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土壤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土壤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8-24 16:2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土壤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导致土壤破坏的原因是人们不合理采矿、过渡放牧、过度砍伐这三种行为造成的。
2、学生了解土壤被破坏后会造成沙尘天气和沙尘暴。
3、学生了解土壤破坏后的治理措施。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草长不出来原因的猜想性分析。
2·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对草长不出来原因与信息之间建立关系做初步性分析(不合理采矿、过渡放牧、过度砍伐)。
3·学生根据体验不合理采矿、过渡放牧活动前后的不同,加强对草长不出来原因的科学分析。
4·学生根据观察两个水土流失不同情况演示实验现象,加深对草长不出来原因的科学分析。(土壤被破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不合理采矿、过渡放牧活动前后的体验和观察水土流失情况不同的实验现象,学生能够感受人类行为对土壤的破坏。
2·通过介绍土壤破坏后的危害,学生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土壤破坏后的治理方法,学生对大自然中土壤能够治理好充满希望和信心。
2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所讲《土壤》一课,是人教版科学第一册《人与大地》单元中的一课,是继第一课时认识了土壤成份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一个拓展和延伸,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此课的第二课时,教参中没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涉及的方面较多,如果在一节课中想充分体现所有内容是完不成的。这就需要重新组织教材,选取教学内容的重点,树立教学目标。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强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加强的同时也出现了不随人愿的事情。科学课中也把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到很高的地位,基于此,此课的教育目标的重点定在了对土壤的保护上,难点是学生能够感受到土壤被破坏。我从土壤层的结构等知识上的认识开始到土壤被破坏的本质原因的研究之后,确立了科学探究的方向。又对我国内蒙古到北京周边以至于国外现今存在的土壤被破坏情况和所引起的危害的了解之后,确立了指导学生探究科学的起点:从学生已知的锡林郭勒草原开始,提出问题,学生为解决问题参与观察、体验、比较分析和师生分角色表演活动,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与情感。最后,使学生了解土壤被破坏的危害、土壤的科学治理方法和治理自己今天破坏的土壤,增强学生对土壤能够治理好充满美好希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施教的对象是三年级学生。整体看,他们没有具备半独立实验的操作能力,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训练。
施教对象三、1由我教授科学课。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致较高,个别孩子的思维很活跃,尤其是对做实验操作特别感兴趣。但是大多数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自己实验后现象还不是很好。所以在实验上这节课选择的是要描述清楚。通过描述体验活动前后自己的发现完善学生的认知。如果上来就“放羊”(让学生动手“采矿”、“放牧”),学生的不规范的行为和语言会使透过现象联想本质造成障碍,以体验为载体增强学生保护土壤的情感将成为空话。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只听说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隐隐约约的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至于这些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是没有看到过,不合理采矿学生没有听说过。尤其是不合理采矿、过度放牧活动孩子更没有机会动手体验、观察和研究过,所以本课学生通过体验人类的三个行为活动和土地质量之间建立关系中,学生能够体验一种情感、形成一定的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
本课在让学生体验人类行为对土壤的破坏时,共设计两个活动。不合理采矿、过度放牧。这两个活动可以说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感受到的生活情景,通过巧妙的活动材料的准备,使很难感受到生活的情景通过模型真实地再现到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活动中、玩中、感受这方面的内容,再加上非常有趣味的任务驱动,使学生全身心的融入的活动当中。
2、采用创设情境法:
(1)创设对比鲜明的情境,为学生探究未知提供心理需求环境
如:课的开始从学生语文课的学习内容,自然引入本课的学习。我创设了对比明显的情境---“锡林郭勒草原是什么样的?谁能形容一下?现在的草原为什么变成了这样?”这样创设关注学生实际生活情境,激发或唤醒学生内心活动,学生就能够主动、快乐的投入的教学活动中。
(2)创设模拟情境,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心灵感悟环境
如:紧接着上一环节,我设计了不合理采矿、过度放牧活动,把很难感受到生活的情景通过模型真实地再现的学生的面前,
“在你们的土地上,以最快的速度找出矿石来”
“你养的羊越多你争的钱就越多,看你能养多少只羊”
“失去植被的保护,当下大雨的时候土壤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任务使学生兴奋而好奇,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通过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不仅能够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进而让学生获得心灵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而且在这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3)创设角色情境,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心灵放飞环境
如:在学生认识到土壤被破坏后会形成沙漠,那么,土壤沙化又会造成沙尘暴,致使北京地区沙尘天气增多。在这之后,我紧跟着说:
“此时此刻,你们大家有什么感受?
你们能对破坏土壤的人说一句话吗?
如果老师就是过度放牧的人,你们能说服老师不去做破坏土壤的事吗?”
在这里,我不仅给了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组成小组传达自己的情感,而且还组织了学生阻止放牧人(老师担当)不要过多放牧破坏土壤的角色表演。使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通过生生的交流和师生的表演活动,学生用自己真实的表情、焦急的动作表现出他们要保护土壤、关心天气的急切心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有保护土壤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到土壤被破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从学生已有经验着手,背诵语文课学过的锡林郭勒草原第二段,过程中,先后出示对比鲜明的锡林郭勒春天图,提出问题:草为什么长不出来了?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草长不出来原因的猜想性分析:土里没水分了,不给草浇水,所以草长不出来了。
(创设情境,造成学生内心个体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表现出探究过程的第一个特征,为学生自主的参与体验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2【讲授】2
二、出示真实资料,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引发学生把人类行为与土壤被破坏建立联系。
老师这有一份来自内蒙古的资料,看资料中是怎么说的?
问:资料中都说了些什么呀?
