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工具中,工作原理与显微镜最相似的是( )。
A.望远镜 B.镊子 C.剪刀
2.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制作的装片必须是( )。
A.可厚可薄 B.透明的 C.薄而透明的物体
3.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下列现象哪个是属于微生物的“过”( )。
A.用酵母粉发酵面包 B.因感染诺如病毒而腹泻 C.用醋酸菌酿造米醋
4.关于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B.细胞的形状都一样
C.它很小,眼睛都无法直接看到
5.鸡蛋中的卵黄是一个( )。
A.微生物 B.青霉素 C.细胞
6.下列关于霉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霉菌是微生物
B.霉菌对人体会有很大危害
C.我们应爱惜粮食,食物发霉后,可以将发霉的部分去掉,只吃剩余部分。
7.下列选项中,( )体现的是微生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A.导致感冒 B.生产调味品 C.导致食物变质
8.李阿姨周末做了下列食物,这些食物在制作过程中没有用到微生物的是( )。
A.粽子 B.馒头 C.酸奶
9.豆腐乳是利用微生物的( )作用,加工制造出的食品。
A.霉菌 B.发酵 C.酵母菌
10.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可以借助( )来观察。
A.近视镜 B.望远镜 C.显微镜
11.制作植物表皮玻片标本时,应把标本切成( )的薄片。
A.厚实完整 B.薄而透明 C.厚而均匀
12.在流感高发期,下列做法不对的是( )。
A.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B.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锻炼
C.多到户外人口密集的公共场合走一走
二、填空题
13.鲜牛奶中加入 变成美味的酸奶,还可以利用它将牛奶发酵制成奶酪。
14.在 下人们可以观察到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这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动物、植物等都是由 组成的。
15.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 才可以看清楚。
16.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 (选填“有限”或“无限”)的。
17.小明用放大镜观察到苍蝇的眼睛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 。
18.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 (填“细小”或“粗大”),只有通过 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
三、判断题
19.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 )
20.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时,标本在视野的左方,要把标本向右方移动。( )
2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如果物象偏左,应将标本向左移动,才能使物象居中。( )
22.细菌就是病毒。( )
23.水绵和水螅都是单细胞的微小生物。( )
24.人类的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就是由病毒引起的。( )
四、连线题
25.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与相应领域相连线。
农、林业方面 中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土壤的改良和净化 微生物能分解和除掉污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
污水和垃圾处理 土壤中的根瘤菌起固氮作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医药方面 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
食品工业 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各种疫苗供人类使用
五、简答题
26.请你分别说说微生物对人类的“功”与“过”体现在哪里?请各写2条。
27.许多传染病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细菌和病毒的侵袭,你知道有哪些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方法呢?(答出三条即可)
28.你知道的传染病有哪些?(写出三种),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写出三种)。
29.小明在做观察实验时,分别用了两个放大镜,一个放大镜镜片很薄,另一个放大镜镜片较厚。他发现用较厚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看起来更大。请结合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六、实验题
30.小科周末早晨起床后,发现昨晚吃剩的面包上出现了黑色的斑点,妈妈说这是面包发霉了。
(1)导致面包发霉的“罪魁祸首”是( )。
A.酵母菌 B.霉菌 C.乳酸菌
(2)妈妈教育小科,以后没吃完的面包要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到冰箱冷藏室中保存,这是因为食品在 、 的环境中不容易发霉。
(3)面包发霉了不能吃,妈妈决定包包子,首先要将面团进行发酵,制作面团时需要加入( )。
A.酵母菌 B.霉菌 C.乳酸菌
(4)小科还想喝酸奶,便自己用鲜牛奶、白糖等材料制作酸奶,在适宜的温度下,( )会使鲜牛奶发酵成酸奶。
A.酵母菌 B.霉菌 C.乳酸菌
(5)吃完饭后小科洗碗,妈妈建议将洗好的餐具放到消毒柜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3页,共4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A C C B A B C
题号 11 12
答案 B C
1.A
【详解】望远镜也是由物镜和目镜构成,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放大,同样利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与显微镜在工作原理上相似,都是通过透镜的组合来实现对远处或微小物体的放大观察。镊子、剪刀都是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与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完全不同。故选A。
2.C
【详解】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因此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是薄而透明的。故选C。
3.B
【详解】微生物的“过”指其有害影响。A选项酵母粉发酵面包和C选项醋酸菌酿醋均为有益应用,属于“功”;B选项诺如病毒引发腹泻是微生物导致的疾病,属于“过”。故选B。
