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诗 四 首
归 园 田 居(其三)
使 至 塞 上
渡 荆 门 送 别
登岳阳楼(其一)
1.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
2.训练朗诵,培养诵读的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激发对古诗的热爱,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学习目标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
自称“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三仕三隐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代表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最为出名。
一.美美的读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感情。
3、齐声诵读。
归 园 田 居(3)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美美的品
1.合作探究:在诵读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这首诗的大意。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2、把握情感: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3、合作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三.美美的玩
空中接龙游戏:按照提示用原文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 , 。
2、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 。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使 至 塞 上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作者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写作背景
一.美美的读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感情。
3、齐声诵读。
使 至 塞 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美美的品
1.合作探究:在诵读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这首诗的大意。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的上空。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赏析佳句:找出本诗中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你从诗句看到了什么画面呢?
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色彩丰富,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3、把握感情:诗言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三.美美的玩
空中接龙游戏:按照提示用原文填空
1、诗中描绘沙漠雄奇壮美景色句子是: , 。
2、王唯诗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诗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句子是: ,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一.美美的读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感情。
3、齐声诵读。
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美美的品
1.合作探究:在诵读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这首诗的大意。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赏析佳句: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远
近
3、把握感情: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美美的玩
空中接龙游戏:按照提示用原文填空
1、诗中描绘江面开阔意境的句子是: , 。
2、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山随平野尽,
仍怜故乡水
江入大荒流
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 简斋集》。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jīng
xǐyǐ
一、美美的读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二、赏析佳句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