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2课,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关键节点。从教材结构看,它上承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旧民主主义革命探索,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篇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对辛亥革命的呈现,注重从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多维度展开。在教学价值上,辛亥革命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同时,通过对革命先驱精神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结合多元史料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历史基础,对“革命”“帝制”等概念有初步认知,但对辛亥革命的深层意义理解有限。学生兴趣点集中在武昌起义等戏剧性事件,对《临时约法》等制度性内容关注度较低。部分学生易混淆“推翻封建帝制”与 “彻底反封建”,对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易片面化。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易非黑即白,如简单否定袁世凯早期行为。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故事化史料激发兴趣,通过对比分析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出武昌及全国响应革命宣布独立省份的位置,清晰梳理辛亥革命相关事件的时间顺序,构建起完整的时空架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对《临时大总统誓词》、“宋教仁案” 报道等史料的研读,学会提取有效信息,以此分析辛亥革命各事件的背景、过程与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体会辛亥革命志士的奋斗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相关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提问】展示图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关历史图片。这些运动和变法都以失败告终,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导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回顾前史,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衔接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武昌起义
(一)背景 【引导】出示相关材料,合作探究:武昌起义的背景有哪些? 【回答】①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②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历史背景的能力,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具体条件。
概况 【引导】出示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稍后一同梳理武昌起义的概况。 【提问】拓展内容,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级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回答】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谋划起义;1911.10.9计划泄露;1911.10.10士兵首义,三镇胜利;1911.10.11成立军政府。 【回答】革命党人的软弱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借助视频直观呈现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构建时空框架;通过问题引导,初步感知革命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三)结果 【提问】出示地图,武昌起义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又被称为“辛亥革命”? 【回答】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结合地图培养时空观念,理解革命范围之广;明确历史名称的由来,加深对事件的认知
、‘ 环节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背景 【讲授】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武昌起义后全国15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举行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知道中华民国建立的背景。 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为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必然性奠定基础。
(二)中华民国建立
【引导】出示表格和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补充表格,知道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 【回答】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国旗 :五色旗;机构:临时参议院;纪元:公历,中华民国纪元(191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通过表格梳理核心史实,培养归纳能力,明确中华民国建立的标志性意义。
(三)民国纪年法 【引导】图示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案例,请学生问题探究二者的换算公式? 【提问】民国纪年取代公元纪年,这反映了什么? 【回答】公式一:公元×年=1911+民国N年;公式二: 民国N年=公元×年-1911。 【回答】民国纪年取代帝号纪年,反映了“民主观念对帝王观念的否定” 。 通过换算练习强化时空计算能力;结合问题深化对民主共和观念的理解。
(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何时颁布的?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提问】出示约法内容,提问其都反映出了哪些特征? 【引导】出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规定的民国政府中央权力运行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临时约法核心精神 【提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回答】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回答】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 【回答】三权分立、主权在民,防止专制独裁 【回答】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②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很难具有实际约束力。 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史料实证能力,理解约法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环节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一)袁世凯其人 【讲授】出示袁世凯人物介绍,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依旧巍然挺立,为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共和,湖北军政府与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进行了交涉。 认识袁世凯其人。 为理解后续袁世凯窃取果实的行为提供背景铺垫。
(二)背景 【引导】出示人物关系图,请学生分析蒋介石和多方的关系,看到中华民国成 【回答】革命党人自身的局限、旧势力的反 培养学生对复杂历
立初期革命党人面临的局势。 【引导】自主学习,结合课本合作探究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扑、外国列强的干涉。 【回答】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第二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第三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史局势的分析能力,理解革命果实被窃取的深层原因。
(三)袁世凯搞专制独裁 【过渡】出示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表,然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面对这种情况,同盟会会如何应对?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阅读材料,宋教仁认为应该如何应对呢? 【过渡】出示图文材料,责任内阁真的能成功吗? 【讲授】出示课件,介绍“宋案”,揭露袁世凯的独裁本质。 【引导】出示“宪政之父”宋教仁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回答宋案的影响。 思考问题。 【回答】宋教仁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下,大总统已由袁世凯所得,但革命党人可以通过民选议会,以议会的多数党资格组织责任内阁,从而取得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实现理想的共和政制。 【回答】宋案暴露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丑恶嘴脸。宋教仁案真相大白后,全国舆论哗然,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通过事件分析,揭露袁世凯独裁本质,理解革命党人觉醒的必然性。
(四)二次革命 【引导】出示地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梳理二次革命这一历史事件。 【讲授】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回答】1913年3月底,孙中山由日本回到上海,召集会议,发动“非去袁不可”的二次革命。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最终国民党力量涣散,遭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梳理史实,明确二次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延续性,理解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五)评价辛亥革命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小组交流,评价辛亥革命。 【回答】积极: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②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强调】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③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三)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一举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让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但革命存在局限,未能根本变革封建土地制度,未充分发动群众,致使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不过,它仍为后续革命筑牢根基,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巩固课堂所学,渗透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虽梳理了革命脉络与意义,但对学生深层理解引导不足。如仅侧重事件讲述,未充分结合史料让学生体会“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具体表现。互动环节较单一,学生参与度有限。后续需增加史料研读、小组讨论,用历史细节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强化对革命局限性的辩证分析,引导学生更全面认识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