板书:不合理采矿
过度放牧
过度砍伐
资料中还说了些什么,草没了与这些活动有关系吗?.
简单小结:
通过看资料,你们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提出了“不合理采矿、过度放牧、过度砍伐”会影响草的生长。
(通过资料分析初步判断人类三种行为是草长不出来的原因。)
三、组织不合理采矿、过度放牧体验活动和观察、比较分析水土流失情况不同的演示实验现象,学生感受人类行为对土壤的破坏。
(一)咱们也来模仿一次
“采矿”“放羊”,.好不好?在这个过程中,看你们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1、(实物投影下出示采矿点“水槽”)
这好比是一个“采矿”点,从上面看,在肥沃的土壤中长有许多草,从侧面看,肥沃的土壤下面是不能生长植物的土和岩石。
采矿活动要求:
a、在这个采矿点下面埋藏着3处被泥土包裹着的矿石(你们非常喜欢的弹力球)
b、你的目标是从你的采矿点找到“矿石”。可以用镊子和勺子采矿工具。(由组里的两个同学来做)
с、看哪个组能很快的找到矿石。把采出的矿放到纸上。
采矿活动记录:(实物投影下)
①由一个同学记录。
②采矿前,四个同学先观察,再记录第一栏。
③采矿后,完成后面的记录。
看哪个组“在你们的土地上,以最快的速度先找出矿石来”。
师巡视
你们各组都采出了矿石,非常高兴吧,高兴之余,咱们通过记录来了解一下这组都发现什么了?
3、汇报:
谁来把你们组的发现给大家说说?(学生有发现就可以)
生:(比较分析)
1·不美观了,空气不好了,土壤会很干燥、会到土层下面。(腐殖质移走,表面的石头增多,里面的沙子也给翻上来。)
2·以后不会长花草树木,空气中会有尘土。
3·土会飞起来,严重会起沙尘暴。.
②说了那么多,给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提炼:“采矿”时破坏最多的是土壤。
板书:
破坏
土壤
(二)接下来,我们再来模仿“放羊”。
(请先将“”矿石、采矿工具放入采矿点,然后放在桌下。镊子和白纸留下)
1、(出示放羊地“实验盒”)
这好比是一个放羊地,这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草,草里面有草根。
放牧活动要求:
由两个同学来做,一个同学数着放几只羊,另一个同学用镊子拔草,只要放一只羊,就拔下三根草。放白纸上。
放牧活动记录:(实物投影下)
①由一个同学记录。
②放羊前,四个同学先观察,再记录第一栏。
③放5只后,记录第二栏。
放到15只羊为止,完成后面的记录。
组长取用具。“你养的羊越多你争的钱就越多,看哪个组最先放到15只羊”。
师巡
汇报:
①把你们的发现给大家说说?
生:(比较分析)
山羊竟连草根也吃掉了,草就没了。
刚才你们说的,老师怎么听着与“采矿”中的记录有点相同的地方?哪相同呀?
生:土壤也被破坏了。
板书:
破坏
失去草和砍伐森林后失去植物的土壤当发洪水时,土壤会怎样?
生:推想
③水土流失演示(实物投影下)
④看到什么了?说明什么?
生:(比较分析)
一个水比较清,另一个非常浑,说明一个土下来的多,一个土下来的少。
边说边板书:土都被冲走了,土壤就被破坏了。
(三)
师:你们经历了刚才的观察活动,现在,你们谁能解释锡林郭勒的草为什么长不出来了?
生:他们那里的土壤被破坏了,所以草长不出来了。
(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活动会使学生兴奋和好奇,尤其教具设计新颖,学生会被形象的土地模型吸引,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活动中感受到土壤被破坏。这个过程,表现出探究过程的第二、三个特征,也就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取了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四、前期“体验”活动后,教师应利用过渡语,将学生的全部精力吸引到土壤被破坏引发的危害。
土壤被破坏,不仅使草长不出来了,而且还会有更严重的危害。这就是土壤被严重破坏后的几幅照片:土地沙漠化
北京沙尘天(2002)
沙尘暴
五、通过介绍土壤破坏后的危害和师生分角色表演,学生增强了保护土壤的意识和情感。
1、照片上与土壤被破坏有什么联系呢?
板书:
沙漠化
2、此时此刻,你们大家有什么感受?
3、你们能对破坏土壤的人说一句话吗?如果老师就是过度放牧的人,你们能说服老师不去做破坏土壤的事吗?
师生分角色表演:
师:去买羊。
生:(用自己的话说)土地沙化,当气候变化,风大时就会造成离他很远的地方出现沙尘天气,甚至成为沙尘暴的沙源,所以您不能去再买羊了。
(学生就是在谈感受、表演中加强了保护土壤的意识和情感。)
六、通过介绍土壤治理后的样子,学生对能够治理好大自然中的土壤充满希望和信心。
过渡语:你们能这么做,真让人感到欣慰。
还有值得庆幸的是,不合理采矿、过渡放牧、过度砍伐对土壤的破坏,是可以恢复的。
1、出示
美国采矿前后两幅图
说明:当第一张图中矿藏被开采完后,开采者先将原来的矿坑天平,再在上面重新覆盖上开采前移走的土壤(上层土和下层土),最后再种上草。原来的矿区就变成了现在的牧场。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可这又是真实的。
出示
我国丰宁土地沙化和治理后对比图
这些做法能有效的控制土壤沙化,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沙尘暴的频繁出现,才能使沙尘天气随之减少。
今天你们在活动中对土壤造成的破坏又应如何治理呢?
生:治理土壤,纠正自己今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