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2:3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繁星(节选)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从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静——   好像—— 
2.选文写了作者在海上看繁星的情景及自己的感受。在选文中用“______”画出一句写实景的句子,用“ ”画出一句作者想象和联想的句子。
3.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半明半昧”写出了夜晚星星非常明亮的特点。
(2)“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选文的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繁星的 以及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切 之情。
课内阅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文中与“好像”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 。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多项选择)
A.拟人 B.排比 C.比喻 D.夸张
7.语段中把浪潮比作 和 ,让我们仿佛看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景象。
8.下列句子从哪个角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请选一选。
A.写声音 B.写形状
①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
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9.作者按 的观察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从“向我们移来”“ ”“ ”这几个词组可以看出来。
10.阅读。
《走月亮》(节选)
①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②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③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④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⑤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第②段中作者用“ ”和“ ”分别写出了月盘和月光的特点,连用四个“照亮了”构成排比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皎洁的月光图,我觉得月亮还照亮了 。
(2)想象第④段描绘的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填空。
(3)选文中加点的“流”“抱”字用得好,请任选一个字说说好处。
(4)“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是    。
A.描写更多的景物
B.表达“我”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C.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表达“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情意
11.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钱塘观潮指南
材料一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因为杭州湾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为最盛。
材料二 海宁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为观潮的最佳地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潮头初临时,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酷似天边闷雷滚动。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白练似的潮峰奔来眼前,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潮涌至海塘,更掀起高九米的潮峰。
(1)钱塘观潮的最佳时间是 ,观潮的最佳地点是 。
(2)材料二中“白练”“一群洁白的天鹅”指的是 ,形象生动,极富画面感。
(3)品读画线的语句,我想选用诗句________来赞颂这壮观的景象。( )
A.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B.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C.人间莫住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 D.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4)根据材料,用简练的语言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
散文阅读。
松坊溪的冬天(节选)
①下雪了。
②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③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④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⑤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像芦花一般的雪,降落在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⑥雪止了。
⑦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从石桥上走过时,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在白雪世界间,有一群群彩色的溪鱼,正游来游去。
⑧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又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选文有删改)
12.文章按 顺序,描写了 和 的松坊溪雪景。
13.“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中“发亮的白雪世界”指的是( )
A.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被白雪覆盖了。
B.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
C.远山、石桥、小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
D.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溪水被白雪映照得闪闪发光。
14.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5.松坊溪下雪了,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根据看到的样子和听到的声音想象。
我仿佛看到
我仿佛听到
16.阅读类文,完成练习。
星空(节选)
①①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它们好像在蒙古包外等候了多时。在这里看星星,星星们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了脑后。你仿佛把头伸进了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我顿悟《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在这里看到,天原本就是个硕大的圆形屋顶,很低很矮,始终伏在人的脚底下,好像一抬脚,哪里都可以去得。
