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27 21:17: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卷
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某食品纯绿色,无化学物质,不含化学添加剂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会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C.研制合成新药物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D.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答案】A
【详解】A、任何物质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无化学物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该选项说法错误;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会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放热、发光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通过化学知识可以研制合成新药物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该选项说法正确;
D、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有关做法中错误的是( )
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B.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C.给玻璃仪器加热时不用预热,直接对准被加热物体
D.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
【答案】C
【详解】A、湿抹布或沙子可以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或沙子覆盖,能阻止氧气与酒精接触,使火焰熄灭,该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可以保证读取的体积数值准确;如果仰视读数,会使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小;俯视读数,会使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大,该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如果不预热直接对准被加热物体,玻璃仪器受热不均,容易破裂。预热的目的是使玻璃仪器均匀受热,防止局部过热导致炸裂,该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D、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引起灯内酒精燃烧,甚至发生爆炸。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该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物质加热后变为气态物质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物质在变化中有沉淀生成、有颜色变化的一定就是化学变化
C.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说明铜绿加热易分解
D.火药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答案】C
【详解】A、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可能是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B、沙土加入水中形成沉淀,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变紫红色,均是物理变化,物质在变化中有沉淀生成、有颜色变化的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错误;
C、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说明“铜绿”加热后易分解,正确;
D、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例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错误。
故选C。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如图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向试管中添加粉末状固体
C.倾倒液体 D.量筒读数
【答案】A
【详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图中操作会污染胶头滴管,该操作不正确;
B、向试管中添加粉末状固体,先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慢慢竖起试管,图中操作正确;
C、倾倒液体时,取下的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应将试管略微倾斜,试管口紧挨着试剂瓶瓶口,试剂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图中操作正确;
D、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
故选A。
5.下列传统节日的习俗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春节——贴春联 B.清明节——焚香祭祖
C.元宵节——猜灯谜 D.中秋节——观灯赏花
【答案】B
【详解】A、贴春联是将春联用胶水或浆糊粘贴在门上的过程。这主要涉及纸张位置改变和胶水干燥(水分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
B、指点燃香,香在燃烧过程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烬等新物质,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C、猜灯谜是文化活动,不涉及任何物质的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
D、观灯赏花是观赏灯笼和花卉的行为,不涉及化学变化。
故选B。
6.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9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2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17毫升 B.小于17毫升 C.大于17毫升 D.无法判断
【答案】C
【详解】初次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9mL,是正确的液体体积,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mL,俯视读数偏大,即剩余体积小于12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肯定大于29mL-12mL=17mL,故选C。
7.下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在装载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应贴
A. B. C. D.
【答案】C
【详解】乙醇或汽油是易燃性液体,因此在装载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应贴易燃液体标志;
A、图示为易燃固体标志,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为有毒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图示为易燃液体标志,符合题意;
D、图示为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该物质的气态物质,这种变化是
A.属于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属于化学变化
D.既不属于物理变化也不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A
【详解】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该物质的气态物质,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9.过生日吃蛋糕点蜡烛时,小明发现蜡烛的火焰分三层,是什么原因导致蜡烛分三层火焰的呢?小明提出这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蜡烛的三层火焰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收集证据 D.制订计划
【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详解】“是什么原因导致蜡烛分三层火焰的呢”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蜡烛的三层火焰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故选B。
10.实验室加热约150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答案】A
【详解】加热液体要用到酒精灯,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热约150mL液体,不能选用试管,应选用烧杯,烧杯不能直接加热要垫上陶土网使其受热均匀,还需用到铁架台,将陶土网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再将烧杯放在陶土网上,然后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
11.(7分)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句话所指的是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③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
(1)步骤②中研磨应该在 中进行。
(2)在上述描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填序号),理由是 。
(3)根据以上分析,区分两种变化的依据是 。
(4)请写出加点部分发生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1)研钵
(2)①② 均有新物质生成
(3)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
【详解】(1)研磨固体需要在研钵中进行,则步骤②研磨应该在研钵中进行;
