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测试卷
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B.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C.该操作说明原子是最小粒子不能再分
D.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答案】C
【详解】A、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用原子组成的汉字,故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该操作过程是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原子是最小粒子不能再分,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该操作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H B.H+ C.H2 D.2H
【答案】C
【详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氢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因此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
A、 H表示氢原子,A错误;
B、表示氢离子,B错误;
C、 表示氢分子,C正确;
D、 2H:表示两个独立的氢原子,D错误。
故选 C。
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开坛十里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轮胎充气后膨胀——分子间间隔变大
【答案】A
【详解】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的原因是温度升高导致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而非分子体积变大,汞是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温度变化影响的是原子间隔而非体积,A错误;
B、“开坛十里香”是因酒精等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并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B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导致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C正确;
D、轮胎充气后膨胀是因气体分子数目增多,内部压力增大,导致轮胎材料(固体)的分子间隔变大,D正确;
故选A。
4.从以下微观示意图中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变化:Ⅰ是物理变化
B.分类:①是纯净物,②是混合物
C.结构:②③分子结构相同
D.条件:Ⅰ、Ⅱ变化时需要的条件相同
【答案】C
【详解】A、氢分子和氧分子反应生成水分子,Ⅰ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不是物理变化,故A结论错误;
B、由图分析,①是氢气和氧气,是混合物,②是水,是纯净物,故B结论错误;
C、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②③都是水分子,分子结构相同,故C结论正确。
D、由物质的变化可知,变化Ⅰ是氢气燃烧生成了水,需要的条件是点燃,变化Ⅱ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需要的条件是降温或加压等,变化时需要的条件不相同,故D结论错误。
故选:C。
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A、图示由同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B、图示由同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C、图示由同一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D、图示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符合题意。
故选D。
6.为了实现的资源化循环,将加氢合成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 D.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答案】C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Cu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C.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答案】C
【详解】A、分子和原子始终处于无规则运动中,例如气体扩散、液体混合等现象都证明了这一点,不符合题意;
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但是原子实际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符合题意;
D、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例如一滴水中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无法用肉眼观察,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根据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是
①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答案】A
【详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一般来说,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①是氦原子,最外层 2 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④是氩原子,最外层 8 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二者化学性质相似。
②是钠原子,最外层 1 个电子,③是镁原子,最外层 2 个电子,均未达稳定结构且数目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
故选A。
9.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所有原子均由a、b、c三种粒子构成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a和c上
【答案】D
【分析】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a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则a为质子,b是带负电荷的粒子,则b为电子,c是不带电的粒子,则c为中子。
【详解】A、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则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a,故选项说法错误;
B、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均由a、b、c三种粒子构成,如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a为质子,c为中子,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a和c上,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0.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梦天舱载有世界上第一套由冷原子锶光钟等组成的空间冷原子钟组。如图是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有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锶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锶原子的中子数为 38
C.锶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比较容易失去
D.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7.62g
【答案】C
【详解】A 、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对应元素的周期数,锶原子有 5 个电子层,应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A 错误。
B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 38 是质子数,不是中子数,B 错误。
C 、锶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小于 4,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失去这 2 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C 正确。
D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7.62,D 错误。
故选C。
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
11.(9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1)我们吃的加铁酱油中的“铁”是指 (填“元素”或“原子”)
(2)甲醛达到一定浓度会使人不适。新房装修后可通过长时间通风换气来降低甲醛含量,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3)有些小区的路灯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所用材料是硅。硅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在地壳中含量居第 位。
(4)用元素、分子、原子填空:
从微观上说,二氧化碳是由大量的二氧化碳 聚集而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碳 和一个氧 构成的,它们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从宏观上讲,二氧化碳是由碳 和氧 组成的。
【答案】(1)元素 (2) 分子在不断运动 (3) 非金属 二/2
(4)分子 原子 原子 元素 元素
【详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我们吃的加铁酱油中的“铁”指的是元素。而非具体的存在形式。
(2)甲醛达到一定浓度会使人不适,甲醛分子在不断运动着,所以新房装修后可通过长时间通风换气来降低甲醛含量,这也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3)硅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所以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因此硅在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
【点睛】掌握分子的性质、活性炭的特点、元素中文名称造字规律和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5分)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X的值为 。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填序号)
①核电荷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 ③电子层数
(2)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填序号);
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②元素的核电荷数 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3)该图表示 元素的微粒结构示意图(填“金属”或“非金属”);
(4)该示意图表示的化学符号为 。
【答案】(1) 8 ② (2)③ (3)非金属 (4)O2-
【详解】(1)该微粒的核内质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经过分析可知,表示的是氧离子,氧离子的核内质子数是8,最外层电子数也是8,故则X的值为8;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相对原子质量,故选②;
(2)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选③;
(3)由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是8,属于氧元素,该图表示非金属元素的微粒结构示意图;
(4)由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核外电子数是10,表示的是氧离子,符号为O2-。
13.(8分)在化学晚会上,小林同学表演了一个化学小魔术“空瓶生烟”(如图一所示),A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B瓶中充满氨气,抽开毛玻璃片,瓶中充满浓浓的白烟,上述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为(如图二所示)
