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5 第5~6章滚动练习(教师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必修1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15 第5~6章滚动练习(教师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必修1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5 09:5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15 第5~6章滚动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往试管中加入两滴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保证了催化剂用量相等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因变量是H2O2的分解速率
C.实验的温度、底物的量等都能影响实验的结果,都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D.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过程中可控制多个自变量
答案 B
解析 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与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分别往试管中加入两滴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保证了加入溶液的量相等,但催化剂的用量不相等,A错误;底物的量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C错误;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实验过程中应控制一个自变量,D错误。
题点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难度 基础题
2.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慢后快
C.T2后b增加缓慢是底物浓度降低导致的
D.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答案 B
解析 T1时加入酶c后,a浓度迅速降低,b浓度迅速升高,说明酶c催化物质a生成了物质b。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由图可知,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B错误;图示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若适当降低反应温度,则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T2值增大,D正确。
题点 酶相关曲线分析
难度 基础题
3.ATP作为细胞的能量“货币”,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在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DP是比ATP稳定的化合物,其分子中不含特殊化学键“~”
B.载体蛋白的磷酸化过程有ATP分解,属于放能反应
C.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D.光合作用中的ATP来自光反应,其用于固定CO2形成C3
答案 C
解析 ADP的结构简式为A—P~P,含特殊化学键“~”,A错误;载体蛋白的磷酸化过程有ATP分解,属于吸能反应,B错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C正确;光合作用中的ATP来自光反应,其用于C3还原生成C5和糖类物质,CO2的固定不消耗能量,D错误。
题点 有关ATP的综合
难度 基础题
4.如图为有氧呼吸过程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A物质是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B.图甲中B物质是CO2,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C.图乙表示的是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
D.如果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3∶1
答案 D
解析 有氧呼吸产生6个单位的CO2需要消耗1个单位的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6个单位的CO2,需要消耗3个单位的葡萄糖,因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1∶3,D错误。
题点 ATP和细胞呼吸的综合考查
难度 基础题
5.为研究影响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因素,按图示顺序依次向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测定氧气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呼吸底物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被氧化的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有水的生成
B.加入的呼吸底物是葡萄糖
C.过程④比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DP不足
D.过程②比⑤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H]不足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加入线粒体后,过程①氧气浓度略有下降,说明在线粒体中进行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水的生成,A正确;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因此加入的呼吸底物不能是葡萄糖,B错误;过程④氧气浓度降低的速率较慢,但加入ADP后,过程⑤氧气浓度的下降速率加快,说明过程④比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DP含量少,C正确;过程②加入ADP后,氧气浓度下降较慢,加入呼吸底物后氧气浓度下降速率加快,由于氧气的作用是与[H]结合形成水,因此限制过程②氧气浓度降低的因素可能是[H]不足,故过程②比⑤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H]不足,D正确。
题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
难度 中档题
6.下列关于农业谚语体现的生物学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肥多不浇烧坏苗,粪大水勤长得好——施肥同时要合理浇水,避免植物过度失水
B.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不同的种子萌发需要不同的光照条件
C.深耕一寸顶车粪——深耕松土促进有氧呼吸,有利于作物根部吸收无机盐
D.人黄有病,苗黄缺肥——氮、镁是叶绿素成分之一,缺(含氮、镁的)肥导致叶片变黄
答案 B
解析 “肥多不浇烧坏苗,粪大水勤长得好”说明施肥同时要合理浇水,避免土壤溶液浓度较高造成植物过度失水,A正确;土层深度不同,含氧量也不同,“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说明种子萌发与氧气的含量有关,而不是需要不同的光照条件,B错误;“深耕一寸顶车粪”说明深耕能够疏松土壤,从而使土壤得到更多的水分和氧气,有利于增强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为根部吸收矿质元素提供能量来源,进而促进根部吸收无机盐,C正确;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Mg,缺少含氮、镁的肥料会使叶绿素的合成受阻,从而导致叶片变黄,D正确。
