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单元阶段综合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单元阶段综合题(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2 单元阶段综合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东京奥运会上,年仅 14 岁的全红婵置身 10 米高的跳台,她毫不 dǎn qiè( )。_______
多年的努力与 jiān chí( ), _____她足够自信。在一连串漂亮、xié tiáo( )的动作
后,全红婵轻轻跃入水中。水花消失了,这简直让 nán yǐ zhì xìn( )。稍一愣神后,
①我从座位上一跃而起,跳着,笑着,手在空中乱舞着,来表达自己的兴奋。随后,颁奖 diǎn
lǐ( )开始,全红婵站在了 guàn jūn( )的领奖台上。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
起时,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②我不由自主地站立,微笑着流下了眼泪。
1.读拼音,在括号里写词语。
2.在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3.根据语段中画“ ”句子所描述的情景,写出相关的成语。
句①: 句②:
二、选择题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一亩地(mǒu) 黑匣子(xiá) B.眼睑(liǎn) 藤蔓(màn)
C.趴着(pā) 享受(xiǎng)D.榨油(zhán) 眼眸(móu)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清晨,山林里的鸟鸣香飘十里,十分悦耳。
B.丁桦写的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美中不足的是书写较潦草。
C.周末妈妈工作忙,我不动声色地擦地板、洗碗,妈妈欣慰地笑了。
D.狂风暴雨过后,花园里的牡丹大多凋零,唯有墙角的一朵仍然神气十足地绽放
着。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父亲______我把熟透的石榴摘下来,分给邻居们尝尝。
(2)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非常______。
(3)大家______地讨论着这次班级读书分享会的主题。
A.吩咐 适宜 热烈 B.嘱咐 适合 热情
C.叮嘱 恰当 热闹 D.命令 适当 热切
7.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白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B.我们要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C.秋天的田野里,金黄色的稻穗随风摇摆,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D.能否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三、综合性学习
语言实践。
五年级(1)班最近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刘老师决定带领大家共同制定班级公约,
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8.本次班级公约由师生共同参与制定。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方式,最恰当的一
项是( )
A.足智多谋 B.博大精深 C.集思广益
9.下面是班级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请你据此列出三条班级公约。
10.小组讨论时,和你同一组的壮壮小声说道:“每个人管好自己就行了,不需要制定班
级公约。”对此,你应该如何劝说他呢?
四、填空题
11.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 ,那铁色的长喙,那 ,增之一分则
嫌长, ,素之一忽则嫌白, 。
(2)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用“ , ”两句诗表达了
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力也能声名远扬的观点。
(3)“ , ”告诫我们:不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要忽视一分一秒
的工夫。
(4)有些同学不爱学习,沉迷于玩乐,整天浪费光阴,我们可以用岳飞的“莫等闲,
,空悲切”,或毛主席的“多少事,从来急; ,光阴迫。 , ”
来劝导他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五、现代文阅读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搭石(节选)
①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
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
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
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
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②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
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
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
然的事。
③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2.借助语境猜测词语及句子的意思能帮助我们解决回读问题。读第一自然段时,读到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一句,我理解了
的原因,也懂得了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蕴含的走搭石的要领—— 。
13.借助关键词句梳理文段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14.下面对画“ ”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排排搭石,是联结故乡小路与乡亲们纯洁美好心灵的纽带。
B.这句话是课文的点睛之笔,它赞颂了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品德。
C.一排排搭石任人踩踏,无怨无悔,这正是乡亲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15.如果下面这些人也来走搭石,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人物进行
描写。(提示:紧扣动作进行描写)
第一组人物:提着行李的奶奶,背着箩筐的伯伯。(要往同一个方向过小溪)
第二组人物:背着书包的小姑娘,扛着锄头的大哥哥。(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课外阅读:
《家乡的芦苇》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那里长满了芦苇。
②春天,芦苇从冻土中探出嫩芽,渐渐地,嫩芽变成了细长的叶子。春风一吹,叶子轻
轻摇摆,好像在向我们招手。过不了多久,芦苇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远远望去,一片碧绿,
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
③夏天,芦苇长得更茂盛了。茂密的芦苇丛中,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和蛙叫,那是大自然
奏响的夏日交响曲。我们小孩子最喜欢钻进芦苇丛里玩耍,摘下一片芦苇叶,卷成哨子,能
吹出清脆的响声。有时候,我们还会在芦苇丛中寻找野鸭蛋,运气好的话,还能捡到一两个
呢!
