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提升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提升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5 09:1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声音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小明用手拨动琴弦后,发出了悦耳动听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手指 B.空气 C.琴弦
2.声音在( )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A.真空 B.水 C.固体
3.动物有自己的“语言”,蛇的发声方式是( )。
A.声带振动 B.舌头与嘴唇摩擦 C.鸣管振动
4.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
A.声音太大对鼓膜造成伤害
B.利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结石
C.声音在山谷中回声
5.在庆祝六一儿童节晚会上,小娜演奏乐器古筝,她用相同的力弹奏“1”和“6”两根琴弦,发出的声音( )。
A.强弱不同 B.高低不同 C.强弱和高低都不同
6.下列诗句中描述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是( )。
A.两岸猿声啼不住 B.谁家玉笛暗飞声 C.两个黄鹂鸣翠柳
7.声音是朝着( )传播的。
A.前面 B.后面 C.四面八方
8.在月球上,宇航员之间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 )。
A.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B.宇航员距离太远 C.宇航员声音不够大
9.潜水员在水下能听到岸上人的喊声,这是因为(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C.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10.弹吉他的时候,用相同的力从细弦到粗弦依次弹拨,声音的变化是 ( )。
A.从高到低 B.从弱到强 C.高低不变
11.发生地震时,被困人员找了一块石头敲击附近的铁管,被救援人员发现从而获救。被困人员是利用铁管( )的特点发出求救信号的。
A.传声 B.通风 C.传热
12.拨动琴弦,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如果用手按住琴弦,琴声立即消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琴弦的振动幅度变小了
B.声音被手挡住了
C.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二、填空题
13.2025年央视春晚拉萨分会场现场的观众能听到歌声,是因为 可以传播声音。
14.相同的杯子装不同量的水,杯子里水越多,敲击杯口时发出的声音越 。
15.用一支笔敲击瓷杯子,用的力气越大,杯子发出的声音越 ( 填 “强”或“弱”)。
16.花样游泳选手的头部潜入水中时,仍能随音乐起舞,这说明 能传播声音。
17.声带就像一根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 产生声音。
18.按压橡皮筋,橡皮筋 (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
三、判断题
19.上课的铃声,我们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这说明声音能向四面八方传播。( )
20.只要有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
21.击打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
22.钥匙和毛绒玩具落入水中的声音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
23.在敲小皮鼓的时候,用力的敲击和轻轻地敲能改变声音的音色。 ( )
24.用一支笔敲击瓷杯子,用的力气越大,杯子发出的声音越高。( )
四、连线题
25.连线。
振动速度快 用力敲鼓面 声音低
振动幅度大 轻轻敲鼓面 声音高
振动幅度小 同样力度敲击大音叉 声音强
振动速度慢 同样力度敲击小音叉 声音弱
五、简答题
26.土电话是怎样传声的?它的结构会影响传声效果吗?
27.声音有什么用途?
28.怎样使乐器发出较强、较高的声音?
