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看、尝、摸等观察方法,学生发现红糖溶解的事实现象。通过对比、讨论学生分析后知道,一些物质在水中变成了微小的、肉眼看不见得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不会随着时间的累计而沉积的现象叫溶解。其它现象则为不溶解。
2、学生能基本完成“红糖能溶解在水里”
、“面粉不能溶解在水里”
等实验的操做,认真细致的观察、如实填写实验记录、准确表达与交流。
3、学生间能认真合作,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情分析
1、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也积累了一些浅显的学科知识,但是往往他们还没有完全养成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特别是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面比较薄弱。
2、对于大多数三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溶解现象,但是这种接触是被动的,因此学生对“溶解”的认识也是无意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很难说清楚。
3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尝、摸等感知细心观察红糖在水中的变化,并能用语言真实的描述出来。
难点:对比红糖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通过交流、讨论认识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用投影仪辅助演示:
1、教师讲述:老师课前准备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杯白糖水,现在弄混了,你有什么方法帮老师把它们区分开?
2、学生通过尝的方法进行判断,找出白糖水。
3、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判断这杯是白糖水呢?(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析理由)
4、白糖什么样?这个杯中有糖吗?你找找看。你能看见水中的白糖吗?
5、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解释杯子中的糖去哪了?学生猜想
6、把糖放入水中后,糖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2【讲授】二 .研究现象,揭示本质
1、认识白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初步建立溶解概念
(1)、教师谈话:为了弄清白糖放入水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要怎样做呢?我先听听你们的意见。
(2)、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3)、我们需要什么材料呢?
(4)、教师讲解要求,组织学生首先观察红糖和水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
(5)、组织学生实验1,把一平勺红糖放入水中,不搅拌,静静地观察,红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把它们的变化画下来或写下来。
(6)、组织学生实验2,过一会儿搅拌水中的红糖,(讲解演示搅拌的正确方法:在实验室里我们经常使用玻璃棒作为搅拌棒,搅拌时搅拌棒尽量不要与杯子接触,沿着同一个方向搅拌,力度适当,注意不要有液体溅出,同一根搅拌棒只搅拌一种液体。)
红糖在水中又发生什么变化?水是什么味道的?
(7)、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实验记录,讲解自己的发现。
(8)、组织学生讨论:红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讲述:红糖在水中变成了很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不会沉淀的现象叫溶解。
3认识面粉在水中不溶解的现象,完善学生对溶解概念认识
(1)、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在水中会溶解呢?
(2、)教师板书学生提到的材料名称
(3)、组织学生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假设进行初步的分类。
(4)、根据学生的猜想选择把一平勺面粉(也可以是其它不易溶解的物质)放入水中,进行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交流。
(5)、讨论:面粉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4.
揭示本质(定义)
溶解的定义:红糖的颗粒在水中慢慢消失了,面粉的颗粒在水中没有消失,我们就说食盐溶解在水里了,面粉在水里不溶解。
录像展示溶解的过程(提示学生关注:如何变成微粒、如何分散)
活动3【活动】三.动手操作,拓展认识
1.实验:把已经编好号的①白糖②碎石子③黏土④纯碱⑤石膏⑥小苏打⑦面粉依次放入1—7号小烧杯中(水适量),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哪些物体溶解了,哪些物体没有溶解。
指导:①向学生介绍实验用的仪器和药品(材料)
②介绍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及要求
③介绍实验报告及填写方法
2.教师带学生做两例,并示范填写实验报告单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小结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教师出示酒精和油:对它们感兴趣吗?
要不要试一试?你又能有什么与前面不同的发现?
6、学生实验发现:酒精能溶解在水里,油不能溶解在水里。
活动4【练习】四.联系实际,提高认识
1.谈话:溶解现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方面的知识吗?
2.总结谈话:
①
我们说的溶解是一种物质变成微粒均匀分散于水中的过程。
②
水能溶解有些物质,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③
溶解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