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考点概览
考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适用范围
考点2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3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考点4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
考点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考点6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考点7 根据化学方程式推测化学式
考点8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比
考点9 不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考点过关
考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适用范围
1.质量守恒定律是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中,a、b、c、d为化学计量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
B.若取和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一定=2xg
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
D.通过反应物A、B和生成物C、D能体现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关系
【答案】D
【详解】A、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CD的质量总和,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不一定等于c与d之和,说法错误;
B、取xgA和xgB反应,若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为2xg,若反应后A或B有剩余,则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小于2xg,说法错误;
C、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的CD的质量总和,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不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说法错误;
D、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体现了物质的转化,通过反应物A、B和生成物C、D能体现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关系,说法正确;
故选D。
2.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完成了对密闭容器中少量碳酸钠与少量稀盐酸反应的质量测定。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反应后碳酸钠的质量增加
B.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都不变
C.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D.反应前称量的是碳酸钠和稀盐酸的总质量
【答案】C
【详解】A、碳酸钠是反应物,反应后碳酸钠的质量减小,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故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故选项正确;
D、根据题干图中表示,反应前称量的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和密闭容器的总质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镁条燃烧 B.红磷燃烧
C.制取氧气 D.蒸馏水食盐水混合
【答案】B
【详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由于有空气中的气体参加反应,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B、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有氧气消耗,且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该实验,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生成的氧气逸出,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蒸馏水不能与食盐水反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化学小组利用如图中甲所示装置进行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打开活塞,将过氧化氢溶液迅速,全部转移至锥形瓶中。装置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二氧化锰可增加生成物氧气的质量
B.P点时生成氧气的质量最大
C.M点到Р点装置总质量的减少量是消耗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
D.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
【答案】B
【详解】A、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A错误;
B、P点时装置总质量最小且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已经进行完全,此时生成的氧气质量最大,B正确;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M点到Р点装置总质量的减少量等于生成氧气的质量,C错误;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完全反应后,锥形瓶内为二氧化锰和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通过过滤、洗涤、干燥回收二氧化锰,D错误。
故选B。
5.在化学实验课上,同学们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完成了对稀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产生白色沉淀
B.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过程中气球的形状一直保持不变
D.化学反应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整个装置的质量会增加
【答案】B
【详解】A、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法错误;
B、该装置为密闭装置,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说法正确;
C、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升高,气球膨胀,说法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整个装置的质量不会改变,说法错误。
故选B。
6.用下列实验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托盘天平未画出),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升华 B.
C. D.
【答案】D
【详解】A、干冰升华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装置不是密闭容器,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装置,导致天平失衡,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因为有氧气参加,该装置不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生成物中也没有气体生成,装置可不密闭,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故选D。
考点2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7.同学们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先变瘪后膨胀
B.气球有密封和缓冲气压的作用
C.铜粉不足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结束后称量,电子天平读数不变
【答案】A
【解析】7.A、该实验中,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加热过程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变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气球变小,故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氧气参与了反应,需要在密封环境中进行,故气球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同时加热过程中,装置内压强增大,气球可以起到缓冲气压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C、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故铜粉不足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反应结束后称量,电子天平读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某化学学习小组用下图所示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做甲实验时,若取用铜粉的量不足,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
(2)乙实验中最后天平不平衡,此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3)丙实验的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仍成功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
(4)进行丁实验时,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将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并称量,理论上生成物的质量 (填“>”“=”或“<”)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
【答案】(1)没有
(2)能
(3)该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产生气体
(4)>
【详解】(1)做甲实验时,若取用铜粉的量不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因为无论铜粉是否完全反应,天平都保持平衡。
(2)乙实验中,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该装置不密封,产生的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减小,所以最后天平不平衡,但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3)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该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生成气体,所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将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并称量,由于镁条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生成物的质量为镁条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因此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
9.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A、B、C三个实验装置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装置是 (填字母)。
(2)若实验A中白磷的量不足,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填“有”或“没有”)影响。
(3)小明将C装置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此装置中注射器除密封装置外,还有具有的作用是 (填“平衡压强”或“便于添加液体药品”)。
【答案】(1)A
(2)没有
(3)平衡压强、便于添加液体药品
【详解】(1)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A、C都发生了化学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但C装置中反应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而装置不密封,造成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使装置内总质量减小,故该装置不符合,B中无化学变化发生,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A;
(2)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是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质量不变,只要反应发生(无论反应物是否足量),该定律均成立。所以A中白磷的量不足,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没有影响;
(3)如图D所示。此装置中注射器除密封装置外,还便于添加液体药品,该反应有气体生成,注射器能通过活塞平衡压强。
10.实验探究:
(1)实验一:某课外化学兴趣小组发现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后产生了气体。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该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一:该气体是;猜想二:该气体是;猜想三:该气体是和
【查阅资料】
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
和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设计】
装置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说明气体中含有。装置后面加装装置的作用是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CO2。
【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
【反思交流】
若装置位置换到、之间,其他装置位置不变。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 (填“能”或“不能”)证明猜想三成立。
有同学认为,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后生成的产物中,除上述已验证的物质外,至少还有一种产物,其可能是 。