②站在夜风中的达里湖畔,脚下是地,遥遥与地相接的远方就是天了,因为那儿星斗闪烁。在草原看星星,无须仰头,可如观壁画一般平视。李白诗云“云傍马头生”不是虚言。在这里,②星星会像铃铛一样系在马鬃旁。以往看星星,觉得它们清冷遥远;而这里的星群太生动了,每个星都像伸着头在观察我。这里的星星多得很,它们拥挤嬉笑,它们矜持沉思。
③有位诗人将星星亲昵地称作“星子”,我看到的真是一群有灵性的星子。
(1)句子①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当作人来写,句子②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
(2)作者对“天似穹庐”是如何理解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3)读画横线的句子①,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4)作者说看到的是一群有灵性的星子,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星星的灵性呢?写出相关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第1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静寂 仿佛 2.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3. × × 4. 喜爱 怀念
【导语】这是著名作家巴金《繁星》中的一段描述,展现了作者在海上欣赏繁星的场景和由此产生的深切感受。作者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梦幻般的境界,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温暖。最后,作者将自己比喻成母亲怀中的孩子,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深爱和依赖,也隐喻了对母亲和祖国的深情。
1.本题考查近义词。
“安静”意思是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中“静寂”有安静的意思,用来形容海上的夜很安静。故“安静”的近义词是 “静寂”。
“好像”意思是有些像,仿佛。“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和“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句话中“仿佛”和“好像”意思相近,都表示一种感觉上的相像。故“好像”的近义词是“仿佛”。
2.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实景是指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客观景象,没有经过想象加工。 想象和联想则是作者在看到实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产生的新的形象或感觉。
写实景的句子:“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这句话直接描写了作者在海上看到的真实景象,包括深蓝色的天空、半明半昧的星星以及船动星也动的状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想象和联想的句子:“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里作者通过“仿佛看见”“仿佛听见”表达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在柔和、静寂、梦幻的海上之夜,作者望着星星,产生了星星在对自己眨眼、小声说话的想象,使星星更加生动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的陶醉之感。
联想的句子还有:“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一句作者在看星星时,由于眼睛逐渐模糊,把星星想象成了萤火虫在周围飞舞。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1)“半明半昧”意思是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这个词语并不是在强调星星非常明亮,而是描绘了星星明暗交替的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想象在天空中有一些星星的光忽隐忽现,就像闪烁的信号灯一样,有明有暗。所以“半明半昧”不能体现星星非常明亮的特点。
故该说法是错误的。
(2) “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句话运用的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在这里“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是作者的想象,把星星拟人化了,赋予星星人的行为(说话),这种修辞手法是拟人。
故该说法是错误的。
4.本题考查句子表达的情感。
首先理解句子的含义,“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体现出一种亲密、依赖的情感。联系上下文,作者在描写繁星的美好,这种美好让作者有了像孩子在母亲怀里一样的感受。故最后一句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体现了作者在仰望星空时的满足与宁静,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繁星的热爱,同时将自己比作小孩子睡在母亲怀里,表达了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切依恋之情。
5. 犹如 如同 6.CD 7. 白线 战马 8. B A 9. 从远到近 再近些 越来越近
【导语】这段文字描写钱塘江大潮,画面感极强。先写白线移来,再到白浪翻滚如墙,最后浪潮似战马奔腾,声音如山崩地裂。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展现了大潮的壮观景象,用词精准,如“横贯”“齐头并进”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5.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与查找能力。
首先要理解“好像”这个词的意思,它表示有些像、仿佛的意思。
然后仔细阅读文本,在文中寻找具有类似意思的词语。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句话中,“犹如”意思是如同、好像;在“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这句话中,“如同”也表示好像的意思。故文中与“好像”意思相近的词语是“犹如”和“如同”。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句子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浪潮汹涌向前的动态,使读者能够通过熟悉的战马奔腾的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浪潮的气势磅礴。因为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这里用战马的形象来说明浪潮,所以运用了比喻手法。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山崩地裂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自然现象,用来形容潮声,夸大了潮声的响度,强调了声音的巨大,从而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这里通过夸大潮声的效果来体现大潮的壮观。
故选CD。
7.本题主要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文段中“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将浪潮比作“白线”。文段中“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将浪潮比作“水墙”。文段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将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
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描写角度的理解能力。
