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1 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4·南阳六校高一上期末)下表是革命派人士领导的武装起义。这说明( )
时间 名称 主要指挥者
1895年10月 广州起义 孙中山
1907年5月 潮州黄冈起义 陈涌波、余既成
1907年9月 钦廉防城起义 王和顺
1908年3月 钦廉上思起义 黄兴
1910年2月 广州新军起义 倪映典
1911年4月 广州黄花岗起义 黄兴
A.同盟会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开展
B.清朝封建统治已土崩瓦解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D.革命力量呈现多元化趋势
答案 C
解析 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不断展开,这说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故选C项;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对之前的起义无推动作用,排除A项;武昌起义后清朝封建统治土崩瓦解,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革命领导人,均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D项。
【题点】反清起义活动
2.(2025·大理高一期末)1905年9月2日,袁世凯联合张之洞、端方上奏《请废科举折》: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实同一刻千金……强邻环伺,岂能我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先停科举。袁世凯的奏折旨在( )
A.顺应教育现代化趋势
B.消除传统文化的弊端
C.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D.借鉴学习西方的长处
答案 C
解析 袁世凯等人提出废除科举制是在清末新政时期,目的是挽救清朝危机,而不是顺应教育现代化趋势,故选C项,排除A项;“消除传统文化的弊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西学的态度,排除D项。
【题点】清末新政
3.(2024·无锡高一上期末)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正式颁布《逊位诏书》,宣称总期“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详细阐述了“五族共和”,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上述文献( )
A.标志着共和政体的建立
B.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C.推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
D.践行了主权在民思想
答案 C
解析 《逊位诏书》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对领土范围和“五族共和”的阐述,有利于构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故选C项;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共和政体的建立,排除A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不可能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平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家领土和民族关系,而非国家主权归属,排除D项。
【题点】清帝退位
4.(2024·宁波高一上期末)南北议和期间,英国《泰晤士报》在报道武昌起义后中国政局时凸显“袁世凯被赋予了几乎至高无上的权威”;《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驻华记者的报道对孙中山的治理能力提出了质疑;英文报刊在报道关注南北议和濒临破裂的情况期间,引导舆论促进南北调停。这些报道意在( )
A.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B.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客观报道中国革命
D.迫使清帝宣布退位
答案 B
解析 列强为维护在华政治、经济利益,扶持代理人,其报道凸显袁世凯权威,故选B项;材料没有任何关于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表述和倾向,排除A项;材料中的报道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利益诉求,排除C项;清帝退位只是当时复杂政治局势中的一个方面,并非这些报道的主要意图,排除D项。
【题点】 南北议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5.(2025·铜仁高一期末)辛亥革命期间,上海成立51个妇女社团,她们提出要像男子一般,尽国民天职,享国民权利,争做“女国民”。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女性社会参与意识增强
B.女性地位普遍提高
C.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女性积极参与政治,争取公民权利,反映了女性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但没有涉及群众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故选A项,排除C项;“女性地位普遍提高”不符合辛亥革命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在广大内地和农村,民主共和思想影响较为有限,排除D项。
【题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2024·宿州高一上期末)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湖北三十八个县(州)相继宣布光复。在这三十八个县(州)政权中,充当主要行政、军事职务的共五十七人,其中士绅(包括立宪派)二十三人;旧官僚二十一人;革命党人十人;会党首领一人;不详二人。由此可推知,辛亥革命( )
A.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
B.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C.隐藏着革命失败风险