A. B. C. D.
(2)实验二: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以探究组成蔗糖的元素。实验开始前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Ⅰ.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试管中有水雾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Ⅱ.同学猜想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她向硬质玻璃管内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观察到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并 ,(填具体的实验现象),说明蔗糖中含有碳元素。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实验开始前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 。
【答案】(1) 除去二氧化硫,排除对二氧化碳检验的干扰 不能 D
(2) 发出白光 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详解】(1)已知和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检验二氧化碳之前必须除去二氧化硫,故装置B后面加装C装置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硫,排除对二氧化碳检验的干扰;
已知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若装置D位置换到A、B之间,其他装置位置不变,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和都可能存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说明气体中含有,不能证明含有,因此不能证明猜想三成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木炭、浓硫酸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已验证的生成物和中含有硫元素、氧元素和碳元素,则至少还有一种含氢元素的物质,、中不含有氢元素,、中含有氢元素,但中还含有氮元素,而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所以不可能是,故该产物可能是,故选:D;
(2)根据结论蔗糖中含有碳元素,说明黑色固体是单质碳,碳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
实验开始前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11.请同学们完成下列探究:
【追寻历史】
(1)以下属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贡献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发现原子论
C.编制元素周期表 D.测定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制定计划】小冰、小城、小美、小丽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
(2)小冰同学设计如下四个实验用于探究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请你帮助判断下列哪些实验可用于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填选项即可)。
A.鸡蛋壳研碎前后质量的测定 B.铁钉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前后质量的测定 C.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质量的测定 D.蔗糖溶于水前后质量的测定
【进行实验】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改进实验”来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他们在反应前后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现象与结论】分析如图1实验中的三个实验。
(3)实验①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
(4)实验②结束后,天平指针指向 (填“左端”“中间”或“右端”)。
(5)实验③中,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等长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1-2分钟。冷却后,观察到 。
【拓展迁移】利用如图2装置对“蔗糖的组成”进行探究。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排尽装置内的空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定性实验】
(6)实验时观察到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说明蔗糖中含有 元素。
(7)实验结束观察到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小组同学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验证。完成下表。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玻璃管中黑色固体燃烧,且烧杯内 。 黑色固体是单质碳
【答案】(1)AD
(2)BC
(3)气球先变大后变小(先膨胀后)
(4)右端
(5)a端的铜丝变成黑色 ,且向左端偏转(两点答全)
(6)碳、氢(写符号也可以)
(7)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1)A、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正确;
B、道尔顿发现原子论,故错误;
C、门捷列夫首先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故错误;
D、拉瓦锡定量测定了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故选AD。
(2)A、鸡蛋壳研碎是物理变化,不能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B、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后天平依然平衡,可用于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C、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没有气体参加和生成,反应后天平依然平衡,可用于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D、蔗糖溶于水是物理变化,不能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故选BC。
(3)实验①中,红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变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气球变瘪,故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4)实验②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左盘质量减少,故实验②结束后,天平指针指向右端;
(5)实验③中,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1~2分钟。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生成氧化铜的质量等于参与反应的铜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故反应后a端质量增加,故冷却后,观察到a端铜丝表面变黑,且玻璃棒向左端偏转;
(6)实验时观察到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说明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由H、O元素组成,则说明蔗糖中含有H、O元素;
(7)由实验结论黑色固体是单质碳,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3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12.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化学学习的基石。下列关于化学微粒观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B.化学变化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为生成物的过程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D.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D
【详解】A、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变化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为生成物的过程,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答案】B
【详解】A、该选项直接表述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这是定律的核心内容。因此,A 正确。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会发生改变。反应物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成物分子,因此分子的种类肯定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会变化。因此,B 错误。
C、该选项描述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化学反应只是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在反应前后均不变,这导致总质量不变。因此,C 正确。
D、 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由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同时,原子的质量总和不变,因此元素的质量也不变。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必然推论。因此,D 正确。
故 选:B。
14.以下是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乙、丙、丁均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碳、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答案】C
【详解】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乙为、丙为CO、丁为,则乙、丙为氧化物,丁不为氧化物,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水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因此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C正确。
D.反应前后C由0价变为价,H由价变为0价,碳、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D错误。
故选C。
15.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物质的总质量;⑥原子种类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③④ D.①③⑤⑥
【答案】D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①原子数目:不变(原子只是重新排列,数目不变)。②分子数目:可能变化,③元素种类:不变(元素由原子种类决定,原子种类不变)。④物质种类:一定变化(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生成新物质)。⑤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质量守恒定律), ⑥原子种类:不变。
故选D。
16.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下图变化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A.变化Ⅰ中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不发生改变
B.变化Ⅰ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所以是化学变化
C.变化Ⅱ中分子种类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D.发生变化Ⅲ时分子体积变大
【答案】12.D
【详解】A、变化Ⅰ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变化Ⅰ中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不发生改变,故A说法正确;
B、变化Ⅰ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故B说法正确;
C、变化Ⅱ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的改变,变化Ⅱ中分子种类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说法正确;
D、变化Ⅲ中分子没有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间隔变大),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体积不变,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7.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丙和丁都属于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该反应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生成物丙是二氧化碳,丁是水,都是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选项正确;
C、由图可知,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不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错误;
D、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选项正确。
故选C。
18.为“探究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三位同学分别做了下面三个实验。
实验一:反应前,称量装置和白磷的总质量,然后使白磷燃烧,反应后冷却到室温再称量。 实验二: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装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过一会再称量。 实验三:将装有稀盐酸的试管放入装有大理石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过一会再称量。
实验数据见表: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变化前
变化后
(1)从表中数据看,三个实验过程,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情况是:实验一 (选填“减小”或“增大”或“不变”,下同),实验二 ,实验三 。
(2)实验 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由此可得出;选用有 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 体系中进行。
