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阶段测试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阶段测试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2: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阶段测试卷(二)-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书中的人物让人敬佩,请你读一读下面这段人物介绍,完成相关练习。
90多年前,作为共产党yīn bì(①)战线上的一员,钱壮飞fèng mìng(②)执行潜伏任务。即使是龙潭虎穴,也不fáng ài(③)他与战友们tóng xīn xié lì(④),在敌人的心脏搜集zuì zhèng(⑤),向党传递情报,fěnsuì(⑥)敌人的阴谋,屡立奇功!
1.根据拼音补全文中的人物介绍。
2.介绍词中,加点词“心脏”的释义是( )(①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②比喻中心或最重要的部分),请根据相同的释义写一个句子: 。
3.对这段话的意思概括得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A.90多年前,钱壮飞成为地下工作者。 B.钱壮飞识破敌人的阴谋,是人民的英雄。
C.钱壮飞与战友们合作。 D.钱壮飞勇敢执行潜伏任务,屡立奇功。
4.听完了这段介绍,琳琳想写下自己的感想,请你帮她修改文段中的三处错误。
无数革命先烈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改善了中国备受欺凌的命运。这种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们会继续发扬和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5.听完介绍,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做新时代好少年,一起写下承诺吧!
为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负革命先烈的付出,做新时代好少年,我承诺:
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我要“ ,不弃功于寸阴”,“盛年不重来, 。 ,岁月不待人。
做一个立身高处、品行高洁的人,像虞世南一样借蝉言志“ , ”,只有这样,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做一个懂得珍惜的人。我们不用像陆游一样发出“ , ”的遗憾,一定要学会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二、选择题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嗜好(shì) 镜匣(jiá) 榨油(zhà) 潜伏(qiǎn)
B.垂蔓(màn) 舀水(yǎ) 冠军(guàn) 眸子(mú)
C.雏儿(chú) 抵御(yù) 酿酒(liàng) 瞌睡(kē)
D.强迫(qiǎng) 削弱(xuē) 上卿(qīng) 侵略(lüè)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焦急 陷坑 路不拾遗 金壁辉煌 B.懒惰 拒绝 内优外患 不可估量
C.侵略 消毁 哀鸿遍野 难以置信 D.适宜 吩咐 安居乐业 理所当然
8.下列短语运用最符合语境的是(  )
A.蔺相如前怕狼后怕虎,处处躲着廉颇。
B.同学们打开天窗说亮话,教室里热闹非凡。
C.王母娘娘知道织女私自下了人间,鼻子都气歪了,发誓要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D.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说我们要迎难而上,不畏挑战。
9.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B.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C.这篇文章描写了飞瀑、祠庙、翠柏、古松,洞天和云海。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三、填空题
10.填空题。
(1)歌曲《万疆》自发行以来就广为传唱,唱出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从右面的歌谱片段,我们发现第一句歌词改编自课文《 》(节选),原句是“ , ”。像这样的爱国语句还有很多,如陆游在《示儿》中写道:“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感叹道:“我劝天公重抖擞, 。”
(2)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应当珍惜当下,努力学习,做最好的自己。听,陶渊明喟然长叹:“盛年不重来, 。及时当勉励, 。”岳飞仰天长啸:“莫等闲, ,空悲切。”一代伟人毛泽东铿锵有力地慨叹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 。”
四、语言表达
11.快乐读书吧,根据情景完成对话。
小永:最近我读了很多民间故事,有《西游记》《关于生肖的传说》《田螺姑娘》……
小安:不对呀,我也喜欢读民间故事,你说的《 》不是民间故事。
小永:不好意思,我记混了。除了课文中出现的,你还喜欢读哪个民间故事?给我介绍一下吧。
小安:我喜欢读《 》, 。(简单介绍故事大意)
五、句子训练
12.选择下面的一个成语,照样子用具体的情景把成语的意思表达出来。
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津津有味 应接不暇 欣喜若狂 垂头丧气
六、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钱学森
①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般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②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③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④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⑤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⑥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⑦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3.根据意思,在短文①自然段中选出合适的四字词,写在横线上。
(1)形容非常的思念。
(2)形容船只冲过波浪前进,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3)请在第①自然段中找出最能表现钱学森归国心切的句子,在文中用“ ”画下来。
14.读第⑤自然段,结合短文回答。
(1)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改成反问句)
(2)上面这句话是对美国海军一位高级将领的语言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侧面反映出钱学森回国意义的重大。
B.间接表达了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C.这位美国海军高级将领非常尊重钱学森。
