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提升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提升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25 09:2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课上我们搜集并观察了鹅卵石,学习了鹅卵石的形成。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鹅卵石通常出现在河道的上游
B.石块儿在相互摩擦碰撞的过程中棱角越来越不明显
C.鹅卵石的形成与河水搬运冲刷有关
2.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3.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幔是地球的最外层 B.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
C.地核的温度比较低
4.以下针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B.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减少陡坡,固定河堤
C.土地过度耕种,草原过度放牧
5.关于沙洲的形成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河底的沙石向上隆起,形成沙洲
B.流水从河的上游携带大量沙石,在落差较大水流速度较大处沉积形成
C.流水从河的上游携带大量沙石,在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缓慢处沉积形成
6.在探究流动的雨水对地表的影响实验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要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 B.要将托盘平放在水槽里
C.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景观
7.地球被称为水球,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
A.29% B.50% C.71%
8.从天空中看到地球上绿色的部分可能是( )。
A.森林 B.冰川 C.沙漠
9.沟谷的形成主要是( )。
A.流水沉积作用 B.风力搬运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10.科学小组要进行“雨量大小对地表侵蚀的影响”实验,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在一块模拟的土地上,先下“小雨”,再下“大雨”
B.在一块模拟的土地上,先下“大雨”,再下“小雨”
C.在两块外观和构成相同的模拟土地上,分别下“小雨”和“大雨”
11.下列最容易被侵蚀的地表是( )。
A.坡度大,无植被覆盖 B.坡度大、有植被覆盖 C.坡度小,无植被覆盖
12.广东省的植被覆盖率为53%,是我国最“绿”省份之一。这些植被能减少广东省的水土流失。为了证明植被对水土流失的作用,科科应选择和______两个实验进行对比。(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
二、填空题
13.火山喷发是 沿着地壳的 (选填“薄弱”或“坚硬”)地带向地表上升,突破地表急剧地喷发出来的自然现象。
14.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自然现象是 ,它多数是由地下的岩层 造成的。
15.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
16.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释放的能量会以 的形式传播很远,还会引起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17.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割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 。
18.地球的结构从内到外分别为地核、 和 。地球的 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三、判断题
19.人类的活动不会引发地震。( )
20.地震、火山爆发、风化作用都能使岩石迅速发生变化。( )
21.除了流水,海水、风力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也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
22.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使地壳岩石层突然移动而形成的。( )
23.雨水和其它流水会侵蚀地表,将地表侵蚀成沟壑纵横的外貌。( )
24.地球表面的地形只有平原、山地、高原和盆地。( )
四、连线题
25.连线题。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主要成因用线连接起来。
弯曲的岩层 风蚀性地貌
长白山的天池 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波状弯曲
黄河入海口沙洲 休眠火山口,经过漫长年代积水成湖
敦煌的雅丹地貌 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五、简答题
26.为了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2条)
27.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28.说一说你去过的或见过的地方都有哪些地形?
29.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的灾害?至少写出三种。
六、实验题
30.一般情况下,有些火山的喷发可以被预测到。通 常用于预测火山喷发的主要方法是研究地震活动,或者利用仪器测量气体、观察地面变形以及磁性变化等。
乐乐对火山喷发的成因充满好奇,于是和小组成员
共同设计了模拟实验(如下图),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小组的实验吧。 实验问题: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锥形瓶、带玻璃管软木塞、黏土、陶泥、番茄酱、三角架、酒精灯 实验步骤:①在锥形瓶中装入适量的番茄酱,用带玻璃管的软木塞塞紧瓶口。
②用陶泥裹住锥形瓶模拟山体,在玻璃管上放一小块超轻黏土。
③把锥形瓶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1)阅读材料后,结合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乐乐猜测火山的喷发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有关。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环节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得出结论
(2)实验中用到的番茄酱模拟的是( )。
A.火山口 B.火山的山体 C.火山内部的岩浆
(3)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的底部,一段时间后,先后看到了不同 的现象。有关实验现象排序正确的是( )。
①番茄酱从玻璃管溢出 ②有白气冒出
③番茄酱产生气泡并上升 ④玻璃管顶端黏土被顶起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①②④