(3)实验一是通过白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B.白磷有毒,取用时不要沾到皮肤和衣物上
C.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防止瓶底炸裂
D.实验过程中托盘天平始终保持平衡
(4)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 。
(5)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数字序号)。
①元素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原子数目;④分子种类;⑤分子数目;⑥物质的总质量
【答案】(1) 不变 不变 减小
(2) 三 气体 密闭
(3)D
(4)原子的重新组合
(5)①②③⑥
【详解】(1)从表中数据看,三个实验过程,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情况是:实验一不变,实验二不变、实验三减小;
(2)实验三中,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使反应后烧杯中的质量减小,则实验三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由此可得出,选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3)A、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受热膨胀,可观察到气球变大,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反应结束并冷却至室温,装置内气体减小,压强减小,可观察到气球变瘪,则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磷有毒,取用时不要沾到皮肤和衣物上,故B不符合题意;
C、细沙可以吸收热量,防止玻璃瓶因高温而破裂,故C不符合题意;
D、实验过程中,托盘天平先偏向右盘,后偏向左盘,最终会恢复平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会消失或产生,只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或化合物。因此,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物质的总质量,故填:①②③⑥。
19.兴趣小组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装置设计】甲、乙、丙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如图装置:
【实验探究】
(1)甲小组实验中,白磷燃烧时,在锥形瓶底部加入少量细沙,其目的是 ,小气球的作用是 和 。
(2)乙组实验结束后可观察到天平 ,原因是 。
(3)丙组实验开始时,挤按胶头滴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锥形瓶内的现象是 ,可观察到天平 ,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
(4)对比乙和丙,得到的启发是 。
【实验结论】
(5)通过甲、乙、丙等实验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化学反应后 等于 ,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分析】
(6)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 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不变,所以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1) 防止燃烧放热使瓶底炸裂密闭装置缓冲气压 密闭装置 缓冲气压
(2) 不平衡(或向右倾斜) 生成的气体逸出装置
(3) 产生气泡 平衡 催化
(4)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装置中实验
(5)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6) 原子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
【详解】(1)甲小组实验中,白磷燃烧时,在锥形瓶底部加入少量细沙,其目的是防止锥形瓶局部骤热而炸裂; 小气球的作用是密闭装置和缓冲气压;
(2)乙组实验中,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从装置中逸出,可观察到现象是烧杯内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偏向右盘;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丙组实验开始时,挤按胶头滴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可观察到锥形瓶内产生气泡,该装置密闭,所以可观察到天平平衡,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4)对比乙和丙,得到的启发是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需要在密闭装置中实验;
(5)过甲、乙、丙等实验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6)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0.乙醇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乙醇分子共有 个氢原子。
(2)由反应过程可知, (填分子或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3)在此过程中,下列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选填两个)。
A.元素种类 B.分子种类 C.原子质量 D.分子数目
(4)结合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图A缺少 (填化学符号)。
【答案】(1)6
(2)分子
(3)AC
(4)2H2
【详解】(1)观察乙醇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到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
(2)从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中可以看到,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3)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在乙醇燃烧的反应中,反应前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反应后依然有这三种元素,所以元素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所以分子种类一定会发生变化。在乙醇燃烧的反应中,乙醇分子和氧分子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分子种类改变。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比为(1+3):(2+3)=4:5,分子数目发生改变。
所以不会发生变化的是AC。
(4)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观察微观示意图,图C中有2个水分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图B中有2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图A中已经有2个氧原子,所以缺少2个氢分子,氢分子的化学符号为H2,缺少的是2H2。
2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此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 (填名称)。
(2)此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通电条件下, ,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
(3)与一个水分子电子数相同,且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符号为 。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 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5)电解水时实验测得a管内气体的体积:b管内气体的体积=1:2,要确定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还需要的数据有 (填字母)。
a.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b.氢气、氧气的密度
c.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1)水分子
(2)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
(3)
(4)数目和质量
(5)bc
【详解】(1)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构成新的分子。所以在电解水过程中,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水分子;
(2)图中所示的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通电的条件下,1个水分子分解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每2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
(3)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氧元素和氢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8、1,则一个水分子中含有1×2+8=10个电子,该离子是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则该离子的质子数为10-2=8,是氧离子,符号为:;
(4)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5)已知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要确定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需要知道氢气、氧气的密度(可求质量)以及氢原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选bc。
考点4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
22.“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丙的组成元素不同
B.甲中氮、氧元素质量比为7:16
C.乙发生还原反应
D.生成物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答案】B
【详解】A、观察,乙是一氧化碳CO,丙是二氧化碳CO2,二者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错误。
B、甲是二氧化氮NO2,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 ×2)=14:32 = 7:16,B正确。
C、在该反应中,乙(一氧化碳CO)得到氧变成二氧化碳CO2,发生的是氧化反应,C错误。
D、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4:1,D错误。
故选B。
23.烟气脱硝技术是向催化剂上游的烟气(含有)中喷入,将烟气中的转化为无毒、无污染的两种物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答案】C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氮与氨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涉及二氧化氮和水两种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6:8=3:4,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4.下图是甲转化为丁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化①是化合反应
B.转化②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
C.转化中体现了碳中和的理念
D.丁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1
【答案】C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甲为CO2,乙为H2,丙为CH3OH,丁为HCHO。
【详解】A、转化①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若转化①是化合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则反应前二氧化碳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2,生成物丙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也应为1:2,但丙为CH3OH,碳氧原子个数比1:1,故生成物除了CH3OH外还有其他物质,转化①不是化合反应,说法错误;
B、转化②中是甲醇和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种类都不变,故碳原子个数保持不变,反应物中只有一个丙分子中含有1个碳原子,生成物中一个丁分子含有1个碳原子,故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应该大于等于1,故不可能为1:2,说法错误;
C、转化①中二氧化碳为反应物,则该转化消耗二氧化碳,故转化中体现了碳中和的理念,说法正确;
D、丁为HCHO,故丁中碳、氢、氧的质量比=12:1×2:16=6:1:8,说法错误。
故选C。
25.在密闭容器内,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17 10 25 48
反应后的质量/g 18 10 33 X
A.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丁为生成物
C.X的值为39
D.反应中生成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8
【答案】B
【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反应前后甲、丙的质量增加,说明甲、丙为生成物;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不变,说明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该反应的物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解得,则反应前后丁的质量减小,说明丁为反应物,则该反应为丁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甲和丙。
【详解】A、由分析可知,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丁为反应物,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X的值为39,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表格数据可知,反应中生成的甲、丙的质量比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6.为测定物质的元素组成,现取某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了和,则该物质中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O元素
C.只含有C、H两种元素,不含O元素
D.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H元素
【答案】C
【详解】取某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了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生成物中含C、H、O,反应物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则该物质中一定含C、H元素,碳元素的质量为:,氢元素的质量为:,1.2g+0.3g=1.5g,故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