(2)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新物质黑色硫化汞,属于化学变化;③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只是颜色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②,理由是:均有新物质生成;
(3)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则区分两种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12.(6分)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
①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在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⑥取一块木炭点燃;⑥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⑦发出白光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标号填写在空白处: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 ;属于化学反应条件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答案】 ① ④ ⑥ ⑦ ⑤ ③
【详解】①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③用木炭来取暖,属于用途;
④将木炭粉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将木炭点燃”属于反应条件;
⑥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⑦“发出白光”属于现象描述。
故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属于物理变化的有④,属于化学变化的有⑥,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⑦,属于化学反应条件的是⑤,属于用途的为③。
13.(12分)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里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应将烧杯放置在 上,使之受热均匀,加热完成后,必须用 盖灭酒精灯。
(2)洗涤干净的试管要倒扣在 上。
(3)某学生给试管中液体进行加热,实验结束洗涤试管后才发现试管破裂,你认为引起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① ;② 。
(4)注意节约试剂。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容器为试管),液体取 ,固体只要 。
(5)指出下列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①把块状固体试剂直接丢进试管底部,后果是 ;
②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对着手心,后果是 ;
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 ;
【答案】(1) 陶土网 灯帽
(2)试管架
(3) 加热试管中液体时,未预热直接进行加热 、试管未冷却就用冷水洗涤(合理即可)
(4) 1~2 盖满试管底部
(5) 打破试管底部 腐蚀标签 酒精流出,失火 【详解】(1)在实验室里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为使之受热均匀,应垫陶土网,故填:陶土网;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填:灯帽;
(2)洗涤干净的试管要倒扣在试管架上,故填:试管架;
(3)加热试管中液体时,未预热直接进行加热,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试管接触了酒精灯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试管未冷却就用冷水洗涤会造成试管骤然遇冷而炸裂,故填:加热试管中液体时,未预热直接进行加热; 试管接触了酒精灯灯芯; 试管未冷却就用冷水洗涤(合理即可);
(4)药品取用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取用(容器为试管),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故填:1~2; 盖满试管底部;
(5) ①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进试管底部,后果是打破试管底部,故填:打破试管底部;
②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对着手心,液体药品流出会腐蚀标签,故填:腐蚀标签;
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酒精流出,起火,故填:酒精流出,起火;
14.(7分)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图是教材中的四个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实验1中水沸腾,水蒸气在干冷玻璃片上凝结成 。
(2)实验3中两种溶液混合后有 絮状沉淀生成。
(4)实验4中固体不断减少,且固体表面不断有 产生,澄清石灰水 。判断该变化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5)上述实验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实验 (填序号),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答案】(1)小水珠
(2)液体
(3)蓝色
(4) 气泡 变浑浊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5)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1)水沸腾,水蒸气在干冷玻璃片上遇冷液化凝结成小水滴;
(2)实验2中石蜡固体放入沸水中变为液体;
(3)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蓝色絮状沉淀;
(4)实验4中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固体不断减少,且固体表面不断有气泡生成;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实验4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反应由新物质生成,故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5)实验1、实验2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实验3、4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1、2;
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故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5.(11分)(1)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试管夹应由 套上、取下,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距离试管口约 处,试管与桌面保持 角。试管口不要对着 ,先将试管在火焰上预热, 让试管均匀受热, 然后将火焰对准液体中部加热,加热时用的是酒精灯的 ,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 ,以免试管 。
(2)实验室里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因此为了保证安全,不能用手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 ,不得用嘴 。
【答案】(1) 试管底部 45° 自己或者他人 外焰 用冷水冲洗 炸裂
(2) 接触药品 闻药品的气味 品尝任何药品
【详解】(1)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以免液体过多,沸腾后喷溅出来。试管夹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距离试管口约处,试管与桌面保持45°角;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者他人,以免造成危险。先将试管在火焰上预热,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将火焰对准液体中部加热,加热时用的是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试管炸裂。
实验室里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因此为了保证安全,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用嘴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故填:接触药品;问药品的气味;品尝任何药品;
16.(10分)化学变化中通常有明显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有气体产生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假设】
(1)猜想1.一定是化学变化;猜想2. ;
【实验探究】
(2)完成填空;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一:水的沸腾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玻璃片上有 水沸腾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颗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
(3)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实验拓展】
(4)有气体产生的物理变化除汽化外,还有 ;
(5)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 。
(6)实验二中的文字表达式: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答案】.(1)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 水珠/水雾 物理 变浑浊 化学
(3)二
(4)升华
(5)使水蒸气液化