④秋天,芦苇慢慢变黄了。一阵秋风吹过,芦苇秆轻轻摇晃,芦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
落在地上,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绒毯。这时候,大人们会割下芦苇,有的用来编草席,
有的用来做扫帚,还有的用来搭建简易的棚子。
⑤冬天,芦苇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芦苇秆立在寒风中。但我知道,它们并没
有死去,等到明年春天,它们又会抽出新的嫩芽,重新焕发生机。
⑥我爱家乡的芦苇,它不仅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还为家乡的人们做出了贡献。
16.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芦苇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17.夏天的芦苇丛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欢乐?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8.秋天的芦苇有哪些用途?请简要概括。
19.作者为什么爱家乡的芦苇?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家乡的唐干花
孙江月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的十直镇桃花村蒋家山,这里有一种奇特且别致的植物,名叫
唐干花。它生长在山野里,白如雪,亮如玉,风吹过,宛若翩翩起舞的仙鹤,满山遍野里飞,
令人眼花缭乱,如入仙境。
②在我看来,世界上有哪一种花,能像我家乡的唐干花,这样奇妙梦幻,这样纯白透亮,
这样美丽迷人?
③唐干花,属蔷薇科藤蔓植物,多生长在海拔五百米以上的山坡、林区。唐干开花,正
值人间四月天,与它一齐盛开的是桐子花、映山红、马桑子……它们总是欢天喜地,你追我
赶,红的红,白的白,黄的黄,各显姿色。而唐干开花尤为独特,它开花出神,白得惊人、
白得射眼、白得透亮。比天上的天鹅还白,比地上的雪花还白,比江南的丝绸还白。它白的
亮度,如黑夜里的一盏灯,能照你前行,甚至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映照得通体透明,成为
这山野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④更有意味的是,冬至时节,唐干成熟了。这个时段,山里就热闹起来,人们手舞足蹈,
唱着前人唱的歌谣:“冬至到,唐干熟,上山采摘不在屋。哥快来,妹快去,颗颗唐干甜如
蜜。”那歌谣声自在、舒畅,声声悦耳,此起彼伏,回旋在林间。是啊,男女老少倾村出动,
采摘不息。而我们院子里的孩子们,也蠢蠢欲动,把牛羊赶到一里以外的关庙井坝去放。那
里草木茂盛,唐干成片,红彤彤的,像玛瑙,如枣儿一般,密密麻麻地挂满枝条。我们怎么
采呢? 大人手上戴一双帆布手套,拿着剪刀,我们小孩就举起树杈,往上勾拉。但唐干果
却不是那么好采摘的,它的周身有尖刺护卫,稍不小心,就会被蜇得疼痛难忍。但我们还是
有办法对付它,把剪下的唐干果放到平整的石板上,用脚踩在上面,轻轻地来回滑动,在一
片扑哧声中,唐干果的刺毛被扒落了。随后将扒落刺毛的唐干果装入自编的篾篮,待天入暮,
大伙儿才赶着吃饱的牛羊急急回家。
⑤将唐干果淘洗晾干后,倒入瓦酒缸,加入自酿的白酒,然后盖上盖子,再用土泥密封
数日,天然醇美的唐干酒就此酿成。极为有趣的是,待到过年,人们依照旧俗,男贴对联,
女写祈符,再饮上几杯香醇的唐干酒,这才算过了年……
⑥光阴荏苒,如今我在外工作已三十年了,却总是忘不了儿时待在故乡的经历。那唐干
花的姿色,那唐干果的甘甜,那唐干酒的醇美,那山民采摘的虔诚与辛劳,于我心中永生不
灭。
(有删改)
20.家乡的唐干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请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1.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唐干花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
22.读短文中画“ ”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3.下列对短文第 2 自然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作者心中,没有哪一种花能比得上自己家乡纯白透亮、美丽迷人的唐干花。
B.这一自然段与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互照应,寄托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C.作者认为其他的花都没有唐干花美,是因为他没有离开家乡去见识更美的花。
D.“这样奇妙梦幻,这样纯白透亮,这样美丽迷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唐干花独特的美。
24.短文与课文《桂花雨》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相似之处?比一比,填写表格。
文章 借助的事物 表达的情感
《家乡的唐干花》
《桂花雨》
六、书面表达
25.成长路上,总有一样物品默默相伴,成为独特的见证者。它或许是个存钱罐,或许
是支旧钢笔,或许是个毛绒玩具,或许……请你以《伴我成长的 》为题写一篇习作。先把
陪伴你的“它”填进题目,写清楚它的模样,回忆如何与它相遇、相伴,讲讲那些和它有关的
成长故事,让这份特殊陪伴里的情感,在文字里慢慢流淌。不少于 400 字。(提示:请同学
们自备作文纸作答。)
参考答案
题号 4 5 6 7
答案 C A A D
1.胆怯 坚持 协调 难以置信 典礼 冠军 2.因为 所以 3. 手舞足蹈
喜极而泣
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
