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9 民族危机——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战争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5·长治期中)19世纪初,在正常的贸易中,中国的茶叶出口足以引起西方国家高度注意,因为用来贩卖茶叶所得的白银,远比他们所自以为“现代”的商品带来的利润多得多。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抵制作用
B.近代工业品与中国习俗不相符
C.白银大量外流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
D.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初,中国通过茶叶贸易从西方国家获得大量白银,而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商品则获利有限,中国在与西方国家的正常贸易中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抵制作用,故选A项;与中国习俗不相符只是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次要原因,排除B项;鸦片走私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都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
【题点】19世纪中期的中国
2.(2025·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英国一外交大臣在议会上叫嚣:“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借此发动战争后,获得的特权有( )
A.协定关税 B.设厂制造权
C.割占香港 D.内河航运权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借此发动的战争是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故选A项。
【题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3.(2024·信阳三校联考高一期中)《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失业人口增加,排除A项;中国学习西方先后经历了学科技、学制度、学思想的渐进过程,排除C项;D项所述属于“灾难”的表现,排除。
【题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4.(2024·西安高一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通商善后条约》提到了“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从此为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提供了所谓的“合法”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海关长期被洋人把持。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的特点
B.增加了清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C.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开启了中国关税管理近代化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外国人在中国海关的“合法”管理权,反映了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这是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阻碍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故选A项,排除C项;海关被外国人控制可能导致税收流失,而非增加,排除B项;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管理权的丧失视为一种“进步”或“近代化”,排除D项。
【题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5.(2024·北京东城区高一上期末)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7年,左宗棠请续借洋款1 000万两,李鸿章与两江总督沈葆桢均不谓然,结果仅得半数。据此判断( )
A.洋务派顽固派纷争不断
B.西北边疆危机解决艰难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末新政未能找到出路
答案 B
解析 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艰难,外有帝国主义的压迫,内有重臣的百般阻挠,而且经费严重不足,故选B项;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都属于洋务派的代表,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C项;清末新政的时间是1901—1911年,排除D项。
【题点】19世纪中期中国的边疆危机
6.(2024·烟台高一上期末)1882年,日本山县有朋的《邻邦兵备略表》渲染“中国威胁论”,提出“中日必有一战说”;1890年他在施政演说中公然宣称:朝鲜和中国的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必须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这反映了( )
A.中法战争结局危害巨大
B.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C.清政府对日本形成威胁
D.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
答案 D
解析 从1882年开始,山县有朋即长期渲染中日矛盾,为侵华捏造依据,体现了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故选D项,排除C项;中法战争结束于1885年,排除A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
【题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7.(2024·广西名校联盟高一联考)《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在海峡两岸引起极大震动。在台湾,人民奔走相告,誓死抗日保台;在北京,群情激愤,其中参加应试的81位广东举人上书疾呼“台湾怎可拱手让与侵略者”。这表明( )
A.民族危机激起民众的爱国救亡运动
B.甲午战后清廷沦为列强傀儡
C.清政府积极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 A
解析 当面临领土即将被割占的民族危机时,民众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故选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廷沦为列强傀儡,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清政府的措施,主要体现了台湾人民和广东举人的斗争,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
【题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8.(2024·佛山高一上期末)下表为《申报》记载的1882年清廷内部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是( )
主张
张佩纶 助越之势,沮法之气,欲长治久安,非出于一战不可
李鸿章 深入鏖战,恐无把握,兵轮船本少,又未经战阵,海上实未可与争锋
A.对法国作战还是求和
B.进行海战还是陆战
C.学习技术与学习制度
D.捍卫传统还是变革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张佩纶主张对法国作战,而李鸿章的主张则体现出其害怕与法国开战。因此,这场争论的焦点是对法国作战还是求和,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海战和陆战的争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揭示是否学习西方以及学习西方的哪些方面,排除C项;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关于外交和军事策略的选择,而不是关于捍卫传统或进行变革的哲学讨论,排除D项。
