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百草园里有无穷的乐趣,轻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冬日在人迹罕至的荒园(百草园)里捕鸟。三味书屋里同样乐趣非凡,这里有知识渊搏的老师,有风流倜傥的书中人物,有在指甲上套了盔甲做的游戏……三味书屋里的先生很严厉,“我们”需要对他公敬有礼。书屋里,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真的是人声顶沸。
1、请确认文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窜向(A.cuàn B.cuān)( ) 人迹罕至(A.hǎn B.gān)( )
倜傥(A.dǎng B.tǎng)( ) 盔甲(A.kuī B.huī)( )
2、文段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轻夷______ 云宵______ 渊搏______ 公敬______ 人声顶沸______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是闰土的父亲所________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2)历史上曾人来人往的丝绸古迹,如今已变成________的沙漠。
(3)集市上万头攒动,________。
A.传授 穷乡僻壤 人声鼎沸
B.讲授 人迹罕至 群情鼎沸
C.传授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D.讲授 穷乡僻壤 群情鼎沸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校园里的歌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②温暖的阳光、诱人的花香、喜悦的笑脸、激动的胸膛、连小草都在欢乐地歌唱。③尽管我们年龄几何,身在何方,想起童年都会让我们心潮荡漾。④带着六月的鲜花,披着六月的阳光,在这快乐的日子里,我们舞蹈,我们欢唱。
4、第②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5、第④句中“鲜花”“欢唱”的词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小秦认为第③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7.下列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与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8.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仿写语句。
灿烂的童年,它躲藏在你的梦中
假如童年是一只鸟儿,它愿意飞翔在湛蓝的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童年是一枚贝壳,它愿意散落在嬉闹的海滩
假如童年是一株小树,它愿意生长在茂密的森林
灿烂的童年,它印刻在你的记忆中
9.新学期,某市各中小学在新课标引领下,持续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课,提高学生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七年级(1)班举办以“多彩劳动课,实践大课堂”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班委会让李明去邀请校团委王书记参与这次活动,请他于10月29日下午3点在学校阶梯教室参加本次活动并作主题报告,请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李 明:王书记,您好,我是李明。
王书记:李明同学,你好!
李 明:王书记,打扰了!①
王书记:好的,我一定会准时参加的。
李 明:② 。
(2)下面是劳动委员给同学们介绍如何种植白菜的讲解稿,第一段中有两处问题,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同学们好,①为了又快又好地进行白菜的播种,现在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如何种植白菜?②播种前要先整地,可以加入农家肥或有机肥料,翻耕后整平③播种时直接撒播挑选好的种子,注意种子要分布均匀。④最后覆盖一层厚度约1厘米左右的细土,注意保温保湿。
大白菜出苗后,可以进行移栽,将苗株从土壤中取出,去掉瘦弱的细苗,然后把健壮的幼苗按照行距40厘米、株距20厘米的间距栽种到土壤中。
大白菜根系浅,吸收性较弱,生长期间应保证肥水供给充足,促使根系生长。当然别忘了除草除虫,这样我们才会收获天然有机的大白菜。
(3)班级举办“农耕运动会”,小语因事错过了,请你根据下面材料写几句话,向他讲述运动会的情况。60字左右。
阅读理解
(一)阅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回答问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0、请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面关于内容概括的思维导图。
课文第1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这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12、下面的句子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3. 回忆性散文常常双重视角交织。请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儿童视角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人视角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批注:与百草园已相隔七八年没见,这是成年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与怀念,充满深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新社会现象、新社会群体和组织不断出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新问题。但无论是面对新社会现象还是网络虚构的社会现实,我们认为深入、真实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开展社会调查。
