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0:0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攒聚(zǎn) 蝉蜕(tuì)  蟋蟀(xī)
B.脊梁(jǐ) 油蛉(líng) 盔甲(kuī) 喷出(pēn)
C.斑蝥(máo) 系绳(jì) 拗断(niù) 缠络(luò)
D.脑髓(suǐ) 秕谷(bǐ) 菜畦(qí) 倜傥(d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签赏。
B.会场上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云宵。
C.乔治看似申士、温柔,实则平庸、懦弱。
D.这位葛君便很恭敬地向他作揖问候。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同学们跟着鲁迅纪念馆顾馆长走进百草园。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上覆盖着一层薄雪,那一眼古朴的石井里面仿佛贮蓄着无尽的能量。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在冬末烂漫的阳光的照耀下,仍显得苍劲傲然。
顾馆长又带着同学们走进三味书屋。房内正中墙上挂“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副对联:“□乐无声唯孝悌①,太羹□□是诗书。”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都是当时的原物。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走来,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踏上探求新生活之路。他以笔作刀枪,用文吹响号角,唤醒民众;他是海上的一座航标,他是林中的一支响箭, ,引领未来。
【注释】①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面是同学们参观后写的感想,其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百草园现在虽然还经历着严冬,人迹罕至,但我相信要不了多久,这里一定会春意盎然。
B. 参观之后,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不是愁眉苦脸的,也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活泼的,充满了温暖的力量的。
C. 夜深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想象着鲁迅先生描写的雪后的百草园。
D. 那棵老桑树欹斜的身影,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少年鲁迅爬上了桑树嬉戏。
4.为使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对联更工整,空格处填入的内容最为合适的一组是(  )
A. 至 有味 B. 清 雅趣
C. 清 有味 D. 至 雅趣
5.根据画横线的句子仿写一句话,填在横线上。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让世界更加意识到中国方案的重要。
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C.读实用书,做更强大的人;读审美书,做更有情趣的人;读哲学书,做深度思考人生价值的人。
D.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电影《老师·好》自3月22日全国上映以来,不断引发观影热潮。到目前,《老师·好》在同日上映影片中票房、上座率均居首位。
B. 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C.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 自共享单车在衡阳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 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8. 默写。
(1)“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__”以夏虫之自由吟唱,表现童年生活之自在快乐。
(2)“鸣蝉在树叶里长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草园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趣味。
(3)百草园带给鲁迅很多充满童趣的回忆,每一种事物都是美好、纯真的存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七(3)班开展了以“金色年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补出下面童谣中空缺的内容。
灿烂的童年,躲藏在你的梦中。
假如童年是一只鸟儿,它愿意飞翔在湛蓝的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童年是一枚贝壳,它愿意散落在嬉闹的海滩;
假如童年是一株小树,它愿意生长在茂密的森林;
灿烂的童年,它印刻在你的记忆中。
(2)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画,给图画拟一个标题,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4分)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_______一块雪,__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0、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I撒;J投;K系;L捆
1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
12、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1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14、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3年8月15日中国首个全国生态日,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再次来到浙江省安吉县。他发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安吉让竹林变“碳库”,空气换“真金”,在走向绿色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经济的繁荣。
安吉的变迁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文明观、生态观等的一个窗口。以文化文明视角透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始终聚焦于“人”的因素。时代发展呼唤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在这一宏伟壮阔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一种发展的新范式——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文明逻辑。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它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助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和磅礴精神动力。
(摘编自《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材料二:
经济发展如何统筹好速度与质量?现代化的追求能否还原到“人的现代化”这一终极命题,并推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总量不足、发展动能不足、分配失衡,导致发展成果无法实现普惠和共享,这样的全球发展赤字如何破解?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超脱以“物”为载体的社会客体性现代化,聚焦以“人”为载体的主体性现代化,正在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提出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跃升,但中国仍面临不少问题。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终极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回答了人口规模巨大国家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共同富裕,如何避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
