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声音的产生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6. 声音的产生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8-24 18:41:00

文档简介

16. 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对比观察,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3、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活动中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声音的产生
1、谈话: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仔细地听,你能说说你听到什么?
听音频文件(说出听到的事物:雷声、流水声、鸟叫声、牛叫声、狗叫声、公鸡叫、掌声、电话铃声、刹车声)
2、是呀,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声音,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
活动2【活动】声音的产生
使物体发声
1、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直尺、橡皮筋、音叉,想一想你准备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2、教师用准备好的鼓为例进行展示引领。给出提示:
(1)一种方式尝试后就可以,不用反复进行
(2)制造的声音不要太大,看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多
(3)为了让我们听得更清晰我们要保持教室的安静
(4)注意保护实验器材
学生分小组制造声音。
3、交流制造声音的方法。
4、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答案(1、声音是物体受到敲击、弹拨、碰撞后产生的。2、物体不动时,不产生声音。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3、声音的产生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敲击、弹拨、摔、碰撞……
5、总结学生发言:将各种情况归纳到物体发出声音都是受到我们人给的力,得出初步结论: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6、教师演示:我用力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物体也受到了力,也发生了运动,有没有产生声音呢?看来我们还得通过实验继续进一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3【活动】声音的产生
小组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
1、提出问题: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发声的各种物体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我们来做进一步的观察。
2、提出要求:A弯曲直尺,将直尺的一端压紧在桌面,弹拨直尺的另一端。B拉伸橡皮筋,将橡皮筋固定再进行弹拨
3、试一下,哪种情况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发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进行弹拨直尺和橡皮筋。
4、小组汇报交流。
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都在动。(可能学生不能描述为振动)
5、我们观察到直尺、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做来回、快速的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发声的同时都有振动的现象呢?我们刚刚也使鼓和音叉发出了声音,那你能看到这两件物体在振动吗?介绍实验方法。
说出自己的看法
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音叉的振动。
7、交流你们的发现?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8、谈话:经历了这么多对物体发声现象观察的科学活动,现在你能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4【活动】声音的产生
拓展提高
1、你们有什么方法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介绍自己的想法,并请学生来帮助老师将正在发声的铜锣停止发声。
2、现在请你利用音叉、直尺检验一下看一看这种方法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它们也停止发声。
活动5【练习】声音的产生
生活中声音的应用
1、在生活中声音有哪些应用?
介绍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声音的地方(如:挑选西瓜、看病等。)
2、介绍生活中应用声音的例子(看病、检查铁轨、听雷声预示有雨等。)
3、拓展知识了解声波。
活动6【测试】声音的产生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弹 物体振动 发出声音


活动7【测试】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关注学情分析,首先通过与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到学生知道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多,但是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的却是很少,甚至很多同学听到这个问题感觉到很迷茫,因此在设计本课内容时我通过学生听身边的熟悉的声音入手,让学生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之后再通过给学生材料去制造声音,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状态由浅入深的层次认识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演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物体振动就会伴随声音产生,振动停止声音停止,给学生刚刚形成的科学概念进行补充拓展,将本科学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拓展,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最后应用于日常生活解释生活中人们是如何使用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的各种现象。
3、本课的设计也有很多不到位之处,首先是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有些不到位,导致前松后紧,感觉整节课上起来头重脚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调整好时间给学生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分析现象得到结论。再有就是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的选取有些单一,应该多选取几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研究,最后得到共同的实验结果。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过渡有些仓促感觉不自然,应在调整,老师的评价语再加强些。
课件14张PPT。声音的产生制造声音提示1、选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
2、制造声音时一种方式尝试一次,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
3、制造的声音不要太大,避免影响到其他同学
4、为了让我们听得更清晰我们要保持教室的安静
汇报交流敲击、弹拨、摔、碰撞……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记录单实验提示1、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到 记录单中,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画记录。
2、实验过程中对于每个实验要多做几次。
3、实验过程中做完一组实验再做另外一组实验,不要同时操作,并注意小组同学的合作。
4、实验过程中要降低声音,避免影响到其他同学。汇报交流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橡皮筋、直尺、音叉、鼓都会在 时发出声音,所以声音是由 产生的。振动物体振动如何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结论:
物体产生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在生活中,声音有哪些应用?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肺的工作情况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知识拓展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音调太高或太低,人都听不见。科学研究表明,人只能听见每秒振动在20次到2万次之间的声波;蝙蝠、鲸、狗等能听见每秒振动超过2万次以上的声波;马、鱼、海蜇、鸟等能听见每秒振动不到20次的声波。人们将每秒振动超过2万次的声波叫做超声波,每秒振动不到20次的声波叫做次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