4.A
【详解】A.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例如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因此A选项正确。
B. 不同功能的细胞形状不同,如神经细胞有长突起,红细胞呈圆盘状,因此B选项错误。
C. 大多数细胞确实很小,但有些细胞(如鸟类的卵细胞)肉眼可见,因此C选项错误。
故选A。
5.C
【详解】鸡蛋中的卵黄是一个细胞,其中卵黄膜相当于细胞膜,卵黄相当于细胞质,胚盘内有细胞核。所以卵黄是一个细胞。故选C。
6.C
【详解】A.霉菌属于真菌,个体微小,属于微生物。
B.部分霉菌会产生毒素,误食可能危害健康,如导致食物中毒。
C.食物发霉后,霉菌的菌丝可能已深入食物内部,仅去除可见霉斑无法确保安全,食用仍有风险。
故选C。
7.B
【详解】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导致感冒、导致食物变质都是微生物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而生产调味品体现的是微生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故选B。
8.A
【详解】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在我们身边,常见的发酵食品有谷物发酵食品、豆类发酵食品、乳类发酵食品、蔬菜发酵食品。发酵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泡菜等。馒头也利用了微生物酵母菌;只有粽子的制作过程中没有用到微生物。故选A。
9.B
【详解】制作豆腐乳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在制作腐乳的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霉菌,它能分泌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这些物质赋予了豆腐乳独特的风味。酵母菌主要用于糖类发酵,如酿酒。因此,豆腐乳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成的。故选B。
10.C
【详解】A.近视镜用于矫正视力,帮助看清远处物体,无法放大微小物体。A选项错误。
B.望远镜用于观察远处物体,如天体或远距离景象,不能观察微小生物。B选项错误。
C.显微镜通过高倍放大功能观察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如细菌、细胞等。C选项正确。
故选C。
11.B
【详解】制作显微镜观察的玻片标本时,标本需要足够薄且透明,以便光线穿透,从而在显微镜下清晰成像。厚实完整会导致标本不透光,无法观察;厚而均匀同样因过厚而影响透光性。薄而透明符合显微镜观察的基本要求,确保标本能被光线穿透并显示结构,故选B。
12.C
【详解】A.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是正确的,能防止病情加重和传染他人,故A正确。
B.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锻炼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流感,故B正确。
C.流感高发期去人口密集处会增加感染风险,应避免,故C错误。
故选C。
13.乳酸菌
【详解】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鲜牛奶中的乳糖等糖类物质分解为乳酸,使牛奶的酸度增加,从而导致牛奶的蛋白质凝固,形成酸奶独特的质地和风味。同时,乳酸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酶和代谢产物,还可以进一步用于制作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在奶酪制作中参与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等过程,赋予奶酪特殊的口感和风味。
14. 显微镜 细胞
【详解】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构成生命最小的单位是细胞,动、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身体也是由各种各样的微小细胞结构组成的。
15.显微镜
【详解】显微镜是由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16.有限
【详解】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当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其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所成的像就越大,看到的范围就越小。
17.复眼
【详解】昆虫的眼睛结构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由许多独立的小眼组成,每个小眼能感知部分影像,组合后形成完整视觉。苍蝇的复眼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密集排列的小眼,因此答案为“复眼”。
18. 细小 显微镜
【详解】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蘑菇和木耳个体较大,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19.√
【详解】微生物对人类既有功,也有过。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乳酸菌制作的酸奶、酵母菌用于面包行业等食品发酵过程中,发挥其功效;此外,在医药领域,微生物是抗生素及一些疫苗的生产基础,并在废水处理、生物降解等环境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某些病原微生物会导致人类和动植物疾病,从而受到关注和防范;同时,微生物也会导致食物腐败变质,缩短食品保质期,并且一些微生物失控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
20.×
【详解】显微镜下观察时在视野中物像偏哪一方向就往哪一方向移,因为显微镜下成倒像。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象在视野的左方,要把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时,应该将玻片标本向左方移动。
21.√
【详解】显微镜成的是倒立的像,物像移动方向与标本移动方向相反。若物像偏左,需将标本向左移动,物像会随之向右移动至中心。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22.×
【详解】细菌和病毒是两类不同的微生物。细菌具有细胞结构,能独立生存。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殖。两者在结构、大小、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细菌不等于病毒。
23.×
【详解】水绵是多细胞藻类,由多个细胞连接成丝状结构;水螅是多细胞腔肠动物,身体由多个细胞分工组成。两者均非单细胞生物,故判断错误。
24.√
【详解】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引发呼吸道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后导致发热、咳嗽等症状,属于常见传染病。其他选项中真菌或细菌引起的疾病与流感不同,因此该判断正确。
25.
