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11《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3个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7个词语。
2.借助关键词句,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借助插图,能说出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理解并说出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4.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化手法表达的好处,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借助插图,能说出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理解并说出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
教学过程:
质疑提问,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1课《蟋蟀的住宅》。人类举止的地方叫“住宅”,动物居住的地方叫“洞穴”。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是的,法布尔把蟋蟀当作人来写,课题采用了拟人手法。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生质疑: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怎么修建的?题目为什么不是《蟋蟀的巢穴》?)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蟋蟀的住宅》,去寻找答案吧。
任务一:检视预习情况,识字与写字
活动1:词语朗读。
住宅 隐蔽 毫不 慎重 住址 优良
挖掘 搜索 倾斜 骤雨 布置 抛出
活动2:听写词语
住宅 临时 慎重 选择 住址
巢穴 卧室 专家 即使 比较
任务二:梳理课文脉络,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活动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一(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点出蟋蟀的出名不仅因为唱歌,更在于其住宅。
二(2-6自然段)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7-9自然段)蟋蟀是如何修建住宅的。
任务三:体会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活动1:默读5、6自然段,思考:蟋蟀住宅外部和内部分别有什么特点?勾画关键词句,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外部特点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内部特点
我的感受
1.全班交流。
2.重点品读,体会准确的表达。
①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预设:“最多”一词十分准确,从中能够体会到作者一定经过反复观察,甚至是测量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者的观察是耐心又细致的。
②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扇门。
“半”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预设:“半”字写出了蟋蟀住宅门洞的特点,隐蔽、安全、通风,表达更准确。作者的观察很细致。
3.画一画蟋蟀的住宅。
活动2:默读7-9自然段,思考蟋蟀是如何精心修建住宅的?勾画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方面 如何修建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时间
工具使用
修建过程
劳作方式
我的感受
1.全班交流。
2.聚焦思考:蟋蟀修建住宅用了多长时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蟋蟀从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一直到冬天都在修建住宅,由此可见,蟋蟀修建住宅的时间很长。作者进行了细致、连续的观察。
3.重点品读第7自然段。
用横线划出蟋蟀使用的“工具”,用○圈出第7自然段中的动词,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作者用“扒、搬、踏、推、扑”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写出了蟋蟀如何用“前足、大颚、后足、后腿”等“工具”协调有序地工作。可见观察时的细致入微。
任务四:比较阅读,品味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
活动1: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使用拟人手法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活动2:读课后第3题中的片段,想想在表达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读一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表达的不同:
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台上弹琴。
活动3:比较阅读《蟋蟀的住宅》与《燕子窝》,完成下面的表格。
篇目 内容 不同点 相同点
《蟋蟀的住宅》
《燕子窝》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细致而连续的观察,真实生动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