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08: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出路在何方?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清末新政
失败
破产
幻灭
破产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推翻清朝!
核心素养目标
01
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出武昌及全国响应革命宣布独立省份的位置,清晰梳理辛亥革命相关事件的时间顺序,构建起完整的时空架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02
通过对《临时大总统誓词》、“宋教仁案” 报道等史料的研读,学会提取有效信息,以此分析辛亥革命各事件的背景、过程与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03
体会辛亥革命志士的奋斗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家国情怀)
壹·武昌起义
1.背景:
①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 ,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清政府下令镇压。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壹·武昌起义
1.背景:
①在同盟会反清革命思想影响下,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清政府训练的湖北新军约有1.7万人,但是参加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以及倾向革命的中下级官兵有6千人左右。
1911年8月,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调入川,留守武汉约8千人,形势对起义非常有利。9月,根据同盟会的指示成立领导机构,准备在武昌发动起义。
——整理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1840—1949》
壹·武昌起义
2.概况:
壹·武昌起义
2.概况: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谋划起义
1911年
1911.10.11
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1911.10.9
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时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1911.10.10
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
谋划起义
计划泄露
士兵首义
三镇胜利
1911.10.10
成立军政府
注意:孙中山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革命在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取得胜利
壹·武昌起义
黎元洪
(1864—1928)
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级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的什么问题?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知识拓展
壹·武昌起义
3.结果: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汉口
汉阳
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贰·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
武昌起义后全国15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举行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因为全国还有未独立的省份
贰·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
地点
总统
副总统
国旗
机构
纪元
性质
意义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黎元洪
临时参议院
公历,中华民国纪元(1912)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五色旗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





贰·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民国纪年法:
贰·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 摘编自陈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发现场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贰·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贰·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3.11孙中山主持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的民国政府中央权力运行示意图
责任内阁制
临时约法核心精神:三权分立、主权在民,防止专制独裁
贰·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性质:
意义: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很难具有实际约束力。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其人:
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依旧巍然挺立,为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共和,湖北军政府与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进行了交涉。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是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中,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的人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2.背景:
清政府
支持



外国列强
革命党人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立宪派和旧官僚
施 压
军事进攻
政治欺骗
妥协退让
被迫重用
逼宫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革命党人面临的局势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第一步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第二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第三步
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清帝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袁世凯搞专制独裁:
然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 国务总理 唐绍仪 北洋派系 司法总长 王宠惠 同盟会
外交总长 陆征祥 北洋派系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
内务总长 赵秉钧 北洋派系 农林总长 宋教仁 同盟会
陆军总长 段祺瑞 北洋派系 工商总长 陈其美 同盟会
海军总长 刘冠雄 北洋派系 交通总长 施肇基 无党派
财政总长 熊希龄 亲袁立宪派 南京留守 黄兴 同盟会
我发誓,我没说过。
御用内阁
面对这种情况,同盟会会如何应对?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在政府成立后六个月应举行国会选举。
宋教仁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下,大总统已由袁世凯所得,但革命党人可以通过民选议会,以议会的多数党资格组织责任内阁,从而取得国家的实际政治权力,实现理想的共和政制。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宋教仁(1882—1913),别号“渔父”,主张“责任内阁制”。
1912年8月,在北京将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团体组成国民党,被选为理事。
组个国民党如何?
OK!
3.袁世凯搞专制独裁: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4.宋案:
1912.12—1913.2国会选举(各党得票) 国民党 共和党 统一党 民主党 跨党者 无党派
参议院 274席 123 55 6 8 38 44
众议院 596席 269 120 18 16 147 26
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在政府成立后六个月应举行国会选举。国民党在大选862席中,占了392席,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具备组阁政府的权利,宋教仁将出任政府总理,行使行政权。这引起袁世凯的恐慌。
责任内阁真的能成功吗?
(宋教仁说)国民党在全国的选举都已胜利,已占国会的大多数,大局已定,政党责任内阁制一定可以成功。
——摘编自《辛亥革命回忆录(一)》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宋案”:
袁世凯
宋教仁
矛盾产生
重金收买
不为所动

“宋案”揭露了袁世凯的独裁本质
袁世凯本想以重金收买宋教仁,但宋教仁不为所动。袁世凯便密令国务总理赵秉钧策划刺杀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身中3弹,送医院后不治而亡,年仅31岁。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3.“宋案”:
宋 案 影 响
“宪政之父”宋教仁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在公共租界公审会堂的一个听证会后凶手却暴死狱中。赵秉钧总理……于1914年2月17日被神秘地毒死,卷入此案的其他人不是被杀害就是被毒死,此案便无结果地拖延下去,始终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判决,但是,人们一般相信袁是宋案的幕后主使。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
宋案暴露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丑恶嘴脸。宋教仁案真相大白后,全国舆论哗然,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1913年3月,孙中山召集会议,发动二次革命。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4.二次革命:
1913年3月底,孙中山由日本回到上海,召集会议,发动“非去袁不可”的二次革命。
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国民党力量涣散,
遭袁世凯镇压
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失败
李烈钧
江西都督国民党籍
胡汉民
广东都督
国民党籍
柏文蔚
安徽都督
国民党籍
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5.评价辛亥革命:
  有学者认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
清帝退位诏书
积极: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②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③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5.评价辛亥革命:
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不过修剪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 ——胡适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条件: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时间、主要力量: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结果: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扩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中华民国建立
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
性质: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作用: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案;1913年,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而失败
评价辛亥革命:积极+局限性
1.“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这是蔡元培先生为孙中山先生书写的挽联中的上联,其中“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是指( )
A. 结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B. 结束了民族民主革命
C.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结束了清王朝反动统治
2.“袁氏于22日申令取消帝制……翌日,他又告令曰:‘所有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这里所说的民国五年是(  )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D
C
3.“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出自历史文献?(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立即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反映了当时(   )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