对于①“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是从形状的角度(B)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句子中通过“白浪翻滚”描绘了潮水的动态形状,“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用比喻的手法,将潮水比作“水墙”,形象地写出了潮水的高大、宽阔的形状特点,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想象出潮水在靠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从视觉上感受大潮的壮观。
对于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从声音的角度(A)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山崩地裂”这个词语生动地表现出潮水声音的巨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潮水声音的威力。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让读者从听觉上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增强了画面感。
9.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的理解。
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因为文段开始写“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表明大潮最初在远处,然后逐渐靠近,先是“再近些”,最后“浪潮越来越近”,通过这些表示距离变化的词语,能够清晰地判断出是从远到近的顺序。
10.(1) 明亮 柔和 小河
(2)溪水流香 水塘抱月
(3)赋予了小水塘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倒映着圆圆的月亮,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晃的情景。
(4)D
【导语】《走月亮》节选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月夜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浪漫的氛围。文中多次提到“走月亮”,不仅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表达了“我”和阿妈之间的深厚情感。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排比手法,将月光下的村落、溪水等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文字中流淌着对乡村夜景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给人以温暖和怀旧之感。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阅读第②段“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可知,作者用“明亮”和“柔和”分别写出了月盘和月光的特点。这两个形容词精准地捕捉了月亮升起时,月盘那耀眼而清澈的光辉,以及月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给一切景物披上了一层银纱的柔和之美。
第②段中连用四个“照亮了”构成排比句,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还让读者仿佛随着作者的笔触,一一领略了月光照亮的各个角落。从“高高的点苍山”到“村头的大青树”,再到“村间的大道和小路”,月光的照耀无处不在,构成了一幅广阔而细腻的皎洁月光图。
根据文本的逻辑和意境,我们可以合理推断还照亮了哪里。月光如此柔和而明亮,它不仅仅照亮了自然景观,也一定照亮了村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家里的院子。
如:我觉得月亮还照亮了房屋。
(2)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和内容概括。
阅读“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可知,作者写道“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香味)和视觉(月光)相结合,让读者仿佛能闻到溪水中流淌的清新香气,看到月光在水中闪烁。可以概括为“月下溪水”。
阅读“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可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水塘赋予了生命,仿佛它们正在温柔地拥抱着天空中的月亮。这一画面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童趣。可以概括为“水中映月”。
(3)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通读第④段可知,加点的“流”和“抱”字都运用得极为巧妙,为文本增添了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中,“抱”字的运用极为贴切。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小水塘与月亮之间的亲密关系,更让读者能够想象到小水塘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真的在温柔地拥抱着月亮。这种画面不仅美丽动人,更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里的“流”不仅指溪水的流动,还巧妙地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月光这些静态的元素通过“流”字赋予了动态感,仿佛这些元素都在随着溪水的流动而流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力。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阅读文本可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反复地在文中出现。这句话在文本中不仅是对场景的简单描述,更是情感的抒发。通过反复出现,它强调了“我”和阿妈在走月亮这一活动中的亲密无间和深厚情感。每一次重复,都像是在强化这种情感的联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和阿妈之间的温馨、幸福和依赖。描写景物只是文本的一部分内容,赞美月亮也并非这句话的主要情感表达,而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文本中并不明显,因为这句话更多的是在表达情感,而非连接前后文。
故选D。
11.(1) 农历八月十八 海宁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
(2)潮头
(3)A
(4)因为杭州湾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
【详解】(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为最盛。”材料二“海宁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为观潮的最佳地点。”可知,钱塘观潮的最佳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观潮的最佳地点是海宁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二中“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可知,“白练”“一群洁白的天鹅”指的是潮头。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二中“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白练似的潮峰奔来眼前,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潮涌至海塘,更掀起高九米的潮峰。”可知,通过关键词句“三四米高的水墙”“高九米的潮峰”可以看出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潮峰气势汹涌的形态特点。
A.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句诗描绘了浊浪滔天、翻江倒海的震撼场景,以及仿佛连山都能被摧毁的强大力量。写出了浪潮气势恢宏的景象。
