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历史试题解析
排除 A 项;新石器时代部落文化多元,处于文明初现时的多样分散阶段,对应“繁星点点”,排除 B
项;铁器时代大一统国家初步建立,是统一大帝国的辉煌,对应“银河横跨”,排除 D 项。
.【答案】D【解析】周人的统治通过分封制打破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模式,建立了以周人为统
治族、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并促进了“天下一体”观念的形成,这体现了从血缘氏族政治向地域
国家政治的转型,故选 D 项;华夏认同观念强调同一文化归属,材料未突出文化方面,排除 A 项;
早期国家形成标志是夏朝建立和国家机构设置,并非周人统治,排除 B 项;中央集权强化始于秦朝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利于集权,排除 C 项。
BCDCD DADDD ABCAD A
解析:
5
6
7
8
9
1
.[答案]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远古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会简单的用
自然火、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和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①项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
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②项正确;河姆渡
居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培育、种植水稻,从事原始农业,③项正确;大汶口遗址距今4000-5000
年,属
.【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不再,诸侯纷争不断,“质子”
普遍现象体现了国家间政治关系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传统政治秩序加速解体,故选 D 项;交质无法
有效调解各国冲突,且未体现战国“质子”现象所反映本质,排除 A 项;题干强调交质增多,未直
接说明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扩大,且交质是外交手段,与战争规模无直接关联,排除 B 项;战国时期
列国猜忌加深,交质往往是强国胁迫或策略需要,体现了互信缺失而非完善,排除 C 项。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得到应用,牛成为农业生
产中重要的畜力,所以战国时期各阶层的主要肉食来源中没有了牛,由此可知战国时期耕作方式发
生了变化,故选 A 项;“周代礼制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到战国时期,“肉成为各阶层主要的肉食
来源”,说明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排除 B 项;战国时期贵族阶层受到了打击,但是并没有消失,
排除 C 项;肉食来源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商品经济趋于繁荣,排除 D 项。,
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仍处于部落时期,国家还未产生,④项错误。B 项正确,排除 ACD 项。
故选 B 项。
2
.[答案]C[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根据材料:禹身
执耒锸以为先民。《论语·泰伯》记载:“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可知,夏朝耕作工具先进,发展
农田水利,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②正确;根据材料“夏朝汲取了旧石器时代中原文明的精华”可
知二里头文化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先进因素,④正确;C 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晚期已经产生私
有制和阶级,具备国家的初始状态,①错误,排除 AB 项;夏朝出现世袭制,但与材料无关,③不选,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答案】D【解析】题干所述汉高祖封刘肥为齐王时,齐国统辖七郡七十三县,至汉景帝后元二年则
分割为九汉郡、三王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初至景帝时期中央不断削弱诸侯国的趋势,汉景帝时通
过平定七国之乱、削减诸侯辖地、收归郡县等措施,将原属诸侯国的行政区域转为中央直辖郡县,
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扩大,王国数量增加但实际辖地缩小,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故选 D 项;推
恩令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题干时间截止于景帝时期,排除 A 项;地方行政制度仍为郡国并行制,
未发生根本性调整,排除 B 项;齐国不在边疆地区,与边疆治理无关,排除 C 项。
.【答案】D【解析】从西周“学在官府”到战国民间自由讲学普遍,私学兴起使更多平民有机会接受
教育,为底层人士进入仕途创造条件,冲击了贵族凭借血统垄断官职的局面,加速贵族政治衰落,
故选 D 项;私学兴起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动),导致社会结构变动,而非“封建经济”
(
封建经济发展是结果而非直接根源),排除 A 项;宗法制在春秋时期已经瓦解,私学兴起是其结
果而非原因,排除 B 项;百家争鸣是民间自由讲学发展的结果,非原因,排除 C 项。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国家分裂,地区交流受限,秦汉实现国家统一,为铁农具
大规模推广提供保障,所以战国时期广西地区铁制农具稀少,秦汉时期陡然增多,故选 D 项;冶铁
行业的繁荣需国家统一保障其技术推广与资源调度,不是这一变化主要前提,排除 A 项;岭南地区
4
.【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星河渐聚”意味着多个文明或势力逐渐汇聚,形
成较为集中的政治实体,这与青铜时代邦国通过战争、联盟等方式逐渐整合的历史进程相吻合,,
故选 C 项;旧石器时代人类迁徙广泛,但该阶段以狩猎采集为主,文明尚未出现,无国家形成迹象,
第 1页
开发是这一变化的结果而非前提,排除 B 项;水路交通的兴修依赖国家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单独的
水路兴修不是铁农具增多的根本前提,排除 C 项。
层,这可能会对政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寒
门掌机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削弱士族的专权局面,但是并未结束门阀士族的专权局面,B 项与史
实不符,排除 B 项;南朝时期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和庄园经济的抑制是有限的,所以题干所述现象出