故选C。
27.已知某化学反应2A+B=2C,若12gA与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12g B.5g C.17g D.7g
【答案】C
【详解】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方程式为 ,给定 A 与 B 恰好完全反应,说明反应物无剩余。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A 和 B)的总质量应等于生成物(C)的总质量。
计算反应物总质量:。因此,生成物 C 的质量为 。
故选C。
28.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50 4 4.6 1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0 23 4.2
A.上述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中C与D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C.反应后测得的质量为 D.该反应中共生成的质量为
【答案】C
【详解】A、由表可知,B、C、D反应后质量都增加,则都是生成物,那么A只能是反应物,则该反应为A分解生成BCD,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说法错误;
B、该反应中C与D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3g-4.6g):(4.2g-1g)=23:4,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增加之和为(20g-4g)+(23g-4.6g)+(4.2g-1g) =37.6g,故表中反应后A的待测质量为50g-37.6g=12.4g,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共生成D的质量为:4.2g-1g=3.2g,说法错误;
故选C。
29.一定质量的和16克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生成和10.8克,则生成的质量为
A.1.4克 B.2.8克 C.5.6克 D.11.2克
【答案】C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与生成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则氢元素的质量为:,则参加反应的甲烷的质量为:,则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8g-1.2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和为:4.8g+16g-10.8g=10g,设生成CO的质量为x,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6g-x,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和相等,则,则x=5.6g。
故选C。
30.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某校兴趣小组基于真实情境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启了项目式化学之旅。
任务一: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一: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为m1,保持装置密闭。加热装置,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为m2,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m1 m2;铜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2)为克服实验二中气球受浮力的影响,在实验三中利用硬塑料瓶改进实验装置,用电子天平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待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任务二:再探质量守恒定律。
(3)将两份m1g的镁条和足量氧气分别置于密闭装置和开放装置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固体的质量(m)随加热时间(t)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0<t<t1时,有氧化镁生成
B.m1与m2质量之差等于反应被消耗的氧气质量
C.m1与m3质量之差等于散逸走的氧化镁的质量
D.m3<m1是因为散逸的白烟中含氧化镁小颗粒
E.若将镁条换成红磷,则不能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趋势
任务三: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4)将0.72g草酸亚铁(FeC2O4)放在一个可称量的敞口容器中高温焙烧,500~600℃时,容器中的固体质量保持0.4g不变,该固体是一种氧化物,其化学式为 。
【答案】(1) =
(2)倾斜塑料瓶,使稀盐酸从试管流出与碳酸钠充分反应
(3)ABD
(4)Fe2O3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m1=m2;
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则需要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故用电子天平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后,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倾斜塑料瓶,使稀盐酸从试管流出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待完全反应后, 再次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看电子天平示数是否改变;
(3)A、0<t<t1时,固体质量增大,说明有氧化镁生成,符合题意;
B、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则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故m1与m2质量之差等于反应被消耗的氧气质量,符合题意;
C、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则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m1)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散逸到空气中的氧化镁的质量与剩余氧化镁的质量(m3)之和,故m1与m3质量之差等于散逸到空气中的氧化镁的质量减去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不符合题意;
D、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生成的氧化镁会以白烟的形式散逸到空气中,故反应后质量减小,符合题意;
E、若将镁条换成红磷,红磷是固体,且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五氧化二磷也能以白烟的形式散逸到空气中,故能得出如图所示的变化趋势,不符合题意。
故选ABD;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该固体中铁元素的质量与0.72g草酸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相等,则铁元素的质量为:,则氧元素的质量为:0.4g-0.28g=0.12g,则该固体中铁、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则该固体的化学式为:Fe2O3。
3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物质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物质质量/g 待测 24 0 14
(1)该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2)反应后测得容器中X的质量为 g。
(3)该反应中X、Y、Z、Q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为 。
【答案】(1)分解反应 (2)55 (3)53:22:84:9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为2+2+84+5=93g,反应后Y的质量为24g,Z的质量为0g, Q的质量为14g,设反应后X的质量为x,则x+24+0+14= 93,解得x=55 g,反应后X、Y、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Z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由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上述第(1)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可知,反应后X的质量为55g;
(3)X生成的质量为55-2=53g,Y生成的质量为24-2=22g,Z参加反应的质量为84g,Q生成的质量为14-5=9g,所以该反应中X、Y、Z、Q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为53:22:84:9。
32.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和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填序号)。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总质量
(2)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7 2.2 7.9 0.9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6.6 0 2.7
则反应后A的质量为 g;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该反应中B和D两种物质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答案】(1)①③⑤⑥
(2) 3.4 分解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⑤)、数目(①)、元素种类(③)和物质总质量(⑥)均不变。分子数目(②)可能改变,物质种类(④)一定改变。
(2)①. 计算A的质量:
反应前总质量 = 1.7 + 2.2 + 7.9 + 0.9 = 12.7 g
反应后总质量 = 待测A + 6.6 + 0 + 2.7 = 9.3 + 待测A
根据质量守恒,12.7 = 9.3 + 待测A → 待测A = 3.4 g
②. 判断反应类型:
C质量从7.9 g→0 g,是反应物。
A、B、D质量均增加,是生成物。
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③. 质量变化比:
B增加量 = 6.6 - 2.2 = 4.4 g
D增加量 = 2.7 - 0.9 = 1.8 g
比值 = 4.4:1.8 = 22:9(化简后)。
考点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3.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C.反应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D.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答案】B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氮气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氮气、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物为单质,氢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氮气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34.关于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b管相连接的电极是负极
B.a管中的气体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
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D.该实验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D
【详解】A、根据图像,与 b 管相连接的电极是负极,A 正确;
B、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a 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B 正确;
C、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C 正确;
D、电解水实验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不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 错误。
故选D。
35.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H2+O2 B.CaCO3+2HCl=CaCl2+CO2↑+H2O
C.P+O2P2O5 D.4Fe+3O22Fe2O3
【答案】B
【详解】A、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包括反应事实、配平、状态符号和条件等,该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氢气,反应事实正确,但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均为气体,而反应物水为液体,生成物中的气体应标注“↑”符号,此处未标注气体符号,书写不完整,正确化学方程式为:,此选项错误;
B、该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事实正确,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相等,已配平,状态符号正确,二氧化碳为气体,标注“↑”,水为液体,不标注符号,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无需写条件,使用“=”合理,此选项正确;
C、该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磷的燃烧,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合反应事实,但未配平,正确化学方程式为,此选项错误;
D、该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铁的燃烧,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虽然原子配平,但反应事实错误,正确化学方程式为:,此选项错误。
故选B。
3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
C.铁在氧气中燃烧:
D.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答案】D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没有配平,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当反应物中有气体时,生成物中的气体不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错误;
C、铁在氧气中燃烧,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错误;
D、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正确。
故选D。
37.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D、E、F是单质,其他物质均是化合物,其中G有刺激性气味并能引起酸雨。反应①中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G 。