题点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在生产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难度 基础题
7.如图为生物学实验过程或结果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色素带②和④分别是黄色的叶黄素和蓝绿色的叶绿素a
B.若图乙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则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图丙右侧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替代进行检测
D.图丁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根尖分生区细胞可用来观察质壁分离
答案 B
解析 图甲中色素带②和④分别是黄色的叶黄素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A错误;图丙右侧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替代进行检测,酸性重铬酸钾用于鉴定酒精,酒精在酵母菌培养液中,C错误;根尖分生区不可用来观察质壁分离,因为该细胞中没有中央大液泡,D错误。
题点 生物实验综合分析
难度 基础题
8.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所有的膜结构上都附着有核糖体
B.线粒体内膜上附着有能水解丙酮酸的酶
C.叶绿体内膜上附着的光合色素能够吸收光能
D.细胞膜上附着的ATP水解酶与主动运输有关
答案 D
解析 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生物膜上没有核糖体附着,A错误;与丙酮酸水解有关的酶在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C错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细胞膜上的ATP水解酶可以水解ATP为主动运输供能,D正确。
9.下列是几种同位素标记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给水稻提供H218O,则可在叶肉细胞中发现18O2和C18O2
B.用32P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蛋白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和分泌途径
C.给水稻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
D.给水稻提供14CO2,则一段时间后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有可能出现14C2H5OH
答案 B
解析 给水稻提供H218O,叶肉细胞通过水的光解产生18O2,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18O2,A正确;亮氨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32P无法标记亮氨酸,B错误;水稻可以利用光能将水和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水稻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进行无氧呼吸分解糖类等有机物产生酒精,因此给水稻提供14CO2,一段时间后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有可能出现14C2H5OH,D正确。
题点 同位素标记法
难度 中档题
10.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植物某种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不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单位的具体表示形式,单位的表示方法相同。
A.若F点以后进一步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会一直不变
B.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时,叶肉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O2
C.C点时,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D.若A代表CO2释放量,适当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E点可能向右下移动
答案 D
解析 E点时已经达到光饱和点,其他条件不变,F点以后提高光照强度可能会破坏叶片中的叶绿体,光合作用强度会发生变化,A错误;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时,整个植株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O2,但对于叶肉细胞来说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有O2的释放,B错误;C点时,光照强度为0,叶肉细胞只能进行细胞呼吸,故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光饱和点增大,E点向右下移动,D正确。
题点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难度 中档题
11.细胞在有丝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均附着于纺锤丝上,这称为双定向作用。若该作用出现异常,有丝分裂便不能继续进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双定向作用是细胞内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前提
B.染色体数目的加倍与双定向作用存在因果关系
C.不是所有细胞都存在双定向作用,如根尖成熟区细胞
D.限制有丝分裂的双定向作用会影响细胞周期的完整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双定向作用是指姐妹染色单体均附着于纺锤丝上,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极移动需要纺锤丝的牵拉,所以双定向作用是细胞内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前提,A正确;染色体数目的加倍是着丝粒分裂的结果,与双定向作用不存在因果关系,B错误;双定向作用发生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因此不是所有细胞都存在双定向作用,如不能进行细胞分裂的根尖成熟区细胞,C正确;限制有丝分裂的双定向作用,有丝分裂不能继续进行,会影响细胞周期的完整性,D正确。
题点 有丝分裂综合
难度 中档题
12.如图为显微镜下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照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用拇指轻压盖玻片有利于细胞分散开来
B.解离后,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进行漂洗,便于观察
C.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图甲细胞中的染色体向赤道板移动
D.图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染色单体数是图乙细胞的2倍
答案 A
解析 解离后,用清水进行漂洗,B错误;根尖细胞经过盐酸解离后已经是死细胞,不能观察到细胞中染色体向赤道板移动的过程,C错误;图丙细胞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没有染色单体,D错误。
题点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难度 基础题
13.沃柑花芽分化的好坏影响着沃柑的产量。沃柑的花芽分化过程大致如下:芽生长点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启动细胞中的成花基因逐渐分化出花原基细胞,然后发育出花萼、花瓣等花的各部分结构。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植株中花原基细胞和花瓣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
