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飞机 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学习重在事实的获取和思维的加工。事实获取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典型;思维加工以获取的事实为对象,力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力求严谨、有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利用感官,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获取信息,在动脑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整理、运用。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促进手脑有效结合。
理论依据: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要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自己的经验结构。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搭建必要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技能,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出发,逐步建构起新的认知。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教育理论,在本课教学中,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情境“飞机起飞”中生成问题,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测,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达成对飞机是如何飞起来的科学认知。教师将在其过程中,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原型与模型间建立对应关系,力求以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带领学生逐层进行剖析,建构科学概念。
2教学内容分析
在课标中的要求:在科学探究内容中,针对过程与方法中观察、实验、制作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即: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在教材中:《飞机》是首师大版科学第8册《飞行与空间技术》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整套《科学》教材中属于相对独立的内容,但是对之前学生所学力学、空气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三年级学习《热空气》时认识了热气球飞行的原理;本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降落伞》一课的学习对解空气动力学方面——空气阻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会对飞机的发明和发展历程,飞机的主要构造和用途,及飞机是如何飞行的这些方面进行了解,从而对在大气层内飞行的航空飞行器及其技术形成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后续课程中再对空间飞行器及其技术进行学习。
针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学习分为2课时完成。本课教学设计是在了解飞机的发明与发展过程,知道飞机的主要构造和用途基础上,学生进行的第2课时学习,即:对飞机是如何飞行的进行感知。
3学情分析
1.施教对象:本教学的施教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
2.已有的知识能力及认知水平分析:
知识储备:知识上虽然学生对空气动力学的知识是第一次学习,但是学生对气流这种现象并不陌生,在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力学、空气的性质用途等相关知识。在本课之前《降落伞》学习中,对空气阻力的了解也为学习本课奠定了知识基础。
技能基础:具备设计和做模拟实验的能力。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物——原型,确定模拟要素,设计、制作简易实验模型。学并且生在经过多年的科学课学习后,掌握了科学探究中的过程与方法,具有了一定科学探究能力。
认知特点:六年级学生仍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发展的时期。他们已经理解、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能够初步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学生基本可以跟着老师的引导把物理现象转化总结成物理概念。
3.依据前测与反馈的具体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生活中对于飞机的了解,我利用前测题对学生进行了实证分析活动。
(1)前测问题:
①飞机各主要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②飞机是如何飞上天的?
(2)前测分析:前测学生98人,针对第1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写出各部件的主要作用,说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常识和经验。第2题: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准确解释机翼产生升力的原理,其主要是从课外获取到的科学知识。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飞机的飞起来的升力主要来自机翼,但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但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都乘坐过飞机或观察过真实的飞机,对于飞机起飞的过程能够进行简单描述,这正是对本课学习进行情境导入很好的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帮助其建构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搭建“脚手架”,去除错误的认识,建构科学的认知。这也将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的困难。
4教学方式与手段
一、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教学手段说明
1.通过飞机起飞视频导入,讨论交流,推测飞机能够飞行的原因。2.借助模拟实验进行验证,了解飞机的动力和升力产生的原因。3.利用板书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认知。
5教学资源准备
1.分组材料:A4纸4张、机翼模型上升装置、吹风机、双面胶、图钉1枚(打孔用)。
2.演示材料:A4纸4张、机翼模型上升装置、吹风机、双面胶、图钉1枚(打孔用);机翼升力演示仪、螺旋桨发动机模拟装置、充气的气球(至少3个)
3.教学辅助资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6教学目标
1.能根据机翼模型上升和发动机的模拟实验,知道飞机是怎样飞行的。
2.通过推测和模拟机翼的活动,探究飞机升力的原因。
3.通过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对飞行技术的兴趣。
7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推测和模拟机翼的活动,探究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推测,进而利用模拟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8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评价
1.通过学生前测结果和探究过程中学生认知发生变化的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通过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和讨论,及汇报交流活动的效果,评价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和技能方面的水平。
(2)评价学生探究时的科学态度是否严谨。
2.通过实验完成效果,评价学生合作状态。
(二)课后评价,评测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1.请用文字和简图解释飞机升空后,保持平稳飞行的原理。
2.知识拓展:查阅资料,简述飞机起降时机翼上的襟翼所起到的作用。
9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和水平创设情境,逐层进行深入探究
本课设计中,教师很好的利用学生前测,结合视频的手段,创设飞机起飞过程的情境。既形成了对学生的强烈震撼,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合理的从学生对飞机飞上天空的已有的认知出发展开教学环节。同时,各个环节间的知识衔接紧密,引领学生的认知思维逐步到达发展的高潮。
2.多次利用模拟实验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在模型与原型间建立对应关系,达到对科学概念的合理建构。
在本课设计中,教师从演示模拟实验让学生以观察、分析,到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分析的模拟实验,再到以学生为主导的设计与验证的模拟实验,逐步提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同时在每一次的以模拟为主要手段的活动中,学生不断地调动已有认知和经验,逐一将模型与原型间的要素进行进行对应,经过探究内化形成新的认知和经验,最终形成科学概念的建构。
3.利用板画辅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10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聚焦话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飞机的发展历程和飞机的结构,今天我们来研究飞机的相关内容。
明确观察目的:先来观看一段视频,仔细观察视频中,飞机是怎样飞起来的?
