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光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业本会反射光
B.课桌不会反射光
C.黑板常发生镜面反射
2.晚上散步回家,路灯在奇奇的右侧,此时影子一定在奇奇的( )。
A.右侧 B.左侧 C.前方
3.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没有通电的电棒 B.八月十五的月光 C.烛火
4.表演皮影时,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是( )。
A.操作的人、灯光、人物剪影B.幕布、人物剪影 C.灯光、人物剪影、幕布
5.影子的长短与( )有关。
A.物体的大小 B.光源的位置 C.物体的颜色
6.用两支分别发出绿光、蓝光的电筒照射放在暗盒中的黑纸,纸张呈现出的颜色是( )。
A.绿色和蓝色 B.都是黑色 C.都是白色
7.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它看上去呈( )。
A.黑色 B.五颜六色 C.白色
8.彩虹是太阳光( )的结果。
A.反射 B.色散 C.直线传播
9.在做色散实验时,能将阳光分解成几种颜色的仪器是( )。
A.凸透镜 B.三棱镜 C.平面镜
10.下列现象中会造成光污染的是( )。
A.城市建筑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B.晚上学习时用护眼台灯
C.汽车车窗玻璃上贴太阳膜
11.妙妙在玩手影游戏时,发现手离光源越近,手影(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12.我们从教室的不同方向都能看到讲桌。这是因为( )。
A.讲桌自己发出的光向四面八方传播 B.光照射到讲桌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C.光照射到讲桌上发生了漫反射
二、填空题
13.皮影戏艺术表演形式是利用 的原理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14.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科学家 就发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5.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的变化,叫作 。
16.从鱼缸的 (填“正面”“侧面”或“一条棱处”)观察,里面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这是因为 现象造成的。
17.根据光的来源,可以把光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属于人造光源的有 、 。
18.太阳光是 光,能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分解后的这些光是 光。
三、判断题
19.发光的萤火虫、月亮、篝火都属于光源。( )
20.我们在灯光下能够看清书上的文字,是因为眼中的光射到书上。( )
21.彩虹的成因和潜望镜的原理一样,都是光的反射。( )
22.我们可以利用镜子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墙壁上。( )
23.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汽车后视镜。( )
24.驾驶员通过汽车后视镜能看见路况,所以汽车后视镜也是光源。( )
四、连线题
25.仔细想一想,连一连。
自然光源 发光的萤火虫
火堆
人造光源 太阳
点燃的蜡烛
五、简答题
26.解释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27.将一束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斜射进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8.解释一下什么是影子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
29.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六、实验题
30.为了探究太阳光的颜色,探探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1)图中a所指的实验材料名称是( )。
A.三棱镜 B.平面镜 C.三面镜
(2)探探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发现太阳光在光屏上形成了一条七彩光带,从上往下颜色依次是( )。
A.赤、黄、橙、绿、蓝、靛、紫
B.赤、橙、黄、绿、蓝、靛、紫
C.赤、橙、绿、黄、蓝、靛、紫
(3)该实验现象说明太阳光是( )。
A.透明的 B.白色的光 C.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4)图中a对太阳光起的作用是( )。
A.分解光线 B.形成高温 C.缩小图像
(5)下列生活场景中,能用“光的色散”原理解释的是( )。
A.用遥控器控制电视机
B.雨过天晴天空出现的彩虹
C.戴上近视眼镜看清楚书本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光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C B B C B B A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A
【详解】A. 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反射光,作业本表面虽然粗糙导致漫反射,但仍会反射光线,因此正确。
B. 课桌表面无论是否光滑都会反射光,只是反射类型不同,因此错误。
C. 黑板通常表面粗糙,发生的是漫反射;若发生镜面反射则会导致反光,但并非“常发生”,因此错误。
故选A。
2.B
【详解】影子的方向与光源方向相反。当路灯在奇奇右侧时,光线从右侧照射,身体阻挡光线形成影子在左侧。选项B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光线传播规律。故选B。
3.C
【详解】A. 没有通电的电棒不能自行发光,必须通电后才能发光,因此不属于光源。
B. 八月十五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而月球自身不发光,因此月光不属于光源。
C. 烛火是燃烧时自身产生的光,属于光源。
故选C。
4.C
【详解】皮影戏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幕。灯光是光源,人物剪影是遮挡物,幕布是屏幕,三者缺一不可。选项C包含这三个物质条件,而选项A中的“操作的人”不属于物质条件,选项B缺少灯光。故选C。
5.B
【详解】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有关。当光源位置较低时,物体遮挡光线形成的影子较长;光源位置较高时,影子较短。物体的大小(如高度)也会影响影子的长短,颜色与影子长短无关。故选B。
6.B
【详解】物体颜色由其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黑纸会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不进行反射。绿光和蓝光同时照射时,黑纸仍无法反射这两种光,因此呈现黑色。故选B。
7.C
【详解】白色物体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因此当白光照射到白色物体上时,所有色光都被反射,混合后呈现白色。A选项黑色是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时的颜色,与题干矛盾。B选项五颜六色是物体反射不同色光但未混合时的现象,而白色物体反射的是混合后的白光。故选C。
8.B
【详解】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通过空气中的水滴时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其中,色散是光分解成不同颜色(如红、橙、黄等)的关键过程。A选项“反射”仅指光被物体弹回的现象,并非彩虹颜色形成的主因;C选项“直线传播”描述的是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方式,与彩虹无关。故选B。
9.B
【详解】色散实验的原理是阳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从而分散成多种颜色。三棱镜因其特殊的形状和材质,能够使阳光发生明显的色散现象,分解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凸透镜主要用于聚焦光线,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均无法分解阳光颜色。故选B。
10.A
【详解】A. 城市建筑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时,玻璃表面光滑,阳光照射会发生镜面反射,形成强烈反光,干扰视线或造成刺眼,属于光污染。A选项正确。
B. 护眼台灯光线柔和,设计目的是保护视力,不会产生过量或不合理的光线,因此不会造成光污染。B选项错误。