B.同一植株中花原基细胞和花瓣细胞内蛋白质都相同
C.花的形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高度分化的花瓣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答案 B
解析 花原基细胞和花瓣细胞基因相同,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不同,B错误。
题点 细胞的分化和全能性
难度 基础题
14.为研究Klotho基因对生物体衰老的影响。科学家利用健康小鼠(甲组)、Klotho基因表达缺失突变小鼠(乙组)和Klotho基因超表达小鼠(丙组)做了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如图1、2所示。已知Klotho基因表达可生成相关蛋白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细胞(2n=46)中最多可以出现92个端粒
B.Klotho基因的表达有利于延缓生物体衰老
C.端粒酶可能使受损的端粒得到修复,从而使细胞寿命延长
D.若自由基攻击Klotho基因,则可能会加剧细胞的衰老
答案 A
解析 每条染色体都有2个端粒,人体最多可以有92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则最多可以有184个端粒,A错误;据图可知,与健康小鼠相比,Klotho基因缺失,小鼠的寿命减少,Klotho基因超表达,小鼠的寿命延长,说明Klotho基因的表达有利于延缓生物体衰老,B正确;端粒酶的活性高,则小鼠的寿命长,说明端粒酶可能使受损的端粒得到修复,从而使细胞寿命延长,C正确;若自由基攻击Klotho基因,导致Klotho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导致端粒酶的活性下降,则可能会加剧细胞的衰老,D正确。
题点 细胞的衰老
难度 中档题
15.细胞增殖中,染色体的正确分离需要细胞内的监控机制来保证。其中,纺锤体组装检验点(发挥作用的蛋白质称为SAC)是保证染色体正确分离的重要机制之一,它监控着每条染色体上的动粒与纺锤体微管之间的连接。当所有的染色体的动粒与纺锤体微管都正确连接并排列在赤道板上,SAC消失后,细胞才能由分裂中期进入后期。SAC功能异常时,部分染色体的着丝粒无法分裂,细胞也会进入分裂后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连续增殖过程中,SAC在细胞分裂的中期形成
B.有丝分裂时,SAC消失前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目的比值为1∶2
C.SAC功能异常的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会发生变化
D.SAC功能正常对于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A
解析 细胞连续增殖过程中,SAC监控着每条染色体上的动粒与纺锤体微管之间的连接,在细胞分裂的中期之前形成,A错误;有丝分裂时,SAC消失前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目的比值为1∶2,B正确;由“SAC功能异常时,部分染色体的着丝粒无法分裂,细胞也会进入分裂后期”可知,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会发生变化,C正确;SAC是保证染色体正确分离的重要机制之一,其功能正常对于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题点 有丝分裂综合
难度 中档题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6.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Fe3+、Co2+、Cu2+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这些离子分别与过氧化氢酶联合作用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所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注:该实验设置的每组用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和浓度均相同;图2添加不同离子的实验组中,也添加了等量过氧化氢酶溶液;过氧化氢在常温下的分解速率可忽略不计。
A.三种离子都能抑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B.Fe3+、Cu2+能为过氧化氢分解提供能量
C.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D.实验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 B
解析 从图2结果可知,实验所用的离子均能抑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A正确;Fe3+、Cu2+不能为过氧化氢分解提供能量,B错误;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只添加等量过氧化氢酶的实验组产氧速率远大于加入Fe3+的产氧速率,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
题点 有关酶的综合分析
难度 中档题
17.呼吸熵(RQ=释放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如图是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熵越大,细胞有氧呼吸越强,无氧呼吸越弱
B.图中b点时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均消耗[H]
C.图中c点后,细胞呼吸强度不再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
D.若呼吸底物中混有少量脂肪,氧分压足够大时,呼吸熵的值应小于1
答案 BD
解析 细胞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细胞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RQ=释放的CO2量/吸收的O2量,呼吸熵越大说明细胞无氧呼吸越强,有氧呼吸越弱,A错误;b点呼吸熵大于1,说明此时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中[H]的消耗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中[H]的消耗在细胞质基质,B正确;图中c点后,呼吸熵维持在1不变,只能说明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但(有氧)呼吸强度在一定氧分压范围内会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C错误;由于脂肪中C、H的比例高,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若呼吸底物中混有少量脂肪,氧分压足够大时,氧气的消耗量大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呼吸熵的值应小于1,D正确。
题点 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难度 较难题
18.将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O2的消耗速率和CO2的产生速率如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氧浓度/% a b c d e
CO2产生速率/(mol·min-1) 1.2 1.0 1.3 1.6 3.0
O2消耗速率/(mol·min-1) 0 0.5 0.7 1.2 3.0
A.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氧浓度为c时,苹果产生酒精的速率为0.6 mol·min-1
C.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酒精发酵
D.CO2的产生速率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的颜色深浅来表示
答案 ABC