29.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六、实验题
30.如图,小科用橡皮筋将一块绷紧的气球皮扎在圆筒一端,并在气球皮上挂了一个小泡沫球,然后在圆筒另一端敲击音叉,观察到小泡沫球被反复弹起。
(1)模拟 振动的装置。
(2)装置中,圆筒模拟耳朵结构中的( )。
A.耳神经 B.耳蜗 C.外耳道
(3)实验验证耳朵里的( )像气球皮一样薄,接收着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
A.听小骨 B.鼓膜 C.耳郭
(4)请简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耳朵,至少三项。
、 、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3页,共4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声音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C B B C A B A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C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题目中,小明拨动琴弦后,琴弦振动发出声音,因此发声的物体是琴弦。手指的作用是拨动琴弦使其振动,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并非发声的物体。故选C。
2.C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固体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真空不能传声。题目选项中,真空无法传播声音,水的传播速度慢于固体,因此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故选C。
3.B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不同的生物发声器官是不同的。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故选B。
4.C
【详解】A. 声音太大对鼓膜造成伤害,说明声音的能量足够强,能引起物体振动或损伤,属于能量的体现。
B. 利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结石,直接利用声波的高能量破坏物体,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 声音在山谷中回声是声音反射形成的现象,主要说明声音传播的特性,未直接体现能量作用。
故选C。
5.B
【详解】声音的强弱由振动幅度决定,用相同力弹奏时,两弦振动幅度相同,强弱相同。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不同琴弦的松紧、粗细或长短不同,导致频率不同,因此音调高低不同。故选B。
6.B
【详解】A.“两岸猿声啼不住”:这句诗描述的是猿猴的叫声。猿猴的叫声是由其声带振动产生的,而不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谁家玉笛暗飞声”:这句诗描述的是笛子的声音。笛子是一种管乐器,其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当吹笛子时,气流通过笛子内的空气柱,引起空气柱的振动,从而产生声音。因此,这个选项描述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C.“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描述的是黄鹂的鸣叫声。鸣管是鸟类特有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当气流通过鸣管时,鸣管壁的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故选B。
7.C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介质(如空气、水或固体)以声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例如,当人说话时,周围不同位置的人都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并非只朝单一方向(前面或后面)传播,而是向四面八方扩散。故答案选C。
8.A
【详解】A.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无法传播声音,因此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A选项正确。
B. 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活动范围通常较近,距离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
C. 即使声音足够大,在真空中仍无法传播。C选项错误。
故选A。
9.B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潜水员在水中时,周围是水(液体),岸上人的喊声通过空气(气体)传入水中(液体),再由水传播到潜水员耳中。
A.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但题目未涉及固体,与题干无关。
B.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正确解释了潜水员在水中能听到声音的原因。
C. 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错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
故选B。
10.A
【详解】弦的音高与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细,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越高;弦越粗,声音越低。题目中用相同的力弹拨细弦到粗弦,力的相同影响的是声音的强弱,但音调由粗细决定。细弦音高,粗弦音调低,因此声音变化是从高到低。故选A。
11.A
【详解】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更好。被困人员敲击铁管,利用铁管作为固体能有效传递声音的特点,使救援人员更容易听到。B选项通风与传递声音无关,C选项传热与敲击产生声音无关。故选A。
12.C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拨动琴弦时,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琴弦后,琴弦无法继续振动,因此声音立即消失。A选项提到振动幅度变小,但此时琴弦被按住,振动完全停止而非幅度减小。B选项认为声音被手挡住,但声音消失的直接原因是振动停止,而非传播受阻。故选C。
13.空气
【详解】声音的传播依赖介质,在拉萨分会场,歌声由发声体振动产生后,需通过介质才能到达观众耳中。现场周围的空气就是传播声音的介质,声波以空气为载体,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递能量,从声源处向四周扩散。当声波到达人耳时,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觉神经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人便听到了声音。这一过程直观体现了空气作为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特性。
14.低
【详解】当用相同的力敲击装有不同量水的杯子时,杯子会振动发声。同样材质的物体,小的、轻的、短的、紧的物体发声音调较高,大的、重的、长的、松的物体发声音调较低。相同的杯子装不同量的水,杯子里水越多,杯子越重,振动速度越慢,敲击杯口时发出的声音越低。
15.强
【详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用一支笔敲击瓷杯子,用的力气越大,杯子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
16.水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花样游泳选手头部潜入水中时能听到音乐,这表明水这种液体能够传播声音,使得选手在水下可以随音乐起舞。
17.振动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叫做声带。声带就像一根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18.不会
【详解】按压橡皮筋只是让橡皮筋受力,但橡皮筋并没有产生振动,所以不会发出声音。
19.√
【详解】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以振动形式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学校各处都能听到铃声,表明声波从声源向各个方向扩散,证明声音能向不同方向传播。题目描述的现象与声音传播特性一致,因此正确。
20.×
【详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但人耳听到声音还需满足两个条件:振动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20~20000赫兹)内,且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到耳朵。若振动频率超出范围(如超声波、次声波)或传播介质缺失(如真空),则无法听到声音。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21.√
【详解】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击打音叉使其振动,接触水面时将振动传递给水,引发水面的波纹。这验证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2.×
【详解】钥匙和毛绒玩具的材质不同,落入水中时产生的声音不同。钥匙是金属材质,声音较清脆、响亮;毛绒玩具柔软且轻,声音较沉闷、微弱。因此两者的音量和音色均有明显区别,题干说法错误。
23.×
【详解】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材料和结构不变,音色不变。用力敲击和轻轻敲击小皮鼓,改变的是鼓面振动幅度,从而改变响度。而小皮鼓的材料、结构未变,音色不变。
故题干说法错误。
24.×
【详解】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敲击力度影响的是振幅,而非振动频率。杯子固有频率由其材质、形状决定,与敲击力量无关。因此用力大只会使声音更强,不会改变声音高低。
25.
