,形成夏季。( )
20.银杏的叶一年四季都是金黄色。( )
21.任何地点的物体都是当地正午时影长最短。( )
22.我市某学校的小瑞同学正穿着短袖在考试,此时澳大利亚的学生也穿着短袖。( )
23.用一个塑料小球和一个圆盘,能轻易地同时模拟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24.郁金香白天开放 , 晚上收拢花瓣的现象是受到了四季变化的影响。( )
四、连线题
25.请把地球自转和公转与产生的现象连线。
四季变化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的自转
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地球的公转
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五、简答题
26.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是什么造成了一年四季的气温的变化,请你用科学知识解释。
27.各种动植物对四季变化的反应都不一样,请你列举两种动植物抵御严寒或酷暑的方法。
28.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29.举例说明夜行性动物适应夜间活动的特殊本领。
六、实验题
30.如图所示为研究地球倾斜与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模型。
(1)在桌子上点亮一个灯泡,代表 。
(2)(图1)让皮球直立着绕灯泡转动一圈,发现皮球中间部分和上半部分牙签影子的长短 ,说明“太阳”没有产生 和 的变化。
(3)(图2)让皮球倾斜着绕灯泡转动一圈,发现皮球上半部分牙签影子的长度 ,皮球中间牙签影长 ,说明“太阳”产生了 和 的变化。
(4)两个对比实验说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地轴是 的,引起了太阳的 和 的变化,导致各个地区吸收的热量不同,最终产生了 的变化。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3页,共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B A B A B B C
题号 11 12
答案 B A
1.C
【详解】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天文学家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提出地球自转,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地球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故选C。
2.C
【详解】观测者在地球上,24小时内经历1次昼夜,可观测到1次日出;中国空间站绕地球一圈约90分钟,即约1.5个小时,因此24小时内经历16次昼夜,能看到16次日出和16次日落。故选C。
3.C
【详解】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越是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上海和长沙都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因此乌鲁木齐最后迎来黎明。故选C。
4.B
【详解】光照是影响生物昼夜活动的主要因素。白天光照强,蝴蝶在花间活动;夜晚光线暗,蛾子会被灯光吸引。温度与湿度虽然可能变化,但题干中生物行为差异主要由光照引起。故选B。
5.A
【详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不同季节同一地区的昼夜长短不同。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19:30天仍亮;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此时天已黑。选项A正确。选项B是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与季节无关;选项C的天气变化无法解释昼夜长短的规律性差异。故选A。
6.B
【详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响影子长度,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影子较短;秋季太阳高度角减小,影子变长。因此秋天时旗杆的影子比夏天长。故选B。
7.A
【详解】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图甲的位置是冬季,图乙的位置是春季,图丙的位置是夏季,所以A符合题意。
8.B
【详解】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导致四季变化。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使得不同季节太阳光直射地球的区域不同,接收的热量差异形成四季。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与四季无关;太阳公转与地球季节无关。故选B。
9.B
【详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位置比西边更早迎来日出。北京位于东经约116度,拉萨位于东经约91度,北京在拉萨的东侧,因此北京的小红会比拉萨的小明更早看到日出。故选B。
10.C
【详解】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B符合),且地球是球形的(A符合)。但该学说认为太阳、月亮等天体绕地球运动,并非静止不动。C选项“太阳和星星是不动的”与地心说中天体绕地球运动的观点矛盾,因此不符合。故选C。
11.B
【详解】A.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不会导致季节差异,自转仅引起昼夜交替,与太阳高度变化无关,因此A选项错误。
B.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使得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导致同一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温度差异,因此B选项正确。
C. 云层厚度属于天气现象,并非造成太阳高度和温度年际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C选项错误。
故选B。
12.A
【详解】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不同。东边位置更靠东,随着地球自转,会先被太阳光照到,因此更早迎来日出。选项C错误,因为地球是球体,昼夜交替由自转引起,与东西离太阳远近无关。故选A。
13.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详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使得太阳对地球的照射角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温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便形成了四季。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时,北半球上就是夏季;同时太阳光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上就是冬季。
14. 夏 冬
【详解】夏季太阳的位置较高,光线更接近垂直照射地面,因此影子较短。冬季太阳的位置较低,光线倾斜角度更大,因此影子较长。这种变化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地轴倾斜造成的。
15. 自西向东 北京
【详解】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要24小时。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早,西边地区晚。在地理位置上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因此北京比乌鲁木齐更早迎来黎明。
16.自转
【详解】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所以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17. 地轴 自西向东
【详解】地球围绕一根假想的轴(称为地轴)自转。 地轴的两端指向北极星和南极星方向,其中北极星几乎固定在地轴北极的延长线上,因此从地球上看,北极星位置几乎不变。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方看是逆时针旋转)。 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相对地球会东升西落。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其实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转动造成的现象。故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其他星体(如太阳等)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18. 长 短
【详解】一年中,同一地区正午时地面上的物体影长会不断变化。冬季,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较低,阳光斜着照下来,物体的影子会变得很长。夏季,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较高,阳光更直接照下来,物体的影子会变得很短。
19.×
【详解】地球上温度的高低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没有明显关系,与阳光照射角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太阳高度较低时,太阳光是斜射的,地球上被照射的面积较大,温度低;当太阳高度较高时,太阳光是直射的,地球上被照射的面积较小,温度高。故题干错误。
20.
