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09:3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标要求:知道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第 4 课
夏商周王朝更替
(p21页)本课的核心主题是奴隶制王朝的建立、鼎盛和更替。
①夏朝:标志着中国王朝时代的开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商朝: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发展,有着灿烂的青铜文明。
③西周:通过分封制等手段,将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制度发展到最成熟、最完善的阶段。
这三个王朝代表了中国早期奴隶制社会的完整演进链条。而东周(春秋战国)则是这个链条的末端,是旧制度瓦解、新制度孕育的时期,不属于“奴隶制王朝的鼎盛阶段”,因此不包含在本课的主题内。
为什么是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而不是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制的产生
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氏族贵族
平民
俘虏
罪人
奴隶
奴隶主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我国王朝的产生。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世袭制
家天下
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禅让制
公天下
标志:启继承了禹的王位
夏朝的统治
政治:中央控制力较弱,部落联盟色彩浓厚。
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文化宗教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文化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缺乏具体细节。
中心区域位于黄河流域,主要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主体民族为
华夏族
“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人民恨透了他,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统治后期
末代君主夏桀
“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人民恨透了他,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统治残暴,民怨沸腾
二、商朝的统治
[自主探究]
1、商朝建立的时间
2、商朝的建立者
3、商朝的都城
4、商汤建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哪些作用?
约公元前1600年


任用贤才,发展经济。商朝走向强盛。
(23页相关史事)商朝的周边有诸多势力,形成许多方国,即文献中记载的“多方”“邦方”。商王通过一系列战争征服了众多方国。这些方国除对商王表示臣服外,还要承担朝贡、纳税,以及随商王征伐等义务。
增强军队,通过战争征服方国,对方国控制力仍然较为松散。
1.建立时间与民族背景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由大禹建立,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主体民族为华夏族。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由商汤灭夏后建立,民族主体仍为华夏族,但融合了东夷等部落文化。【这一点可根据教材中商朝形势图判断,第6次定都在奄(今山东曲阜)】
商朝多次迁都
盘庚迁殷
夏商周建立时间与民族背景
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主体民族为华夏族。
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由商汤灭夏后建立,民族主体仍为华夏族,但融合了东夷等部落文化。【这一点可根据教材中商朝形势图判断,第6次定都在奄(今山东曲阜)】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由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周人源于西北(今陕西一带),与夏商有文化渊源但更具自身特色。
文化宗教:(P27知识拓展)
商朝鬼神信仰盛行,甲骨文记载了频繁的占卜活动,祭祀仪式隆重。
夏朝初步发展,商朝达到高峰,西周注重礼器铸造(如鼎、簋)并铭文纪事。
夏朝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商朝迷信鬼神,西周转向“敬天保民”的理性观念。
青铜技术:
神权政治逐渐弱化:
二、商朝的统治
我要杀掉大臣取出心脏!
我要解剖孕妇看她死!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史记·殷本纪》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
(24页相关史事)商朝时,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被迫在农田上集体耕作,在手工作坊里做工,在贵族家中劳动,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以随意把他们转让、买卖,乃至屠杀,用来作为祭祀祖先的祭品,或为死去的奴隶主殉葬。
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军事上连年征伐,
经济上横征暴敛,
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
末代商纣王:
民不聊生
三、西周的兴衰
[自主探究]
1、周朝建立的时间
2、周朝的建立者
3、周朝的都城
公元前1046年(背)
周武王
镐京
利簋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时的具体时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两个重要诸侯国①鲁国:周礼的东方实验室。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带去了完整的周礼制度,鲁国成为礼仪之邦。我们如今所说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就是这里。②晋国:戎夏杂处的融合典范。晋国长期与戎狄通婚、作战,形成了独特的晋文化,兼具华夏礼乐与戎狄实战精神,为后来晋文公称霸奠定基础。
三、西周的兴衰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封邦(土地、臣民)建国(诸侯国)
藩(诸侯国为藩篱)屏周(保卫周朝)
燕国是周朝最北的封国,用于抵御北方戎狄;
鲁国负责镇抚东夷;
晋国防范西北戎族。
由此可见,这种分封不仅是奖励功臣,更是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
水系与都城选址:多数都城沿黄河、渭水、济水分布。可见水运是当时最重要的交通与补给方式。
两个重要诸侯国
①鲁国:周礼的东方实验室。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带去了完整的周礼制度,鲁国成为礼仪之邦。我们如今所说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就是这里。
②晋国:戎夏杂处的融合典范。晋国长期与戎狄通婚、作战,形成了独特的晋文化,兼具华夏礼乐与戎狄实战精神,为后来晋文公称霸奠定基础。
政治制度演进:则
自主完成资卡,开小火车回答问题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目的 (作用) 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
分封依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诸侯权利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利,建立诸侯国,有一定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诸侯义务 向周王进献贡赋,其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 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夏商周政治制度演进:
夏朝世袭制确立;
商朝进一步发展王权;
西周则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完善了国家治理结构。
西周:完善了分封制(封邦建国)和宗法制(嫡长子继承),通过血缘纽带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治更加系统化。
天命观念的演变:夏商已有“天命”思想(如夏禹受命、商汤伐桀),但西周进一步提出“以德配天”,强调统治者的道德责任。
历史叙事中的合法性建构:周朝在宣扬自身合法性时,承认夏商的历史地位,同时强调“革命”(如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因前朝失德而顺应天命。
夏朝: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具体细节缺乏。
商朝:鬼神信仰盛行,甲骨文记载了频繁的占卜活动,祭祀仪式隆重。
西周:提出“天命观”,弱化神权色彩,强调道德治国,礼乐制度成为社会规范。
地域与民族延续:三代均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主体民族为华夏族,文化上具有连续性,后一朝代往往继承前朝的部分制度与文化。
礼制传统:夏商祭祀文化被西周吸收并改造为系统的礼乐制度。
宗教文化
西周灭亡
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 与民争利,国人暴动
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71年
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 西周灭亡
四、课堂小结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灭国之君 灭亡时间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桀 约公元前1600年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亳 盘庚迁殷 纣 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牧野之战 (武王伐纣) 实行分封制 制礼作乐 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有何相同之处?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三代兴亡如同一面古铜镜,照见一个永恒真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夏商周三代得天下,皆因敬天保民;失天下,皆因虐民自专。这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不正印证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哲理吗?
历史长河中,王朝更替如四季轮回,唯民心向背是不变的律动。当我们凝视这些古老王朝的废墟时,仿佛听见历史的警钟穿越时空:任何政权若背离人民,无论其祭祀多么隆重、礼乐多么完备、武力多么强大,终将沦为史书上的又一个警示。
以民为镜,可知兴替——这或许就是三代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课堂检测
1.(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中华文明早期,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现象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课堂检测
3.(2023·福建·中考真题)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