(1)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分析以上微观模拟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一个氨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可再分。
(3)“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 。
【答案】(1)氨气+氯化氢→氯化铵(2分)
(2) 1个氮原子 3个氢原子 分子 原子
(3)反应生成固体,会使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2分)
【详解】(1)由题意结合对图示分子的分析可知反应物是氯化氢和氨气,生成物是氯化铵,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2)①根据微观示意图一个氨气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
②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两种气体反应生成固体,会使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塑料瓶变瘪。
14.(9分)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
【查阅资料】氨溶于水得到的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一】
(1)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较难被压缩的是 (填“空气”或“水”),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是 。
【实验二】
(2)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内事先充有空气,用冰水洗瓶身,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
【实验三】
三朵白色小花a、b、c,将a依次用氨水和酚酞润湿,a变红;将b用加酚酞的蒸馏水润湿、c用浓氨水润湿,迅速扣上烧杯,一段时间后观察b变红,c不变色。
(3)实验三的现象说明 ,证明了分子 。
【实验四】
(4)将玻璃片抽开后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答案】(1) 水 水分子间空隙小于气体分子间空隙(2分)
(2)气球变瘪(2分) (3)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在不断运动
(4)一段时间后,两瓶颜色相同,均为淡淡的红棕色(2分)
【详解】(1)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液体分子间隔小,不容易被压缩,故水很难被压缩,是因为水分子间空隙小于气体分子间空隙;
(2)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内事先充有空气,用冰水洗瓶身,气体遇冷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气体体积缩小,故气球变瘪;
(3)三朵白色小花a、b、c,将a依次用氨水和酚酞润湿,a变红;将b用加酚酞的蒸馏水润湿、c用浓氨水润湿,迅速扣上烧杯,一段时间后观察b变红,c不变色,氨水具有挥发性,一段时间后喷有酚酞溶液的小花b变红,是因为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b加酚酞的蒸馏水花,遇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可使酚酞变红,故实验三的现象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证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4)分子在不断运动,将玻璃片抽开后氢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不断运动,一段时间趋于均匀,故一段时间后,两瓶颜色相同,均为淡淡的红棕色。
15.(11分)“智慧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列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透明笔管和笔帽进行图1微型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2)如图2,在A、B和C中,能通过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字母)。
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3)如图是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微观反应示意图。
ⅰ、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填粒子名称);
ⅱ、反应后的物质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ⅲ、从图中的微观图示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b.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改变,原子重组。
c.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
【答案】(1) 滤纸条上酚酞由左向右依次变红(2分) 分子在不断运动
(2) BC(2分) 分子种类(2分)
(3) 过氧化氢分子 混合物 bc(2分)
【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气分子运动到滤纸条上,与酚酞溶液中的水接触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可观察到滤纸条上酚酞溶液由左向右依次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由图可知,B图中温度为27℃ ,氧分子的运动速率为480米/秒,C图中温度为127℃ ,氧分子的运动速率为560米/秒,对比BC,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A、B图中的温度都为27℃,A中氢分子的运动速率为1900米/秒,B图中,氧分子的运动速率为480米/秒,说明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
(3)ⅰ、由图可知,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所以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
ⅱ、反应后含有两种不同分子(即含有两种不同物质),属于混合物;
ⅲ、a.由图可知,该反应前有2个过氧化氢分子,反应后有2个水分子和1个氧分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可能该变,选项错误;
b.该反应的实质是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生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和氧分子,选项正确;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选项正确。
故选bc。
16.(8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从图中可知,硼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核外电子数 ,相对分子质量是 。
(2)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该元素在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3)近年来,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和粒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H3和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B.一个H3分子是由3个氢原子构成
C.由于H3和H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性质相同
D.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1)5 5 10.81 (2) 3/三 失去 Na+ (4)B(2分)
【详解】(1)由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表示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硼元素的原子序数是5,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是5,相对分子质量是10.81,故填:5,5,10.81。
(2)钠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3个,所以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形成的离子符号为Na+,故填:3或三;失去;Na+。
(3)A.H3和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均为3,但电子数不同,选项A不错误;
B.一个H3分子是由3个氢原子构成,选项B正确;
C.H3和H2组成元素相同,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由于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性质不相同,选项C错误;
D.构成H3分子的原子是氢原子,氢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核外只有1个电子,结构示意图不是 ,选项D错误。
故填:B。
17.(11分)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粒子轰击金箔。
【收集证据】
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粒子遇到电子后,运动方向 (填“会”或“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字母序号)。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C.原子是实心的 D.原子核带正电
(2)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3)当粒子轰击金箔时,如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序号)。
(4)下图中符合卢瑟福实验结论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是 。
A.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枣糕模型 C.核式结构模型
(5)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答案】 不会 B(2分) 原子核 a(2分) C(2分) ABD(3分)
【详解】[猜想与假设]
粒子遇到电子后,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因为电子质量很小,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故填:不会。
[解释与结论]
(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选:B。
(2)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故填:原子核。
(3)当粒子轰击金箔时,如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a,因为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相互排斥,不会靠近,只会偏离,故选:a。
(4)由实验分析可知,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带正电,质量大,位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外有很大空间,故选:C。
(5)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确。
C.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更加准确,但是不能说完美,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正确。
故选:ABD。
18(9分)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
【查阅资料】①酚酞溶液遇到浓氨水会变成红色。
②浓氨水、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氨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氨水。
【实验方案一】如图1所示。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微观解释是 。
【实验方案二】如图2所示。
图1是按课本单元练习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实验方案三】如图3所示。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4)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提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相遇生成白烟氯化铵),说明 (填“氨分子”或“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