D.侧面说明了钱学森过人的才华。
15.总览全文,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记叙了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①近年来,通过手机、阅读器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②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③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④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16.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碎片化阅读”。
17.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具体指什么?请梳理文章信息,填写下表。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 (1) (2)
碎片化阅读的“忧愁” (3) (4)
得出的结论 (5)
18.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有自己的“美丽”与“忧愁”,请举一个例子,简单说一说。
19.这学期,我们也学习了很多帮助我们阅读的好方法,比如如何提高阅读速度,以下说法中不太合适的一项是( )
A.带着问题,对课文内容理解更快,阅读速度也就更快了。
B.抓住关键词句,就知道这段话要讲什么了,这样可以读得更快。
C.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回读,可以让阅读速度更快。
D.连词成句地读,避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让阅读速度更快。
七、书面表达
20.题目:听,记忆中的__________声
从稚嫩可爱的一年级一路走来,每天都有各种声音与我们相伴。听,那风声雨声、蝉鸣鸟语……大自然的声音多么奇妙;听,那歌声书声、笑声哭声……生活中的声音多么美好;听,亲人朋友的安慰、鼓励、批评、加油……这是童年的音符、童年的歌。声音里,有你的经历,有你的故事。请将题目“听,记忆中的_________声”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习作要求:1.语句要通顺,叙述有条理,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书写规范。3.不少于400字。
《期中阶段测试卷(二)-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6 7 8 9
答案 D D C D
1.隐蔽 奉命 妨碍 同心协力 罪证 粉碎 2. ②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3.D 4. 5. 不饱食以终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解析】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结合语境,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隐、蔽、妨、碍、罪、粉、碎”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结合文本分析,这里把敌人的核心组织或关键部门比作“心脏”,因为钱壮飞是在敌人内部执行潜伏任务,就像在敌人的“心脏”地带活动,强调了他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和危险性,所以“心脏”在此处是用比喻义来形容敌人最重要的部分。故选②。
例:金融街是这座城市的心脏,汇聚了众多大型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文段主要讲述了 90 多年前钱壮飞作为隐蔽战线的一员,奉命执行潜伏任务,在敌人内部与战友同心协力,搜集罪证、传递情报、粉碎阴谋,屡立奇功,强调的是他执行潜伏任务及所立功劳。A选项只强调了钱壮飞成为地下工作者,并没有概括他的事迹。B项“识破阴谋”是部分内容,不够全面;C项“与战友合作”仅是细节之一。而选项D完整概括了钱壮飞“执行潜伏任务”的核心事迹和“屡立奇功”的成果,最符合文意。
故选D。
4.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阅读原句可知,在“最终改善了中国备受欺凌的命运”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改善”多用于向好发展,而“改变”更适用于描述根本性的转变。
在“这种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处缺少标点符号。在“甘于奉献”“不怕牺牲”之间添加顿号使并列关系更清晰,符合汉语标点规范。
在“我们会继续发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处存在前后顺序颠倒的语病,逻辑上应先“传承”(继承)再“发扬”(弘扬),符合事物发展顺序。
修改后为:无数革命先烈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改变了中国备受欺凌的命运。这种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们会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5.本题考查名篇名句识记和理解。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 这句诗的意思是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声音自然能够传得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出自南宋陆游的《示儿》。 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临终时本来知道一切都是空的,只是为不能看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
书写时注意“饱、难、晨、勉、励、藉、州”的正确写法。
6.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A.镜匣(jiá)——xiá,潜伏(qiǎn)——qián;
B.舀水(yǎ)——yǎo,眸(mú)子——móu;
C.酿(liàng)酒——niàng。
故选D。
7.D
【详解】本题考查对易错字的掌握。
A.金壁辉煌——金碧辉煌;
B.内优外患——内忧外患;
C.消毁——销毁。
故选D。
8.C
【详解】考查俗语的理解和运用。
A.前怕狼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不能用于形容蔺相如躲避廉颇。
B.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不能用于同学们聊天。
C.鼻子都气歪了:把鼻子气歪了,俗语,意思是形容人特别生气。句中形容王母得知织女私自下凡很生气。
D.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人不能忘记关心和帮助过你的人,要有感恩之心。不能用于迎难而上,不畏挑战的语境。
故选C。
9.D
【详解】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
A.“等”和省略号重复,去掉“等”或者省略号;
B.“东”“西”“南”表示并列,把逗号改为顿号;
C.“古松和洞天”表示并列关系,词语之间用顿号。
