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互联网搜索——妙取素材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能够根据学习和交流的需要,使用互联网搜索、遴选、管理并贡献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能够创建具有特色的作品。
在“互联网+”情境中,体验在线学习、生活和交流的新模式,合理应用互联网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
【教材分析】
搜索引擎是信息获取的钥匙,数字作品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多媒体作品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本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互联网概述”“互联网连接与传输”的基础上,围绕“我眼中的非遗”这一主题,让学生搜集、遴选、整理和展示非遗相关素材,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文化素养、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元课时】
5个课时。
【单元项目学习主题分析】
项目主题:我眼中的非遗。
项目概述:以“我眼中的非遗”为主题,选取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非遗项目,搜索并下载相关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源,进行素材的筛选和整理,制作非遗主题的演示文稿或微视频。
项目成果:“我眼中的非遗”数字演示文稿或微视频作品及数字资源包。
学习环境:计算机教室(教学中应用到的软件包含:WPS Office、微视频制作软件、问卷星、百度搜索引擎、在线协作平台、云空间等,各软件版本不受限制,如有相同功能产品也可进行替换。)
【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巧,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搜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
能够根据“我眼中的非遗”项目需求,进行作品规划及任务分析,甄别、遴选、管理搜索到的信息,制作成非遗文化传承数字资源包(以下简称非遗资源包),完成有价值的资源整理。
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搜集到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创作有特色的非遗宣传作品,提升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
通过探讨网络素材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学会对搜集到的素材进行真伪鉴定和版权审查,遵守学术诚信和版权法规,培养保护非遗文化资源和个人知识产权的意识,以及维护健康网络环境的责任感。
【单元学习路径】
【单元教学准备】
1.硬件准备:能够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
2.软件准备:浏览器、网盘、WPS或Office、微视频制作软件、在线协作平台。
【学习任务/活动设计】
任务/活动1:以“我眼中的非遗”为主题,选择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如剪纸、皮影戏、二十四节气、针灸、京剧等。查看官方网站中的介绍,收集要制作的非遗宣传作品(演示文稿或微视频)的素材,将相关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上。
任务/活动2:通过搜索引擎,获取“我眼中的非遗”项目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源,要求涵盖对应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特点、传承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最后,遴选合适的素材,将其下载并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上。
任务/活动3:在搜索引擎中使用“以图搜图”“听歌识曲”“以图搜视频”等方式,收集“我眼中的非遗”项目的图片、音频和影像资料,并将其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上。
任务/活动4:通过垂直搜索引擎和移动搜索工具,系统性地为“我眼中的非遗”项目搜集、整理相关的地理和人文资源。在完成这些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后,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分类、数字化处理和创意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传承数字资源包。
任务/活动5:使用“我眼中的非遗”数字资源包,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演示文稿或微视频,以非遗文字和影像串联起昨天的记忆、今天的精彩和明天的希望。
【学习评价设计】
任务/活动1成果:官网素材资源包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在素材收集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及任务单完成情况,重点评估其操作规范性、资源筛选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成果性评价则通过学生最终提交的素材资源包,从内容的完整性、组织规范性和素材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评价标准:
能准确访问非遗项目官方网站,获取权威资料(2分)
下载的素材涵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类型(2分)
素材内容与所选非遗主题高度相关(3分)
文件命名规范,便于识别与管理(3分)
任务/活动2成果:优质非遗素材清单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在过程性评价方面,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搜索引擎使用、关键词选择、信息筛选等环节的实际操作表现,重点关注学生检索策略的合理性、信息甄别能力和操作规范性,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协作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成果性评价方面,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最终完成的素材资源包进行多角度评估。教师从专业角度评价资源包的质量,小组通过交叉互评促进学习交流,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提升元认知能力。此外,还通过学习任务单记录学生的搜索行为和成果提交情况,形成完整的评价证据链。
评价标准:
能使用多个关键词进行有效检索,体现检索策略的多样性(2分)
获取的素材涵盖非遗项目的历史、特点、传承等多方面内容(3分)
能对搜索结果的权威性和相关性进行有效判断(3分)
素材分类清晰,保存有序,便于后续使用(2分)
任务/活动3成果:多媒体非遗素材包
评价方式:采用表现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原理理解深度以及技术伦理观念的综合考查。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技术探索”和“综合实践”中的操作,评估其工具使用熟练度及策略选择;通过审查“非遗资源包”中素材的质量、相关性和来源标注,评价其搜索技能的综合应用水平。通过小组展示与互评,评估其沟通表达、反思提炼能力以及对非遗文化内涵的关注度。最后,在“伦理研讨”环节,通过组织“技术是否应设置伦理边界”的微型辩论赛,观察学生在辩论中的表现,综合评价其版权意识、逻辑思维和负责任的技术价值观。
评价标准:
能熟练运用“以图搜图”“听歌识曲”等多媒体搜索工具(2分)
获取的素材清晰度高、与主题相关性强,且来源标注规范(3分)
能理解特征提取、相似度匹配等基本原理(3分)
在技术伦理辩论中表现出清晰的逻辑和正确的价值观(2分)
任务/活动4成果:非遗数字资源包
评价方式:本课采用表现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搜索工具精准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技术应用的辩证思考。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演练”环节中设计搜索方案、选择合适工具和关键词的过程,评价其策略选择与工具应用的适切性。通过检查学生为非遗宣传展示所搜集的地理、人文等资源的准确性、丰富性和权威性,评估其精准搜索技能的综合应用水平。通过“思辨讨论”环节中的表现,评价其对智能推荐算法的理解深度、批判性思维及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情况。
评价标准:
能根据需求熟练选用垂直搜索、移动搜索等不同工具并设计有效搜索策略(2分)
获取的非遗地理、人文等信息准确、权威且类型丰富(3分)
能理解智能推荐的基本原理并辩证分析其利与弊(3分)
形成的数字资源包内容分类清晰、组织有序(2分)
任务/活动5成果:非遗宣传作品
评价方式:本课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在真实创作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以及对数字化创作过程的整体把握。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小组在项目策划、资源整合、分工协作等环节的表现;终结性评价则聚焦于最终完成的非遗宣传作品,从内容设计与文化表达、技术运用与制作水准、版权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此外,通过“作品分享”环节的展示讲解与小组互评,进一步考考查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对他人作品的欣赏评价能力。
评价标准:
能有效整合小组资源并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创作(2分)
宣传作品内容充实、逻辑清晰,能准确传达非遗的历史、技艺与价值(3分)
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工具完成作品制作,视觉效果良好,技术运用合理(3分)
小组分工明确、协作高效,作品能体现良好的版权意识(2分)
【单元作业设计】
项目主题:我眼中的非遗。
作业形式: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单元长周期项目作业。
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以“我眼中的非遗”为核心项目,引导学生经历“资源获取—精准搜索—整合管理—创意表达—宣传分享”的完整数字化学习与创作流程,综合考查学生在本单元各课时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最终凝聚为一份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字作品。
作业内容:选择一项你感兴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皮影戏、二十四节气、京剧、木雕等),独立或与小组合作,最终完成一份“我眼中的非遗”数字宣传作品及其背后的原始资源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