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七上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08: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版2025--2026学年 七上历史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4-25九年级下·陕西咸阳·期中)下图人物既是“中华第一治洪人”,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他”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禹
2.(2025·河南周口·三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称为“最早的中国”,遗址内出土了青铜爵、铜鼎等遗存。这些考古遗存有助于我们了解( )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A.商朝手工业的发展 B.夏朝商业发展状况
C.商朝贵族社会生活 D.夏朝社会发展状况
3.(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方法。小红同学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历史时,把夏禹、商汤和周武王三人归为同一类属。小红归类的标准是( )
A.他们是新王朝的缔造者 B.他们的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C.他们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D.他们都轻徭薄赋勤政为民
4.(24-25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位置。此后( )
A.“公天下”的局面出现 B.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5.(2025·黑龙江佳木斯·三模)据《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家”现象始于( )
A.黄帝 B.禹 C.启 D.周武王
6.(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中华文明龙文化的源远流长。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B.夏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C.商朝时期的祭祀活动 D.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7.(24-25七年级上·广东汕尾·期末)根据下表可得出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朝代 事件
夏 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
商 商纣王对外连年征伐,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
西周 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
A.统治者治国经验不足 B.遭到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C.国君暴虐无道民怨沸腾 D.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
8.(2025·福建漳州·二模)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先秦时期的( )
A.石器制作 B.农耕发展 C.国家治理 D.社会生活
9.(2025·天津和平·二模)下列选项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盘庚迁殷 B.国人暴动 C.平王东迁 D.商鞅变法
10.(2025·江苏连云港·二模)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其故事主要来源于《封神演义》,以纣王无道、伐纣建周为历史背景。下列有关这段历史正确的表述有( )
A.盘庚迁都导致商朝的灭亡 B.公元前1600年,周朝建立
C.西周定都于洛邑 D.成语“酒池肉林”的典故出自这一时期
11.(23-24七年级上·山东青岛·期中)这座城市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它建构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划,成为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典范,是周礼的诞生地。这座城市是( )
A.阳城 B.安阳 C.洛邑 D.镐京
12.(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B.强调受封者的义务
C.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D.强调周武王的权威
13.(24-25七年级上·山西太原·期中)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下面是他们列出的阅读提纲,据此判断他们分享的主题是( )
主题: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从“禅让”到传子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玄鸟生商、成汤灭夏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武王伐纣、周公东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A.奴隶制王朝的兴衰更替 B.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C.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4.(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 )
A.社会安定 B.诸侯争霸 C.经济发展 D.变法频繁
15.(2025·青海西宁·一模)下列历史人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是( )
A.项羽 B.齐桓公 C.秦始皇 D.秦孝公
16.(2025·辽宁沈阳·一模)某班同学们在一次成语故事会中讲述了以下历史故事,这次故事会的主题应为( )
A.诸侯争霸 B.农民起义 C.东汉兴亡 D.三国鼎立
17.(2025·贵州铜仁·三模)“春秋时代,秦、楚等国开疆拓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各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体现出( )
A.春秋争霸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
C.春秋争霸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D.春秋争霸带来了深重灾难
18.(2025·湖北·三模)下图为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鼻环的牛尊。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C.社会动荡各国变法 D.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19.(2025·山东济宁·一模)如下图片资料是小王同学为进行某主题研究而收集的,据此推测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春秋时期( )
生产工具的进步 B.经济的发展
C.冶铁业的领先技术 D.商业的繁荣
20.(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据出土简牍记载,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询问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度
21.(24-25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贾谊的《过秦论》记载:“(秦孝公)有席卷天下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由此可知商鞅变法(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增强了秦国实力
C.加强了分裂割据 D.维护了贵族利益
22.(2025·江苏徐州·二模)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研究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的推广使用(见下图),可有助于我们理解( )
A.原始农耕的兴起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盐铁官营的政策 D.设转运使的意义
23.(14-15七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统一的完成
24.(24-25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下表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社会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A.稳定与发展 B.民族大交融 C.动荡与变革 D.繁荣与开放
25.(24-25七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树立君主权威 B.追求“小国寡民”
C.解决社会问题 D.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26.(24-25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下表所示的内容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主张。他们的共同点是( )
人物 主张
老子 “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荀子 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A.代表下层百姓利益 B.要求实现富国强兵
C.希望解决社会问题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27.(24-25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从思想内容来看,此话出自(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墨子
28.(23-24九年级下·湖北孝感·期中)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9.(24-25七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七年级某班同学进行“夏商周时期的科技”的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资料。据此可知( )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春秋》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大约有40颗彗星出现,而这些彗星的近似轨道,几乎都是根据中国的有关记录推算出来的。 —— 〈英国〉李约瑟
A.《春秋》记载内容丰富 B.西方国家无法推测彗星轨道
C.我国古代天文成就瞩目 D.鲁国将这一发现推广到世界
30.(24-25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发明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的名医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黄帝 D.扁鹊
二、材料分析题(31、32、33,共40分)
31.(10分)(24-25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摘编自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2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诸侯的义务(4分)。
据材料三,归纳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作用(4分)。
32.(16分)(24-25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
——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三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摘编自白效咏、黄朴民《印象中国历史·秦汉卷: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4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商鞅为使秦民变成“生产工具”和“战争工具”所推行的措施(4分)。
根据材料一、二、三,从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至少写出不同角度的两点)(4分)
33.(14分)(24-25七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社会转型往往引发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中最先称霸的是谁?图二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一诸侯国分裂而来?写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4分)。
材料二:
从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4分)?
材料三:易中天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指什么?写出这场大辩论中儒家的代表人物(3分)。
(4)假如材料三中其他三个学派代表人物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最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把对应学派写到横线上(3分)
①栏目一《人与自然》: ;②栏目二《法制在线》: ;③栏目三《和平使者》: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D C B C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B B A B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B C C C D C C D
31.(1)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义务: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知识点】西周的政治制度
【详解】(1)受封对象:根据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得出分封宗亲;根据材料一“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可得出分封古代帝王的后代;根据材料一“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可得出分封功臣。
(2)特点:根据材料二“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可得出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义务:根据材料二“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和所学知识可知,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所以义务包括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作用:根据材料三“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得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2.(1)原因: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2)从分裂走向统一。
(3)使秦民变成“生产工具”的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使秦民变成“战争工具”的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因素:国家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民族交融、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等。
【知识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农业的迅速发展、春秋变局的影响、商鞅变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可知,大国争霸背后是经济实力竞争,这促使各国重视农业发展,将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从而推动了农业发展;黄河流域有丰厚的土地资源,为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舞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是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2)趋势: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众多小国被大国兼并,如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等,国家数量由春秋初年的百十个缩减成几个大国,这体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
(3)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成为为国家增加财富的“生产工具”。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使得秦国百姓踊跃参军,使百姓成为为国家拓展疆土的“战争工具”。即使秦民变成“生产工具”的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使秦民变成“战争工具”的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因素:根据材料一“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进步;材料二“……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可知,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进步;材料三“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可知,春秋时期的国家兼并促使国家走向统一,国家统一有利于整合资源,推动社会发展,如材料二中国家数量的减少体现了这一趋势;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成功地把秦民变成国家工具,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这表明改革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技术的推广等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为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国争霸背后的经济实力竞争促使各国重视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在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进步。从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有国家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民族交融、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等。
33.(1)齐桓公。晋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转型(任一点)
(2)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3)百家争鸣。孟子或荀子。
(4) 道家 法家 墨家
【知识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战国百家的代表及其主张、齐桓公称霸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上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顺其自然”,因此①为道家;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因此②为法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因此③为墨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