B.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描述的是潮水退去后的景象,与壮观涌来的潮峰不符。
C.人间莫住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表达的是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与潮水的壮观景象无关。
D.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这句诗没有直接写出潮水的具体形态特点,只是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夸张,营造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震撼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种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壮观景象。
故选A。
(4)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中可知,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杭州湾独特的喇叭形地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使得潮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形约束,能量聚集,最终形成汹涌澎湃、壮观无比的涌潮现象。
12. 时间 下雪时 雪止后 13.C 14.两处“忽地……”写出了彩色溪鱼给雪后的松坊溪带来了动态的美。 15. 大雪纷纷落下,松坊溪处处是一片洁白。 风呼呼地吹着,溪水潺潺流动,偶尔还能听到溪边树上的积雪掉落下来的声音。
【解析】12.本题考查的是写作顺序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文章第①自然段提到“下雪了”文章第②自然段提到“雪降落在松坊村了”文章第③自然段提到“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等语句描述了下雪的过程,这是下雪时的情景;
随后文章第⑥自然段提到“雪止了”,接着描写了雪止后的景色,如文章第⑦自然段提到“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等,清晰地按照时间的推进,分别展现了下雪时和雪止后的不同雪景。
13.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文章第⑦自然段提到“从石桥上走过时,我看见溪中映照着远山的雪影,映照着石桥和小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这里明确指出是远山、石桥、小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形成了这个发亮的白雪世界,而非单纯的溪石被雪覆盖或者溪水被白雪映照发光。
A.只是说溪石被雪覆盖。
B.说的是远山、石桥、溪石本身披着雪,而不是它们的雪影在溪水中的倒映。
C.文中强调的是雪影在溪水中的景象。
D.说溪水被白雪映照得闪闪发光,不符合文中描述。
故选C。
14.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首先,“忽地”这一词语的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节奏上的急促感和变化的突然性,让读者能够迅速感受到溪鱼动作的敏捷和迅速。
其次,通过“散开”“游去”“看不见”“游出来”“集合起来”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致地描绘出彩色溪鱼灵活多变的游动状态,展现了它们的活泼与灵动。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这组句子所处的段落是在描写雪止后的松坊溪景象。在这个宁静的白雪世界中,彩色溪鱼的突然出现和迅速变化,为整个雪景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例如文章第⑧自然段“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形象地表现出溪鱼瞬间消失的敏捷;文章第⑧自然段“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则突出了它们再次出现时的突然和有序。彩色溪鱼给雪后的松坊溪带来了动态的美,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松坊溪中生命的存在和活力,也从侧面烘托出松坊溪即使在冬天也依然充满生机的特点。
15.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
答案并不唯一,根据文章看到的样子和听到的声音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我仿佛看到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如同仙女洒下的白色花瓣。整个松坊溪被雪覆盖得严严实实,像是铺上了一层洁白无瑕的厚地毯。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像是一个个巨大的白色馒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远处的山峦也变成了白色的巨龙,蜿蜒起伏。
我仿佛听到雪花簌簌飘落的声音,轻柔而细密,仿佛在耳边低语。偶尔传来树枝被积雪压得“嘎吱”作响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仿佛是大自然在演奏着一首独特的冬日交响曲。
16.(1) 拟人 星星 比喻 星星 铃铛
(2)在这里看到,天原本就是个硕大的圆形屋顶,很低很矮,始终伏在人的脚底下,好像一抬脚,哪里都可以去得。
(3)夜空中的星星十分醒目,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亮,有的暗,既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又像一盏盏亮晶晶的银灯。
(4)“而这里的星群太生动了,每个星都像伸着头在观察我。这里的星星多得很,它们拥挤嬉笑,它们矜持沉思。”从这些句子中,我感受到作者在看星星,星星也在看着作者,它们仿佛也会和人一样拥挤嬉戏,也会矜持沉思,也具有像人一样的情感,非常具有灵性。
【详解】(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句子①在文章第①段。“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星星人的动作“注视”。
句子②在文章第②段。“星星会像铃铛一样系在马鬃旁”。这句话把星星比作铃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天似穹庐意思是天空就像奇大无比的圆顶毡帐。联系文章第①段“我顿悟《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可知,文章第①段的“在这里看到,天原本就是个硕大的圆形屋顶,很低很矮,始终伏在人的脚底下,好像一抬脚,哪里都可以去得”体现了天空“天似穹庐”的特点。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画线句子①在文章第①段。“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这句话写出了天上星星多、亮的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符合画面的句子。空中的星星十分醒目,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亮,有的暗,它们是那么平静、安详,既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又像一盏盏亮晶晶的银灯,看着我,照着我,使我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幻想。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灵性的意思是指某些动物经过驯养、训练而具有的机灵表现。因此,从文章中找到描写星星拟人化表现的句子即可。赏析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出发。
如:第①段“满天的星星肃然排列,迎面注视着你。”这句话把星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来,仿佛看到漫天的星星像一颗颗眼睛,在和作者对视,充满灵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