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0分.请将所选答案填写到答案栏中)
1.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局面的时间和关键人物是( )
A.581年
杨坚
B.589年
杨坚
C.605年
隋文帝
D.611年
隋文帝
2.“成由俭,败由奢”,大到国家,小到家庭莫不如此。大力提倡节俭,成就“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康熙帝
3.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
B.西藏布达拉宫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杭州岳王庙
4.学习隋唐史后,你认为下列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与战争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5.唐朝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6.“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唐代艺术,指的是( )
A.李白的诗歌艺术
B.杜甫的诗歌艺术
C.敦煌的泥塑造像
D.敦煌的飞天壁画
7.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成功平息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戚继光
8.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无徽不成镇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苏湖熟,天下足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9.我国经济中心南移最终完成,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B.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和平
C.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D.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迁长江流域
10.《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此书内容包括( )
①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②战国七雄
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④宋金南北对峙。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元旦
12.“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3.元朝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等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忽必烈诏令司农司编写的书籍是(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桑辑要》
D.《天工开物》
1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15.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①清顺治时期确立册封“达赖”的制度
②清康熙时期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
③清雍正时期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
④乾隆帝时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清朝实际上的第二政治中心是( )
A.紫禁城
B.盛京
C.颐和园
D.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17.“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其中“夫子是指( )
A.孔子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18.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请判断与明清小说有关的场景是( )
A.
B.
C.
D.
19.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今天的万里长城是明朝修筑的雄伟工程,它东起鸭绿江,西至( )
A.山海关
B.居庸关
C.嘉峪关
D.陇西
20.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个主题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对此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根据下列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1)唐太宗发展了哪一种选官制度,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2)诗里提到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盛世,请写出这个盛世的名称和开创这一盛世的君主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3)说出诗里的“此河”指的是什么河?“此河”的起止点在哪?该诗肯定了“此河”的什么作用?
22.历史图片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识图辨史”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在唐朝的对外交流中,高僧作出了重大贡献。请问图一、图二两位高僧分别推动了唐朝和哪个国家的文化交流?
(2)图三反映的事件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航海壮举,请问它发生在哪个朝代?最远到达哪里?这一壮举有何历史意义?
(3)图四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不顾时世,安于现状”的政策,请判断这是什么政策?并简述其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中提到宋代出现的“纸钞”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请问它在当时被叫做什么?写出当时城市主要娱乐场所的名称。
材料二
“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培根
(2)宋朝时期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宋词发展达到了极盛,请写出宋词的代表人物。(限写三人)
(3)材料二中的三种东西,指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在宋代有了怎样的发展?
2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靖四十年(1561年),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首歼其魁,蹙(cù)余贼……
──《明史戚继光传》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三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双方经过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条约的订立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
(1)材料一中的“贼”指的是谁?根据材料说说戚继光的主要战绩。
(2)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材料二中郑成功从哪个国家手中收回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战争后签订的?这一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哪一地区管辖。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0分.请将所选答案填写到答案栏中)
1.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局面的时间和关键人物是( )
A.581年
杨坚
B.589年
杨坚
C.605年
隋文帝
D.611年
隋文帝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朝的统一.
【解答】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局面的杨坚,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实现全国的统一.
故选B.
【点评】理解和把握隋朝建立者和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
2.“成由俭,败由奢”,大到国家,小到家庭莫不如此。大力提倡节俭,成就“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康熙帝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贞观之治的相关史实.
【解答】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词:成就“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他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快速,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其统治为“贞观之治”.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3.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
B.西藏布达拉宫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杭州岳王庙
【分析】本题考查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遗址.
【解答】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其实也是为了夸示后代,代表着当时唐朝与吐蕃王朝的民族友好关系.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
4.学习隋唐史后,你认为下列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与战争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隋唐历史的整体把握.
【解答】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与开放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对外交往频繁,与日本、开罗、天竺等的交往比较密切.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隋唐历史的整体把握,难度较小.
5.唐朝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耀千古的唐诗.
【解答】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朝涌现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李白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故选A.
【点评】理解和识记李白诗的特点.
6.“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唐代艺术,指的是( )
A.李白的诗歌艺术
B.杜甫的诗歌艺术
C.敦煌的泥塑造像
D.敦煌的飞天壁画
【分析】本题考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
【解答】隋唐时期石窟艺术得到发展,最著名的是今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特别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的三大石窟艺术.
7.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成功平息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文天祥
D.戚继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
【解答】A.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
B.郑成功率船队下西洋,是明朝中外友好交流使者.
C.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
D.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击倭寇英雄.
故选D.
【点评】既要掌握历史名人的事迹又要掌握留下的历史名句.
8.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无徽不成镇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苏湖熟,天下足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语句.
【解答】宋代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语句.
9.我国经济中心南移最终完成,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B.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和平
C.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D.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迁长江流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原因.
【解答】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它与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迁长江流域无关.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灵活分析运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原因.
10.《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此书内容包括( )
①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②战国七雄
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④宋金南北对峙。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分析】此题考查了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要把握《资治通鉴》记录历史的时间范围.
【解答】《资治通鉴》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①④不在其范围内.
故选B.
【点评】熟记《资治通鉴》记录历史的时间范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元旦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的社会生活,识记宋代的传统节日.
【解答】宋代人们生活气象万千,丰富多彩.题目诗句描述宋代的春节,即元旦.
故选D.
【点评】识记宋代出现的传统节日.