②田野调查最初是人类学使用的概念,指的是早期的人类学家深入一些部落和初民社会进行的调查。由于语言和文化隔阂,人类学家一般要经过与研究对象较长时间的共同生活才能对其形成理解。田野调查在当前的社会学中一般是指实地调查,“田野”强调的是去现场,并不限于狭义上的田野和农村,城市、工厂等都是社会学的“田野”。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中,田野调查的前身是“社区研究”。民国时期吴文藻提出了“社区研究”的思路。他认为,“社区”在中国最适合的研究单位不是城市街区而是村庄,除了研究村庄的物质状况,还要了解它的制度、传统、准则、价值、意见乃至民风礼俗、精神理想等。
④费孝通自20世纪80年代主持恢复重建社会学学科以来,大力提倡社区研究的方法。他通过回顾一生的田野调查,指出社会研究一个重要局限性在于只是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政策和结构等“生态”层面。许多欠发达的地区在这些方面与发达地区并没有根本差别,要真正找到问题的本质,需要更深入一步,进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态”领域。因此,田野调查真正的研究对象是“心态”而不是“生态”,或者说是从“生态”到“心态”。
⑤要研究这些“言外之意”,研究者只是在田野中进行访谈、观察和记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整和提升自己的“心态”,以把握和理解研究对象的“心态”。费孝通对研究对象“心态”的讨论较多,而对研究者的“心态”却涉及甚少。在笔者看来,研究者的“心态”应该具备两个方面,引用钱穆的话,可以叫作“温情与敬意”。
⑥“敬意”的“心态”,是指研究者在田野中应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这种态度首先是要把自己和研究对象放在平行、平等、贴近的位置,自己不是从空中高处进行鸟瞰,而是研究对象的同行者。当然,由于人类学研究的是完全异己的文化,其外部观察的“心态”很多时候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对于越熟悉的田野,自己越容易变成局内人,越容易从研究对象的眼睛和心灵去理解他们的世界,这是对研究对象最大的敬意。由此而言,对田野调查的对象越熟悉,就越容易进入“心态”的层面。事实上,在人与人相处中,正是保持敬意的态度才使我们的眼睛更加明亮,更加具有洞察力。
⑦“温情”的“心态”,是指研究者在田野中应该保持一种共情的态度。这种共情态度的根源,在于对田野调查研究目的的认识。研究者如果只是出于科研发表或者社会管理的目的来进行研究,与被研究者的福祉不相干甚至相反,又怎么能够感其所感、心心相通?可能有人认为,温情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会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如果我们认为田野调查的目的就是要对研究对象的心态、底蕴有深刻的认识,那么最为客观的态度就是以其心为心、共其情为情。反之,将研究对象当作木石砖瓦来“客观”地研究,是主观唯心的态度,离科学只能更远。
⑧将心比心的田野调查,无论是发生在身边还是远方,都能给我们带来对真实社会的感受和洞察,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据粗略估计,当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5小时,超过70%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有三分之二的信息是通过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大众平台获得的。这些大众平台很多都会使用智能算法来推送信息,信息的生产者大多是普通用户,其中不乏以流量和关注度为目的的信息炒作者。在主要信息源包围之下,人们常常被层层包裹在“信息茧房”之中,表面上自由、开放、广阔的信息获取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狭隘、被操控甚至是被“定点投喂”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虚构现实却是以用户自由获取的方式呈现的。人们的自由、自主和开放感也变成了虚构现实的一部分。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主要靠网络来获得信息和认识,那么他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生活在虚构的社会中。在这个社会中,热点事件、重要议题以及各种热搜,表面上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结果,而实际上很可能是操纵大众注意力的原因。