(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MnO2 SO2
(2)分解
(3)
【分析】G有刺激性气味并能引起酸雨,则G是二氧化硫。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则C是水,E与D在点燃条件下能反应,E与F在点燃条件下能反应,则E是氧气,F是氢气。因为D是单质,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所以D是硫。A能生成水和氧气,则A是过氧化氢,反应①中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B是二氧化锰。
【详解】(1)由分析可知,B是MnO2,G是SO2;
(2)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3)反应④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由上图可知,X、Y分别是 、 。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填化学式),构成汞的最小粒子是 (填名称)。
(3)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上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②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③锂和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 不同。
④由氧和铝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 “” “”分别表示 A、B、C 三种物质的分子,下图形象地表示了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氯化氢、氯化钠都含有氯元素
B.1个氯化氢分子是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的
C.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D.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分子示意图如下,甲和乙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丙和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甲 乙 丙 丁
【答案】(1) 原子 元素
(2) NaCl 汞原子
(3) 氖原子/Ne 失去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Al2O3
(4)1:2:2
(5)D
(6)
【详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故Y表示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X是原子;
(2)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由离子构成的是:NaCl;
汞属于金属单质,汞由汞原子构成;
(3)①上图中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②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③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锂和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④由氧和铝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Al2O3;
(4)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A+2B=2C,其中2个B分子没有参与反应,则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2;
(5)A、氯化氢由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它们都含有氯元素,不符合题意;
B、氯化氢的化学式为:HCl,由化学式可知,1个氯化氢分子是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氯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氯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题意;
D、氯化氢属于纯净物,不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符合题意。
故选D;
(6)由图可知,该反应为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9.科学思维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代表氧原子和氢原子。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填“分解反应”或“化合反应”)。
(2)由该反应所生成的和分子个数比为 。
【答案】(1) 分解反应
(2)
【详解】(1)由上图可知,反应物有2个,2个,生成物有2个,3个,反应条件为,删去图中未反应分子,可知为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
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和的分子个数比为分子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为2:1
考点6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40.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使用的某种发动机利用N2H4作为燃料,其工作的原理为3N2H4口___________↑+口___________↑+2NH3↑。横线上的两种物质均为单质,方框内应填写的数字分别为
A.2,3 B.4,6 C.2,6 D.4,3
【答案】A
【详解】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若横线上的两种物质均为单质,则分别为氮气和氢气,又由于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N、H个数分别为6、12,2NH3中含有2个氮原子和6个氢原子,则N2前的系数为2、H2前的系数为3,故选A。
41.由化学方程式可知,x、y、z的值分别是
A.1、2、3 B.2、8、1 C.4、8、2 D.4、4、1
【答案】C
【详解】设CxHyOz为X,由可知,左边10个氧原子,右边12个氧原子、4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根据两边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应该相等,所以左边还差了4个C、8个H、2个O,则x=4,y=8,z=2;
故选:C。
42.经过研发团队11年的不懈努力,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的、支持高效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在清华诞生。硅是制取芯片的主要材料之一,其生产过程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为2C+SiO2Si+nCO↑。则n等于
A.1 B.2 C.3 D.4
【答案】B
【详解】反应前C、Si、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1、2,反应后C、Si、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n、1、n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知n等于2。
故选B。
43.氯化钠用途很多,工业上可以生产NaOH,反应原理为。配平时,□中的系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B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生成物中含4个H,故反应物中也应含4个H,故□中的系数是2。
故选B。
44.发射火箭所用的燃料液态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发生的反应可写作:,则n等于
A.2 B.3 C.4 D.1
【答案】C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8个H,故生成物中也应含8个H,故n=4。
故选C。
考点7 根据化学方程式推测化学式
45.碳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CO2↑+4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HNO3为氧化物 B.化学方程式中X为NO2
C.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分子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
D.该反应中,C具有氧化性
【答案】B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由H、N、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氮原子、1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所以4X中应该有4个氮原子和8个氧原子,故X为NO2,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反应物C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不属于分子,反应前有4个硝酸分子,反应后有7个分子,所以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变化,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反应中,C夺取了HNO3中的氧元素,具有还原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6.大多数动植物呼吸作用时发生反应:动植物利用该反应释放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X的化学式为
A. B. C. D.
【答案】C
【详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反应后有6个C原子(碳)、18个O原子(氧), 12个H原子(氢),反应前有12个O原子,则X里有6个C原子(碳)、6个O原子(氧), 12个H原子(氢)。化学式C6H12O6,
故选C。
47.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M的化学式为
A.H2O B.H2O4 C.SO3 D.SO2
【答案】D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守恒和原子数目守恒,反应前各原子数目为:碳原子4个,氢原子12个,硫原子2个,氧原子18个。反应后碳原子4个,氧原子4×2+6=14个,氢原子12个。据此推断缺少硫原子2个,氧原子4个,M前有系数2,可以推断M的化学式为SO2,故正确答案为D。
48.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其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X+H2O则X的化学式为
A.CO B.CO2 C.O2 D.SO2
【答案】B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Cu、C、O、H的个数分别是2、1、5、2,反应后除X外Cu、C、O、H的个数分别是2、0、3、2,则X含有1个C、2个O,X的化学式为CO2。
故选B。
49.氨气是合成氮肥的重要原料。传统的合成氨方法为,一种利用太阳能合成氨的新方法如图1所示。
(1)i.反应器1:利用太阳能电解氢氧化锂,中、元素质量比为 ,电解时的反应为,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ii.反应器2:常温下,与N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iii.反应器3:反应原理为,则的化学式为 。
iv.氨气产率随反应所用电压的变化如图2所示。可知,当电压为 V时,氨气产率最高。
(2)在整个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
(3)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的优点有 (答一条即可)。
【答案】(1) 1:16 分解反应 0.2
(2)
(3)利用太阳能合成氨,相比传统方法节约能源(合理即可)
【详解】(1)i.中、原子个数比为1:1,则元素质量比为1:16,电解时发生的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ii.由图示可知,反应器2中发生的是常温下与N2生成Li3N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iii.由反应器3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可知,原子种类和个数,反应前:Li-3、N-1,反应后:Li-3、N-1、H-6、O-3,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3X中含有6个H、3个O,则X化学式为H2O。
iv.由图2可知,当电压为0.2V时,氨气产率最高。
(2)在整个过程中,LiOH既是前面反应的反应物,又是后面反应的生成物,可循环使用。
(3)传统的合成氨需高温高压条件,新方法利用太阳能合成氨,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节约能源等优点。
50.月球“土特产”有很多,月壤(即月球表面的土壤)就是一种,它是覆盖在月球表面的一层细小颗粒物,为防止月壤被氧化,采集回地球的月壤必须存放在充满氮气的密封箱里。研究表明,月壤在光伏电解水和光热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具有较高的性能和选择性。嫦娥五号月壤是月球表面非常年轻的玄武岩,这种矿物中富含铁、钛等人工光合成中常用的催化剂成分。月壤表面具有丰富的微孔和囊泡结构,这种微纳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月壤的催化性能。
有研究团队针对月球环境,提出利用月壤实现地外人工光合成的可行策略与步骤(如图所示)。这项工作为建立适应月球极端环境的原位资源利用系统提供了潜在方案,并且只需要月球上的太阳能、水和月壤。基于该系统,人类或可实现“零能耗”的地外生命保障系统,真正支持月球探测、研究和旅行。
依据上文,回答问题。
(1)地球上将月壤保存在充满氮气的密封箱里,其原因是 。
(2)月壤表面具有丰富的 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月壤的催化性能。
(3)第1步电解水需要的电能可以由 能转化而来,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第3步二氧化碳加氢的反应方程式为CO2+3H2CH3OH+X,X的化学式为 。
【答案】(1)防止月壤被氧化
(2)微孔和囊泡(结构)
(3) 太阳 2H2O2H2↑+O2↑
(4)H2O
【详解】(1)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能隔绝氧气,防止月壤被氧化,所以地球上将月壤保存在充满氮气的密封箱里,其原因是防止月壤被氧化;
(2)由文本可知,月壤表面具有丰富的 微孔和囊泡结构,这种微纳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月壤的催化性能;
(3)文中提到只需要月球上的太阳能、水和月壤,所以第 1 步电解水需要的电能可以由 太阳能转化而来。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在CO2+3H2CH3OH+X中,反应前有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反应后CH3OH中有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所以X中应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X的化学式为H2O。
考点8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比
51.对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中CO、O2的质量比为7:8