现的根源并不是对土地兼并的限制,而主要与皇权的强化与士族的腐朽密切相关,排除 D 项。
14.【答案】A【解析】唐初宰相身兼二职,既参与集体议政又指挥机构运行,如长孙无忌等人既担任官
职又知门下省事,这一制度将不同职责整合,有利于提升行政效能,故选 A 项;这种制度并非分权
制衡,唐太宗时期宰相权力集中,如房玄龄任左仆射时大权在握,目的在于高效行政而非防范专权,
排除 B 项;集体议政虽存在,但制度核心是整合职责以提升效率,而非保障政策科学性,材料未强
调决策过程的科学论证,排除 C 项;垂直管理涉及上下级控制,但宰相一身二任是中枢机构内部的
横向协作,如门下省与政事堂的整合,而非强化纵向管理,排除 D 项。
1
0.【答案】D【解析】据材料“《九章算术》中记载......发明了 60 进制”可知,反映了东汉时期的
中国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明具有共同点,即数学领域的科技发明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故
选 D 项;《九章算术》和苏美尔人发明的 60 进制,都是古代数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但其内容和算法
也都被后来的数学理论进行了改进,反映了古代数学理论走向成熟的说法夸大了其历史地位,排除
A 项;东汉开始于公元 25 年,苏美尔人约在公元前 3 千纪开始发展起来,从时间上看,东汉时期和
苏美尔文明时期不可能存在交流和互鉴,不能得出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的结论,排除 B 项;亚洲
是世界文明的源头的说法违背了世界文明多源和多元的特点,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
1.【答案】A【解析】十六国时期不同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统治区域多在中原华夏文明传统区
域,且生产方式以半农半牧或重视农业为主,这些都与华夏文明特征相符,体现出各民族对华夏文
化的认同,华夏认同观念发展,故选 A 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安史之乱后,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虽
加快但尚未完成转移,且材料仅涉及北方政权,未提及南方经济发展,排除 B 项;民族交融强调不
同民族间文化、制度、习俗的相互影响,而材料仅体现少数民族政权对农业的接受,属于单向文化
吸收,未直接反映双向交融,排除 C 项;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于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对峙之后,
而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林立,尚未形成稳定持久的南北政权对立,排除 D 项。
1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或靠佣工维持生计”可知,唐德宗时
期实行两税法,改变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可以从事
农业兼营手工业、商业,甚至弃农经商,这些现象有利于手工业、商业的活跃,故选 D 项; 鸦片战
争后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 A 项;农业的多种经营指一块农业土地上,同时种植
或养殖多个不同的农产品,材料涉及农业,还提及商业,且明朝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排除 B
项; “以庸代役”指唐初开始实行的租庸调制,780 年唐德宗时期实行两税法,排除 C 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游士社会”“门第社会”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
层崛起,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因此出现了“游士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形成,出现了门
1
2.【答案】B【解析】由材料“少数民族出现了对自己祖先双重记忆的现象”可知,少数民族保持了对
自己原有文化的记忆,同时也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和祖先观念,形成了双重记忆,反映了胡汉文化在
交流中的融合趋势,故选 B 项;“彻底打破”表述过于绝对,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文化上有所交融, 第社会,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士族衰落,进入科举社会。综上,士的演变带动中国古代阶级变动,
但并不意味着民族身份和边界完全消失,排除 A 项;华夏认同的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排除
C 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归因于南北朝时期的双重记
忆现象,排除 D 项。
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演变以士为中心,故选 A 项;贵族血缘政治仅在先秦时期具有重要作用,秦朝时
贵族政治瓦解,官僚政治确立,排除 B 项;皇权专制形成于秦朝,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情况不符,排除
C 项;材料中仅涉及科举制,即官员选拔影响了唐至明清时期的专制集权统治,且无法说明唐之前的情
况,排除 D 项。
1
3.【答案】C【解析】刘裕及其之后的南朝统治者削弱世家大族的军政实权,并任用较多的出身微贱者
担任中央要职,就打破了士族门阀对政权的垄断局面,使得更多出身并不是士族的人得以参与政权, 17.非选择题
这就为之后隋唐创新人才选拔、实行科举制提供了条件,故选 C 项;由所学知识可知,刘裕出身下 【答案】(12 分)
第 2页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社会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型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田制遭到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
隋朝广置郡(州)县,加强对全国的控制。(3 分)
【解析】相同问题:“距离”是伴随秦和隋的统一而来的问题,在实现统一前,统治区域小,中央到
地方的距离近;实现统一后,国家疆域扩大,中央到地方的距离远了,这是有形的距离。还有无形
的距离,即随着疆域扩大各地区之间差异相对扩大,更加复杂。这给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秦朝和朝统
治者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对更广阔的地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运动,进一步瓦解了奴隶
制度,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建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私人办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这一社会阶层开始崛
