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三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三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4 15:1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三实验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使南北重新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3.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沬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5.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的原因是(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D.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6.下列人物,其历史贡献与鉴真相似的是(  )
A.姚崇
B.李春
C.杜如晦
D.玄奘
7.“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万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那里有一万头驯良的耗牛欢迎您!”这首藏族民歌中的“您”指的是(  )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李清照
D.黄道婆
8.下列佳句中,由杜甫创作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9.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A.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B.位于河西走廊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震惊世界
10.在本期历史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请你判断下列注音,不正确的是(  )
A.颉(jié)利可汗
B.元昊(hào)
C.朱棣(dì)
D.赵匡胤(yìn)
11.“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指的是谁与谁的分界线(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几句词的作者是(  )
A.岳飞
B.辛弃疾
C.李清照
D.苏东坡
1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如图人物)的历史功绩主要是(  )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统一中国
14.“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位君主?(  )
A.阿保机
B.耶律大石
C.耶律楚才
D.辽太宗
15.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二、非选择题(共四个小题,共35分)
16.历史事件总是和历史人物紧密联系的.回答问题.
(1)他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暴君,请问他是谁?在他统治期间,开凿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什么?
(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后世誉为什么?请写出促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
(3)他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请问他是哪位皇帝?后世把这一全盛时期称为什么?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元 高明《琵琶记》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引申为牢笼、圈套)中矣。”
﹣﹣摘自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材料三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与我国古代的哪一选官制度有关?该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哪个皇帝在位时?这个制度完善是哪个朝代?为完善做出贡献的是哪三位皇帝?他们各自的贡献?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该选官制度中常设的考试科目有哪些?当时人们普遍推重什么科的考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2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请回答:
(1)上述能反映什么问题?
(2)从材料上看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原因是什么?
19.隋、唐、宋三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诗人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
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节选自《贞观政要》
原文大意是: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使百姓能够生存。如果君王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享乐的目的,就好像是割自
己身上的肉吃到肚子里,虽然肚子饱了,人却已经死亡。……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
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在哪里?请你写出“此河”开凿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中的君主为了“存百姓”,他准备从哪些方面做起?(至少两方面)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三实验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使南北重新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考点】隋朝的建立;开皇之治;隋朝大运河;隋朝的灭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的主要贡献的内容.
【解答】根据题干“光芒四射”指的是隋朝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完成统一、创立科举制、开通大运河都属于隋朝的贡献,隋炀帝励精图治说法是错误的,他是一个暴君.
故选B.
 
2.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解答】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故选A.
 
3.唐朝有一位皇帝的统治被郭沬若先生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解答】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故选C.
 
4.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考点】盛唐的社会气象.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饮茶盛行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开元年间,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风气在全国盛行.
故选B.
 
5.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的原因是(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D.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考点】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人”称谓的由来.
【解答】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故选C.
 
6.下列人物,其历史贡献与鉴真相似的是(  )
A.姚崇
B.李春
C.杜如晦
D.玄奘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中外交流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鉴真是唐朝历史上中日友好交流的代表人物,玄奘是唐朝时期中印友好交流的代表人物,都是对外友好交流的代表人物.
故选D.
 
7.“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万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那里有一万头驯良的耗牛欢迎您!”这首藏族民歌中的“您”指的是(  )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李清照
D.黄道婆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有关内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草原、好马、雪山、牦牛”,据此可以判断这是和西藏有关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王昭君是西汉时期出嫁匈奴,李清照是宋朝著名词人,黄道婆是著名的纺织工匠.
故选B.
 
8.下列佳句中,由杜甫创作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耀千古的唐诗.
【解答】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朝涌现很多著名的诗人,其中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练,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局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杜甫的诗句.
故选C.
 
9.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A.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B.位于河西走廊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震惊世界
【考点】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了敦煌莫高窟的相关史实.
【解答】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特别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故选C.
 
10.在本期历史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请你判断下列注音,不正确的是(  )
A.颉(jié)利可汗
B.元昊(hào)
C.朱棣(dì)
D.赵匡胤(yìn)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相关汉字的读音.
【解答】颉(jié)利可汗的读音为(xié),其它选项相关汉字读音标注正确.
故选A.
 