C. 汽车贴太阳膜可减少阳光直射和紫外线,降低车内温度及眩光,有助于减少光的影响,不会导致光污染。C选项错误。
故选A。
11.A
【详解】影子的形成与物体和光源的位置有关。当手离光源越近时,遮挡的光线范围更大,导致投射到背景上的影子面积增加,因此手影会变得更大。故选A。
12.C
【详解】讲桌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它反射的光。镜面反射只能在特定方向看到,而漫反射使光向各个方向反射,因此能从不同方向看到。A错误,讲桌不发光;B错误,镜面反射无法多方向看到;C正确,漫反射导致各方向可见。故选C。
13.光沿直线传播
【详解】皮影戏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表演时使用不透明的皮影人物(如兽皮或纸板制作),在灯光照射下,人物剪影会投射到幕布上形成影子。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物体会阻挡光线,从而在幕布上形成影子。
14.墨子
【详解】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科学家墨子就发现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重要光学原理记载于《墨经》中,描述了光线通过小孔成像的现象,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15.光的折射
【详解】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6. 一条棱处 光的折射
【详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当光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改变。从鱼缸的一条棱观察,里面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17. 蜡烛 日光灯
【详解】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其中光源又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闪电等属于自然光源,电灯、蜡烛、日光灯等属于人造光源。
18. 白或复色光 单色
【详解】太阳光看起来是白色的,但实际上它是由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混合在一起组成的。这种由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光叫作复色光。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或遇到小水滴(如雨后彩虹)时,会被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带(光谱)。这些被分解出来的光,如红光、蓝光等,每一种都只有一种颜色,不能再被分解成其他颜色的光。这种不能再分解的光叫作单色光。
19.×
【详解】光源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萤火虫通过自身生物发光属于光源;篝火燃烧时发光,属于人造光源。月亮自身不发光,仅反射太阳光,因此不是光源。题目中三者不全属于光源,故判断错误。
20.×
【详解】人眼能看见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题目中眼中的光射到书上错误,因为眼睛本身不发光。正确原因是灯光被书反射后进入人眼,形成视觉。
21.×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利用了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彩虹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下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珠,他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折射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折射作用,与潜望镜的原理不同。
22.√
【详解】光的反射指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改变方向的现象。镜子表面光滑,能发生镜面反射,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调整镜子角度可使室外阳光反射到室内墙壁,例如实际生活中用镜子反光照明。因此该说法正确。
23.√
【详解】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凸面镜通过光的反射形成虚像,能够扩大视野范围,帮助驾驶员观察车辆后方情况。光的反射是后视镜工作原理的基础,因此题目描述正确。
24.
×
【详解】光源指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灯泡。汽车后视镜是平面镜或凸面镜,其作用是反射外界光线,使驾驶员看到后方路况。它本身不发光,仅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因此不属于光源。
25.
【详解】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发光的萤火虫是自然光源;火堆和点燃的蜡烛都是人工制造的,因此是人造光源。
26.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了照射到它上面的光。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物体会吸收某些颜色的光,反射其他颜色的光,这些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详解】周围存在光源(如太阳、灯光),不发光物体可反射这些光源的光。比如桌上的书本,本身不发光,但太阳(或灯光)的光照射到书本表面,书本将光反射,反射光传播到人的眼睛里,眼睛接收光信号并传给大脑,大脑识别后,就“看”到了书本。简单说,不发光物体靠反射外界光线,让光线进入视觉系统,从而被人看见。
27.光线穿过水和空气的交界时发生了折射,光线在交界处发生偏折。
【详解】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线穿过水和空气的交界时发生了折射,使光线在水和空气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28.影子是物体挡住光线后,在物体背面形成的暗区。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沿直线传播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被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29.彩色轮快速旋转时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白色光。白光能发生色散,那么能通过一定手段将不同颜色的光再合成白光。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彩色轮接近白色,说明了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白色光。
【详解】彩色轮快速旋转时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白色光。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产生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那么能通过一定手段将不同颜色的光再合成白光。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彩色轮接近白色,说明了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白色光。
30.(1)A
(2)B
(3)C
(4)A
(5)B
【分析】太阳光不是单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共七种色光复合而成的。
【小题1】太阳光通过a发生的偏折现象,也就是光从一种介质中进入另一种介质,发生了偏折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a是可以透光并发生折射的三棱镜。故选A。
【小题2】按图所示进行实验,各种色光通过三棱镜产生的折射程度不同,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从上往下颜色依次是赤、橙、黄、绿、蓝、靛、紫。故选B。
【小题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故选C。
【小题4】三棱镜将太阳光分散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对太阳光起分解光线的作用,选A。
【小题5】A.用遥控器控制电视机(红外线,与色散无关)
B.雨过天晴天空出现的彩虹(光的色散现象)
C.戴上近视眼镜看清楚书本(光的折射,非色散)
故选B。
答案第2页,共6页
答案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