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本题“胆、怯、持、调、难、置、典、冠”
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本题考查关联词。
分析句子可知,“毫不胆怯”后描述原因(多年的努力与坚持),引出结果(她足够自信),
句子前后属于因果关系,应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相连接。
即:因为多年的努力与坚持,所以她足够自信。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与词语积累。
分析句①“我从座位上一跃而起,跳着,笑着,手在空中乱舞着”可知,跳着、笑着、手
乱舞属于动作描写,突出极度兴奋的状态。相关的成语是: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兴高采烈。
分析句②“我不由自主地站立,微笑着流下了眼泪”可知,流泪、微笑这两个词描写了“我”
感动到落泪。相关的成语是:喜极而泣、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4.C
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一亩地(mǒu)——mǔ;
B.眼睑(liǎn)——jiǎn;藤蔓(màn)——wàn;
D.榨油(zhán)——zhà;
故选 C。
5.A
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 香飘十里:通常用来形容香气传播得很远,比如花香、食物香等。句中用于描述“鸟
鸣”,鸟鸣是声音,不是气味。鸟鸣是听觉的,而“香飘十里”是嗅觉的。故运用不正确。
故选 A。
6.A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吩咐:口头指派、安排,语气日常随意。
适宜:(环境、条件等)符合需求,让人舒适恰当。
热烈:情感强烈激昂或氛围活跃喧闹。
嘱咐:因担心反复提醒注意事项,语气亲切关心。
适合:(人、事物)与情况、需求等匹配,适用范围广。
热情:待人主动诚恳,情感饱满。
叮嘱:反复、恳切地提醒,担心对方遗漏。
恰当:言行、做法等正好合适,有分寸感。
热闹:场面人多、声音嘈杂,氛围活跃;也可作动词使场面活跃。
命令: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强制要求,必须执行。
适当:程度、数量等刚好合适,不过分。
热切:情感急切、诚恳,带有迫切期待的意味。
(1)“吩咐”指口头指派或命令,常体现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排,语气比较日常、
平和。“嘱咐”侧重于叮嘱、告诫,带有担心对方忘记的意味;“叮嘱”强调反复地嘱咐;“命令”
语气强硬,带有强制性。这里父亲让“我”摘石榴分给邻居,用“吩咐”更合适,符合日常的语
境。
(2)“适宜”着重指合适、相宜,多形容环境、条件、安排等。“适合”强调符合(实际情
况或客观要求);“恰当”侧重合适、妥当,常形容言行等;“适当”指合适、妥当,多形容程度、
方式等。此处说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很合适,用“适宜”能体现出这种和谐、恰当的
状态。
(3)“热烈”形容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常用来修饰讨论、掌声等场景。“热情”指热烈的
感情,多形容人的态度;“热闹”侧重场面活跃、喧闹;“热切”指热烈恳切。这里形容大家讨论
读书分享会主题时的状态,“热烈”能很好地体现出讨论时积极、兴奋的氛围。
故选 A。
7.D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D.原句中的“能否”表示正反两面(能坚持或不能坚持),而“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仅对
应正面情况(能坚持),导致逻辑矛盾。此类错误属于两面对一面的典型语病,需删除表示
不确定的“能否”,改为明确的肯定表述。
故选 D。
8.C 9.①不要在走廊上追逐打闹;②同学之间禁止起外号;③保持班级卫生整洁,
不乱扔垃圾。 10.壮壮,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定班级公约能够营造良好
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另外,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控力,有了班级公
约,大家才能有章可循,班级里的不文明现象才能有所改善,所以制定班级公约是非常有必
要的。
8.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A.“足智多谋”意思是富有智慧,善于谋划,通常用来形容个体很有智谋,而这里是师
生共同参与制定班级公约,不是突出某个人的智谋,所以该选项不符合。故错误。
B.“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来描述理论、文化等方面,和师生共同制
定班级公约的情境不相关,该选项不合适。故错误。
C.“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师生共同参与制定班级公约,
就是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能广泛吸收大家的想法,这个词语能准确形容这种方式。故
正确。
故选 C。
9.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要制定班级公约,需先分析图片呈现的不文明现象,再据此提出针对性、可操作的规则。
从“小心,危险!”(结合画面推测存在追逐打闹行为),制定:不在教室及走廊追逐打闹,
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从“他的外号叫……”(给同学起外号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制定:尊重同学,不随意