⑨人们在这个虚构社会中的意见和态度很容易变成泛滥的洪流,自己的心态又被这些洪流所裹挟,成为裹挟其他人的力量。要在洪流中岿然不动,关键是要让自己扎根于真实社会之中。真实社会的大多数人并不在网上发声,而是一如既往地生产和生活。在网上一呼百应的“大V”或者四面出击的“键盘侠”,在真实社会中很多都是普通人,与在网上的形象和行为形成很大反差。他们在真实社会中不能摆脱社会关系的缠绕牵挂以及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纠结,这些构成真实社会的基本要素在网络上经常被掩盖或视而不见,人们在虚拟社会中更倾向于做一个旁观者或评论者。越来越多利用网络进行社会调查,是当前的一个发展取向,也有些人在探索网络的田野调查或田野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本质特点在于心灵的感通而非语言的交流,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心知其意”。尽管网络田野调查能帮助我们迅速“见到”远方的研究对象,能够和他们“面对面”地交谈,无疑极大拓展了田野调查的应用范围,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田野调查所独有的优势,这是网络田野调查的最大局限所在。
⑩当前社会的迅速数字化、智能化,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数字分析来代替社会现实。每个人的生活虽然是真实的,对他人、社会和世界的理解却越来越数字化和虚拟化。在这个意义上,田野调查不仅是社会和政策研究的事,也是数字时代每一个人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周飞舟《身临其境、心知其意:以田野调查认识真实社会》)
1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野调查”一词最早来源于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田野”这一概念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的嬗变。
B.吴文藻认为村庄是进行中国社区研究最适合的研究单位,并指出社区研究包含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
C.费孝通认为要找出社会研究方面问题的本质,不仅要进行“生态”层面研究,还要进行“心态”层面研究。
D.当下社会,各种热点事件、重要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大众的关注,而是智能算法的操控。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研究不仅要注重物质状况,也要注重制度等方面,在这一点上吴文藻和费孝通的观点是一致的。
B.基于对田野调查目的的正确认识,在田野调查中保持“温情和敬意”的心态能使研究更科学。
C.在今天的互联网上,用户看似能自由、开放地获取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一定能帮助他们了解一个完全真实的社会。
D.网络田野调查能够迅速“看到”远方的研究对象并进行“面对面”地交谈,但与实地田野调查相比,也存在一定不足。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符合“以田野调查认识真实社会”的一项是( )
A.某车企向公众发放随机问卷调查,来了解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认知情况。
B.一位人类学专业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大量纪录片,完成异文化研究毕业论文。
C.学校历史社团的学生到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盐文化”课题。
D.陈同学到站点访谈多位外卖小哥,完成了对外卖行业时间管理制度的考察研究。
17.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
18.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通过调查研究来深入、真实地认识中国社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耕[注]
夏蕾
①对于土地的情爱,没有人能比赤着脚走过它之上的耕耘者更亲更热烈的了!这是我自己说过的话。然而,为什么,一个生长在都市中的人,如今,为什么……
②“再给我一根线。”
③我并不为我的伙伴的突兀的请求而打断我的冥想,我递给她一根线,同时,我又递给她我的思索的线。
④我说:“如果现在是……不,假如我们是活在一百年之后,或者再说远些,是三百年之后,当你第一次选择你献身的工作时,你将选择什么?”
⑤“那不外是研究自然科学吧,我想。”
⑥“为什么?”
⑦“就因为你说是三百年之后。”她笑起来,为了笑,她把线头对着针孔,好几次都没有穿上。
⑧“你哩,假如是活在……”
⑨我不等她问完,就说:“我单纯地想做一个农民,也许不叫做农民;总之,是一个生活在田野上的庄稼人,就和三百年前的我的祖先一样。”
⑩“为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我很不喜欢拿针。”
她又笑起来。而我虽然并不是为了表示不喜欢拿针,却也真的停下了针。
静静的日午,温和的阳光满射在宿舍外的走廊上,射在坐在廊下缝纫的我们的身上。是四月了,北方的春寒已消逝了一半,加上庭院中树枝上耀眼的新芽,加上屋脊上野鸽的呼唤,使我忘记是处身在北国,那一幅稔熟的江南的景色就在眼前出现:初夏,澄碧的天和澄碧的水之外是一望无际的麦田。肥绿的麦叶和水相同地波动着。暖风踏过水的波,踏过麦的波,也踏过在麦田中起伏的斗笠的波。种麦的人把大半个身子隐伏在麦秸里,静静地在做些什么。没有歌声,但又好像有一种歌声在空中飘动着,从一个看不见的庞大的生命中唱出,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人类与自然的恋情的故事。
“为什么……”
“什么为什么?”
“我是说,为什么我老是想起南方的土地?”
“那大概因为是已经失去的土地。”
一个可怕的启示,像谁把自己不愿看见的东西显示在眼前,我闭起眼睑,愣了一下,就连忙拿针线来。
沉默从我感染到她,可是冥想的线又穿起了我无声的独白:
——是的,那是已经失去了的土地,是失去了的土地!
我是失去了土地的人们中的一个。
——他们现在怎样生活呢,在不是自己的土地上。
——饥饿和死亡!
——比死亡更可怕的屈辱的活!
——比活着更光荣的悲壮的死!
——和挽救死的艰苦的斗争,艰苦的工作!
突然,我眼前现出一个银幕上的画面:战争,赤裸的田野,一个受伤的战士(他从前是个农民)躺在地上,用那多茧的染血的手在土地上划动着,抚摸着,像草写着一篇誓言。
土地啊,曾经以汗灌溉过的,现在以血来洗灌!
