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同步练习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同步练习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1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同步练习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本阶段我们学习了不少名家名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我们欣赏了朱自清笔下的《春》,闻到了各种酝酿( )在微微润湿空气中的花香,聆听了鸟儿清脆宛转的歌声;我们领略了老舍眼中的济南风光,那 xiāng( )上银边的山尖,澄清的河水,让人感到空灵,有了着落;在刘湛秋的《雨的四季》里,我们感受到了雨的不同个性——春雨柔和娇媚、夏雨热烈粗犷( )……《秋天的怀念》中,菊花也美不胜收,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吝啬;《散步》的路途中自然也少不了美景的陪衬,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波光 lín lín( )的鱼塘。
通过领略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我们更加坚定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决心。少年们,就让我们一起为守护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不懈努力吧!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酝酿( ) ② xiāng( )上
③粗犷( ) ④ lín lín ( )
2.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宛转 B.澄清 C.着落 D.吝啬
二、选择题
3.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碣石(hè) 静谧 幸甚(shèn)
B.竦峙(sì) 归雁 涌动(yǒng)
C.枯藤(téng) 箫瑟 天涯(yá)
D.潮水(cháo) 造访 澹澹(dàn)
4.对“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句子杂乱无章,表意不清
B.运用长句,节奏拖沓
C.运用短句、排比,简洁勾勒乡村雨景画面,富有节奏
D.只是简单罗列场景,无特殊之处
5.“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中,从遣词造句看,错误的赏析是( )
A.“睁开眼睛”“手臂柔软”拟人化,赋予树生命力
B.把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比喻生动
C.词语运用和修辞结合,展现春天树木的生机
D.只是普通的景物描写,没有巧妙之处
6.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点题,诗人随船短暂停泊,又要离开,暗含了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水涨满,江面宽阔,船帆顺风凌空高悬。
C.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借自然时节的变换感叹时间流逝的快。
D.尾联写诗人离家日久,想要和归雁一起回到日思夜想的洛阳家中。
三、综合性学习
7.又是一年春日,又是一年花红,让我们在“寻觅春天的脚步”综合实践活动中一起感受春的种种情绪和种种内涵吧!
(1)画里的春天
春花的盛放,万物的萌发,让人兴味盎然,看看上面的图画,请说出其是春之节气—— ,而后进入春天的第四个节气—— ,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这个时节,中国民间有许多习俗,如竖蛋、吃春菜、放风筝等,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
(2)笔下的春天
在“颂春诗”朗诵活动中,策划组征集到以下诗句,准备写在活动现场的展板上。请在下面的选项中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项推荐给策划组,并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写出推荐理由。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选择( ),推荐理由:
四、诗歌鉴赏
8.赏析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甲】诗是曹操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时所作。开头两句直陈其事,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对象;中间六句写所观之景,“ ”写出山岛的巍然,“丛生”“丰茂”写出草木的欣欣向荣;“澹澹”和“洪波涌起”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势;最后借助想象表现了 的气概,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
(2)古人常登高抒怀,曹操的《观沧海》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登高佳作。请你结合上面两首古诗,简要说明两首诗歌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niàng(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9.给第③段中加点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niàng( ) 窠巢( )
10.“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1.下列表述对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写的。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因为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C.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D.“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一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12.第④段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哪些人和物?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13.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在选文中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阅读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回答文后问题。
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③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④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⑤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⑥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⑦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14.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
15.请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春雨的特点: ;夏雨的特点: 。
秋雨的特点: ;冬雨的特点: 。
六、名句名篇默写
16.古诗文默写。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于景,突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贬谪之地偏远的诗句是: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 。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句子是: , , 。
(4)《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 。
七、作文
17.小作文。