给同学起外号。
从“垃圾不要乱扔!”,制定:爱护班级卫生,垃圾要放进垃圾桶。
10.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在这一情境中,壮壮认为“每个人管好自己就行了,不需要制定班级公约”,这种想法是
片面的。
从班级的性质来看,班级是一个集体,同学们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彼此之间有着紧密
的联系。制定班级公约,不是单纯要求个人“管好自己”,更重要的是通过共同的规则,规范
集体中所有人的行为,让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秩序。
从班级公约的作用来讲,它能为同学们营造更和谐、更有秩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如,
当有同学不自觉乱扔垃圾时,公约可以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去约束;当出现不尊重同学
的行为时,公约也能成为大家评判和纠正的依据。而且,班级公约是大家共同参与制定的,
能充分汇集每个人的想法,这样的公约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遵守,能让班级整体朝着更好的
方向发展,而不是仅靠个人的自我约束。所以,需要耐心向壮壮解释班级公约对集体的重要
性,让他认识到制定班级公约的必要性。
示例:壮壮,班级是一个集体,制定班级公约不是只靠个人管好自己就行的。班级公约
能规范大家的行为,让我们在一个更有秩序、更和谐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而且大家一起制
定公约,能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想法,这样的公约也能得到更多人的遵守,我们的班级也会
变得更好,你说对吗?
11. 流线型结构 青色的脚 减之一分则嫌短 黛之一忽则嫌黑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不饱食以终日 不弃功于寸阴 白了少年头
天地转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本题考查课内文章内容的识记、名篇名句及名言警句的默写。
(1)书写时注意“流”“型”“嫌”“黛”的正确写法。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意思是:蝉居住在挺拔疏朗
的梧桐上,它声传千里,是因为它站得高,而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
(3)“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出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勖学》,意思是:
不要整天只满足于吃饱饭而无所事事,浪费时光;也不要轻易放弃哪怕是一寸光阴的努力,
要珍惜每一点时间去积累功业、钻研学问。
(4)书写时注意“年”“转”“争”“朝”的正确写法。
12. 人们走搭石不能突然止步 紧走 13.协调有序 音乐美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两人礼让过搭石 年轻人背着老人过搭石 14.A 15.假如推着自行车的
小姑娘走搭石时正好遇上扛着锄头的大哥哥,大哥哥会先放下自己的锄头,扛起小姑娘的自
行车,让小姑娘跟在自己身后快速走搭石。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家乡人走搭石的情景,展现了乡亲们互助和礼让的美好情感。搭石本
是天然石块,需快速通过保持平衡。文中描绘了人们在搭石上协调有序前行的画面,动作整
齐,声音轻快,如同音乐。面对面过搭石时,人们总是相互谦让,体现了礼貌与温情。文章
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的结合,表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和美好。这份情感和协调也延伸至人们
的日常行为中,展现了人性之美。
12.本题考查阅读方法。
文中第①段“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
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可知,解释了人们走搭石时不能突然停住的原因,因为前面的
人突然停住会导致后边的人落水。
第①段“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
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可知,说明俗语蕴含的走搭石要领是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
衡。
1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①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可提取“协调
有序”,展现出动作美。
从第①段“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可知,体现“声音美”。
从第①段“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可知,提取“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展现出画面美。
从第②段“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
让对方先走”可知,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互相礼让,展现出心灵美情境一 。
从第②段“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即年轻人背老人