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问题突出,发展赤字有增无减。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破解全球发展赤字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摘编自《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材料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习近平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中,文化繁荣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繁荣融为一体。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品质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城门排列、街巷纵横、水道交错,历经岁月沧桑,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却得以保存延续。2023年7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说:“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苏州,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碧螺春……垒筑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鼎盛人文景象,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新的发展可能。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融为一体,历史上造就驰名中外的苏工、苏作,如今则催生一大批高精尖产业,造就苏州产业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的“硬实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读懂中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另一个绝佳样本,在杭州。
西湖、钱塘潮,越剧、丝绸、茶文化,科创、文旅……2003年以来,杭州的GDP以年均12%左右的增速翻了9倍,在中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谐友善包容的人文环境,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核心吸引力。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顺利召开。当“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与中华文明激情相遇,体育竞技之美与千年古都之韵相映生辉。锚定“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目标,杭州让体育流量化为发展质量,让赛事红利化为经济效益,让体育竞技的魅力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触媒。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版权”属于中国,但创新成就和迈向现代化的机遇属于全人类。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回应经济学“人文回归”的呼声,打破经济增长的“人文悖论”,为世界经济注入“人文韧性”,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基因”,以图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认同”,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
(摘编自《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15.下面这幅图表是对“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相关内容的解读,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选填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D.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文明逻辑、安吉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让竹林变“碳库”,空气换“真金”,在走向绿色同时创造了文化经济的繁荣。
B.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提出的根本原因,可以破解因发展总量不足、发展动能不足、分配失衡等导致发展成果无法实现普惠和共享的全球发展赤字问题。
C.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学,超脱以“物”为载体的社会客体性现代化,聚焦以“人”为载体的主体性现代化,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自己的终极追求。
D.作为一种发展新范式、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基因”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为世界经济注入“人文韧性”,虽然“版权”属于中国,但创新成就和迈向现代化的机遇属于全人类。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安吉的变迁为例,提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这一发展的新范式,进而阐释其内涵条理清晰。
B.材料二主要从理论方面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提出的原因,较之材料三苏杭的实践更为客观理性。
C.材料三画横线的句子主要通过比喻论证,形象地写出文化软实力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的重要作用。
D.三则材料围绕同一话题,先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论述,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文经济学成功实践的一项是( )
A.山东青州花卉积极“触阿”,利用花卉电商和直播平台进行产品销售,为帮助花农和企业更好地发展,青州以花卉直播电商产业园为核心,打造“十里电商产业带”,拉动电商交易额40亿元。
B.中国资都江西景德镇,千年瓷文化遇到现代文创产业,5.8万家手工制瓷作坊遍布全城,一条文创街区入驻创客2万多名.孵化创业实体2902个、带动上下游10万余人就业,文化与产及相映生辉。
C.求非亚大教堂上空升起了人造月亮,中央大街的鄂伦春族驯鹿表演、商场里的交响乐团轮备货场,“亦成”哈尔滨,凭借地域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发展冰雪经济振兴文旅产业。
D.“丝路重氧”甘肃敦煌,借助绵延千年的文脉气的,通过建设甘肃自贸试验区敦煌片区,打造进出口物流集散中心、商业供应链中心等,在跨文化交融中走出了开放经济的特色之路。
19.“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以苏杭为例,从人文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发生黑丝
冯 至
大历四年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经四个多月了。
一天,儿子宗武又到渔市上摆药摊去了。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杜甫一人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地想起许多问题。
