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8-24 16:1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在认识砂子、水占据烧杯内空间的基础上,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烧杯空间的事实;在探究“空气可以占据多个物体空间”事实的基础上认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2.在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过程中,学生学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3.在各种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事实,初步能概括空气可以占据身边周围的空间。
4.学生具有探究空气秘密的兴趣,能与人合作,能尊重事实。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实验能力弱、不完全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加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又比较抽象,孩子的思维水平不容易提升上来。面对这一切,教师怎样搭建一个合理、科学的脚手架,让学生把认知点由“到处都有空气”,提升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上来呢?
利用“你认为空气占据空间吗?”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有74%的学生第一反应是空气不占据空间。追问空气不占据空间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理由1: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这样的物体不占据空间;
理由2:空气是散开的、在天空飞的物体,它们不占据空间;
理由3:我们的房子里有空气,我们还能坐下,说明空气不占空间,要是空气占据了空间,我们就不能坐在里面了;
理由4: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身边都没有任何东西妨碍,因此空气是不占据空间的;
理由5:我们坐到椅子上的时候,空气就会被我们压出来,所以空气是不占空间的。
通过以上的调查,发现,学生认为空气不占据空间的症结在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他们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带来一定困难。另外,在儿童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前概念,他们认为像空气这样,散开的、能在天空飞的、不妨碍我们行动的物体,能被压出来的物体不占据空间,这些想法也给学生正确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带来一定困难。
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情况的基础上,采用“水和砂占据空间”作为情景创设和教学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做了教学前测,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和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水平,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利用各种方式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3重点难点
认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学生知道“砂子、水占据烧杯空间”
1.出示烧杯,2个烧杯里的空间分别被砂子、水占满了。也就是说2个烧杯里的空间分别被砂子、水占据了。(教学意图:通过观察及教师讲述,引导学生认识砂子、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
活动2【活动】学生 分析、推想金属块进入“空气占据的烧杯空间”将会出现的现象
1.提问,金属块要进入砂子、水占据的烧杯空间会出现什么情况?
2.分析“金属块进入砂子占据的烧杯空间”的现象:砂子要出来一些。
3.演示:金属块进砂实验,砂让出一部分空间,金属块才能进入烧杯的空间。
4.认识金属块进入砂子占据的空间的现象。
5.演示:金属块进水实验,水让出一部分空间,金属块才能进入烧杯的空间。
4.认识水进入砂子占据的空间的现象。
5.出示3号烧杯,问:烧杯有什么?追问:这个烧杯的空间被谁占据着?预期:空气占据着烧杯的空间。
6.过渡:根据砂子、水占据烧杯空间的事实推想金属块进入“空气占据烧杯空间”会怎样?学生思考,可能“空气跑出来,水会容易进入……”
预测一:一部分学生不认可空气占据着烧杯的空间。
对策一:通过提问“如何证明烧杯里面有无空气”,让学生思辨后进入B环节3。
预测二:有学生认为金属块进入烧杯空间的,烧杯里的空气不出来。
策略二:通过提问“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证实金属块进入烧杯时,空气又没有出来”。让学生设计后B环节3。(教学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烧杯的空间被砂子、水占据着,别的物体很难进去,必须让出一部分物体才能进去”,为借助水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奠定思维基础。)
活动3【活动】学生借助水探究“空气占据烧杯空间”的事实(二),空气没有出来,水很难进入到空气占据的烧杯里面
1.演示实验,谈话:杯中放纸,倒过来竖直压入水中,分析这个过程中的现象。
2.观察实验方法,分析现象,可能认为水会慢慢进入杯中、水没进去纸没湿……
3.演示实验:取出烧杯。
4.布置实验。要求:烧杯竖直压入水中、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讨论现象。
(教学意图: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的兴趣,知道空气没有出来,水很难进入到空气占据的烧杯里面的事实。)
5.组织汇报:纸没湿说明了水没进入烧杯;……
可能提问:没气泡出现说明什么?纸没湿说明什么?水没进去说明什么?……
(教学意图:组织学生通过实验事实的见证,“空气出来,水很容易进入到空气占据的烧杯里面”。)
6.小结:实验说明空气没有出来,水很难进入到空气占据的烧杯里面
7.提问:烧杯不竖直压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思考、分析现象。
8.布置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实验、讨论现象。
9.组织汇报:可能提问,烧杯倾倒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预期: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去了。
10.小结:空气出来,水很容易进入到空气占据的烧杯里面。说明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
(教学意图:在事实基础上认识到“空气从烧杯中出来,水才很容易进入烧杯”。)
活动4【活动】学生认识“空气可以占据周围的空间”
1.出示瓶子,乒乓球,提问:水中放球,用瓶子倒过来竖直压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球在什么位置?理由是什么?
2.分析,说出自己的意见:球在下面,球在水位线上。
3.学生活动。
3.组织汇报,可能问,为什么会猜球在水位线上,球为什么在下面……预期:空气占据杯子空间,水进不去,球浮不起来。
4.怎么让球浮起来?预期:倾斜杯子,拔塞子……
5.怎么让球再下去?预期:往里吹气……
6.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再次发现空气占据着瓶子的空间(板书)
7.提问:空气还能占据哪些材料的间?
学生回答:空气占据教室的空间,空气占据粉笔的空间……
8.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有选择的做演示实验。
9.谈话:通过实验、讨论我们发现空气能占据烧杯、杯子、粉笔……的空间,太多了,谁能总结一下?。
10.回顾研究过程,点题: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意图:通过多个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引导学生归纳空气可以占据周围的空间,培养学生们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