故选D。
10. 《少年中国说》 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 死去元知万事空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拘一格降人材 一日难再晨 岁月不待人 白了少年头 只争朝夕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及理解。
(1)结合歌曲中“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与《少年中国说》一文中“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意思相近。由此可判断,第一句歌词改编自课文《少年中国说》。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出自近现代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译文: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赏析:作者以自然界中红日初升的壮观景象为喻,寄托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繁荣昌盛的深切期盼和坚定信念。
书写时注意“初、其”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事、祭、翁、拘、降、晨、待、争”的正确写法。
11. 《西游记》 《鲁班学艺》 因为鲁班聪明能干,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为人类提供了方便
【详解】本题考查经典名著、民间故事及语言表达能力。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由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
《关于生肖的传说》关于生肖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相传,在混沌初分、天干地支刚定时,玉皇大帝下令普召天下动物,要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选拔十二个属相。
《田螺姑娘》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讲述一个田螺变成姑娘帮助穷小伙子的故事。
故《西游记》不是民间故事。
根据课外知识积累,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介绍即可。
示例:我还喜欢读《孟姜女》,故事中孟姜女为了寻找自己被抓去修筑长城的新婚丈夫范喜良,历尽艰辛来到长城脚下,然而却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并被埋在长城下,于是孟姜女在城下痛苦三日三夜,长城崩塌,露出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12.津津有味:在科学课上,老师讲解的知识弟弟很感兴趣,他聚精会神地听着科学知识,还不停地提出问题。
【详解】本题考查情景写话。
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不知如何是好 。
例句通过描述面对秦王要求和氏璧时的两难选择,生动展现了“左右为难”的意境。一方是担心被骗,一方是惧怕战争,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境让人深刻体会到成语“左右为难”的含义。同样,我们可以用具体情景来描绘“津津有味”、“欣喜若狂”或“垂头丧气”等成语。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特别浓厚。
示例:在车上导游姐姐那滔滔不绝的介绍让大家听得很入迷,竖起耳朵认真地听着,还不停举手提问。
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指来人或事情多,应付不过来。
示例:我们来到了卖商品的集市,这里的商品种类太多了,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示例:哥哥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高兴得又蹦又跳。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示例:考试结束后,小杰低头走在回家的路上,脚步沉重,手里紧握着那张失败的成绩单,心里充满了自责和失落,连平时最喜欢的夕阳也失去了色彩。
13.(1)魂牵梦绕
(2)劈波斩浪
(3)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14.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怎么能让他离开美国呢? C 15.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历尽艰辛毅然回国,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导语】本文以钱学森归国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坚定信念。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典型的事件,刻画了钱学森在海外求学、思乡情切、毅然归国的全过程,凸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尤其在描写钱学森归国心切时,笔触细腻,令人动容。文章不仅展现了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更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激励读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1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中的“魂牵梦绕”可知指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根据意思“形容非常思念”在文中第①自然段找到词语“魂牵梦绕”。
(2)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般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中的“劈波斩浪”指一艘巨轮在太平洋上冲过波浪前进。根据意思“形容船只冲过波浪前进,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在文中第①自然段找到词语“劈波斩浪”。
(3)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抓住关键词“火箭的舱壁啊”可知钱学森迫切地想回到祖国。
14.本题考查改写句子和分析句子含义。
(1)感叹句改反问句方法: 一是将感叹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二是将反问语气词(怎么、难道等)加上。 三是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加上,叹号改成问号。
本题在“绝不能”前面加反问语气词“怎么”,将“绝不能”改为“能”,结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叹号改成问号。
改为: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怎么能让他离开美国呢?