B.2个一氧化碳分子加1个氧分子等于2个二氧化碳分子
C.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加氧气点燃等于二氧化碳
【答案】C
【详解】A、根据方程式,CO与O2的质量比为(2×28):(1×32)=56:32=7:4,而非7:8;A错误。
B、从微观上,点燃条件下,每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B错误。
C、方程式明确表示CO与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CO2,描述完全正确;C正确。
D、化学方程式中“点燃”是反应条件,在反应中“+”读作“和”,“═”读作“生成”;D错误。
故选C。
52.下列关于N2+O22N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B.表示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
C.反应共涉及两种单质 D.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1
【答案】D
【详解】A、,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表示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氮气、氧气均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一氧化氮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该反应共涉及两种单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3.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
A.27 : 32 : 102 B.108 : 96 : 204
C.4 : 3 : 2 D.27 : 16 : 4
【答案】B
【详解】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该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
故选B。
54.下列四个图像表示四种对应的化学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
B.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C.碳燃烧所用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7
D.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答案】C
【详解】A、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而不是图像中显示的,该选项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发生反应,反应中锰元素质量不变,但固体总质量因氧气逸出而减少,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应增大,而不是保持不变,该选项错误;
C、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碳和氧气反应时质量比为;碳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碳和氧气反应时质量比为。当碳和氧气质量比为3∶7时,大于3∶8但小于3∶4,碳完全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为0,该选项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图像应是一条水平直线,而不是先下降后不变,该选项错误。
故选C。
55.等质量的下列四种物质,,生产氧气质量最多的是
A. B. C. D.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D
【详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每68份质量的过氧化氢能生成32份质量的氢气;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每316份质量的高锰酸钾能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
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每434份质量的氧化汞能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每36份质量的水能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
综上,等质量的下列四种物质,,生产氧气质量最多的是水;
故选D。
考点9 不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56.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1g氢气,理论上至少需要水的质量是
A.2g B.6g C.8g D.9g
【答案】D
【详解】设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1g氢气,理论上至少需要水的质量为
故选:D。
57.依据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是通电
C.该反应中,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D.制取5.4 kg金属铝至少需要电解10.2kg的
【答案】C
【详解】A、由可知,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可知,该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是通电,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可知,该反应中,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102):(4×27):(3×32)=17:9:8,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设制取5.4 kg金属铝至少需要氧化铝的质量为x,
x=10.2kg,
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58.现有31.6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固体30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
(2)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
(3)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答案】(1)1.6g
(2)15.8g
(3)36.7%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减轻的质量就是氧气的质量,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1.6g-30g=1.6g;
(2)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答: 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15.8g;
(3)31.6g高锰酸钾中锰元素质量为 ,根据反应前后锰元素质量不变,则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7%。
59.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化学式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1)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上述信息,请计算生成96 g CH3OH时,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克
【答案】(1)
(2)解:设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x=132g
答: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是132g。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1个C、2个O、2个H,生成物中含1个C、2个O、6个H,故二氧化碳、甲醇、水的化学计量数均是1,氢气的化学计量数为3,故配平后为:;
(2) 见答案。
60.随着人类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温室气体(CO2)排放日益增加,为降低温室气体含量,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人造树叶”。假设每1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880g并转化为乙醇(C2H5OH),对应化学方程式为。请回答:
(1)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一天吸收的CO2相当于 棵树吸收的CO2。
(2)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20
(2)解: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x。
答: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13800g。
【详解】(1)每1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880g,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4g CO2,一升“人造树叶”一天吸收的CO2相当于棵树吸收的CO2。
(2)详见答案。
61.取二氧化锰粉末,加到过氧化氢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称量固液混合物的质量为101.4g,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是多少?(写出完整计算过程)
(2)生成氧气的同时,生成水的质量是 ;
(3)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与所用二氧化锰的质量比为 。
【答案】(1)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00g+3g-101.4g=1.6g,
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
(2)
(3)
【详解】(1)详见答案。
(2)解:设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y
答: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1.8g。
(3)根据(1),参加反应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二氧化锰的质量为3g,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与所用二氧化锰的质量比为3.4g:3g=17:15.
62.《天工开物》记载了用锡砂(主要成分为)冶炼金属锡的方法,其化学反应原理为。
(1)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现有含的锡砂,理论上可以炼出锡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
(2)设可炼出锡的质量为x。
解得:
答:可炼出锡的质量为238kg。
【详解】(1)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故填:。
(2)见答案。
63.《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代金属的冶炼技术。在锌的冶炼方法中,主要反应之一为
(1)请计算参加反应的ZnO与CO的质量比 ;
(2)若制得65kgZn,请计算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多少?(计算过程及结果请在答题卡上补充完整)
【答案】(1)81:28
(2)解:设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28kg。
【详解】(1)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ZnO与CO的质量比81:28;
(2)详见答案。
答:生成 5.6g 氮气需要氨气(NH3)的质量是6.8g。
【详解】见答案。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考点概览
考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适用范围
考点2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3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考点4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
考点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考点6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考点7 根据化学方程式推测化学式
考点8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比
考点9 不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考点过关
考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适用范围
1.质量守恒定律是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中,a、b、c、d为化学计量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
B.若取和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一定=2xg
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
D.通过反应物A、B和生成物C、D能体现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关系
2.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完成了对密闭容器中少量碳酸钠与少量稀盐酸反应的质量测定。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反应后碳酸钠的质量增加
B.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都不变
C.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D.反应前称量的是碳酸钠和稀盐酸的总质量
3.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镁条燃烧 B.红磷燃烧
C.制取氧气 D.蒸馏水食盐水混合
4.化学小组利用如图中甲所示装置进行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打开活塞,将过氧化氢溶液迅速,全部转移至锥形瓶中。装置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二氧化锰可增加生成物氧气的质量
B.P点时生成氧气的质量最大
C.M点到Р点装置总质量的减少量是消耗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
D.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回收二氧化锰
5.在化学实验课上,同学们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完成了对稀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产生白色沉淀
B.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过程中气球的形状一直保持不变
D.化学反应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整个装置的质量会增加
6.用下列实验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托盘天平未画出),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升华 B.