起,他们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张,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思想得到统
治阶级的认可,奠定了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日益强大的秦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统
一的封建国家,完成了社会变革。
19.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均田制难以维持。
(2)进步性:实现从“以丁为本”向“以资为本”的转变;开辟了我国古代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背景:根据材料“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
并”可分析出土地兼并,均田制难以维持。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其强调社会变革是众多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
国时期是典型的社会大变革阶段,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基于材料观点和这
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点,提炼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社会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这一论题。然后进行论证。在经济方面,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进
步,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这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符合
材料中多种因素作用于社会变革的观点。政治上,诸侯国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使分封制崩溃,各国的
变法改革进一步推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体现了政治因素对社会变革的推动。思想文化领域,私
人办学兴起,“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受统治阶级认可,为社会转型提供
思想基础。最后秦国完成统一,建立封建国家,完成社会变革。通过这些史实,全面论证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变革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逻辑清晰,有力支撑论题。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进步性: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分
析出实现从“以丁为本”向“以资为本”的转变;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开辟了我国古代以货币计税的历史
先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可分析出简化了税制,
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
20.答案:(1)特点:刚柔相济的方式;宏观整体的策略;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笼络少数民族上层。
(2)案例: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迁都洛阳亦可)。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解析: (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一:“蜀汉政权之所以采取刚柔相
济的‘威德’型治边模式。”可得出蜀汉刚柔相济的方式,既展示了军事力量,又通过仁政赢得了当地
民众的支持,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控制;据材料一:“面对四周众多分散力量连环互动的可能,从而采
取了与之相关的宏观整体边防方略。”可得出蜀汉采取宏观整体的策略,以应对多方面的挑战;据材料
一:“尽管其主要的方法仍为羁縻,后人以为已开了土司制度的滥觞。”可得出蜀汉根据各民族的不同习
俗和社会结构,采取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方式,尊重当地的传统和文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据材料一:“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可得出蜀汉
通过笼络少数民族上层,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和利益,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1
8.【答案】
相同问题:秦朝和隋朝统一后,疆域扩大,中央政府如何对广大地区加强控制与管理。 (3 分)
解决方法:加强交通方面:秦朝修建直道,驰道(写统一车轨也可以),设立邮传系统,加强全国
的联系。(3 分)隋朝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3 分)
加强行政管理方面: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3 分)
第 3页
(
2)本题是特点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案例:据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
是汉族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汉化’,而多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可以得出北魏孝文帝推行
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包括迁都洛阳、改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语等,这些措施大大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
进程。意义:据材料二:“此汉族已非华夏,而是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混血’的新民族。”可得出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形成了一个新的多
元化的民族群体,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并为后来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奠
定了基础。
第 4页!