12.“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
【解答】元朝时期,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行省制度.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元朝行省制度有关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
13.元朝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等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忽必烈诏令司农司编写的书籍是(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桑辑要》
D.《天工开物》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识记元朝经济发展的措施.
【解答】本题考查的忽必烈发展经济的措施.忽必烈诏令农司编写农业著作《农桑辑要》,刊行全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选C.
【点评】注意识记元朝忽必烈的加强经济的措施.
1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君权的加强.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有关内容.
15.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史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①清顺治时期确立册封“达赖”的制度
②清康熙时期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
③清雍正时期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
④乾隆帝时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的知识.
【解答】清顺治时期正式赐予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的封号,确立了册封“达赖”的制度.故①正确;清康熙帝在位时又赐予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故②正确;清雍正时期与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故③正确;乾隆帝于1792年开始设立“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或班禅的继承人.故④正确.这些都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清政府采取的管辖西藏的措施的掌握情况,需熟知.
16.清朝实际上的第二政治中心是( )
A.紫禁城
B.盛京
C.颐和园
D.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分析】本题考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推行联合各民族政策的重要场所,这个场所是京城北京无可替代的.这里是礼遇各兄弟民族上层人物的场所,也是平定叛乱前线指挥部.清朝历代皇帝每年5月来到山庄,9、10月返回北京,几乎有半年时间居住在这里.山庄名为皇帝避暑消夏,实际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说它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都城也不过分.
故选D.
【点评】重点识记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地位与影响.
17.“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其中“夫子是指( )
A.孔子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分析】本题考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解答】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有《本草纲目》.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郭沫若的话语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总结掌握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18.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请判断与明清小说有关的场景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文学成就.重点掌握《红楼梦》.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如梦令》是宋词,不符合题意;《红楼梦》是我国清朝著名的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符合题意;《望庐山瀑布》是唐朝李白的诗,不符合题意;《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戏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区分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
19.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今天的万里长城是明朝修筑的雄伟工程,它东起鸭绿江,西至( )
A.山海关
B.居庸关
C.嘉峪关
D.陇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解答】明长城蜿蜒6000余千米,它的东西起止点是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今天的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故选C.
【点评】关于秦长城、明长城的东西两端,应该强化记忆.
20.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个主题概括了1368﹣1840年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总的历史特点。对此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鸦片战争前)这一段时期总的特点的概括.
【解答】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君权的强化日益显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同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这时出现了外国对中国的不断入侵,中国逐渐出现了危机.所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繁盛与危机并存.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明清时期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根据下列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1)唐太宗发展了哪一种选官制度,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2)诗里提到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盛世,请写出这个盛世的名称和开创这一盛世的君主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3)说出诗里的“此河”指的是什么河?“此河”的起止点在哪?该诗肯定了“此河”的什么作用?
【分析】(1)本题考查唐太宗时的科举制.
(2)本题考查开元盛世.
(3)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
【解答】(1)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可知,诗句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度.唐太宗不断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2)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该诗描绘了唐朝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状况.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是唐朝诗人皮日休描写隋朝大运河的诗句.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下令开凿的.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答案为:
(1)科举制度.
(2)开元盛世,唐玄宗.
(3)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点评】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22.历史图片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识图辨史”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在唐朝的对外交流中,高僧作出了重大贡献。请问图一、图二两位高僧分别推动了唐朝和哪个国家的文化交流?
(2)图三反映的事件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航海壮举,请问它发生在哪个朝代?最远到达哪里?这一壮举有何历史意义?
(3)图四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不顾时世,安于现状”的政策,请判断这是什么政策?并简述其影响?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有关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了闭关锁国政策.
【解答】(1)唐朝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取经,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2)明朝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3)根据分析题干中漫画可知,这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他们以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加上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故答案为:
(1)印度;日本.
(2)明朝;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3)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综合概括能力,注意准确了解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中提到宋代出现的“纸钞”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请问它在当时被叫做什么?写出当时城市主要娱乐场所的名称。
材料二
“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培根
(2)宋朝时期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宋词发展达到了极盛,请写出宋词的代表人物。(限写三人)
(3)材料二中的三种东西,指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在宋代有了怎样的发展?
【分析】(1)本题考查了交子和瓦子的出现.
(2)本题考查了宋词的代表性人物.
(3)本题考查了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在宋代的发展.
【解答】(1)据所学知,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城市出现了娱乐场所,叫做“瓦子”.
(2)据所学知,宋代时期,词成为了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据所学知,宋代科技非常发达,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两宋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出现了许多新式的火药武器,如突火枪等.指南针在宋朝开始应用于航海,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故答案为:
(1)交子;瓦子.
(2)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3)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上.
【点评】识记宋代经济、科技、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
2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靖四十年(1561年),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首歼其魁,蹙(cù)余贼……
──《明史戚继光传》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三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双方经过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条约的订立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
(1)材料一中的“贼”指的是谁?根据材料说说戚继光的主要战绩。
(2)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材料二中郑成功从哪个国家手中收回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战争后签订的?这一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哪一地区管辖。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雅克萨之战的知识点.
【解答】(1)材料一出自《明史戚继光传》,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材料中的“贼”指的是倭寇.由材料“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首歼其魁,蹙(cù)余贼…”,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戚继光取得台州大捷的主要战绩.
(2)由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主权,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情况及其影响.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康熙帝时期,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边界问题.《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故答案为:
(1)倭寇;取得台州大捷.
(2)荷兰殖民者;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主权,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3)雅克萨之战;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