(4)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认为火山喷发的原因主要是( )。
A.火山长期受太阳照射,岩浆喷发出来形成的
B.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向上隆起形成的
C.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岩浆从板块交界处的薄弱地带喷涌出来形成的
(5)关于火山与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原因不同 B.危害方式相同
C.都能被准确预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4页,共4页
试卷第5页,共5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C C B C A C C
题号 11 12
答案 A B
1.A
【详解】鹅卵石的形成是由于石块被河水长期搬运、冲刷和相互碰撞,逐渐失去棱角变得圆滑。通常,河道上游水流湍急,石块较大且有棱角;中下游水流减缓,石块经过长时间冲刷和摩擦,棱角被磨平,形成鹅卵石。因此,A选项“鹅卵石通常出现在河道的上游”不符合实际,B和C选项描述正确。故答案选A。
2.B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火山喷发的熔岩是岩浆冷却形成的,而岩浆主要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固态岩石,无法直接提供熔岩;地核位于地球最内部,并非岩浆来源。故选B。
3.B
【详解】A.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并非地球最外层,地壳才是地球的最外层。A选项错误。
B.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B选项正确。
C.地核是地球内部温度最高的部分,而非温度较低。C选项错误。
故选B。
4.C
【详解】A.植树种草能有效保持水土,减少雨水冲刷,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A选项正确。
B.平整土地、修建水库和减少陡坡可减缓水流,固定河堤能防止侵蚀,这些措施合理可行。B选项正确。
C.土地过度耕种和草原过度放牧会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属于错误做法。C选项不可行。
故选C。
5.C
【详解】沙洲的形成与河流搬运和沉积作用有关。上游水流速度快,携带沙石;当河道变宽或地形平缓时,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石逐渐沉积形成沙洲。
A.错误,沙洲并非由河底沙石隆起形成,而是水流沉积的结果。
B.错误,水流速度较大时搬运能力强,沙石不易沉积,因此不会在落差大、流速快处形成沙洲。
C.正确,河道变宽导致流速变缓,沙石沉积形成沙洲。
故选C。
6.B
【详解】在模拟雨水冲刷地表的实验中,需让水流动以观察对土壤的影响。将托盘倾斜(A选项)能让水自然流动,模拟雨水冲刷过程,正确。平放托盘(B选项)会导致水无法有效流动,无法观察侵蚀现象,错误。用土壤和小石子制造景观(C选项)是模拟真实地表的必要步骤,正确。故选B。
7.C
【详解】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其中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29%。题目中“地球被称为水球”正是由于海洋面积占比较大,因此正确选项为C。故选C。
8.A
【详解】地球上的主要的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瀑布、沼泽和沙漠等,它们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是内力与外力作用的共同结果。从太空中回望地球,看到的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没有植被的陆地,绿色部分可能是有植被的陆地或森林。故选A。
9.C
【详解】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干燥区的短暂暴雨,可将已经强烈风化的地面在短时期内冲刷和侵蚀成很多沟谷,然后,风力继续对这些谷地进行吹蚀,使之加深扩大,逐渐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的沟谷。故选C。
10.C
【详解】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准确观察某个因素(如雨量大小)的影响,需要保持其他条件一致。选项C中,使用两块外观和构成相同的模拟土地,分别进行“小雨”和“大雨”的测试,能够确保雨量是唯一变量。而选项A和B对同一块土地先后施加不同雨量,可能导致第一次降雨已改变土地状态(如土壤被冲蚀),干扰第二次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选项C的实验操作更科学合理。故选C。
11.A
【详解】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分析选项可知,坡度大、无植被覆盖是最容易被侵蚀的地表。故选A。
12.B
【详解】甲:斜坡上有密集植被覆盖。
乙:斜坡上有植被覆盖。
丙:斜坡上有植被,但是降水高度比甲和乙要高。
为了验证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我们需要比较在相同水量相同高度,一个植被密集一个植被稀疏覆盖的情况下,水土流失的差异。甲和乙是最适合的对比组合,直接观察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故选B。
13. 岩浆 薄弱
【详解】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14. 地震 断裂
【详解】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15.71
【详解】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29%。
16.地震波
【详解】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多数的地震是由地下的岩层断裂造成的。当断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裂缝移动时,大地就会晃动,这就是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会以地震波形式传播很远,还会引起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17.海洋
【详解】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割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它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和北冰洋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相互连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水体系统。
18. 地幔 地壳 自转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从内到外,地核是最内层,中间层是地幔 ,最外层是地壳。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太阳只能照亮一半,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交替被太阳照亮和处于阴影中,从而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19.