(2)结合句子“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可知,本句从侧面反映出钱学森回国的意义重大,也间接表达了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美国人不愿放钱学森回国的心理。
C.文章句子并没有表现出美国海军高级将领非常尊重钱学森。此项说法有误;
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通过读短文,可知,本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般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和“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及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可知文章主要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他渴望回到祖国,于1955年9月份7日,踏上了归国的航程,最后成为了“中国导弹之父”。
16.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17. 快速获取海量信息。     阅读成本更低。 知识来源有随意性和不可靠性。 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难以主动阅读。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要想构筑精神家园,就要进行深度阅读。 18.科技发展的“美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人类创造了无限的财富。
科技发展的“忧愁”:环境污染严重,人际关系变差,物种灭绝加剧。 19.C
【导读】这篇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议论文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框架,通过对比论证展现主题。文章亮点在于:1. 标题运用矛盾修辞,吸引读者;2. 论证层次分明,②③段分别阐述利弊,形成辩证思考;3. 结论升华,提出"构筑精神家园"的深刻观点。不足在于论据稍显单薄,若能加入具体数据或案例会更具说服力。整体而言,文章成功引发对数字时代阅读方式的反思,符合当下社会热点讨论需求。
1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自然段“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和“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可知“碎片化阅读”是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结合第②自然段“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和“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可知,碎片化阅读的“美丽”指“可以迅速获取海量信息”和“阅读成本低”。
(2)结合第③自然段“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和“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可知,碎片化阅读的“忧愁”指“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和“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结合第④自然段“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可知,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要想构筑精神家园,就要进行深度阅读。。
18.本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
生活中,类似的有利有弊的例子有很多。选择其中的一种,从“美丽”(利)和“忧愁”(弊)两方面列出要点即可。
例如:科技发展的“美丽”:方便人们即时交流、获取资讯、扩大社交圈。
科技发展的“忧愁”:可能导致信息过载、虚假信息传播、沉迷影响现实生活。
19.本题考查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C.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回读会降低阅读速度,正确的做法是跳过或标记后继续阅读。
20.例文:
听,记忆中的唠叨声
在我的记忆中,总有一个温暖而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回荡,那就是妈妈的唠叨声。
妈妈是个很爱唠叨的人,在我吃饭的时候唠叨,在我写作业的时候唠叨,就连在睡觉前也要对我唠叨一两句。
“你最近怎么老是打喷嚏呀!”这不,我打了几声喷嚏,妈妈又唠叨起来了。“你看,你一天到晚都是这样,叫你多喝水,注意保暖,不要着凉,你不听,这下好了,不会是鼻炎又犯了吧?”妈妈一逮着我,就像连珠炮似的一下子“叨”了好几句话。
“哎哟,妈妈你一天到晚这么唠叨,你都不累吗?”我听见妈妈的唠叨,就头痛欲裂。“你不嫌烦,可要把我烦死了。”我小声嘀咕。
妈妈很无奈,但还是继续说道:“不唠叨,你又不改,怎么办呢?我看你这样也很担心呐。你肯定又快感冒了,要注意一点啊!”“知道啦!”我不耐烦道,心想:妈妈真烦,一天到晚念叨得我耳朵都听出老茧了。
过了两天后,妈妈之前对我唠叨的话真的“应验”了。我果然感冒生病了,全身有气没力的。妈妈见我这副样子,皱紧了眉头:“早跟你说过,叫你不要贪图凉快,这种天气,很容易生病的!你看,现在可好……”妈妈生气地数落了我一阵。
我这回没有力气反驳,只好乖乖地听妈妈的唠叨。妈妈一边说,手里也不闲着,立刻翻箱倒柜地给我找药。她熟练地把药一一搭配好,冲好,端到我面前,一边看着我喝药,一阵唠叨的声浪再次向我“袭来”。“这个是治感冒的,这是中成药……在家记得多喝水……”
我喝着药,一抬头看见了妈妈那张慈祥的脸,心里却不由得“咯噔”一下:不知什么时候,妈妈的眼角的细纹又增多了,不知什么时候,妈妈的黑发里添了几根银丝。妈妈原来年轻漂亮的脸现在也因劳累与担心而憔悴。我不禁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那一声声唠叨:在我考试考砸时,她会唠叨我要用心分析试卷,找出原因;在我想要放弃时,妈妈会唠叨我要加油,坚持不懈;在天气寒冷时,妈妈会唠叨我多穿几件衣服……阳光透过窗子照了进来,给屋子里镀上了一层金黄。我听着妈妈的唠叨,想着那一句句唠叨声中隐藏着的关心,不禁眼眶一热,心头涌上阵阵暖流。
现在妈妈仍然那么唠叨,但我总是微笑着倾听。因为我知道,那声音,不只是唠叨,还满载着母亲对女儿满满的关爱。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要求以“听,记忆中的 声”为题写一篇作文。关键词“听”表明需从声音切入,“记忆中”限定写作内容是过往经历相关的声音,横线上要填具体的声音类型,如“书声”“鸟鸣声”等。
二、立意: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关键词“听”表明需从声音切入,“记忆中”限定写作内容是过往经历相关的声音,横线上要填具体的声音类型,如“书声”“鸟鸣声”等。
三、写作思路:
开头:以一段生动的对某种声音的描写开篇,引出记忆中的这个声音,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点明题目。
中间:详细叙述与该声音相关的具体事件,可按时间顺序,描述声音出现的场景、自己的感受及事件发展过程,融入细节描写,展现声音带来的影响。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这种声音在记忆中的重要性,升华主题,表达对过去经历的怀念或从经历中获得的成长感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