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8-24 16:1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控制小球在水中的不同位置的探究活动,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科学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会做空气要占据空间的实验;
初步具有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实验探究“听话的小球”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感受合作成功的愉悦。
2学情分析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要占据空间,空气也例外。在生活中,也经常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来解决问题。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启蒙学科,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从科学能力上看,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合作能力还不完全具备,思维水平还很低,但是学生通过一二年级《思品与生活》课的学习,对学科学、做科学还是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的。此课是在学生认识哪里有空气的基础上,来认识空气这一性质的。但是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学生往往对空气的认识停留在找空气的层次上。然而在孩子幼稚的心灵里,“好奇”“兴趣”是他们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以兴趣为主线,扶放适度,借助空气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了解空气也能占据空间,并且利用这个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我把教材调整为集中力量将“听话的小球”实验做充分,在实验过程中,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感悟“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进而通过一些任务性的活动,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来强化学生的认识。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控制小球在水中的不同位置,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道理。
难点:通过很多现象归纳概括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道理,实现学生原始思维水平的提升。
4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集中话题
1.创设情景,大胆推测
教师出示一个去底的可乐瓶,如果把可乐瓶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中,小球可能会在水的什么位置?请学生推测,并说出推测的理由,学生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可能如下:
教师随着学生的推测结果一次板贴可能会出现的现象
(利用此环节,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充分的了解)
2.验证推测、发现问题
教师提出要求:要求一名学生双手把住瓶身,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观察小球有没有变化,它到底在水中的哪个位置。学生实验:出现了两种不同现象:在水面、在水底
3.揭示秘密、交流想法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秘密到底在哪里?学生会发现:有的组盖上没孔,有的组盖上有孔。
( 课的开始巧妙。采用很有差异、出乎意料的情境,引出学生强烈希望解决的问题,特别适合探究式学习。当然问题的来源不是从生活情境中来的,稍微有些美中不足,但任何事情不可能求全。)
(二)尝试探究
1,。让小球听话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要求把瓶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不许上下移动瓶子,你能控制小球分别在水底、在水中,在水面吗
2.学生讨论方案
3.学生亲自实验,实现自己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
4.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松紧盖子,来控制;用手堵住、松开小孔,来控制;倾斜瓶身,来控制
……
鼓励学生在尝试中完善记录单
(三年级孩子的记录能力很薄弱,教师就采取了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图示,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描述实验方法,慢慢的来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简洁有效)
(三)交流提炼
1.学生拿记录单到站台交流:重点让学生描述清楚:怎么成功的?为什么就成功了;教师收集学生的初始语言并板书
2.通过控制小球在水中的不同位置,你能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总结一下小球听话的秘密在哪里?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的情况,适时板贴实验现象、记录学生的原始语言,有利于学生归纳概括。)
(四)深入探究
让小球反复听话
1、教师提出挑战性的任务:
我们把瓶盖打开,空气跑出来了,水流进去了,球飘在了水面。现在不上下移动可乐瓶,你能不能想出办法,让小球到水底,再到水面,让小球反复听话。
2.学生先设计方法,说出设计的理由,师生完善实验方法、保证实验的成功率
3.学生实验,利用塑料袋往瓶中充气,空气进去了,水出去了,球就到水面;还可以利用嘴吹……
4、学生展示,并解释道理
(五)有效迁移
利用漏斗把水灌进可乐瓶
水槽的水不能浪费了,把它灌在可乐瓶中课下去浇花,给学生提供一个带漏斗的可乐瓶,结果发现水流不下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解释,解决问题
神秘纸条其实就是课后延伸的部分,学生有兴趣可以利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个科学概念,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这些任务是:
你能让粉笔到水底不湿吗?
你能让燃烧的蜡烛到水底继续燃烧吗?
把气球放入塑料瓶里,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上,气球能吹大多?试试看,有没有办法吹得更大?……
( 教学中各环节的衔接巧妙,两者活动之间以回收水来过渡,非常自然,既节约用水的教育,又利用概念解决了问题,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