【题点】中法战争
9.(2024·辽阳高一上期末)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纷纷投资中国的铁路矿山。到宣统三年(1911)为止,中国已修成的铁路总长为9 292千米,其中40%被控制在列强手中。另据统计,至清末,西方列强已经控制了中国煤矿开采量的90%以上。这( )
A.是列强经济侵略深入的体现
B.表明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巨变
C.有利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D.暂时缓和了清政府与列强矛盾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得近一半的铁路控制权和绝大部分的煤矿开采权,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这是列强经济侵略深入的体现,这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排除C项;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会进一步激化各种矛盾,排除D项。
【题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0.(2024·河源高一下期中)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信中写道:“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该信件( )
A.表达了对联军暴行的不满
B.是列强侵华罪行的直接证据
C.反映了清政府的妥协投降
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
答案 B
解析 瓦德西是八国联军的统帅,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参与者,其信件内容反映出八国联军侵华犯下的诸多罪行,此信件是一手文献史料,可以作为研究列强侵华罪行的直接证据,故选B项。
【题点】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11.(2024·吉林BEST合作体高一上期末)1900年6月,在慈禧太后向英、美、俄、法等十一国宣战后,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划牵线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却和各参战国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史称“东南互保”。这反映了(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
B.中外关系的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C.清廷与东南督抚的矛盾不可调和
D.地方督抚势力膨胀冲击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 依所学可知,“东南互保”事件中,地方督抚为了自身利益和地方的稳定,自行其是,已经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冲击,故选D项。
【题点】东南互保
12.(2024·河南名校联考高一检测)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山海关。”与该规定属于同一不平等条约的是( )
A.进出口货物关税由双方商定
B.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
C.可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D.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辛丑条约》中的内容,该条约还规定“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故选D项。
【题点】《辛丑条约》的内容
13.(练真题)(2022·全国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 D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
【题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14.(练易混点)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刊载文章展现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天津条约》签订之后,来华西人依约深入内陆地区。沙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侵入黑龙江以南的东北地区之后,英文杂志《中国评论》特别关注了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及其民族政策与对俄关系。这些活动( )
A.激发了国人的办报热情
B.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
C.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
D.促使中国融入世界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这些外国人关注中国的人文和地理,实质上是为殖民扩张提供服务,与激发国人办报热情没有关联,故选B项,排除A项;这些是对中国史地知识的介绍,与西学传播不是同一范畴,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列强为更好地侵略中国而采取的行动,不会促使中国融入世界,排除D项。
【题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15.(练真题)(2024·广东卷,7)1884年中法《简明新约》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 )
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 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
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 A
解析 慈禧将中法《简明新约》中“以法文为正”字样“勾掉”的做法,体现了清政府对法国强权的不满与抵制,这表明清政府意欲抵制西方强权,故选A项。“应按公法通例”说明清政府依然遵守国际法的客观要求,排除B项;此时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排除C项;材料中清政府和法国的外交关系属于近代外交,排除D项。
【题点】中法战争
16.(练真题)(2024·贵州卷,6)清咸丰初年,“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是”。戊戌变法前后,相当部分的朝廷官员则认为国家的自强之道、时局要事在于办学堂、设银行、筑铁路、开矿政、立报馆等。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B.自强求富主张得以实现
C.维新思想深入人心
D.洋务企业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意识,《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使一部分有识之士转变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企业仍然存在,排除B、D项;根据材料可知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器物,而维新思想主张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
【题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17.(练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
A.币制差异加剧了债务危机
B.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财富流失
C.清朝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D.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