走搭石,展现出心灵美情景而。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第③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
美好的情感。”可知,搭石联结的故乡小路,也连结着乡亲们美好情感,但不能说搭石是联结
故乡小路与乡亲们纯洁美好心灵的纽带。此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 A。
15.本文考查开放性作答。
从文章第②段中,写到可以看到很多场景,这里面要把场景写的具体一些,让这些场景
更加的生动,同时要有动作描写即可。
提着行李的奶奶刚走到溪边,背着箩筐的伯伯就快步上前。他先稳稳踏上搭石,然后回
过身,伸手扶住奶奶的胳膊,轻声说:“大娘,我扶您走。”奶奶感激地笑了笑,把行李往伯伯
那边递了递。伯伯一手托着行李,一手搀扶着奶奶,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带着奶奶走过了
小溪。
16.时间顺序,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7.我们小孩子
最喜欢钻进芦苇丛里玩耍,摘下一片芦苇叶,卷成哨子,能吹出清脆的响声。有时候,我们
还会在芦苇丛中寻找野鸭蛋,运气好的话,还能捡到一两个呢! 18.①编草席;②做扫
帚;③搭建简易棚子。 19.因为芦苇不仅在四季中展现出不同的美景,给作者的童年带
来了玩耍、吹哨子、找野鸭蛋的欢乐,还能为家乡人提供实用价值(编草席、做扫帚等),
所以作者爱家乡的芦苇。
这篇《家乡的芦苇》以四季为序,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芦苇的生命周期与人文价值。
结构上采用“总—分—总”模式,首尾呼应强化情感,中间段落按时间顺序展开,层次分明。
结尾升华主题,由个人情感延伸到芦苇的实用价值,体现了对家乡自然资源的深厚情感与人
文关怀。
16.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芦苇的。从第②段的“春天”、第③段的“夏天”、第④段的“秋
天”、第⑤段的“冬天”这些表示季节的词语可以清晰看出,作者以季节的更替为线索,依次
展现了芦苇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态与相关场景。
17.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第③段“我们小孩子最喜欢钻进芦苇丛里玩耍,摘下一片芦苇叶,卷成哨子,能吹出清
脆的响声。有时候,我们还会在芦苇丛中寻找野鸭蛋,运气好的话,还能捡到一两个呢!”
详细描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芦苇丛里进行的活动,如玩耍、卷芦苇叶吹哨子、寻找野鸭蛋,
这些活动都体现了芦苇丛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④段“这时候,大人们会割下芦苇,有的用来编草席,有的用来做扫帚,还有的用来
搭建简易的棚子”列举了秋天割下的芦苇的三种用途,分别是编织草席、做扫帚、搭建简易
的棚子,清晰展现了芦苇在秋天对家乡人们生活的贡献。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⑥段“我爱家乡的芦苇,它不仅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还为家乡的人们做出了贡献”,
“给童年带来欢乐”体现在:夏天孩子们能在芦苇丛里玩耍,摘下芦苇叶卷成哨子吹,还能寻
找野鸭蛋;“为家乡人们做贡献”体现在:秋天大人们割下芦苇,用其编草席、做扫帚、搭建
简易棚子。所以作者爱家乡的芦苇,是因为它既承载了自己童年的快乐回忆,又对家乡人们
的生活有实际的帮助。
示例:作者爱家乡的芦苇,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芦苇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许多欢乐,
比如夏天时,作者能钻进芦苇丛玩耍,摘下芦苇叶卷成哨子吹出清脆响声,还能在芦苇丛中
寻找野鸭蛋,这些都是珍贵的童年回忆;另一方面,芦苇为家乡的人们做出了贡献,到了秋
天,大人们会割下芦苇,用它编草席、做扫帚,或者搭建简易的棚子,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家
乡人的生活。所以作者深深喜爱家乡的芦苇。
20.唐干果的甘甜 用唐干果酿造唐干酒的过程 山民采摘的虔诚与辛劳 21. 比
喻 夸张 白得惊人、白得射眼、白得透亮 对唐干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
唐干成熟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无比兴奋,欢呼雀跃。他们边开心地唱着歌谣,边采摘
唐干。从中我体会到了唐干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许多欢乐、喜悦,以及对唐干果的喜爱以及
家乡生活的热闹美好。 23.C 24. 家乡的唐干花 思念,以及对童年生
活的无比怀念 故乡的桂花
《家乡的唐干花》以唐干花为线索,描绘其绝美姿色,回忆采摘唐干果、酿唐干酒的趣
事,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风物的喜爱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动人。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能力。
家乡的唐干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包括:第④自然段中“那歌谣声自在、舒畅,声声
悦耳,此起彼伏,回旋在林间。是啊,男女老少倾村出动,采摘不息。而我们院子里的孩子
们,也蠢蠢欲动,把牛羊赶到一里以外的观庙井坝去放。那里草木茂盛,唐干成片,红彤彤
的,像玛瑙,如枣儿一般,密密麻麻地挂满枝条。我们怎么采呢?大人手上戴一双帆布手套,