【详解】声音特性与物体振动相关:
用力敲鼓,鼓面振动幅度大,发声声音强;轻轻敲鼓,鼓面振动幅度小,发声声音弱。
音叉方面,小音叉振动更灵活,振动速度快,发声声音高;大音叉振动速度慢,发声声音低。
26.土电话是通过连接两个杯子的线传递声音振动来传声的,它的结构会影响传声效果。
【详解】土电话利用连接两个杯子的线振动传声,结构(如线材质、线松紧、杯子材质)会影响传声效果。如果线是金属或尼龙等坚固材质,振动传递效果好,声音更清晰,如果线是棉线或毛线等松散材质,效果会变差。 线需要拉紧,如果线松了,振动传递不充分,声音会变小或模糊。纸杯底部薄而轻的,更容易振动,传声效果更好;如果杯子底部太厚或太重,效果会减弱。
27.传递信息:说话、上课铃声、电话铃声,都是通过声音告诉我们重要的事情。感受世界:鸟叫、音乐、海浪声让我们心情愉快,还能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安全提醒:汽车喇叭、消防警报用响亮的声音提醒人们注意危险。
【详解】声音能跨越距离传递消息,如说话、上课铃声、电话铃声,进行安全提醒。声音帮助人感受世界,使人愉悦。
28.要使乐器发出较强的声音,就要加大力度(比如用力敲鼓、使劲拨琴弦);要发出较高的声音,就要让物体振动更快(比如缩短琴弦长度、吹奏更细的管子)。
【详解】要使乐器发出较强的声音需增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要使乐器发出较高的声音需提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声音强弱(响度) :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对于乐器而言,比如鼓,用力敲击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增大,就能发出较强的声音;弹吉他时,用力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幅度变大,声音也会更强 。所以使乐器发出较强声音的方法是增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声音高低(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像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在弦的粗细、松紧、长短不同时,振动频率不同。将弦调紧一些,弦振动频率加快,发出的音调会变高;对于管乐器(如笛子),吹奏时通过按压不同的气孔,改变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就越高。所以使乐器发出较高声音的方法是提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29.现象:物体发声时,会振动。共同之处:所有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在振动。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如鼓面、琴弦或我们的声带)发声时,它会快速地前后运动(即振动)。这种振动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形成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因此,所有发声的物体,无论大小或形状,都必须振动才能发出声音。这是它们最根本的共同点。
30.(1)鼓膜
(2)C
(3)B
(4)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如音乐会、工地等场所,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机保护听力。 预防耳部感染: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水进入耳道,游泳时使用耳塞。 定期检查听力:尤其是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群,及时发现听力问题并采取措施。
【详解】(1)绷紧的气球皮相当于人耳中的鼓膜,敲击音叉产生声波,引起气球皮振动并带动泡沫球跳动,正是模拟鼓膜的振动情形。
(2)圆筒相当于把声波传向“鼓膜”的通道,其中外耳道正是连接外界声音与鼓膜的管道。
(3)气球皮很薄,实验中它能够及时感受到声波并振动,对应耳朵中同样薄且能因声波振动的结构——鼓膜。
(4)保护耳朵的措施主要从减少噪音暴露、正确使用耳机、保持耳部卫生和定期检查听力等方面入手。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听力损伤和耳部疾病。
答案第2页,共7页
答案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