11.“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指的是谁与谁的分界线(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考点】南宋和金的对峙.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宋和金的对峙.
【解答】南宋岳飞抗金后,双方达成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南宋送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故选D.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几句词的作者是(  )
A.岳飞
B.辛弃疾
C.李清照
D.苏东坡
【考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分析】本题考查岳飞抗金.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1126年,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宝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岳飞抗金就是为了复靖康之耻.
故选A.
 
1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如图人物)的历史功绩主要是(  )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统一中国
【考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分析】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的功绩.
【解答】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故选B.
 
14.“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位君主?(  )
A.阿保机
B.耶律大石
C.耶律楚才
D.辽太宗
【考点】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辽的建立.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契丹”可知是阿保机.契丹族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在同中原人的密切交往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农耕,并开始定居生活.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故选A.
 
15.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和辽之间的关系,掌握澶渊之盟的影响即可.
【解答】1004年秋,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提出和议.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边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稳定,双方互使,贸易发展.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四个小题,共35分)
16.历史事件总是和历史人物紧密联系的.回答问题.
(1)他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暴君,请问他是谁?在他统治期间,开凿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是什么?
(2)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被后世誉为什么?请写出促成这一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
(3)他统治期间唐朝达到全盛,请问他是哪位皇帝?后世把这一全盛时期称为什么?
【考点】阐述见解题;隋朝大运河;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分析】(1)本题考查了隋炀帝及其贡献.
(2)本题考查了贞观之治及其出现的原因.
(3)本题考查了唐玄宗及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
【解答】(1)据所学知,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暴君,在他统治期间,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据所学知,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逐步加强,被后世誉“贞观之治”.
(3)据所学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故答案为:
(1)隋炀帝或杨广;大运河.
(2)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实行“贞观新政”或具体写出贞观新政的内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分)
(3)唐玄宗;开元盛世.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元 高明《琵琶记》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引申为牢笼、圈套)中矣。”
﹣﹣摘自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材料三
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
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与我国古代的哪一选官制度有关?该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哪个皇帝在位时?这个制度完善是哪个朝代?为完善做出贡献的是哪三位皇帝?他们各自的贡献?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该选官制度中常设的考试科目有哪些?当时人们普遍推重什么科的考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考点】材料解析题;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2)本题考查科举制常设的考试科目和人们普遍推重科目.
(3)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解答】(1)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下英雄入吾彀(引申为牢笼、圈套)中矣”“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可知,三则材料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关.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2)结合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中常设的考试科目有进士和明经;当时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3)据材料三“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拓展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为平民提供做宰相、公卿和参政的机会或者促进政治上的社会对流.
故答案为:
(1)科举制;隋朝,隋炀帝;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2)进士和明经;进士.
(3)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或者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或者拓展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或者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或者用材料三中的内容即为平民提供做宰相、公卿和参政的机会或者促进政治上的社会对流.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2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请回答:
(1)上述能反映什么问题?
(2)从材料上看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原因是什么?
【考点】材料解析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的变化.
(3)本题主要考查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1看,唐代南方户口比西汉时期增加,数量开始接近北方;到了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从材料1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和“苏常熟,天下足”上看,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了南方.
(3)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等.
故答案为:
(1)从材料看,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
(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
 
19.隋、唐、宋三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诗人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
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节选自《贞观政要》
原文大意是: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使百姓能够生存。如果君王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享乐的目的,就好像是割自
己身上的肉吃到肚子里,虽然肚子饱了,人却已经死亡。……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
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在哪里?请你写出“此河”开凿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中的君主为了“存百姓”,他准备从哪些方面做起?(至少两方面)
【考点】材料解析题;隋朝大运河;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1)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和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2)本题考查唐太宗“存百姓”的措施.
【解答】(1)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此河”指的是隋朝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2)据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
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可知是唐太宗的话语,材料二中唐太宗为了“存百姓”,准备从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去奢省费或者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这些方面做起.
故答案为:
(1)洛阳;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或者成为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或者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2)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去奢省费或者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
 
2016年8月22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