2
025-2026 学年高三年级假期作业考试
历史(答题卡)
准
考
证
号
姓名
班级
!
!
!
!
!
!
!
!
!
!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6 6 6 6 6 6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9 9 9 9 9 9
18.(15 分)
贴条形码处
一、单选题 (每个 3 分 共 48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
!
!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B B B B B
C C C C C
D D D D D
A
B
C
D
1
9. (共 13 分)
B B B B B
C C C C C
D D D D D
B B B B B
C C C C C
D D D D D
(1)4 分
(
2)9 分
!
!
!
!
2
0.(12 分)
(
1)6 分
1
7.(共 12 分)
(
2)6 分
!
!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5
6
7
.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分封制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
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各族混居。……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
一、选择题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下列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状况说法
正确的是 (
“
天下一体”的观念。材料意在说明,周人的统治(
)
1
A. 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
C. 促进中央集权的强化
B. 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成
D. 推动了国家结构转型
)
①
②
③
④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和使用磨制石器。
.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手段。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交质事件只有六次,而战国时期“质
子”委派或交换则较为普遍,《史记.六国年表》中频频出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
新石器时代,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畜,生活逐渐稳定。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等记述。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交质有效调解各国冲突
C. 列国互信机制日益完善
)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国家已经产生。
B. 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扩大
D. 传统政治秩序加速解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夏朝汲取了旧石器时代中原文明的精华,从古国文明的汪洋之中脱颖而出……禹身执耒锸以为先民。
.周代礼制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
平时食用猪、狗,朔月才能食用羊。战国时期,鸡、猪、狗、羊、鱼类成为各阶层主要的肉食来源。
《
①
③
论语·泰伯》记载:“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据此可知夏朝(
私有制产生并即将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
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A. 耕作方式发生变革
C. 贵族阶层已经消失
)
统治集团内部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④二里头文化吸收了各地区的先进文化因素
B. 社会等级结构瓦解
D. 商品经济趋于繁荣
A.①③ B. ①④ c.②④ D.③④
A. 有助于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秩序
C. 保障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强化了对家族的认同
8
9
.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平民百姓被剥夺了阅读文化典籍的权利和接受教育的资格。春秋
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私学开始出现。到了战国时期,民间自由讲学越来越普遍。这一转变(
)
3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封其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统辖七郡七十三县。而到汉景帝后元二年(公
A. 根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C. 得益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B. 促使宗法制度的瓦解
D. 加速贵族政治的衰落
元前 142 年),齐国已演变为九个汉郡与三个王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推恩令成功削弱王国势力
C. 边疆地区的治理效果凸显
B. 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调整
D. 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强化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在广西地区发现的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非常稀少,但至秦汉时期陡然增多。以湘
江、灵渠、漓江、桂江、浔江、郁江、南流江水路沿线的全州、兴安、平乐、贵港、合浦汉墓出土
4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常被学者以天象作喻。其中,“繁星点点”象征着文明初
现时的多样与分散,“星河渐聚”则展现出文明汇聚、国家雏形初现的过程,而“银河横跨”则形
居多,包括锸、锄、铣、铲、铧、耙、斧、镰等。这一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
A. 冶铁行业的繁荣
C. 水路交通的兴修
B. 岭南地区的开发
D. 国家统一的实现
象地展现出统一大帝国的辉煌。与“星河渐聚”相契合的历史阶段描述是(
)
A. 旧石器时代人类迁徙的广泛性
C. 青铜时代邦国联盟的逐渐形成
B. 新石器时代部落文化的多元性
D. 铁器时代大一统国家初步建立
1
0.东汉《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土地和粮食测量的内容;苏美尔人发明了 60 进制,用于测量
第 1页
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这反映出(
A. 古代数学理论走向成熟
)
C. 为创新人才选拔提供了条件
D. 根源在于对土地兼并的限制
B. 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
D. 科技服务生产生活实际
14.唐初宰相往往一身二任,一方面以宰相身份于政事堂中参与集体议政,另一方面以各司长官的身份
指挥相应机构的运行。《政事堂记》载:“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玄龄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师,