他一生饱经忧患,写了两千多首诗,而莽莽乾坤,自己却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多少亲朋故旧,见面时输心道故,甚至慷慨悲歌,可是一分手就各自东西,谁也照顾不了谁。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他却这样体贴照顾,使他感到无限温暖。而自己过去对待穷苦的人是怎样呢?秋收时,地里多丢下一些谷穗,任凭村童拾取也不干涉,自以为这就是很能体贴穷人了。此外写了些替穷人说话、为穷人着想的诗歌,但是比起渔夫们对他的热心关怀,还是差得很多。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出自一片至诚,但是对于“寒士”们到底能有什么帮助呢?想来想去,总觉得自己爱人民的心远远赶不上渔夫们爱他的心那样朴素、真诚而又实际。他看见农民和渔民被租税压得活不下去时,想的只是“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可是渔夫们看见他活不下去时,却替他想出卖药的办法。请皇帝减征赋,只是一个空的愿望,而渔夫替他想的办法,却立见功效。
他对于他那两句自以为很得意的诗发生了疑问。
正在这时,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这客人大约四十多岁,中等身材。上了船,和杜甫寒暄了几句,他说他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幕府里的从事。过去在巴州,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读到几卷传钞的杜甫的诗,感到不同凡响。
他接着说起自己的过去。“我亲眼看着巴州一带的人世世代代无法摆脱的负担和痛苦,我不能容忍了,纠集了百十个健壮青年,隐伏在巴山里,仰仗我的弩弓,专门截杀吸血的商人和敲人骨髓的官吏。”说到这里,他脸上露出一点笑容,好像要缓和一下由他的谈话所引起的紧张气氛。他笑着向杜甫说,“你的《光禄坂行》里有两句诗,‘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请你放心,你若是从我们巴州的山下经过,我们的长弓是不会向你射击的,我们会对你表示热烈的欢迎。
话刚脱口,苏涣就自觉失言,可是杜甫并不介意。苏涣立刻接着说,“你在梓州时期的诗‘盗贼本王臣’,说得对。那些王公大人说起强盗来,罪大恶极,个个该杀,其实强盗哪一个不是善良的老百姓,租税徭役,逼得人们无路可走,不当强盗又怎么办?不过你老人家还是太忠厚了,总希望皇帝略有醒悟,能减税减租,来解除百姓苦难,你看,这能办得到吗?皇帝和他的大臣们,若是不向老百姓索取租税,还不是比穷人更没有法子活下去?不过我当时也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以为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解除大家的苦难。实际上,我们起事不久,就因为人力孤单,遭到了失败。”
他没有说他是怎样失败的,杜甫也不想追问。杜甫近来常常考虑,到底怎么样才能真正解除百姓的苦难,想来想去,总是想不通,现在听到苏涣这一番话,像是闻所未闻,却也含有一些新的道理。这道理仿佛是在八表同昏的宇宙中透露的一线微光,在处处穷途的旅人面前伸出来的一条小路。但他一时回答不出话来。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他用沉重的语调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是你作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嫉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作,我连想都还很少想过呢。“
杜甫尽管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发。
杜甫和苏涣很快就成为亲密的朋友了。两人的政治态度有相当的距离,却不是没有渐渐接近趋于一致的可能。杜甫虽然没有放弃对皇帝的幻想,但是认为指责朝廷不合理的措施,爱护挣扎于生死之间的百姓,应该更为积极。他身体尽管衰弱,百病缠身,精神却更为健壮起来。
从此杜甫终日生活在渔夫们中间,也经常和苏涣来往。过了元旦,又过了清明,两岸桃李盛开,杜甫两目昏花,也觉得花枝照眼,生趣盎然,白发里的黑丝仿佛又多了一些。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尽管贪官污吏横行,混乱局面没有止境,他内心里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但是这年冬天,杜甫忽然百病俱发,不久便病逝在湘江上的船中。苏涣到了岭南,东漂西泊,最后参加了循州刺史哥舒晃的起事,又遭受失败被杀害。这时距杜甫逝世,已经过了五年了。
1962年
(有删改)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夫为杜甫想的卖药方法立见功效,杜甫由此反思自己对待穷苦人的态度与行为,生出对底层百姓的愧疚。
B.苏涣是劫富济贫的侠士,对皇帝认知清醒而起事反抗,杜甫对朝廷抱有幻想,他们不可能达成共识。
C.标题中的“白”与“黑”,以色彩对比象征杜甫与苏涣交往前后的心理变化,塑造出晚年杜甫积极振奋的形象。
D.冯至创造性地将古典人物与人民群众并置,体现出历史文学书写中对人民生存状态的关注,有鲜明的时代性。
21.文中多次出现杜甫的诗歌,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渔夫们的艰难生活,杜甫意识到“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
B.苏涣在交流中感受到杜甫的不安,于是借用《光禄坂行》的诗句解释了他们的起事不会针对杜甫。
C.“盗贼本王臣”这一句体现了杜甫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民众的关切,苏涣借此抒发了内心的愤慨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杜甫诗歌,凸显了虚构中又有实据的创作特点,增强了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22.文本在叙述杜甫与苏涣的交往时多次出现“新”字,请简要概括“新”的内容。


你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B 2.D 3.C 4.A 5.他是黑夜的一盏明灯 6.C 7.A 8.(1)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3)示例: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 9.(1)假如童年是一朵花儿 它愿意开放在浪漫的花园 (2)示例:春光好,正读书;与春天一起读书;春光明媚读书时;阳春三月好读书。(符合画面主题即可) 示例: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蝴蝶翩翩起舞,两个小学生正蹲坐在草地上幸福地读书。
10、A D E I K H G
11:捕鸟的条件:“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捕鸟的结果: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2、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 却乐在其中。
13、是和春、夏、秋天的百草园相比较而言的。
14、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
15.C 16.D 17.B 18.A 19.①苏杭是中国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实践的绝佳样本,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品质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②苏州,昆曲、古琴、端午习俗、碧螺春等垒筑起的鼎盛人文景象,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融为一体(历史文化与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相结合),造就苏州的“硬实力”,创造了新的发展可能。③杭州,西湖、越剧、丝绸、茶文化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谐友善包容的人文环境,构成了城市的核心吸引力。第19届亚运会等文化的力量,激发经济活力,助推经济发展。
20.B 21.B
22.①解除百姓苦难的新道理;②诗歌创作的新内容、新风格;③垂暮之年遇到的新人新事;④充满力量和希望的新精神面貌。
23.示例一:可以删去。
①删去后杜甫振奋与乐观的形象更鲜明;
②删去后情节更集中,避免了死亡的结局与前文情节的割裂;
③删去后杜甫在与民众交往中发生思想转变的主旨更明确;
④删去后小说的整体基调更明朗。
示例二:不可以删去。
①交代了人物结局,凸显了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
②结尾与前文杜甫年老多病、苏涣自述失败等情节照应,叙事完整。
③结尾杜甫病逝,苏涣被杀,增强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性。
④结尾与前文的基调形成反差,使文本更具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