答案 A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但由于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中国归还的借款实际上增多,加剧了中国的债务危机,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借款导致债务危机加剧,而非通货膨胀的问题,排除B项;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不是贸易逆差,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排除D项。
【题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8.(练重点)下表为中国近代部分铁路修筑信息一览表。表中轨距的差异体现出( )
名称 修筑时间/年 路段 全长/千米 轨距/毫米
中东铁路 1897—1903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南至大连 2 400 1 524
胶济铁路 1899—1904 青岛—济南 395 1 435
道清铁路 1902—1907 道口—焦作 154 1 435
滇越铁路 1903—1910 昆明—河口 468 1 000
安奉铁路 1904—1905 丹东—沈阳 302 762
津浦铁路 1908—1912 天津—南京 1 013 1 485
A.近代中国铁路建筑技术落后
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差异
C.列强争夺在华权益日趋激烈
D.列强工业革命进程的不同
答案 C
解析 晚清铁路建设轨距修建标准不统一,不能有效整合全国铁路资源,且这些铁路修建的时间为1897年至1912年,处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修筑铁路,方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分而治之,说明列强争夺在华权益日益激烈,故选C项。
【题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9.(练常考点)1901年3月,军机处电谕全国各省筹款,“将一切可省之费,极力裁节,至地丁、漕折、盐课、厘金等项,更当剔除中饱,涓滴归公”。其中广东、四川被摊派的筹款份额最多。该谕令的颁布是由于清政府( )
A.正因义和团运动而焦头烂额
B.意图筹备资金镇压革命运动
C.欲清算“东南互保”涉及省份
D.需解决数目庞大的战争赔款
答案 D
解析 1901年3月清政府已经与列强议和,面临着巨额战争赔款,所以要求各省筹款,故选D项;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排除A项;此时清政府还未大动干戈镇压革命,排除B项;材料中筹款涉及全国各省及各项税收款项,所以无法据此推断清政府欲清算“东南互保”涉及省份,排除C项。
【题点】《辛丑条约》的影响
20.(练易错点)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其重要内容,但《辛丑条约》却没有此类条款。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
B.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答案 B
解析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承认了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使资本输出取代了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故选B项;晚清时期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解释条约内容的变化,排除A项;晚清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在双重压迫下,处于缓慢发展过程中,排除C项;小农经济对列强商品倾销的抵制始终存在,而且开放通商口岸更有利于降低小农经济的抵制,排除D项。
【题点】《辛丑条约》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21.(2024·汉中十校联盟高一上期末)(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响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马关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并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危害。(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列强侵华的趋势。(6分)
(3)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近代列强对我国的侵略。(4分)
答案 (1)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1分)
危害: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任答两点即可,4分)
(2)趋势: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赔款:数量越来越多;割地:面积越来越大;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制华”。(任答三点即可,6分)
(3)看法: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通过变革和创新,才能避免被侵略和压迫;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应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中华民族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任答两点即可,4分)
【题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22.(2024·怀化高一下期末)(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功勋盖世的人物,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中华民族的不世之功,使他不仅成为中国的著名英雄,而且在世界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他的功绩、思想、精神、品格、表现,近年来越来越被国家、社会认知。作为左宗棠及其文化的研究者之一,我建议给左宗棠的历史定位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摘编自王品端《左宗棠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材料二 康熙时台湾与福建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属于福建省管辖。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海防之地徘徊,对中国海域管辖造成极大的威胁。左宗棠于1885年6月18日上奏清廷《复陈海防应办事宜请专设海防全政大臣折》和《台湾紧要请移福建巡抚驻台镇摄折》,强调“夫台湾虽系岛屿,绵亘亦一千余里。旧制设官之地,只滨海三分之一。每年收榷关税,较之广西、贵州等省,有盈无绌。倘抚番之政果能切实推行,自然之利不为因循废弃,居然海外一大都会也。且以形势言,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甚非浅鲜,其中若讲求军实,整顿吏治,培养风气,疏浚利源,在均关紧要,非重臣以专驻之。则办理必有棘手之处”。清廷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于1885年9月5日下诏“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
——摘编自夏新华、徐小芳《儒表法里,经国济邦:左宗棠的法治事功钩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给左宗棠“中华民族的脊梁”历史定位的史实依据。(9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关于“海防”“台湾”两个奏折的意义。(8分)
答案 (1)史实依据:推行洋务新政,发展近代工业;率部西征收复新疆;赴闽抗法保台;促成新疆、台湾建省;建设海防,维护海权;勤政为民、捐俸赈灾;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9分)
(2)意义:有利于改变台湾地区的行政管理机制,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增强海防力量;有利于捍卫海上管辖权;有利于台湾的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8分)
【题点】19世纪中期中国的边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