C. D.
考点2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7.同学们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先变瘪后膨胀
B.气球有密封和缓冲气压的作用
C.铜粉不足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结束后称量,电子天平读数不变
8.某化学学习小组用下图所示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做甲实验时,若取用铜粉的量不足,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
(2)乙实验中最后天平不平衡,此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3)丙实验的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仍成功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
(4)进行丁实验时,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将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并称量,理论上生成物的质量 (填“>”“=”或“<”)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
9.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A、B、C三个实验装置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装置是 (填字母)。
(2)若实验A中白磷的量不足,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填“有”或“没有”)影响。
(3)小明将C装置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此装置中注射器除密封装置外,还有具有的作用是 (填“平衡压强”或“便于添加液体药品”)。
10.实验探究:
(1)实验一:某课外化学兴趣小组发现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后产生了气体。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该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一:该气体是;猜想二:该气体是;猜想三:该气体是和
【查阅资料】
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其褪色。
和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设计】
装置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说明气体中含有。装置后面加装装置的作用是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CO2。
【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
【反思交流】
若装置位置换到、之间,其他装置位置不变。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 (填“能”或“不能”)证明猜想三成立。
有同学认为,木炭与浓硫酸加热后生成的产物中,除上述已验证的物质外,至少还有一种产物,其可能是 。
A. B. C. D.
(2)实验二: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以探究组成蔗糖的元素。实验开始前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Ⅰ.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试管中有水雾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Ⅱ.同学猜想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她向硬质玻璃管内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观察到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并 ,(填具体的实验现象),说明蔗糖中含有碳元素。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实验开始前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 。
11.请同学们完成下列探究:
【追寻历史】
(1)以下属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贡献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发现原子论
C.编制元素周期表 D.测定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制定计划】小冰、小城、小美、小丽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
(2)小冰同学设计如下四个实验用于探究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请你帮助判断下列哪些实验可用于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填选项即可)。
A.鸡蛋壳研碎前后质量的测定 B.铁钉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前后质量的测定 C.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质量的测定 D.蔗糖溶于水前后质量的测定
【进行实验】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改进实验”来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他们在反应前后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现象与结论】分析如图1实验中的三个实验。
(3)实验①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
(4)实验②结束后,天平指针指向 (填“左端”“中间”或“右端”)。
(5)实验③中,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等长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1-2分钟。冷却后,观察到 。
【拓展迁移】利用如图2装置对“蔗糖的组成”进行探究。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排尽装置内的空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定性实验】
(6)实验时观察到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说明蔗糖中含有 元素。
(7)实验结束观察到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小组同学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验证。完成下表。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玻璃管中黑色固体燃烧,且烧杯内 。 黑色固体是单质碳
考点3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12.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化学学习的基石。下列关于化学微粒观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B.化学变化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为生成物的过程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D.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13.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14.以下是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乙、丙、丁均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碳、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15.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⑤物质的总质量;⑥原子种类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③④ D.①③⑤⑥
16.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下图变化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A.变化Ⅰ中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不发生改变
B.变化Ⅰ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所以是化学变化
C.变化Ⅱ中分子种类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D.发生变化Ⅲ时分子体积变大
17.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丙和丁都属于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该反应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18.为“探究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三位同学分别做了下面三个实验。
实验一:反应前,称量装置和白磷的总质量,然后使白磷燃烧,反应后冷却到室温再称量。 实验二:将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装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两种溶液混合,过一会再称量。 实验三:将装有稀盐酸的试管放入装有大理石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稀盐酸与大理石混合,过一会再称量。
实验数据见表: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变化前
变化后
(1)从表中数据看,三个实验过程,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情况是:实验一 (选填“减小”或“增大”或“不变”,下同),实验二 ,实验三 。
(2)实验 不能正确反映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由此可得出;选用有 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 体系中进行。
(3)实验一是通过白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B.白磷有毒,取用时不要沾到皮肤和衣物上
C.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防止瓶底炸裂
D.实验过程中托盘天平始终保持平衡
(4)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 。
(5)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数字序号)。
①元素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原子数目;④分子种类;⑤分子数目;⑥物质的总质量
19.兴趣小组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装置设计】甲、乙、丙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如图装置:
【实验探究】
(1)甲小组实验中,白磷燃烧时,在锥形瓶底部加入少量细沙,其目的是 ,小气球的作用是 和 。
(2)乙组实验结束后可观察到天平 ,原因是 。
(3)丙组实验开始时,挤按胶头滴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锥形瓶内的现象是 ,可观察到天平 ,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
(4)对比乙和丙,得到的启发是 。
【实验结论】
(5)通过甲、乙、丙等实验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化学反应后 等于 ,这个规律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分析】
(6)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上是 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不变,所以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0.乙醇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乙醇分子共有 个氢原子。
(2)由反应过程可知, (填分子或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3)在此过程中,下列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填序号,选填两个)。
A.元素种类 B.分子种类 C.原子质量 D.分子数目
(4)结合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图A缺少 (填化学符号)。
2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此化学变化中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是 (填名称)。
(2)此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在通电条件下, ,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
(3)与一个水分子电子数相同,且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符号为 。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 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5)电解水时实验测得a管内气体的体积:b管内气体的体积=1:2,要确定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还需要的数据有 (填字母)。
a.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b.氢气、氧气的密度
c.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考点4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
22.“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丙的组成元素不同
B.甲中氮、氧元素质量比为7:16
C.乙发生还原反应
D.生成物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23.烟气脱硝技术是向催化剂上游的烟气(含有)中喷入,将烟气中的转化为无毒、无污染的两种物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24.下图是甲转化为丁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转化①是化合反应
B.转化②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
C.转化中体现了碳中和的理念
D.丁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1
25.在密闭容器内,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17 10 25 48
反应后的质量/g 18 10 33 X
A.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丁为生成物
C.X的值为39
D.反应中生成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8
26.为测定物质的元素组成,现取某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了和,则该物质中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O元素
C.只含有C、H两种元素,不含O元素
D.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H元素
27.已知某化学反应2A+B=2C,若12gA与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12g B.5g C.17g D.7g
28.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50 4 4.6 1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0 23 4.2
A.上述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中C与D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C.反应后测得的质量为 D.该反应中共生成的质量为