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 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B、C中酚酞溶液都变红,且C试管中酚酞溶液先变红。(2分)
(3) 分子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氨分子
(5)相对分子质量(2分)
【详解】(1)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图1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故填: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变为氨水,氨水显碱性,酚酞溶液遇到氨水会变成红色。所以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C中酚酞溶液变红。故填:BC中酚酞溶液变红,且C试管中酚酞溶液先变红。
(3)C试管中酚酞溶液先变红,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填: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故填:氨分子。
(5)由于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14+1×3=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1+35.5=36.5.即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越快。故填:相对分子质量。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测试卷
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B.这两个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C.该操作说明原子是最小粒子不能再分
D.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2.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H B.H+ C.H2 D.2H
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开坛十里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轮胎充气后膨胀——分子间间隔变大
4.从以下微观示意图中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变化:Ⅰ是物理变化
B.分类:①是纯净物,②是混合物
C.结构:②③分子结构相同
D.条件:Ⅰ、Ⅱ变化时需要的条件相同
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6.为了实现的资源化循环,将加氢合成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 D.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7.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C.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8.根据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是
A.①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9.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所有原子均由a、b、c三种粒子构成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a和c上
10.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梦天舱载有世界上第一套由冷原子锶光钟等组成的空间冷原子钟组。如图是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有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锶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锶原子的中子数为 38
C.锶原子最外层有 2 个电子,比较容易失去
D.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7.62g
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
11.(9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1)我们吃的加铁酱油中的“铁”是指 (填“元素”或“原子”)
(2)甲醛达到一定浓度会使人不适。新房装修后可通过长时间通风换气来降低甲醛含量,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3)有些小区的路灯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所用材料是硅。硅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在地壳中含量居第 位。
(4)用元素、分子、原子填空:
从微观上说,二氧化碳是由大量的二氧化碳 聚集而成的。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碳 和一个氧 构成的,它们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从宏观上讲,二氧化碳是由碳 和氧 组成的。
12.(5分)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X的值为 。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填序号)
①核电荷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 ③电子层数
(2)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填序号);
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②元素的核电荷数 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3)该图表示 元素的微粒结构示意图(填“金属”或“非金属”);
(4)该示意图表示的化学符号为 。
13.(8分)在化学晚会上,小林同学表演了一个化学小魔术“空瓶生烟”(如图一所示),A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B瓶中充满氨气,抽开毛玻璃片,瓶中充满浓浓的白烟,上述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为(如图二所示)
(1)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分析以上微观模拟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一个氨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可再分。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 。
14.(9分)某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微观粒子的性质。
【查阅资料】氨溶于水得到的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一】
(1)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较难被压缩的是 (填“空气”或“水”),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是 。
【实验二】
(2)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内事先充有空气,用冰水洗瓶身,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
【实验三】
三朵白色小花a、b、c,将a依次用氨水和酚酞润湿,a变红;将b用加酚酞的蒸馏水润湿、c用浓氨水润湿,迅速扣上烧杯,一段时间后观察b变红,c不变色。
(3)实验三的现象说明 ,证明了分子 。
【实验四】
(4)将玻璃片抽开后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
15.(11分)“智慧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列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透明笔管和笔帽进行图1微型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2)如图2,在A、B和C中,能通过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字母)。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3)如图是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微观反应示意图。
ⅰ、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填粒子名称);
ⅱ、反应后的物质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ⅲ、从图中的微观图示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b.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改变,原子重组。
c.该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
16.(8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硼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核外电子数 ,相对分子质量是 。
(2)钠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该元素在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符号为 。
(3)近年来,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和粒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H3和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B.一个H3分子是由3个氢原子构成
C.由于H3和H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性质相同
D.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17.(11分)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粒子轰击金箔。
【收集证据】
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粒子遇到电子后,运动方向 (填“会”或“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填字母序号)。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C.原子是实心的 D.原子核带正电
(2)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3)当粒子轰击金箔时,如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序号)。
(4)下图中符合卢瑟福实验结论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是 。
A.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B.枣糕模型 C.核式结构模型
(5)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18.(9分)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
【查阅资料】①酚酞溶液遇到浓氨水会变成红色。
②浓氨水、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氨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氨水。
【实验方案一】如图1所示。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微观解释是 。
【实验方案二】如图2所示。
图1是按课本单元练习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实验方案三】如图3所示。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4)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提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相遇生成白烟氯化铵),说明 (填“氨分子”或“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
(5)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写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