(6)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详解】(1)猜想1:一定是化学变化,那么我们可以反向思维,故可以判定猜想2: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在实验一水沸腾实验中,根据教材中已学知识可知,水沸腾产生水蒸气,要想验证水蒸气的产生,可在试管口放一块玻璃瓶,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水,故可观察到玻璃片有水珠生成,此过程中水发生了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故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在实验二中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等,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3)对比两个实验可知,水沸腾有气体产生但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故猜想二正确;
(4)有气体产生的物理变化除汽化外,还有升华;
(5)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使水蒸气遇冷液化,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6)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17.(6分)学习小组对蜡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1)诗文释义:“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烛是因为蜡烛燃烧久了烛芯露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影响烛芯传输石蜡的速率,且燃烧时易冒黑烟,需要适时修剪烛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烛芯过长,石蜡燃烧更完全
b.修剪烛芯,可使烛光更明亮
(2)组成探究: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该现象说明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
(3)隔空点火:吹灭蜡烛的瞬间可以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点燃白烟,烛火复燃。
①吹灭蜡烛的原理是 ;
②白烟在烛火复燃中所起的作用是 。
(4)家庭实验:如图用玻璃杯迅速罩住燃着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水中,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原因是 (答一条)。
【答案】(1)b
(2)氢/H
(3) 使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 白烟燃烧会放热,从而点燃烛芯
(4)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玻璃杯内压强减小(合理即可)(2分)
【详解】(1)a、烛芯过长,不利于石蜡充分燃烧,说法不正确;
b、修剪烛芯,可使石蜡充分燃烧,烛光更明亮,说法正确;
故选b;
(2)干冷的烧杯中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①用嘴吹气,能加速空气流通,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②白烟为石蜡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石蜡燃烧会放热,从而点燃烛芯;
(4)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玻璃杯内压强减小,从而使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18.(13分)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
(1)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习过的知识点,同学们知道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产物?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二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1: 。
猜想2: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吸气时打开止水夹a,关闭止水夹 ,A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呼气时打开止水夹b,关闭止水夹a,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现象,兴趣小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
【拓展延伸】若呼气时,打开止水夹a,关闭止水夹b,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
(2)探究铜受热变黑的原因
【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
假设①: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②: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 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与事实】
实验①:将铜片放入一支开口的试管中,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发现铜片 (填“变黑”或“不变黑”)。
实验②:将铜片放入一支充满氮气试管中并塞上胶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
(填“变黑”或“不变黑”)。
【解释与结论】上述实验①证实,假设① (填“正确”或“不正确”);实验②证实,假设② (填“正确”或“不正确”)。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实际上是铜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黑色固体。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拓展与迁移】既然铜片在空气中加热时能发生上述化学反应,联想到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也发生类似的反应,证明了金属在空气中点燃或加热,金属都可能与空气中的 发生反应。
18.(13分)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
(1)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答案】(1)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原有的 b 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A中的水流出瓶外
(2) 氧气 变黑 不变黑 不正确 正确 铜+氧气 氧化铜 氧气
【详解】【猜想与假设】结合题中信息和猜想2,可推出猜想1为二氧化碳主要是空气中原有的;
【实验探究】吸气时打开止水夹a,关闭止水夹b,空气通过A中的石灰水,A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呼气时打开止水夹b,关闭止水夹a,呼出的气体通过B中的石灰水,由于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故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拓展延伸】若呼气时,打开止水夹a,关闭止水夹b,会将A中的澄清石灰水沿长管排出锥形瓶;
(2)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填:氧气;
实验①: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故将铜片放入一支开口的试管中,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发现铜片变黑;
实验②:铜不与氮气反应,故铜片不变黑;
【解释与结论】上述实验①证实,假设①不正确;实验②证实,假设②正确;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文字表达式为:铜+氧气氧化铜;
【拓展与迁移】铜在空气中加热,是铜与氧气发生了反应,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与氧气发生了反应,证明了金属在空气中点燃或加热,金属都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测试卷
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某食品纯绿色,无化学物质,不含化学添加剂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会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C.研制合成新药物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D.化学能创造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也能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
2.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有关做法中错误的是( )
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B.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C.给玻璃仪器加热时不用预热,直接对准被加热物体
D.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物质加热后变为气态物质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B.物质在变化中有沉淀生成、有颜色变化的一定就是化学变化
C.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说明铜绿加热易分解
D.火药爆炸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如图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向试管中添加粉末状固体
C.倾倒液体 D.量筒读数
5.下列传统节日的习俗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春节——贴春联 B.清明节——焚香祭祖
C.元宵节——猜灯谜 D.中秋节——观灯赏花
6.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29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2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A.17毫升 B.小于17毫升 C.大于17毫升 D.无法判断
7.下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在装载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应贴( )
