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知道常见的物体中,金属、水、湿的物体是导体,塑料、纸等物体是绝缘体。
电流流过不同物质的情况是不同的。
会用简单电路检测物体是否导电。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检测物体是否导电的方案,并进行检测获取事实。
能够对事实提出疑问,并使用检测工具进行验证。
归纳物体的导电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选择合适的材料为人类服务”的观念。
意识材料的导电性影响人类安全用电。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小组学习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思维发展水平上看,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
知识积累水平上看,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与学生们日常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对电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会组装简单电路;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电学知识。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听说过导体和绝缘体的词语,但是何意思就不清楚了,对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知之甚少,对安全用电知识了解不够。同时也参考了其他老师对小学电学方面进行的学生前科学概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进行的调查样本反馈情况基本上与我了解的情况一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设计检测物体是否导电的方案,并进行检测获取事实,知道常见的物体中,金属、水、湿的物体是导体,塑料、纸等物体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体验“选择合适的材料为人类服务”的观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集中话题
环节一:
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将小电珠点亮,大家是怎么做的?
预设学生回答:用导线将小电珠、电池和开关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谈话:为了便于用导线连接小电珠、电池,我们还是用了灯座和电池盒。下面我们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将小电珠点亮,比一比,哪个小组组装的又快又好。
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将小电珠点亮,大家是怎么做的?
谈话:为了便于用导线连接小电珠、电池,我们还是用了灯座和电池盒。下面我们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将小电珠点亮,比一比,哪个小组组装的又快又好。
学生用小组材料进行组装。
设计意图:将学生之前学习的科学概念建立的程度展现出来,并再次巩固前面学习的科学概念。
环节二:
谈话:大家真棒,能这么快组装出一个简单电路。大家在组装简单电路时,有没有发现,我们使用的导线,每根导线两端与其他部分有什么不同?
学生描述。
预设:导线的两端是裸露的金属丝,其它部分都是有塑料包裹的。
谈话:你们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吗?
预设:学生会说金属丝能导电,橡胶绝缘……
教师预设提问:绝缘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释。预设:绝缘就是不导电。
教师引导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导线?
预设:两端要接通电,中间包裹的塑料隔绝电外漏,这样才能安全使用电
(板书:安全用电)
集中话题:导线的设计是因为塑料不导电,两端和塑料包裹里面的金属丝导电,不同的物体导电性是不一样的。那么什么物体容易导电,什么物体不容易导电?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巩固已学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发新思考,从而确定探究问题,同时蕴含“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科学概念和选择合适的材料为人类服务观念的渗透。
活动2【讲授】设计实验 获取事实
1.设计检测物体导电方案
谈话:一个物体怎样知道是否容易导电呢?有什么办法吗?
帮助学生思考,教师语言提示:看看我们刚刚连接的简单电路,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找到检测的办法吗?
谈话:具体怎样做检测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的?
预设学生:
A方案学生提出将简单电路里的一根导线去掉,让被测物体接触两个连接点代替导线,观察是否能够点亮小电珠
B方案学生提出在简单电路里加一根导线,这样会多出两个连接点,让被测物体接触两个连接点,观察是否能够点亮小电珠
C方案学生提出在简单电路里去掉开关,让被测物体代替开关连接两个连接点,观察是否能够点亮小电珠
……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检测物体是否导电的方案。
预设一:学生会提出A方案不能检测液体。
应对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提出的方案里,哪个方案更适合检测任意的物体,使学生集中到B或C的检测方案中。
预设二:学生支持B或C的检测方案。
应对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具体描述应用方案B或C的检测过程。
2.实施检测物体导电活动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
⑴先预测,并做好记录。
⑵使电路检测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⑶用两个检测头接触被检物体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⑷重复检测一次,做好记录把检测完的物体放在一起。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知道:
小组每个人的分工。
检测完毕后要整理好材料。
小组要梳理检测的结果。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
3.汇报检测物体导电结果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检测结果。
预设一:学生交流的检测结果铜、铁、铝等是导电的物体,塑料、玻璃棒、纸等不是导电的物体。
应对策略一:
教师问题引导:对于大家汇报的实验结果,你们都同意吗?谁还有问题或想法要补充?那么,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真的不容易导电吗?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检测通过物体的微小电流,我们用这个仪器在检测一下我们认为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果物体有微小的电流通过,这个仪器会发出声音,说明这个物体是容易导电的,没有出声音说明这个物体不容易导电。
预设二:学生交流的检测结果中有冲突,例如铅笔芯,有的小组检测导电,有的小组检测不导电。
应对策略二:
教师谈话引导:对于同学们汇报的内容,有的同学出现了不一致的看法,我们怎么办呢?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检测通过物体的微小电流,我们用这个仪器在检测一下我们认为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果物体有微小的电流通过,这个仪器会发出声音,说明这个物体是容易导电的,没有出声音说明这个物体不容易导电。
组织学生再次检验。
组织学生再次交流。学生交流再次检验结果,修正检验错误,知道铅笔芯、水、湿木头、湿布是导电的物体。
教师帮助整理并介绍。(我们把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导体,如铜片、铁片、铝片等;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塑料等。)
提问:为什么说是容易导电?
学生思考并解释使用容易一词是因为不是绝对的含义。
设计意图:由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检测材料,学生会发生验证结果冲突的情况,教师对冲突的材料要让学生描述清楚,并让学生分析,促进学生思维深入思考,在经过教师提供更准确的检验工具进行检测材料,学生思维活跃,帮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更深刻。
活动3【练习】归纳总结 应用解释
1.总结
谈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导体、绝缘体,金属、水、湿的物体和人体都是导体,橡胶、塑料、纸等是绝缘体,我们是用学过的简单电路来检测物体是否导电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建立概念的探究过程,促进概念的形成。
2.解释问题
谈话:通过今天的研究,你觉得在上课开始对于导线为什么外面要包裹塑料的解释满意了吗?
学生再次进行解释。
预设:导线需要导电,所以使用金属丝,两端的金属要裸露出来,其它的部分用橡胶包裹防止漏电。
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设计导线是从不同材料的导电性不同来考虑安全用电的。
谈话: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工具也是这样考虑的呢?
学生思考。
学生列举螺丝刀、电源插孔等,并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巩固科学概念的认识,再次渗透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科学概念和选择合适的材料为人类服务观念的感悟。
3.拓展解释(灵活环节)
谈话: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些用电的情况,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判断下面的做法是否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判断,并解释理由。
谈话:这些正确和错误的做法也说明物体的导电性不同,合理应用,才能保证安全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