《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济南的雪的描写,勾勒出冬天的济南的美丽画卷。请你借鉴老舍先生的描写方法,写一个片段,描绘丹东的雪景。
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③150字左右,不用拟标题;④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与姓名。
《第1单元同步练习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题号 3 4 5 6
答案 D C D D
1. yùn niàng 镶 guǎng 粼粼 2.D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酝酿(yùn niàng):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用来比喻使事物达到成熟的各种准备活动;
镶上(xiāng shàng):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的;
粗犷(cū guǎng):粗鲁而豪放;
粼粼(lín lín):水流清澈的样子。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D.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应该用的时候也舍不得用。句中用于菊花开得十分茂盛,用错对象,使用不正确;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碣石(hè)——jié;
B.竦峙(sì)——zhì;
C.箫瑟——萧瑟;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A.“句子杂乱无章,表意不清”说法有误,句子通过地点和人物的有序列举,清晰展现了乡村雨景,表意明确;
B.“运用长句,节奏拖沓”说法有误,句子由多个短句组成,而非长句,节奏轻快,不存在“拖沓”之感;
D.“只是简单罗列场景,无特殊之处”说法有误,句子运用了短句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简练的语言营造出画面感,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并非“无特殊之处”;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D.有误,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词语生动,展现了树木的生机,“只是普通的景物描写,没有巧妙之处”否定其巧妙,赏析有误。
故选D。
6.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根据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知,诗人是在旅途之中,想让北归的大雁帮自己把家书捎回洛阳,并不是想要和归雁一起回到洛阳家中。这是借归雁来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不是表达与归雁同行之意,所以该项赏析不恰当。故选D。
7.(1) 惊蛰 春分
(2) D 因为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形式与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另外诗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表现出了春日的勃勃生机。
【详解】(1)本题考查掌握节气的能力。
第一空,图片中种子发芽,昆虫在草地上行走,再结合“春雷响万物长”的文字可知,此空应填:惊蛰。
第二空,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春天的第四个节气”以及“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可以推断出第二空应填:春分。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思是:莲叶无边无际,碧绿一片,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荷花通常在夏季盛开,诗句描绘的是盛夏的景色。不符合“颂春”的主题;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意思是:沿着蜿蜒的石径登上寒冷的山,在白云缭绕的深处有人家居住。诗句中的“寒山”暗示了秋天的凉意,描绘的是秋日的山景。不符合“颂春”的主题;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纷纷盛开。诗句描绘的是冬天的雪景,用梨花比喻雪花。展现了雪后大地的壮丽景象,仿佛一夜之间,整个世界都被白雪覆盖,如同梨花盛开,意境开阔而壮美。不符合“颂春”的主题;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向蓝天。黄鹂、翠柳和白鹭都是春天的典型意象,诗句描绘的是春日的生机勃勃。黄鹂的鸣叫和翠柳的绿意、白鹭的飞翔共同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诗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衬托出春天勃发的气息,非常适合用于“颂春诗朗诵”活动,能够很好地渲染春天的氛围;
故选D。
8.(1) 竦峙 吞吐日月星辰
(2)曹操借登高表达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王之涣借登高表达自己不断探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导语】这两首登高诗均展现了壮阔的胸襟。【甲】诗以沧海为镜,通过“日月之行”等意象,彰显曹操吞吐天地的豪情;【乙】诗以黄河为引,借“更上一层”之语,体现王之涣积极进取的精神。前者雄浑,后者昂扬,皆见诗人不凡抱负。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第一空:“山岛竦峙”直接聚焦诗中山岛的形态。“竦峙”意为高耸挺立,精准描绘出碣石山岛在沧海中巍峨、挺拔的样子,与后文“草木丛生”的细节共同构成山海相依的画面,呼应了“所观之景”中山岛“巍然”的特点,是对山岛视觉形象的直接提炼。
第二空:后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非实写眼前之景,而是曹操借助想象,将大海的范围从现实中的山海延伸到宇宙层面——日月的运行、星河的璀璨,仿佛都源于大海、被大海包容。故可填“吞吐日月星辰”。
(2)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在《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是理解曹操志趣的关键。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极目远眺,想象着日月星辰仿佛都在大海中运行、闪烁,大海仿佛能吞吐整个宇宙。这种宏大的想象,展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和广阔胸怀,同时也暗含了曹操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此时他站在高处,心中所想是统一天下的大业,他以大海自比,希望自己能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掌控天下,表达了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的胸襟。
在《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体现了王之涣的志趣。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景象,进而产生了想要看到更远景色的想法,于是得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结论。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在说登高可以望远,更蕴含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即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就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它表达了诗人不断探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超越自我。
