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设置网络协议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设置网络协议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信息科技(信息技术)
更新时间 2025-09-25 21: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设置网络协议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承接上一课“搭建小型局域网”的物理连接基础,聚焦于网络协议,引导学生探究网络协议的作用,认识互联网基本通信协议。本课是本单元的核心过渡环节,协议的概念会渗透到后面的学习中。课程内容从网络协议的必要性切入,引导学生逐步了解TCP/IP协议的分层架构、IP协议的作用,以及IP地址设置与网络联通性测试流程。网络协议的分层思想充分体现了计算思维中的分解与抽象。通过IP地址的作用和唯一性,让学生意识到“数字身份”在网络中的重要性。设置IP地址冲突影响其他用户使用的案例,旨在让学生树立“个人设置影响公共网络”的责任意识。
2.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具备局域网物理连接的基本认知,但对为什么还不能“上网”说不出原因。当前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问题分解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弱,能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简单任务,但面对开放性探究问题时,还是要依赖教师引导。对贴近生活的技术应用有探究欲望,喜欢动手实践类活动,希望获得即时反馈。对于教学内容,学生期望掌握网络配置的实用技能,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网络协议的必要性,认识到网络协议是实现数据传输的一系列规则集合,能够举例说明网络协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2)通过图解与类比的方式,了解TCP/IP协议的四层结构,能够对照邮政系统来说明各层次的功能,理解并阐述协议分层的意义所在。
(3)通过学习IP协议以及进行实际操作,理解IP协议的功能和IP地址的组成结构,能够完成IP地址设置以及网络连通性测试。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网络协议的作用,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及功能,IP地址的配置与子网掩码的作用。
(2)教学难点
TCP/IP协议分层机制,IP地址的编制规范。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撑的资源
环节一 聚焦
教师活动1 将一台计算机与教师机建立物理连接。提问:在网络中是否可以看到接入的这台计算机? 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物理连接后,这两台计算机是否能通信,引出“通信需遵守规则”。 提问:这个规则是否可以随意确定? 展示小华与小中在网上讨论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讨论建立通信的步骤。如果其中某个步骤没有成功落实,说明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1 观察教师演示,思考为什么不能进行通信,最后理解“通信需遵守规则”。 讨论案例,明确要使网络能够正常通信,除了建立物理连接外,还需要有一套共同遵守的规则。 未配置的计算机、没有DHCP环境的局域网、网线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网络协议”主题,以“通信的三次握手”作为案例让学生理解网络协议对网络通信的重要作用。
环节二 探索
教师活动2 介绍互联网通信采用的是TCP/IP协议。 播放视频“认识网络模型TCP/IP模型”。 用“邮政系统”类比TCP/IP协议的四层结构,展示分层图解,讲解各层功能。 追问:如果商家改用环保包装(应用层),快递公司需要调整运输方式吗? 运输过程中快递公司变更路线(网络接口层),需要商家和用户处理吗? 结论:分层后,各层任务独立,修改某一层不影响其他层的功能。 提问:为什么要那么多协议? 组织学生观察示例的网络构成后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得出设计为多个网络协议的优势。 学生活动2 听教师讲解,观看视频。 听教师讲解,并类比邮政系统分层图解。 回答教师的提问,思考各层之间的关系。 观察网络构成的多样性,填写相关问题。 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要那么多协议。 认识网络模型TCP/IP模型的视频资源。
活动意图说明:了解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和分层结构,通过类比与图解,将抽象协议具象化,理解分层设计的优势。
教师活动3 介绍IP协议的功能。 提问:为什么要引入IP地址? 通过动画展示MAC地址存在的局限性。 说明IP地址产生的原因。 介绍IPv4地址和点分十进制的记录方法。 展示若干IP地址。 提问:IP地址是否够用? 播放有关IPv4地址枯竭的新闻视频,介绍IPv6的128位地址优势及我国的应用成果。 对比住址信息,说明IP地址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介绍子网掩码和编写规则。 学生活动3 听教师讲解。 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引入IP地址的原因。 听教师讲解。 观看视频,结合资料总结IPv6的特点,讨论其对国家信息安全的意义。 听教师讲解,理解子网掩码如何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示例动画。 与IPv6相关的新闻视频。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问和动画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引入IP地址的必要性;通过介绍我国应用IPv6的成果,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对比住址信息,帮助学生理解 IP 地址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的结构。
环节三 设计
教师活动4 引导学生梳理给新接入的计算机配置IP地址的流程。 学生活动4 分析需求,讨论实施流程。
活动意图说明:在实践前梳理出给计算机配置IP地址的全过程和步骤,为后续的实践做铺垫。
环节四 实现
教师活动5 介绍并演示ipconfig命令、IP地址配置和ping命令的使用。 指导学生实践将学生机接入网络,配置IP地址,测试联通性。 对于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拓展arp命令的功能。 学生活动5 观看教师演示。 将学生机接入网络,依据环境配置IP地址,测试联通性。 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实践arp命令的功能。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学生对网络协议的理解。
环节五 拓展
教师活动6 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网络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设置3道小测试题,选择学生回答。 项目任务: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信息科技教室的网络建设方案》—— 设置网络协议,包括IP地址的划分、网络号和子网掩码的设计。 学生活动6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所学的知识。 自主思考,撰写方案。 WPS Office。
活动意图说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通过测验和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