土地啊,你所呈献出来的粮食,终竟要回归到将血汗滋润过你的生产者的手里。
一阵沉重的脚步声打断了我的冥想,我抬起头,几个荷锄的身影在眼前掠过,锄头在阳光里闪光。
我举起针,针尖也在阳光里闪光。
生产者的伟大是因为生产物中有他自己的血液。
——而一切盗窃别人血汗的人,让你们自己的血在土地上作最后的肥料。
这样,我摊开膝头上的布,如同展开一遍丰富的平原,布上的格子花纹划出了纵横的阡陌。我,驱策着拿针线的手,像驱策一头拖着犁轭的牛,小心地耕耘着,低声地呵叱着,在这一块崭新的土地上。
“再给我一根线。”
(有删改)
[注]本文是散文《生产插曲》第一部分,原作1940年发表于《中国文化》。当时女作者夏蕾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员,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的号召,参加大生产运动。
班级开展“学习革命作品,传承抗战精神”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第一句使用叹号,表明做一个真正的耕耘者从事生产劳动是作者一直以来的强烈愿望。
B.“我是失去了土地的人们中的一个”,说明作者认识到日本侵略者伤害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我们中华民族。
C.作者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和平而富有诗意的江南劳动场景,浪漫优美,流露出炽烈的思归盼归之情。
D.作者用有形的线联结缝纫者的劳作与对话,用无形的线勾连作者的联想与思考,丰富文章内容,深化写作深度。
20.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他从前是个农民。
(上面的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结合上下文,简析它的作用。)
(2)生产者的伟大是因为生产物中有他自己的血液。(分析句子含意。)
21.本文题为《耕》,而文章主要是写缝纫及缝纫时的思想活动,这是为什么?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中选择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22.读完本文,根据要求与提示写一则随感。
要求与提示:①以“正义战胜邪恶”为主题;②最好不引述,立足现实写出自己的感受;③可以写得自由灵动些,尽可能富有新意。
答案
1、A A B A 2. 捷 霄 博 恭 鼎 3.C 4.将“胸膛”后的顿号改为逗号。5.名词 动词 6、将“尽管”改为“无论”。7.D 8.示例一:假如童年是一朵花儿,它愿意开放在浪漫的花园 示例二:假如童年是一条鱼儿,它愿意畅游在自由的河流
9.(1)①我班将于10月29日下午3点在学校阶梯教室开展以“多彩劳动课,实践大课堂”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敬请您届时参加并作主题报告 ② 谢谢您!我们期待着您的精彩报告
(2)第①句表达不妥,应将“问号”改为“句号”;第④句表达不妥,应将“约”或者“左右”去掉(删去“约”或者删去“左右”)。
(3)小语,这次“农耕运动会”可精彩了,有“泡沫板插秧”“独轮车运粮”等项目,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运动会后,大家纷纷在留言板发表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大家更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了。
10. ①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②百草园动态和静态的美景(百草园的自然美景和动植物)
③带给“我”生活的经验、技能
11、乐园。这一段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
12、运用了动作描写,用“扫”“支”“撒”“系”“牵”
“看”“拉”“罩”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突出了百草园给爱玩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13.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们一一告别,这是童年视角的小鲁迅最情真意切的直接表达,充满童趣。
14.D 15.A 16.D
17.①首先明确观点,开展社会调查是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方法;
②其次阐述田野调查这一概念在社会学领域的变化过程;
③然后强调田野调查时研究者应具有“温情与敬意”的心态;
④最后分析田野调查在互联网时代认识自我和社会的重要价值。
18.①走进实际的田野现场,认识真实的社会;
②既要研究中国社会的“生态”层面,也要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的“心态”领域,找出问题的本质;
③以“敬意和温情”的心态进入田野,使研究更深刻、更科学。
19.C
20.(1)补充说明受伤的战士本来是这土地的主人,因日本法西斯野蛮入侵,被迫变成战士,暗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2)①人应该用自己的劳动去收获,不应该不劳而获;②致敬劳动者的生产创造,谴责侵略者的野蛮洗劫。
21.示例一:思想内容角度:这是强调作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认识到鲁艺学员廊下缝纫也是一种耕耘,赋予传统“耕作”新的时代内涵,反映敌后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教育意义。
示例二:表现手法角度:这是充分发挥散文文体优势。从实处着笔写缝纫,体现真实性;在虚处显精神,多写缝纫时思想活动,最后把缝纫归入耕作,突出主题;行文用笔灵动,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22.示例:革命先辈用正义的犁轭、针线、鲜血战胜了日本法西斯邪恶的机炮、刺刀和疯狂,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重新确立了我们大国地位。我辈一定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