C. 亚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1
1.下面是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势力范围及生产方式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皆知门下省(当时政事堂设于门下省)事。”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国
号
民
族
生产方
式
A. 通过职责整合提升行政效能
C. 借助集体决策保障政策科学
B. 以分权制衡防范宰相专权
D. 强化中枢机构的垂直管理
兴亡年代
统治区域
1
5.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 780 年),农民归附政府户籍的数量激增。更多的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
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前
赵
304—329
年
匈
奴
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部分地
区
半农半
牧
(
)
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
分
后
赵
319—351
年
重视农
业
A. 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C. 以庸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B. 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D. 赋税政策调整活跃了经济
羯
1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多阶层之变动,并对其演变进行了如下的分期(见表 1)。以下选项
前
燕
337—370
年
鲜
卑
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 半农半
中,符合表 1 中社会演变分期之观点的是(
)
江苏、辽宁的一部分
牧
历史阶段
封建社会
时期
西周、春秋
战国
后
燕
384—407
年
鲜
卑
今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
的大部分
半农半
牧
游士社会
A. 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C. 民族交融趋势显现
B. 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D. 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郎吏社会
两汉
门第社会
魏晋南北朝
唐至宋以前
明清
1
2.南北朝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出现了对自己祖先双重记忆的现象。如《魏书》记载“侯莫陈氏”为“代
北虏姓”,是鲜卑早期“九十九姓”之一。但《唐相州刺史侯莫陈肃碑》却记载:“(侯莫陈肃)汉
前期科举社会
后期科举社会
中山靖王胜之后……避难于代……改姓侯莫陈焉。”该现象折射了(
)
A. 原有民族布局被彻底打乱
C. 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萌发
B. 胡汉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
D.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形成
表 1 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分期
A. 古代社会的阶级演变以士为中心
C. 皇权专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原则
B. 贵族血缘政治影响社会的变化
D. 官员的选拔影响专制集权统治
1
3.南朝刘裕建立政权后,削弱世家大族的军政实权,此后南朝统治者多任用出身微贱者任中央要职,
使士族担任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变为虚职,史称“寒人掌机要”。这一现象的出现(
A. 主要由于统治者出身的变化 B. 结束了门阀士族专权的局面
)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 2页
材料
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新论》中阐述道: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不是一般的社会
变动,而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样的历史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不是任何单因素可以支
配的,它总是由众多的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外部条件的必要性在于光靠社会内部的对
抗运动很难突破现有的社会形态,这时候需要有一种外部力量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社会变革的条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图 6 隋朝分郡示意图
1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等编绘
秦和隋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国家治理上都面临着距离带来的新问题。
说明距离给秦朝和隋朝带来的相同问题以及它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1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
—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
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元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
—《旧唐书·杨炎传》
(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的进步性。
图 5 秦朝分郡示意图
2
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蜀汉政权之所以采取刚柔相济的“威德”型治边模式,一方面,是要安抚西南夷部落民众,建
构稳定的大后方秩序;另一方面,则是要倾全国之力北伐讨魏。其中尚有“和戎”与“联吴”的问题,同
样是面对四周众多分散力量连环互动的可能,从而采取了与之相关的宏观整体边防方略。诸葛亮治下的
第 3页
蜀地及其南面边地,通过多年内政外务良性互动式的努力,不仅蜀地内部“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即后院
边地“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部于是始有姓氏”。尽管其主要的方法仍为
羁縻,后人以为已开了土司制度的滥觞,可见他对后世影响的深远,不能不称为善理边政的重要历史典范。
—
—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是汉族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汉化”,而多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
化政策。此汉族已非华夏,而是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混血”的新民族。
—
—摘编自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蜀汉边疆治理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图示,指出“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案例,并说明其意义。
第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