D.属于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革命党人在政权中所占比例较小,而士绅和旧官僚占据了主要职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革命的方向和成果受到旧势力的影响,从而隐藏着革命失败的风险,故选C项;材料并未反映辛亥革命参与的群众基础广泛,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辛亥革命属于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排除D项。
【题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7.(2025·南充高一上期末)与清末新政颁布的经济法规相比,民国初年所颁行的经济法规在种类上明显增加,在内容上也比较周详全面。如《商人通例》由9条增至73条,《公司条例》由67条增至251条,《矿业条例》增至111条等。这些经济法规的颁行( )
A.标志着近代经济立法的成熟
B.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C.巩固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D.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民国初年所颁行的经济法规不仅在种类上明显增加,在内容上也比较周详全面,有利于改善近代中国的营商环境,从而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近代经济立法的成熟”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巩固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属于过度推断,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排除D项。
【题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8.(2025·泉州高一期末)中华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暂行新刑律》,全面删除涉及帝制和亲属的礼教条文;1914年颁布《补充条例》十五条,礼教条文回潮;1915年颁布《修正刑法草案》以恢复礼教为要旨,重新规定亲属条文的范围。这反映了( )
A.礼教与法治的争论
B.立宪与保皇的较量
C.共和与专制的博弈
D.民主与科学的弘扬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变化发生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特别是礼教条文的删除与恢复,反映了在共和体制下,传统礼教与共和理念的博弈,故选C项;材料未强调法治,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此时不存在“立宪与保皇的较量”,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的弘扬主要体现在新文化运动中,排除D项。
【题点】袁世凯复辟帝制
9.(2024·洛阳强基联盟高一上联考)传统北京剧坛基本为男性演员,即使是旦角也一律由男性扮演。1912年,在北京文明戏院股东俞振庭的邀请下,天津女伶赴京献艺,开创女伶在北京剧坛公演的先例。随后掀起了各地女伶进京演出的潮流。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革新助推社会思想解放
B.区域交流促进戏剧发展
C.男女社会地位已经实现平等
D.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政治革新助推社会思想解放,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1912年后女性获得了部分解放,而不是戏剧发展,排除B项;“实现”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开始”一词无从体现,排除D项。
【题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化
10.(2025·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等人不仅提倡白话文,还大力推广新式标点符号,方便了人们的阅读。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
A.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推动文化的大众普及
D.增强了国人的道德观念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启迪国人的国民意识,运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方便了人们阅读,有利于人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而非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故选C项,排除A项;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题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1.(2025·茂名高一期末)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倡导“兽性主义”(意志顽狠,善争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两者旨在( )
A.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B.揭示近代体育教育的缺失
C.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D.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人倡导的“兽性主义”是一种顽强进取的精神,可见其目的是塑造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而非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中宣传的是进取精神,而非民主与科学,排除A项;近代体育教育有所发展,并未缺失,排除B项。
【题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2.(2025·绵阳高一期末)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一年,河北保定军校招生,200人的名额竟迎来7 000多名报考者。这反映了当时( )
A.列强瓜分,民族危机严重
B.帝制复辟,新旧较量激烈
C.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D.国民革命,群众觉悟高涨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18年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孙中山指出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中国又产生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社会动荡不安,民生艰难,这引起了许多人报考河北保定军校,产生对军队的依赖和希望,故选C项;列强瓜分是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的侵略,排除A项;帝制复辟是指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B项;国民革命是1924年开始的,排除D项。