29.一定质量的和16克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生成和10.8克,则生成的质量为
A.1.4克 B.2.8克 C.5.6克 D.11.2克
30.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某校兴趣小组基于真实情境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启了项目式化学之旅。
任务一: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一: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为m1,保持装置密闭。加热装置,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为m2,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m1 m2;铜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2)为克服实验二中气球受浮力的影响,在实验三中利用硬塑料瓶改进实验装置,用电子天平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待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装置和药品的总质量,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任务二:再探质量守恒定律。
(3)将两份m1g的镁条和足量氧气分别置于密闭装置和开放装置中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固体的质量(m)随加热时间(t)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0<t<t1时,有氧化镁生成
B.m1与m2质量之差等于反应被消耗的氧气质量
C.m1与m3质量之差等于散逸走的氧化镁的质量
D.m3<m1是因为散逸的白烟中含氧化镁小颗粒
E.若将镁条换成红磷,则不能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趋势
任务三: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将0.72g草酸亚铁(FeC2O4)放在一个可称量的敞口容器中高温焙烧,500~600℃时,容器中的固体质量保持0.4g不变,该固体是一种氧化物,其化学式为 。
3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物质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物质质量/g 待测 24 0 14
(1)该容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2)反应后测得容器中X的质量为 g。
(3)该反应中X、Y、Z、Q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为 。
32.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和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填序号)。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总质量
(2)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7 2.2 7.9 0.9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6.6 0 2.7
则反应后A的质量为 g;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该反应中B和D两种物质的质量变化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考点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3.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氮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
C.反应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D.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34.关于电解水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b管相连接的电极是负极
B.a管中的气体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
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D.该实验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5.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H2+O2 B.CaCO3+2HCl=CaCl2+CO2↑+H2O
C.P+O2P2O5 D.4Fe+3O22Fe2O3
3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
C.铁在氧气中燃烧:
D.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37.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D、E、F是单质,其他物质均是化合物,其中G有刺激性气味并能引起酸雨。反应①中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G 。
(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3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由上图可知,X、Y分别是 、 。
(2)在水、汞和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填化学式),构成汞的最小粒子是 (填名称)。
(3)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上图中,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②在化学反应中,锂原子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③锂和钠属于不同种元素,是因为它们的原子中 不同。
④由氧和铝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 “” “”分别表示 A、B、C 三种物质的分子,下图形象地表示了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氯化氢、氯化钠都含有氯元素
B.1个氯化氢分子是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的
C.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
D.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分子示意图如下,甲和乙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丙和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甲 乙 丙 丁
39.科学思维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代表氧原子和氢原子。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填“分解反应”或“化合反应”)。
(2)由该反应所生成的和分子个数比为 。
考点6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40.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使用的某种发动机利用N2H4作为燃料,其工作的原理为3N2H4口___________↑+口___________↑+2NH3↑。横线上的两种物质均为单质,方框内应填写的数字分别为
A.2,3 B.4,6 C.2,6 D.4,3
41.由化学方程式可知,x、y、z的值分别是
A.1、2、3 B.2、8、1 C.4、8、2 D.4、4、1
42.经过研发团队11年的不懈努力,全球首颗全系统集成的、支持高效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在清华诞生。硅是制取芯片的主要材料之一,其生产过程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为2C+SiO2Si+nCO↑。则n等于
A.1 B.2 C.3 D.4
43.氯化钠用途很多,工业上可以生产NaOH,反应原理为。配平时,□中的系数是
A.1 B.2 C.3 D.4
44.发射火箭所用的燃料液态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发生的反应可写作:,则n等于
A.2 B.3 C.4 D.1
考点7 根据化学方程式推测化学式
45.碳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CO2↑+4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HNO3为氧化物 B.化学方程式中X为NO2
C.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分子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
D.该反应中,C具有氧化性
46.大多数动植物呼吸作用时发生反应:动植物利用该反应释放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X的化学式为
A. B. C. D.
47.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M的化学式为
A.H2O B.H2O4 C.SO3 D.SO2
48.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其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X+H2O则X的化学式为
A.CO B.CO2 C.O2 D.SO2
49.氨气是合成氮肥的重要原料。传统的合成氨方法为,一种利用太阳能合成氨的新方法如图1所示。
(1)i.反应器1:利用太阳能电解氢氧化锂,中、元素质量比为 ,电解时的反应为,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ii.反应器2:常温下,与N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iii.反应器3:反应原理为,则的化学式为 。
iv.氨气产率随反应所用电压的变化如图2所示。可知,当电压为 V时,氨气产率最高。
(2)在整个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
(3)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的优点有 (答一条即可)。
50.月球“土特产”有很多,月壤(即月球表面的土壤)就是一种,它是覆盖在月球表面的一层细小颗粒物,为防止月壤被氧化,采集回地球的月壤必须存放在充满氮气的密封箱里。研究表明,月壤在光伏电解水和光热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具有较高的性能和选择性。嫦娥五号月壤是月球表面非常年轻的玄武岩,这种矿物中富含铁、钛等人工光合成中常用的催化剂成分。月壤表面具有丰富的微孔和囊泡结构,这种微纳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月壤的催化性能。
有研究团队针对月球环境,提出利用月壤实现地外人工光合成的可行策略与步骤(如图所示)。这项工作为建立适应月球极端环境的原位资源利用系统提供了潜在方案,并且只需要月球上的太阳能、水和月壤。基于该系统,人类或可实现“零能耗”的地外生命保障系统,真正支持月球探测、研究和旅行。
依据上文,回答问题。
(1)地球上将月壤保存在充满氮气的密封箱里,其原因是 。
(2)月壤表面具有丰富的 结构,进一步提高了月壤的催化性能。
(3)第1步电解水需要的电能可以由 能转化而来,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第3步二氧化碳加氢的反应方程式为CO2+3H2CH3OH+X,X的化学式为 。
考点8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比
51.对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中CO、O2的质量比为7:8
B.2个一氧化碳分子加1个氧分子等于2个二氧化碳分子
C.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加氧气点燃等于二氧化碳
52.下列关于N2+O22N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B.表示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
C.反应共涉及两种单质 D.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1
53.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
A.27 : 32 : 102 B.108 : 96 : 204
C.4 : 3 : 2 D.27 : 16 : 4
54.下列四个图像表示四种对应的化学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
B.加热一定质量高锰酸钾,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C.碳燃烧所用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7
D.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55.等质量的下列四种物质,,生产氧气质量最多的是
A. B. C. D.试卷第1页,共3页
考点9 不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56.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1g氢气,理论上至少需要水的质量是
A.2g B.6g C.8g D.9g
57.依据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是通电
C.该反应中,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D.制取5.4 kg金属铝至少需要电解10.2kg的
58.现有31.6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固体30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
(2)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
(3)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59.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化学式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1)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上述信息,请计算生成96 g CH3OH时,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克
60.随着人类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温室气体(CO2)排放日益增加,为降低温室气体含量,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人造树叶”。假设每1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880g并转化为乙醇(C2H5OH),对应化学方程式为。请回答:
(1)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4g CO2,则一升“人造树叶”一天吸收的CO2相当于 棵树吸收的CO2。
(2)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61.取二氧化锰粉末,加到过氧化氢溶液中,充分反应后,称量固液混合物的质量为101.4g,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是多少?(写出完整计算过程)
(2)生成氧气的同时,生成水的质量是 ;
(3)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与所用二氧化锰的质量比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62.《天工开物》记载了用锡砂(主要成分为)冶炼金属锡的方法,其化学反应原理为。
(1)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现有含的锡砂,理论上可以炼出锡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63.《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代金属的冶炼技术。在锌的冶炼方法中,主要反应之一为
(1)请计算参加反应的ZnO与CO的质量比 ;
(2)若制得65kgZn,请计算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多少?(计算过程及结果请在答题卡上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