解析 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消耗的O2量为0,表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正确;氧浓度为c时,苹果无氧呼吸的CO2产生速率为1.3-0.7=0.6(mol·min-1),酒精的产生速率与无氧呼吸CO2产生速率相等,为0.6 mol·min-1,B正确;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的CO2产生速率为1.2 mol·min-1,消耗葡萄糖的速率为0.2 mol·min-1,无氧呼吸的CO2产生速率为0.4 mol·min-1,消耗葡萄糖的速率为0.2 mol·min-1,故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酒精发酵,C正确;CO2的产生速率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的时间来表示,D错误。
题点 细胞呼吸的有关计算
难度 中档题
19.为探究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一实验装置若干组,并根据每组的实验结果绘制了图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无光条件下,液滴向右移动
B.光照强度由b变为d,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减少
C.装置中液滴不移动时表示植株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D.若该植株缺镁,则图二曲线中b点左移,d点右移
答案 BC
解析 在无光条件下,植株只能进行细胞呼吸,会消耗氧气,装置中的气压变小,所以液滴向左移动,A错误;光照强度由b变为d,光反应速率增大,产生的NADPH和ATP增多,C3的还原速率增快,生成速率不变,所以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减少,B正确;装置中液滴不移动时表示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为0,但由于植株中存在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因此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C正确;若该植株缺镁,叶绿素的含量偏低,光合速率减小,需要更大的光照强度才能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所以b点右移,光饱和点变小,所以d点左移,D错误。
题点 光合作用综合
难度 中档题
20.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核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
B.处于图3中bc段的是图1所示细胞,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图4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对应有丝分裂前期
答案 ABD
解析 图1表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数量为0,A错误;图3中的ab段表示DNA的复制,cd段表示细胞质分裂导致核DNA分子数目减半,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图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处于图3中bc段,B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关系是1∶2或1∶1,图4中d所示的情况为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2∶1,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此情况,C正确;图4中a表示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4n,是体细胞的2倍,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说明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对应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D错误。
题点 有丝分裂综合
难度 中档题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5分。)
21.(每空1分,共10分)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酶和ATP,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和等量的淀粉酶溶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乙、丙试管温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填“乙>丙”“乙<丙”或“不能确定”),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T1时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则A点如何移动?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移动”)。
(2)若在丁试管中加入与乙试管等量的淀粉和盐酸,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反应,测得乙试管反应速率远大于丁试管,该结果说明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该特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表示ATP酶复合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ATP酶复合体的存在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图2表示ATP能为Ca2+的转运提供能量:由于ATP结构中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____________________等原因,使得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之间的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在ATP水解酶作用下,ATP末端磷酸基团与载体蛋白结合并使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其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使Ca2+的结合位点转向膜外侧,将Ca2+释放到膜外。
答案 (1)不能确定 当低于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时,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越来越高,当高于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时,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越来越低 不移动 (2)高效性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3)物质运输 催化 (4)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 磷酸化 空间结构