×
【详解】地震主要由地壳运动等自然原因引发,但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地下采矿或油气开采等可能改变地下岩层压力,导致局部地壳失稳,从而引发地震。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20.×
【详解】地震和火山爆发属于地球内部力量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岩石形态或形成新岩石。风化作用是外部自然因素(如水、温度、生物等)长期缓慢破坏岩石的过程,无法使岩石迅速变化。因此,题目中“风化作用”的描述错误。
21.√
【详解】地表形态变化由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海水通过波浪冲击海岸侵蚀岩石,搬运沙石并在平缓处堆积形成沙滩;风力能吹蚀岩石表面形成独特地貌,携带沙尘迁移并在障碍物后堆积成沙丘。因此,海水和风力确实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
22.√
【详解】地震的主要成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导致岩层断裂或错动。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内部物质运动使板块间产生压力,当压力超过岩石承受极限时,岩层突然移动释放能量,引发地震。题目描述符合构造地震的形成原理,故正确。
23.√
【详解】流水侵蚀是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自然力量。雨水和河流等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会冲刷地表物质,带走泥沙和碎石,长期作用会形成沟壑、河谷等地貌。题目所述现象符合流水侵蚀的基本原理,因此正确。
24.
×
【详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包括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题目中遗漏了“丘陵”,因此判断为错误。丘陵是海拔较低、坡度较缓的连绵起伏地形,属于常见地形之一。
25.
【详解】弯曲的岩石是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波状弯曲;长白山天池是休眠火山口经过漫长年代积水成湖形成的。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炽热的熔岩流。在火山喷发频繁的地区,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从而成为旅游胜地,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国的五大莲池、长白山天池等;敦煌的雅丹地貌是风的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主要指风蚀垄槽,它是典型的风成地貌,主要由干旱地区的风力侵蚀而形成;黄河入海口的沙洲主要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26.①植树造林;②修建梯田。
【详解】水土流失是指雨水或水流冲走土壤的现象,会造成土地贫瘠和生态破坏。植树造林:树木和花草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减少雨水冲刷,同时植物叶子能拦截雨水,降低水流速度。修建梯田:梯田能将陡坡变成平缓台阶,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土壤被直接冲走。
27.沙洲是河流中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当水流速度减慢时,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长期堆积后露出水面,形成沙洲。
【详解】河流流动时会携带大量泥沙。当河流遇到平坦地形、河道变宽或拐弯时,水流速度下降。流速减慢后,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较重、较大的颗粒先沉积。堆积成洲:泥沙长期堆积,逐渐高出水面,形成沙洲。
28.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
【详解】山地:山峰耸立,海拔较高,坡度陡峭,气候和植被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丘陵:丘陵相对海拔较低,坡度较缓,通常被草地或树木覆盖。
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作。
高原:高原地形海拔较高,但相对平坦,气候干燥,植被稀疏。
盆地:盆地是被山脉环绕的较低地区,有时会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峡谷:是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狭长而深的谷地。
沙漠:如撒哈拉沙漠,地表覆盖着沙丘和岩石,降水稀少。
这些地形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对当地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9.烧毁森林、房屋倒塌、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详解】火山喷发会烧毁大片森林,破坏生态平衡,对自然环境造成长期影响。火山喷发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使居民无家可归,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火山喷发还会掩埋农田和城市,破坏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冲击,同时火山灰和岩浆还会污染空气,对人们的呼吸系统健康构成威胁,此外,火山活动还可能引发滑坡、山崩、泥石流和地震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灾害的严重程度。
30.(1)B
(2)C
(3)C
(4)C
(5)A
【详解】(1)科学探究分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六个环节,乐乐猜测火山的喷发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有关。这属于科学探究的作出假设,故选B;
(2)实验中用到的番茄酱模拟的是火山内部的岩浆,故选C;
(3)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的底部,一段时间后,先后看到了不同的现象。随着加热的进行,番茄酱产生气泡并上升,然后,番茄酱从玻璃管溢出,黏土上开始有白气冒出,最后,玻璃管顶端黏土被顶起,所以,有关实验现象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故选C;
(4)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内部温度和压力升高,番茄酱模拟的内部的岩浆开始上涌,最后冲破薄弱地带,发生火山喷发。所以,火山喷发的原因主要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岩浆从板块交界处的薄弱地带喷涌出来形成的,故选C;
(5)虽然火山活动和地震都与地壳活动有关,但它们的成因不完全相同。地震主要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而火山活动则是由地幔中的岩浆活动引起的,所以A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地震与火山的危害方式不同,地震:会引发暴雨、泥石流、滑坡的一系列地质灾害,造成板块移动,瘟疫等疾病肆虐;火山:影响空气质量,影响动植物生长生活等,所以B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目前,地震和火山无法被准确预测,C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