【题点】军阀割据
13.(练真题)(2024·6月浙江选考,18)1902年12月25日,《北洋官报》第1期“译报第一”栏目有一段相当于“编者按”的文字“五洋六洲广漫漫,我国其中如弹丸。苍鹰疾视长蛇蟠,日砺牙角刷羽翰。各各远害谋利安,腾口掉舌辞翻澜。吁嗟!我民可以观。”据此可知,该报刊载外国新闻的目的是( )
A.了解世界,挽救危机
B.开启民智,实业救国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答案 A
解析 《北洋官报》刊载外国新闻,通过描述世界局势,让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况,认识到中国面临的危机,希望借此唤起民众的危机意识,达到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故选A项;“实业救国”强调发展实业来挽救国家,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倡导革命”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宣扬民主”同样在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及,排除D项。
【题点】清末新政
14.(练难点)1909年6月,湖南各地有关省咨议局的选举投票正式举行,参加投票的选民共计100 487名,在初选基础上,又于8月举行了复选投票,选出正式议员82人。1909年10月,省咨议局第一届会议在长沙开幕,讨论了全省有关铁路、文化、教育、政治、实业以致外交等问题的议案,直到12月2日才闭幕。这些举动( )
A.表明立宪派已经控制了湖南政权
B.推动了湖南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C.说明湖南士绅高度重视基层治理
D.体现出改革官制开始得到国人认可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众多选民参与选举且省咨议局讨论多领域事务,体现了民众参与政治及民主决策的过程,推动了湖南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故选B项;当时政权仍由清政府控制,排除A项;材料内容围绕省咨议局,而非强调基层治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改革官制及国人认可情况,排除D项。
【题点】预备立宪;清末新政
15.(练常考点)1912年1月2日颁布的《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统帅陆海军”等一系列权力。而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些规定旨在( )
A.约束总统权力 B.推翻封建制度
C.缓和内部矛盾 D.维护革命成果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确保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时通过权力制衡机制有助于防止任何个人或团体滥用权力,继而维护革命成果,故选D项;约束总统权力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排除A项;这些法律文件的颁布是革命成功后的措施,排除B项;这些法律文件客观上有助于缓和内部矛盾,但这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
【题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练真题)(2024·广西卷,7)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
A.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B.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
C.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
D.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答案 C
解析 中华民国的成立,政治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民国成立初期上海工商业的积极回应和庆祝,反映了工商业者受到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对新政权的支持和期待,故选C项;题干没有涉及城市商业竞争前后变化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工商业并不一定都是民族资本主义,排除D项。
【题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7.(练易混点)辛亥革命时期,在南方某省的革命进程中,当地乡绅阶层起初对革命持观望态度。但随着革命形势发展,部分乡绅竟利用自身在地方的影响力,一方面假意迎合革命党,为其提供一些钱粮支持,另一方面却暗地与旧官僚勾结,操控地方议会选举,试图维持旧有乡村统治秩序。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党在基层动员能力严重不足
B.封建旧势力具有极强的顽固性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本质
D.乡绅阶层已成为革命最大阻碍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时期,南方乡绅的态度复杂多样,既有支持革命的,也有持观望态度的,甚至有表面迎合革命党,暗地却与旧官僚勾结,妄图维持旧的乡村统治秩序,这表明封建旧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具有极强的顽固性,但无法得出革命党在基层动员能力严重不足的结论,故选B项,排除A项;乡绅属于地主阶级和士绅阶层,并非民族资产阶级,排除C项;“最大阻碍”说法夸大,排除D项。
【题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8.(练难点)1914年11月12日,民间崇奉的关羽、岳飞正式被北京政府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同列。1920—1924年间的多次民意调查,军阀或出身行伍者得到平均29.20%的支持性投票。这些现象说明( )
A.崇文抑武政策彻底终止
B.内外政局影响时人认知
C.军政理念得到逐步践行
D.专制统治左右国人选择
答案 B
解析 尊崇关羽和岳飞,以及军阀在民意调查中获得较高支持,反映了时人对武力和军事领导者的认同,这是内外政局影响下的社会认知变化,故选B项;关羽和岳飞被尊为“武圣”并不代表崇文抑武政策的彻底终止,排除A项;民国的政治现实仍然是军阀割据和混战,排除C项;1914年后中国并非完全的专制统治,排除D项。
【题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袁世凯复辟帝制