解析 (1)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具有最适温度,当外界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升高,超过最适温度时,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甲、乙、丙三支试管处于不同温度中,但此时的环境温度和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大小关系未知,如果低于该酶的最适温度,乙试管温度大于丙试管温度,但如果高于该酶的最适温度,乙试管温度小于丙试管温度,所以不能确定乙、丙试管温度的大小关系。如果在T1时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酶的活性发生改变,到达平衡点所用的时间改变,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量不变,因此A点不移动。(2)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即酶具有高效性,因此若在丁试管中加入与乙试管等量的淀粉和盐酸,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反应,乙试管的反应速率远大于丁试管。(3)图2表示ATP酶复合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ATP酶复合体既可以转运Ca2+,也可以水解ATP,说明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和催化的功能。(4)由于ATP结构中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之间的化学键不稳定,ATP末端的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在ATP水解酶作用下,ATP末端磷酸基团与载体蛋白结合,使载体蛋白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使Ca2+释放到膜外。
题点 酶和ATP的综合考查
难度 中档题
22.(12分)青菜生产周期短,口感滑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营养价值高,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菜肴。科研人员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分别在光照强度为100 μmol·m-2·s-1(T100)、260 μmol·m-2·s-1(T260)、400 μmol·m-2·s-1(T400)和500 μmol·m-2·s-1(T500)下,测定青菜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总膳食纤维含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3分)青菜叶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___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_提取青菜中的光合色素,如果研磨时忘加碳酸钙,则变浅的色素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为测定青菜的净光合速率,可以将等量生长旺盛的植株置于密闭白瓶中,测量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的CO2变化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升高,青菜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从T100升至T260时,叶肉细胞中的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会________________。
(3)(3分)夏季晴朗的白天,到中午的时候青菜的净光合速率往往会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该研究结果,进行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生产高品质青菜,人工选择的光照强度是______,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无水乙醇 叶绿素a和叶绿素b (2)先增加后稳定 减少 (3)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不能进入叶肉细胞间隙,二氧化碳的固定受阻,形成的三碳化合物减少,即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受阻 (4)400 μmol·m-2·s-1 保证青菜净光合速率和总膳食纤维含量都较大,又能节约光能的投入
解析 (2)由图1可知,随着光照强度升高,青菜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稳定。当光照强度从T100升至T260时,光照增强,光反应加强,则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将加强,叶肉细胞中的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会减少。(4)据图可知,光照强度在400 μmol·m-2·s-1时,既能保证青菜净光合速率和总膳食纤维含量都较大,又能节约光能的投入。
题点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难度 中档题
23.(13分)鬼针草是田间常见杂草,国内外均有分布。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可可碱的浓度/(mmol·L-1) 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种子发芽率/%
有丝分裂指数/% 分裂期细胞占比/%
前期和中期 后期和末期
0 3.73 3.04 0.69 81.5
0.1 2.90 2.16 0.74 68.1
0.5 2.10 1.72 0.38 18.6
1.0 1.96 1.72 0.24 2.3
注: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的总数×100%。
(1)(3分)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鬼针草根尖细胞的增殖具有周期性,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准备,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鬼针草根尖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3)(3分)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到达1.0 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______。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4)(3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______。为测定鬼针草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可碱的浓度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或盐酸和酒精)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3)减少 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降低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量种子的发芽率,若所测数据内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若不出现峰值,需要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解析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的影响,结合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可可碱的浓度。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按照1∶1的比例混合;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主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3)由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 mmol·L-1时,处于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浓度,说明处于这两个时期的细胞数目相对较少;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若测定鬼针草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种子的发芽率,实验设计基本思路见答案。
题点 有丝分裂综合
难度 中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