A. B. C. D.
8.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该物质的气态物质,这种变化是( )
A.属于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属于化学变化
D.既不属于物理变化也不属于化学变化
9.过生日吃蛋糕点蜡烛时,小明发现蜡烛的火焰分三层,是什么原因导致蜡烛分三层火焰的呢?小明提出这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蜡烛的三层火焰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收集证据 D.制订计划
10.实验室加热约150mL液体,可以使用的仪器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
11.(7分)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句话所指的是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③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
(1)步骤②中研磨应该在 中进行。
(2)在上述描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填序号),理由是 。
(3)根据以上分析,区分两种变化的依据是 。
(4)请写出加点部分发生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12.(6分)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
①木炭是灰黑色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在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⑥取一块木炭点燃;⑥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⑦发出白光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标号填写在空白处: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 ;属于化学反应条件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13.(10分)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里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应将烧杯放置在 上,使之受热均匀,加热完成后,必须用 盖灭酒精灯。
(2)洗涤干净的试管要倒扣在 上。
(3)某学生给试管中液体进行加热,实验结束洗涤试管后才发现试管破裂,你认为引起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① ;② 。
(4)注意节约试剂。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容器为试管),液体取 ,固体只要 。
(5)指出下列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①把块状固体试剂直接丢进试管底部,后果是 ;
②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对着手心,后果是 ;
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 ;
14.(7分)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图是教材中的四个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实验1中水沸腾,水蒸气在干冷玻璃片上凝结成 。
(2)实验3中两种溶液混合后有 絮状沉淀生成。
(4)实验4中固体不断减少,且固体表面不断有 产生,澄清石灰水 。判断该变化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5)上述实验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实验 (填序号),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15.(11分)(1)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试管夹应由 套上、取下,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距离试管口约 处,试管与桌面保持 角。试管口不要对着 ,先将试管在火焰上预热, 让试管均匀受热, 然后将火焰对准液体中部加热,加热时用的是酒精灯的 ,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 ,以免试管 。
(2)实验室里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因此为了保证安全,不能用手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 ,不得用嘴 。
16.(10分)化学变化中通常有明显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有气体产生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假设】
(1)猜想1.一定是化学变化;猜想2. ;
【实验探究】
(2)完成填空;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一:水的沸腾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玻璃片上有 水沸腾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颗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
(3)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实验拓展】
(4)有气体产生的物理变化除汽化外,还有 ;
(5)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 。
(6)实验二中的文字表达式: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17.(6分)学习小组对蜡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1)诗文释义:“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烛是因为蜡烛燃烧久了烛芯露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影响烛芯传输石蜡的速率,且燃烧时易冒黑烟,需要适时修剪烛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
a.烛芯过长,石蜡燃烧更完全
b.修剪烛芯,可使烛光更明亮
(2)组成探究: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该现象说明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
(3)隔空点火:吹灭蜡烛的瞬间可以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点燃白烟,烛火复燃。
①吹灭蜡烛的原理是 ;
②白烟在烛火复燃中所起的作用是 。
(4)家庭实验:如图用玻璃杯迅速罩住燃着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水中,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原因是 (答一条)。
18.(13分)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
(1)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习过的,同学们知道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产物?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二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1: 。
猜想2:二氧化碳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吸气时打开止水夹a,关闭止水夹 ,A中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呼气时打开止水夹b,关闭止水夹a,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现象,兴趣小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
【拓展延伸】若呼气时,打开止水夹a,关闭止水夹b,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
(2)探究铜受热变黑的原因
【观察与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
假设①: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②: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 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与事实】
实验①:将铜片放入一支开口的试管中,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发现铜片 (填“变黑”或“不变黑”)。
实验②:将铜片放入一支充满氮气试管中并塞上胶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 (填“变黑”或“不变黑”)。
【解释与结论】上述实验①证实,假设① (填“正确”或“不正确”);实验②证实,假设② (填“正确”或“不正确”)。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实际上是铜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黑色固体。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拓展与迁移】既然铜片在空气中加热时能发生上述化学反应,联想到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也发生类似的反应,证明了金属在空气中点燃或加热,金属都可能与空气中的 发生反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