×
【详解】银杏属于落叶乔木,其叶片颜色会随季节变化。春夏季节,叶片含有大量叶绿素,呈现绿色;秋季叶绿素分解,叶片中的类胡萝卜素显现,变为金黄色,之后落叶。因此银杏叶并非四季金黄。
21.×
【详解】该说法是错误的。在出现极夜现象的地区,当地正午时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物体没有影子,因此不存在“影长最短”的说法。所以并非任何地点的物体都是当地正午时影长最短。
22.
×
【详解】中国位于北半球,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两地季节相反。当北半球处于夏季时,南半球正值冬季。此时,澳大利亚大部分人口集中的地区(如悉尼、墨尔本)天气寒冷,通常不会穿短袖。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3.√
【详解】地球自转是绕地轴旋转,公转是绕太阳运动。用塑料小球模拟地球,圆盘模拟公转轨道。小球在圆盘上绕中心移动可演示公转,同时拨动小球使其自身旋转可演示自转。两种运动可独立操作,符合题目“轻易模拟”的要求,故判断正确。
24.×
【详解】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包括对光的反应(如白天光照强时开放,夜晚黑暗时闭合),这是一种每日发生的生物节律。四季变化(春、夏、秋、冬)主要影响植物的生长周期,比如开花季节,但不直接控制这种日开夜合的日常现象。郁金香白天开放、晚上收拢花瓣的现象,主要是受昼夜变化(如光照和温度)的影响,而不是四季变化。
25.
【详解】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现象、极昼和极夜的现象、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等。
26.四季气温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以及地轴倾斜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多,就处于夏季,气候炎热;此时南半球太阳斜射,获得热量少,处于冬季,气候寒冷。
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逐渐移动,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时,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进入夏季;而北半球太阳斜射,获得热量少,进入冬季。
春、秋季节则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南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相对较为均衡,气温处于冬夏之间的过渡状态。
【解析】略
27.仙人掌的茎肥厚多汁,储存了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可以在干旱时期缓慢释放,供植物生长所需;叶片退化成了刺,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北极熊的毛发是中空的,能够有效地阻止身体热量的散失;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层非常厚,不仅能够储存能量,还能在寒冷的环境中起到极好的保暖作用。
【详解】北极熊的皮毛具有特殊的结构,它的毛发是中空的,这种中空的结构可以像一根根小导管一样,锁住空气。空气是一种良好的隔热体,这样一来,北极熊的皮毛就像一件天然的“羽绒服”,能够有效地阻止身体热量的散失。北极熊的皮下脂肪层非常厚,厚度可达10厘米左右。这层厚厚的脂肪就像一个巨大的隔热垫,不仅能够储存能量,还能在寒冷的环境中起到极好的保暖作用,使北极熊能够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环境中生存。
仙人掌的茎肥厚多汁,这是它适应干旱炎热环境的重要特征。茎部储存了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可以在干旱时期缓慢释放,供植物生长所需。而且茎部的表皮有一层厚厚的角质层,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分的蒸发。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了刺,刺的数量众多且细小。这些刺一方面可以减少阳光直射的面积,降低植物表面的温度;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因为没有大面积的叶片进行蒸腾作用,仙人掌就可以在酷热的沙漠环境中保存珍贵的水分。
28.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详解】地球不透明的球体特性划分了昼半球与夜半球,而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则以 24 小时为周期推动了两者的交替,这就是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的核心成因。
29.猫头鹰视觉敏锐,能够察觉及其微弱的光亮;听觉灵敏,能够准确分辨声音的来源方位;飞行时几乎没有声音
黄鼠狼善于奔走,嗅觉十分灵敏,但视觉较差,能释放臭气御敌
蚊子夜间飞行,喉内能够产生超声波
萤火虫雌雄的腹部均有发光器,靠发光器互相联系,找到对方进行交配和繁殖。
【详解】夜行性动物为适应黑暗环境进化出独特本领:视觉与听觉强化:如猫头鹰的眼睛能收集更多光线,耳朵结构帮助听声辨位。嗅觉强化与臭气防御:黄鼠狼嗅觉发达,能分辨复杂气味,肛门附近的臭腺分泌刺激性液体,驱赶天敌。发出超声波定位:如雄性蚊子通过接收雌性翅膀振动频率(超声波范围)定位配偶。发光器官:萤火虫发光用于夜间沟通,避免依赖光线活动。夜行性动物的特殊本领多与感官强化(如视觉、听觉、嗅觉)或独特生理结构(如发光器、超声波)相关,这些适应性进化帮助它们在低光环境中高效生存。
30. 太阳 没有变化 直射 斜射 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大 直射 斜射 倾斜 直射 斜射 四季
【分析】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冷热有差别,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小题1】在桌子上点亮一个灯泡代表太阳,太阳是一个会发光发热的球体,用电灯泡代替提供光源。
【小题2】皮球直立时,牙签影子长度不变,说明光线始终以相同角度照射(太阳无直射、斜射变化)。如果地轴不倾斜,全球各地阳光照射角度不变,不会有季节变化。
【小题3】皮球倾斜时,随着绕“太阳”转动,皮球上半部分牙签受阳光照射角度改变,影长会有变化。 中间部分牙签影子变化较小,说明阳光接近直射。由此说明皮球倾斜时,阳光照射角度出现差异,会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
【小题4】两个对比实验说明地球公转时,实际地轴是倾斜的,引起了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导致各个地区接受的热量不同,最终产生四季变化。 太阳高度角大时,阳光更集中,单位面积接收的太阳辐射多。 太阳高度角小时,阳光分散,单位面积接收的太阳辐射少。
答案第2页,共6页
答案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