9. 酿 kē 10.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轻柔、闪亮、细密的特点;同时三个“像”字运用排比的修辞,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感情充沛,增强了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对于春雨的喜爱和内心的愉悦。 11.B 12.描写有关人或物的场景有:“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作用:侧面烘托出春天雨夜的安宁、和平、生机、诗意。 13.通过对草、花、风、雨的赞美,展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表现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无比欢欣愉悦之情,及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导语】这篇写景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四幅画卷:破土的小草、争艳的果树、和煦的春风、绵密的细雨。作者运用拟人、通感、博喻等手法,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感官描写,将静态景物转化为动态的生命体验。特别是“眨呀眨的”野花与“卖弄喉咙”的鸟儿,赋予自然以孩童般的灵性。全文通过明快的短句和叠词,构建出欢欣雀跃的春日韵律,流露出对生命勃发的喜悦之情。
9.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酝酿(yùn niàng):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窠巢(kē cháo):动物栖身的地方。喻指房屋;家庭。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话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和细丝,这是比喻的修辞。三种比喻,从不同角度展现春雨的特点:“牛毛”突出雨的细密繁多;“花针”强调雨的晶莹透亮;“细丝”表现雨的绵长柔韧。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又构成了排比句,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气势。三个短句排比形成明快的节奏感,模拟春雨的细密节奏,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根据第②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可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描写的,同时和下一句中的“桃儿、杏儿、梨儿”相对应,所以不能颠倒顺序。并非仅仅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第④段写了春雨。前半部分描写春雨,后半部分描写雨中的人和物。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写了雨中的小路、石桥、撑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披蓑戴笠的农夫、草屋等。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生活气息,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春雨中的诗意与美好。
通过描绘雨中的人、物和场景,“慢慢走”“静默着”等状态,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雨景图,以人的活动和自然景物的状态,侧面表现春雨带来的生机与安宁。
13.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
结合第①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第②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第③段“‘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第④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等内容可知,文中描绘了小草、花朵、春风、春雨等春天的典型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语言生动活泼,充满诗意,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热情赞美。
第①段“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第③段“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温柔感受和愉悦心情。结合第②段“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等可知,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力和情感,进一步烘托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种情感不仅是个人对春天的感受,也暗含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力的赞美和歌颂的情感。
14.对雨的爱恋 15. 春雨:温柔、绵密 夏雨:热烈粗犷 秋雨:端庄、沉思 冬雨:自然平静
【导语】这篇散文以“雨”为抒情载体,通过四季更迭展现雨的不同美学形态。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雨以生命质感:春雨娇媚如少女唤醒万物,夏雨热烈似交响乐章,秋雨沉静若哲人低语,冬雨含蓄像年终馈赠。篇末直抒胸臆的咏叹调,将自然现象升华为生命滋养的象征,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追求。全文以“爱恋”为情感基调,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诗意转化。
1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线索。
由第①段“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第⑥段“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第⑦段“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可知,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我”对雨的爱恋,或是“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1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第一空:由第②段“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可知,春雨使树枝柔软,使花朵娇媚,使空中总挂着水帘,显出绵密的特点;据此可知春雨的特点是温柔、绵密、美丽、娇媚;
第二空:由第③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可知,夏雨的特点是热烈、粗犷;
第三空:由第④段“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可知,秋雨的特点是端庄、沉思;
第四空:由第⑤段“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可知,冬雨的特点是自然、平静。
16.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啼、溪、夜郎、藤、涯”等字容易写错。
17.丹东的雪,下起来是静悄悄的,无声无息的,像无数的仙女,舞着轻盈的舞步,悠悠飘落,好像从未有过这回事,却不知是哪位仙女惹哭了天公,使这雪下得如此密,如此急,仿佛是天公追赶着仙女们,仙女们匆匆忙忙,推推搡搡,你推我搡地投向大地。
【详解】本题考查小作文的写作。
题干要求借鉴老舍先生的描写方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丹东的雪景。要求一: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里面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比等修辞方法,我们在描写丹东的雪景时也要注意借鉴。要求二: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如视觉角度:丹东的雪,轻飘飘的像鹅毛,洁白无瑕;听觉角度:雪落在地上,发出沙沙声,仿佛在与大地耳语;触觉角度:走在松软的雪地上,能感受到阵阵冰凉。写作时注意语言生动形象,适当发挥想象。能借鉴迁移运用老舍的描写手法,并有自己的改变和创新。
示例: 清晨,丹东的雪轻轻地飘落下来,像是无数洁白的羽毛,轻盈地在空中旋转着。远处的群山披上了一层银装,仿佛是一位静谧的老人,披着柔软的白袍伫立在那里。雪落在树枝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大地在与自然轻声耳语。迈步行走在松软的雪地上,鞋底与雪接触时,又能感受到一阵阵微微的冰凉,犹如少女轻柔的手指在脚踝间游走。大街上的银白,不禁让人心醉;行人的欢声笑语,则像这素净画卷上的一抹生动画笔,使得整个城市沐浴在冬日的纯净与欢乐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