19.(练重点)1916年8月,蔡元培发表《文明之消化》一文,指出:“消化者,吸收外界适当之食料而制炼之,使类化为本身之分子,以助其发达”。次年,又在一篇演说词中指出,“吾国学生游学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过而消亡其特性。”上述言论( )
A.体现了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借助生理机制揭示文明演进规律
C.反对仅限于向西方学习技术
D.适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蔡元培担忧过度模仿西方会失去自身特性,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故选A项;材料并非单纯揭示文明演进规律,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提及学习西方技术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排除D项。
【题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20.(练易错点)下表为1914—1920年英美德日四国对华出口贸易值变化表,其中乙国是( )
甲国 乙国 丙国 丁国
1914年 105 208千海关两 41 232千海关两 11 697千海关两 127 120千海关两
1916年 70 353千海关两 53 824千海关两 24千海关两 160 491千海关两
1918年 49 890千海关两 58 686千海关两 — 238 859千海关两
1920年 131 720千海关两 143 199千海关两 — 229 136千海关两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答案 B
解析 一战前,美国的对华出口贸易值相对较低。美国1917年参加一战,逐渐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而推出乙国是美国,故选B项;一战前,英国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力量,势力范围广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因此该阶段英国对华出口贸易值整体大幅下降,但一战后,英国卷土重来,因此对华出口贸易值很快上升,从而推出甲国是英国,排除A项;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因此对华出口贸易值大幅下降,从而推出丙国是德国,排除C项;一战期间,日本企图独霸中国,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而推出丁国是日本,排除D项。
【题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21.(2024·芜湖高一上期末)(16分)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材料二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中的火花内容,分析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4分)
(2)说明材料二中“黄金时代”的具体时间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精神或实业救国思想。(4分)
(2)时间:1912-1919年(或一战期间)。(2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6分)
(3)因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国内环境不稳定。(4分)
【题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22.(2025·桂林期中检测)(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7年11月,《演义白话报》在上海创刊,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报,办这份报纸的目的是“把各种有用的书籍报册,演为白话”。1898年之后,白话报大量创刊,比如《无锡白话报》《广州白话报》等,社会上兴起了所谓的“白话文运动”。这些报刊与后来新文化运动的“白话”并不一致,其实质是启用中国古代就存在但主要用于民间口语交流的白话,运用普通老百姓能够看得懂的语言,并不是为了废除文言。清末的“白话”仅是为白话争一席之地位,即争书面语的合法地位。这些白话报纸多为地方性的报纸,作为通俗读物,作为时事新闻报道媒体等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使用,就面临着理解的困境。——摘编自谭彼岸《晚清的白话文运动》
材料二 他(陈独秀)有(受过)充分的文学训练,对于旧文学很有根底。他的诗有很大胆的变化,其中有一首《哭亡兄》,可说是完全白话的,是一种新的创造。他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比归有光、姚姬传的古文要高明得多,可见他早就了解白话文的重要性。他受法国文学的影响很大,把法国文学上各种主义详细地介绍到中国,引起大家对各种主义的许多讨论。陈先生是一位革命家,陈先生知道政治革命失败是因为没有文化思想这些革命,他就参加伦理革命、宗教革命、道德革命。他这种革命的精神,与我们留学生的消极态度,相差不知多少,他那时所主张的,不仅是政治革命,而是道德艺术,一切文化的革命!
——摘编自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曾在一系列讲座中论及“白话”文学的历史。他说:“至于创作一方面,则宋之士大夫实在并没有什么贡献。但其(实)社会上却另有一种平民底(的)小说,代之而兴了。这类作品,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白话文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提倡文学革命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白话文逐步成为书面语所反映的历史趋势。(4分)
答案 (1)特点:由民间力量发起;以地方性报刊为主要载体;方言色彩、通俗色彩强烈;以社会下层为主要受众;不追求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影响范围(适用范围)狭窄。(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清末白话文运动未完成中国文学的近代化转型;推动大众思想解放和文化普及的需要;传播民主思想,捍卫共和政体的要求;陈独秀的文学理论功底和革命精神。(6分,答出三点即可)
(3)历史趋势: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没落和平民(尤其是市民)力量的壮大;民众的精神需求不断得到释放;礼教束缚的松动和社会身份的平等化;语言文字的实用性功能逐渐超过艺术性的追求;通俗化的新文学体裁和传媒载体兴起。(4分,答出两点即可)
【题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