拿着剪刀,我们小孩就举起树杈,往上钩拉。但唐干果却不是那么好采摘的,它的周身有尖
刺护卫,稍不小心,就会被蜇得疼痛难忍。但我们还是有办法对付它,把剪下的唐干果放到
平整的石板上,用脚踩在上面,轻轻地来回滑动,在一片扑哧声中,唐干果的刺毛被扒落了。
随后将扒落刺毛的唐干果装入自编的箴篮,待天入暮,大伙儿才赶着吃饱的牛羊急急回家。”
可概括为:① 唐干果的甘甜。②与乡亲们一起采摘唐干果时的欢乐场景。
第⑤自然段中“将唐干果淘洗晾干后,倒入瓦酒缸,加入自酿的白酒,然后盖上盖子,
再用土泥密封数日,天然醇美的唐干酒就此酿成。极为有趣的是,待到过年,人们依照旧俗,
男贴对联,女写祈符,再饮上几杯香醇的唐干酒,这才算过了年……”可概括为:③用唐干
果酿造唐干酒的过程。
21.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辨析和作用。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第③段“它白的亮度,如黑夜里的一盏灯,能照你前行,甚至可以
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映照得通体透明”,“如黑夜里的一盏灯”运用比喻,“能照你前行,甚至可以
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映照得通体透明”有夸张成分,结合“而唐干开花尤为独特,它开花出神,
白得惊人、白得射眼、白得透亮。比天上的天鹅还白,比地上的雪花还白,比江南的丝绸还
白。”可知,写出唐干花“白得惊人、白得射眼、白得透亮”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唐干花的喜爱
与赞美。
2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想象与感悟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第④段。从内容上看,“人们手舞足蹈,唱着前人唱的歌谣”“男女老少
倾村出动,采摘不息”等描述,能让读者仿佛看到冬至时节,家乡的男女老少都欢快地参与
到采摘唐干果的活动中,大家唱着歌谣,动作活泼,整个山村洋溢着热闹、喜悦的氛围。从
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唐干成熟的期待与喜悦,以及采摘唐干果时的欢快心情,还有家乡生活
充满生机与美好的感觉,传递出作者对家乡这种热闹、欢乐场景的怀念与喜爱之情。
23.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C.作者认为唐干花美是因为其本身特点与家乡回忆,并非没离开家乡见识更美花,所以
是错误的。
故选 C。
24.本题考查的是不同文章情感表达的比较。
本文与课文《桂花雨》在情感表达上的相似之处在于:两篇文章都是通过描写具有代表
性的植物及其相关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借助的事
物:《家乡的唐干花》借唐干花、唐干果、唐干酒,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桂花雨》借
桂花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深情。可据此填写。
25.例文:
伴我成长的存钱罐
在我的书桌上,静静地躺着一个存钱罐。它是一个可爱的卡通存钱罐,上面画着一只憨
态可掬的小熊,小熊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仿佛在欢迎我将零花钱存进去。
记得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妈妈为了培养我的储蓄意识,特意为我买下了这个存钱罐。
从那一刻起,它便成为了我成长路上的忠实伙伴。
小时候,我总是对存钱罐充满了好奇。每当我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或者自己通过努力赚
取的零花钱,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钱塞进存钱罐里。听着硬币落入罐底的清脆声响,我仿佛
看到了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爱心捐款活动,帮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我看着存钱罐里
满满的硬币,心里十分纠结。一方面,我想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另一方面,我又舍
不得自己辛苦存下的钱。最终,我还是决定拿出一部分钱来捐款。当我把钱捐出去的那一刻,
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我知道,我的存钱罐不仅是我储蓄的地方,更是我传递
爱心的桥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存钱罐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它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美好的时光,
也让我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零花钱。每当我看到存钱罐里满满的硬币,我就会想起自己曾
经的努力和坚持。
如今,我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但我依然保留着这个存钱罐。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储
蓄工具,更是我成长路上的见证者。它让我懂得了储蓄的意义,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关爱他人。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会继续陪伴我成长,见证我的每一个梦想成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