投影出示视频:飞机起飞。
2.提问: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是怎样飞起来的?
(结合学生观点适时板书:发动机提供动力→加速滑行→离地升空)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谈话聚焦本课学习主题,并通过视频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描述过程,推测飞机能够飞行的原因。
活动2【活动】探究发动机的作用
1.谈话引入:同学都认为飞机要飞起来首先是要发动机提供动力,我们模拟一下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
2.出示:螺旋桨牵引力模拟装置。
谈话:这是一个模拟螺旋桨式发动机装置,我用细线把它悬挂起来。
明确观察目的:当上弦后松手,请你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并思考螺旋桨式发动机对飞机飞起来起到怎样的作用?
演示实验:模拟螺旋桨发动机工作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产生牵引力,带动飞机前进。
3.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除螺旋桨式发动机外,还有喷气式发动机。它又是怎样工作的?
出示并介绍模拟实验装置。
提出观察要求:同样请你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思考它起到怎样的作用?
演示实验:模拟喷气发动机推力作用。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发动机向后喷气,产生向前的推力,带动飞机快速滑行。
4.小结并过渡:无论是哪种发动机,都给飞机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使其在跑道上加速滑跑起来。这时候飞机会怎样呢?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模拟发动机工作过程,观察并分析对飞机飞行的作用。为后续认识气流起到认知的铺垫。
活动3【活动】模拟实验验,认识气流对飞机的作用
1.明确观察目的: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我们在飞机上加速长纸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演示实验:模拟飞机加速滑行过程。
学生观察后,分析汇报:纸条飘动是因为空气流动,说明飞机加速滑行时会在其周围产生高速气流。
板书:产生高速气流
2.小结并过渡:当飞机加速滑行时,空气会快速流过飞机表面。产生的高速气流会对飞机产生怎样的影响?让我们再通过一组实验来进行研究。
3.探究活动,了解伯努利原理。
(1)活动指导:两张平行垂下的纸,向两张纸中间吹气;提问:会出现什么现象?思考: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尝试,观察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教师适时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2)活动指导并提问:向一张静止时有弧度纸的上表面吹气。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猜想,并用已有经验进行推测解释。
学生尝试,观察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教师适时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3)谈话小结:这就是伯努利原理。让我们再通过资料完整了解一下。出示投影回顾伯努利定律。
4.小结并过渡:既然物体遇到高速的气流会产生向上的力,那么飞机飞机遇到这样气流会怎样?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一组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气流对物体的作用,即:伯努利原理;进而为探究气流对飞机的影响进行铺垫。
活动4【活动】知识应用,探究飞机机翼产生升力的原因
1.谈话:这里有一架飞机模型,还有可以提供持续高速气流的鼓风机。让我们看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演示模拟实验:飞机升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2.提问:是飞机其中哪部分结构起到了主要作用?
学生进行猜想:
预设1:学生认为与飞机的整体结构、形状有关系;
对策1:引导学生从仿生学的角度,思考人类对鸟类飞翔的观察发明飞机,认识到飞机的整体形状与结构特点都会对其升力的产生起到作用。引导学生分析鸟类飞翔时,翅膀的作用后,再次提问相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
预设2:学生认为与机翼的结构特点有主要关系;
对策2:谈话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机翼的结构特点。
3.观察活动,了解机翼的结构特点
(1)投影出示机翼结构图片,学生用眼睛看,观察机翼的特点;
(2)体验活动:出示模型飞机,学生用手摸机翼,进一步观察飞机机翼的结构特点。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提问:你认为这样的结构特点,对飞机离地升空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推测分析(结合板画示意图梳理学生猜想。)
4.谈话:这些观点都是我们的推测,能不能借助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
(出示材料):怎样创设这些条件?
学生讨论,汇报用模型模拟原型的要素设计方案。
5.交流,梳理完善方案:制作简易机翼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
6.投影出示模拟实验注意事项。
7.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8.汇报分析,得出结论:机翼上凸下平的结构特点,可以产生升力。当升力大于飞机自身重力时,飞机就能离地升空飞起来。
9小结并板书:机翼产生升力>飞机重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猜想,引出对翼型的观察,结合学生已有认知,利用模拟实验验证猜想,认识机翼结构特点可以产生升力。进而分析得出飞机可以飞起来的科学结论。
活动5【活动】总结与评价
1.谈话:人类通过对鸟类飞行的观察和科学研究,终于设计出这样的庞然大物,实现人类飞上天的梦想。
2.提问:回顾我们今天的研究过程,谁能综合地说明一下:飞机是怎样飞起来的。
3.学生通过语言归纳概括,进行表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训练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进行归纳概括,达到对本课探究主题的总结与回顾。
课件8张PPT。飞 机首师大版《科学》第8册观察:飞机是怎样飞起来的?伯努利原理观察与思考:
机翼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模拟机翼升力实验操作注意事项1.安照你们的方案折出翼型
2.打孔前先规划好打孔的位置(两孔位置应对称,略微靠近机翼前缘)
3.用图钉打孔后,进行穿线。
4.组装好后,翼型应能自然下落。
5.正确使用吹风机,对准翼型的前缘吹风。
6.不要对同学吹风,注意用电安全。
7.合理分工协作,完成操作后,思考:机翼的作用是什么?模拟实验装置图思考:飞机在空中是怎样保持平稳飞行的?思考: 它们各有怎样的作用?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