【详解】人类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医药方面: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各种疫苗供人类使用,霍乱、痢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被征服。食品工业:人们通过观察研究知道有的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可改善我们的生活。比如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农、林业方面:中国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们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是解决21世纪全球粮食问题的法宝。土壤的改良和净化,体现在土壤中的根瘤菌起固氮作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污水和垃圾处理,体现在微生物能分解和除掉污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
26.
答:“功”:1.制作馒头、面包;2.生产调味品。
“过”:1.导致食物变质;2.导致感冒。
【详解】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乳酸菌制作的酸奶、酵母菌用于面包行业等食品发酵过程中,发挥其功效。此外,在医药领域,微生物是抗生素及一些疫苗的生产基础,并在废水处理、生物降解等环境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某些病原微生物会导致人类和动植物疾病,从而受到关注和防范。同时,微生物也会导致食物腐败变质,缩短食品保质期,并且一些微生物失控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
27.高温煮沸(如用沸水煮餐具)、 酒精消毒(如用75%浓度的酒精擦拭)、 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稀释后拖地)
【详解】高温煮沸: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结构在高温下会被破坏。例如,将餐具煮沸10-15分钟可有效杀菌。
酒精消毒:75%浓度的酒精能渗透细菌或病毒的细胞膜,使其失去活性,常用于擦拭物体表面或皮肤消毒。
含氯消毒剂:这类消毒剂(如84消毒液)通过释放有效氯成分破坏微生物结构,适合用于地面或物品消毒(需按比例稀释)。
28.手足口、水痘、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霍乱、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
基本方法:控制传染源(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比如:
手足口病:这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儿童,主要通过接触传播,表现为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
水痘: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表现为全身性皮疹和发热。
非典型肺炎:这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呼吸道症状。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有三个,一要控制传染源,防止病源体扩散;二要切断传染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三要保护易感人群。
29.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详解】放大镜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镜片越厚,中间部分就越凸出(弯曲程度越大),这样就能把光线聚集得更厉害,使物体的像看起来更大。较薄的镜片凸出程度小,放大效果就弱一些,所以物体看起来没那么大。
30.(1)B
(2) 低温 干燥
(3)A
(4)C
(5)消灭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详解】(1):面包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导致的。酵母菌主要用于发酵(如发面、酿酒),乳酸菌用于制作酸奶、泡菜等,所以选B。
(2):霉菌生长需要适宜温度和水分,冰箱冷藏室低温环境能抑制霉菌活性,保鲜膜包裹可减少水分进入,营造干燥条件,二者结合让食品不易发霉,故填低温、干燥。
(3):制作面团发酵靠酵母菌,它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让面团膨胀。霉菌会使食物变质,乳酸菌用于制作酸奶等,所以选A。
(4):制作酸奶利用乳酸菌,在适宜温度下,乳酸菌发酵牛奶里的乳糖产生乳酸,让牛奶变成酸奶。酵母菌用于发面等,霉菌会致食物发霉,所以选C。
(5):消毒柜通过高温、紫外线等方式,消灭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避免微生物在餐具上繁殖,防止餐具被污染,保障饮食卫生。
答案第2页,共6页
答案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